擬鰻鮫

擬鰻鮫

擬鰻鮫有六對鰓裂,屬於六鰓鯊目之一種。一般現生種鯊魚只有5對鰓裂,而六鰓鯊目之鯊魚則具有6或7對鰓裂,一般認為這是比較原始的特徵,也因此有人認為六鰓鯊目之鯊魚屬於活化石。擬鰻鮫成熟體長可達1.3米,實驗室目前之標本最大可達1.7米。

基本信息

學名:Chlamydoselachusanguineus
命名者:Garman,1884

擬鰻鮫擬鰻鮫

中文名:擬鰻鮫
科中文名:皺鰓鮫科
科號科名:028 Chlamydoselachidae
模式種產地:Japan 
大陸名:皺鰓鯊 
棲息環境: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棘沙 
棲息深度:0-0公尺食用魚類是 
有毒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最大體長:200cm 經濟性是 
台灣分布:東北部 
世界分布:全球性 

簡介

擬鰻鮫,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之大部分海域。有六對鰓裂,屬於六鰓鯊目之一種。一般現生種鯊魚只有5

擬鰻鮫擬鰻鮫
對鰓裂,而六鰓鯊目之鯊魚則具有6或7對鰓裂,一般認為這是比較原始的特徵,也因此有人認為六鰓鯊目之鯊魚屬於活化石。擬鰻鮫成熟體長可達1.3米,實驗室目前之標本最大可達1.7米。

皺鰓鯊(Frilledshark)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有“活化石”之稱。屬軟骨魚綱的一目。現存1科1屬1種。皺鰓鯊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所以有“活化石”之稱。和普通的鯊不一樣,口不是附著在下方,而是在前方,側面的線紋成溝狀,鰓孔有6對,牙齒成“山”字形,很像約在4億年前出現的鯊的祖先——枝齒鯊。

皺鰓鯊眼睛沒有瞬膜。身體兩側有六條鰓裂,鰓間隔延長而褶皺,且相互覆蓋,所以命名為皺鰓鯊。體長1.5米左右,最長雌魚1.96米、雄魚1.65米。體鰻形。鰓孔6對。和普通鯊魚不同,皺鰓鯊的嘴不在下方,而在前方,吻極短。上下頜牙同形。每牙具3個長齒尖,屬枝牙型,有基板似化石異棘類的牙齒。鼻孔在側腹面。眼無瞬膜,具噴水孔。側線溝狀。脊索未收縮;前10個脊椎有清楚的環狀鈣化物;在臀鰭以後的脊椎,亦有環狀鈣化的跡象。臀鰭長;尾鰭中的脊椎稍向上翹,形成不顯著的歪型尾。樣子很像約在4億年前出現的鯊的祖先——枝齒鯊

名字來由

皺鰓鯊(又名擬鰻鮫,學名Chlamydoselachusanguineus)為一種原始的鯊魚,是六鰓鯊目皺鰓鯊科的皺鰓鯊屬下的唯一種鯊魚。因其腮間隔延長且有褶皺互相覆蓋,故名。

型態特徵

擬鰻鮫體延長呈形,腹部具明顯隆脊。口端位,深弧形,向後延伸至眼後方。吻短。眼長橢圓形,無瞬膜。

擬鰻鮫擬鰻鮫
孔小,近吻端側腹面。具噴水孔。兩頜齒同形,三叉型,中央齒和側齒尖基底間各具一小齒頭。鰓孔6對,均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間隔延長而具皺褶,且互相覆蓋;第一對鰓孔喉部左右互相連線,後五對鰓孔亦延伸至腹面,最後一個較小。背鰭一個,位於臀鰭基底上方,小於胸鰭。尾鰭寬長,末端尖,下葉較上葉發達,無缺刻;尾椎軸稍上翹。臀鰭較大,近於長方形,大於背鰭。腹鰭大,后角近臀鰭起點。胸鰭短小,外角和內角鈍圓。

皺鰓鯊平時生活在海水中,數十億年來幾乎沒有發生大的物種變異,素有“海洋活化石”之稱的皺鰓鯊體型與鰻魚類似,吻部極短,眼睛沒有瞬膜。在這種鯊魚的身體兩側有六條鰓裂,鰓間隔延長而褶皺,且相互覆蓋,所以命名為皺鰓鯊。皺鰓鯊主要生活在挪威到南非的大西洋東部,日本澳大利亞西太平洋以及從美國加利福尼亞智利南端的東太平洋地區。

體長1.5米左右,最長雌魚1.96米,雄魚1.65米。體鰻形。有6對鰓孔。口近端位。上下頜同形。每牙具3個長齒尖,屬枝牙型,有基板似化石異棘類(Xenacanthus)的牙齒。鼻孔在側腹面。眼無瞬膜,具噴水孔。側線溝狀。脊索未收縮;前10個脊椎有清楚的環狀鈣化物;在臀鰭以後的脊椎,亦有環狀鈣化的跡象。臀鰭長;尾鰭中的脊椎稍向上翹,形成不顯著的歪型尾。

棲所生態

擬鰻鮫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斜坡外緣的近、外海底棲大型鯊類,一般棲息深度在120-1,280公尺附近,但常被捕

擬鰻鮫有卵鞘保護的魚卵
獲於水錶層。主要以其它鮫類、硬骨魚類及烏賊等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8-12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9公分。

