撻

撻,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tà,指的是用鞭棍等打人。引申為攻打,拍打。如:鞭撻黎庶令人悲。——唐·高適《封丘作》

基本信息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扌達

漢字部件分解: 扌大辶

筆順編號: 121134454

筆順讀寫: 橫豎橫橫撇捺捺折捺。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1.用鞭棍等打人:鞭~。大張~伐(a.使用武力大規模征討;b.指對人進行聲討或攻擊)。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手,達聲。本義:用鞭子或棍子打)

2.同本義 [whip]

撻,鄉飲酒,罰不敬,撻其背也。——《說文》

掌其比觵,罰之事。——《周禮·閭胥》。注:“撲也。”

而撻其怠慢者。——《周禮·小胥》

而撻之流血。——《禮記·內則》

斫撻無傷痛。——《列子·黃帝》

鞭撻黎庶令人悲。——唐·高適《封丘作》

號泣隨,撻無怨。——《弟子規》

3.又如:鞭撻(鞭打);撻市(在市朝上受到鞭打的刑罰);撻辱(鞭打侮辱);撻笞(用鞭和竹板子打);撻訊(拷問);撻通(打通);撻架(打架)

4. 引申為攻打 [attack]。如:撻責(攻擊指責);撻煞(結局)

5. 拍打 [pat]

便脫下鞋底,將字跡撻沒了。——《古今小說》

常用詞組

蛋撻

dàntà

台灣稱為蛋塔,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鬆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

撻伐

tàfá

[invade neighbours to punish their inquities] 原指迅速討伐,後來泛指征討

撻彼殷武,奮伐荊楚。——《詩·商頌·殷武》

大張撻伐

引證解釋:

1. 《詩·商頌·殷武》:“撻彼 殷武 ,奮伐 荊楚 。” 毛 傳:“撻,疾意也。”原意為迅速攻伐,後撻伐連用,為征討、討伐之意。《明史·楊廷麟傳》:“陛下有撻伐之意,大臣無禦侮之才。”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故草昧經營,北征南討,日不暇給,皆禁旅與駐防迭供撻伐。”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因未得萬全之策,致暫緩撻伐之師。”

2. 泛指聲討。 秦牧 《長街燈語·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繁榮革命文學藝術》:“草菅人命的事件,在報紙上不時公開出來,大張撻伐。”

方言集匯

粵語:taat3

漢英互譯

whip

English

flog, whip; chastise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集韻》他達切,音闥。打也,抶也。《書·益稷》撻以記之。
又《說命》若撻於市。《周禮·地官·閭胥》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注》撻,撲也。《疏》有失禮,輕者以觵酒罰之,重者以楚撻之。《儀禮·鄉飲酒禮》罰不敬,撻其背。
又疾也。《詩·商頌》撻彼殷武。《疏》撻是速疾之意。《釋文》韓詩云:達也。
又弣側矢道也,以韋為之。《儀禮·士喪禮》設依撻焉。《注》今文撻為銛。
又《崔豹·古今注》蛺蝶,江東呼為撻末。本從。《集韻》或作。原字誤從作。

說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撻

鄉飲酒,罰不敬,撻其背。從手達聲。,古文撻。《周書》曰:“以記之。”他達切

說文解字注

鄉?酒罰不敬。撻其背。周禮閭胥。凡事掌其比。觵撻罰之事。故書或言觵撻之罰事。鄭雲。觵撻者,失禮之罰。觵用酒。其爵以兕角為之。撻,撲也。按鄭但云失禮。許必系之鄉飲酒者,禮莫大於此。惟此可登時行觵撻也。從手。聲。他切。十五部。

拼音是ta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