繁殖:皺鰓鯊為卵胎生,發育在母體內進行,孵化期12個月。春季受精,幼魚在夏季出生。雄魚有極發達的鰭腳。春天受精。卵囊一端突起。發育在母體內進行。孵化期1年以上,春季受精,幼魚在夏季出生。

生殖方式和硬骨魚類不同,大都行體內受精,也就是和哺乳動物一樣,需有實際的交配行為,所以的公魚在成熟後,會從臀鰭衍生出交接腳(或稱鰭腳),用來將精液送入母魚的泄殖腔內。鯊的生殖方式可分為卵生、卵胎生及胎生三大類。卵胎生較特別,胚胎與母體間沒有臍帶相連,但可以在母體內自行發育,例如鯨鯊;胎生的則以結締組織和母體相連,例如白眼鮫;卵生的卵則有卵鞘保護,直接產出體外,孵化後之幼魚即具有成魚的型態,不久便可獨立掠食,例如貓鮫等。不論何種方式,它們所繁殖的個體數均很少,胎生的從每胎只產兩尾的長尾鯊,到產十尾至一百多尾,俗稱水鯊鋸鋒齒鮫;卵胎生的鯨鯊最多一胎只產三百尾;卵生的鯊魚多半只產個位數的卵。

主要分布

擬鰻鮫擬鰻鮫
擬鰻鮫分布於大西洋東部沿岸海域,西印度洋之南非外海,西太平洋之日本本州島南方外海及澳洲紐西蘭沿海,東太平洋美國加州南部海域及智利北部沿海,居住於大陸斜坡的洞穴或縫隙。目前對其生物學了解甚少,僅有少數紀錄其攝食對象為其他類的鯊魚等,其肝臟具有毒性。

皺鰓鯊現存數量很少,主要分布在挪威到南非的大西洋東部,日本澳大利亞的西太平洋,以及美國加州到智利的東太平洋地區。大多在水深600至1000米的地方出沒。它們主要吃食其他鯊魚、魷魚和硬骨魚。在義大利的上新世以及在小安的列斯群島的第三紀(漸新世或中新世),地層中曾分別發現C.lowleyi和C.tobleri的化石。

生物食性

目前對其生物學了解甚少,僅有少數紀錄其攝食對象為其他類的鯊魚,其肝臟具有毒性。

經濟價值

漁業利用

擬鰻鮫擬鰻鮫

偶由延繩釣流刺網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加工食之。

加工以用

鯊魚很早被人們利用,牠的表皮十分粗糙,過去也被先民們用作砂紙,或是製成皮革。肝是魚肝油的主要來源。現在發現牠的肝油中富含鯊烯(SQUAIENE),不僅是很好的抗凍劑,可防止汽油結冰,也是一種不錯的保濕劑,可以運用在保養品化妝品上。牠的軟骨中的軟骨素更被人們加以萃取當作健康食品呢!

營養價值

魚肉、蛋白質極高,分別為18.1%和26.2%。魚骨、魚腸魚筋均為上等佳肴,經常出現在國宴的餐桌上。作為軟骨類擬鰻鮫魚,擬鰻鮫魚肉厚骨松,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不僅可用於紅燒、清蒸,還可用於熏制、燒烤製作凍魚片等。

擬鰻鮫擬鰻鮫

擬鰻鮫探秘

感覺器官

擬鰻鮫擬鰻鮫

擬鰻鮫為了便於偵測獵物,其感覺器官特別敏銳,白天的感知範圍達數十公尺,而夜間除了靠視覺外,還可以靠“光神經纖維層”(tapetum lucidum)來感覺弱光;牠們的嗅覺更是靈敏,可聞到百公尺外的血腥味。此外,身上的側腺系統發達,頭部甚至還有稱為“勞倫氏壺腹”(Ampullae of Lorenzini)的器官可以感受到約30~50公尺內的低頻振動。還具有點成的偵測能力,在數公尺範圍內,眾使是夜間處於睡眠狀態下或隱身在沙泥底中的魚類都無所遁形,因此擬鰻鮫也具有夜間捕獵的習性。

活化石的探秘

擬鰻鮫屬於鯊魚類,鯊魚可以從四億五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演化至今,依然存活在地球上,而且外形改變不大,自然有其特別的本領,像是:體型大、少有天敵、與眾不同的繁殖方式、孵化成長快速、胎兒存活率高、體內免疫抗癌力強、具備靈敏的嗅覺、發達的大腦與極佳的視力等。最有趣的是,所有的鯊魚,包括擬鰻鮫在內,一旦外側的牙齒磨損了,內側的牙齒就會依次往前替換,所以其掠食工具可以常保如新。

又因為擬鰻鮫是軟骨魚,死後分解快,不易形成化石,所以學者多半得靠牙齒、鰭刺、鱗皮的化石,或是依活存到今天的種類來研究。目前僅知最老的鯊魚化石是裂口鯊,在兩億五千萬年前已滅絕;在現生是鯊魚中,最接近原始鯊魚型態者應是生活在深海的擬鰻鮫。

相關詞條

籃子魚巨骨舌魚大麻哈魚銀鮫羽鰓鮐口蝦蛄鰩魚藍指海星尖頭七鰓鯊日本對蝦北極茴魚盲鰻星鰻箭魚

海洋動植物

生物的起源來自海洋,我們的地球有三分之二是海洋,在這深不可測的浩瀚大海中孕育這無數奇特的物種,這些物種的奇特生活習性、來源、繁殖是很吸引人們的視線的,讓我們一起來遨遊於大海中去探秘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