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濱英語

洋涇濱英語(pidgin english)即混雜英語,混合英語,英漢夾雜語,母語或者其他語言與英語混合在一起說。洋涇濱英語也叫皮欽語,為英文“pidgin”的音譯,俗稱“洋涇浜”(源於上海一處靠近租界的地名),屬於“混合語”,是華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在中國從事貿易的聯繫語言。

基本信息

簡介

洋涇濱英語(pidgin english)即混雜英語,混合英語,英漢夾雜語,母語或者其他語言與英語混合在一起說。洋涇濱英語也叫皮欽語,為英文“pidgin”的音譯,俗稱“洋涇浜”(源於上海一處靠近租界的地名),屬於“混合語”,是華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在中國從事貿易的聯繫語言。從純粹語言學的觀點看,只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階段,指在沒有共同語言而又急於進行交流的人群中間產生的一種混合語言,屬於不同語言人群的聯繫語言。皮欽語一旦作為母語傳遞,成為一個社會交際語,它就開始逐步擴大辭彙,嚴密語法,迅速發展豐富起來成為共同交際語言或獨立語言。
Pidgin English 而這個詞指的是洋涇浜英語 是解放前在上海洋涇浜地區流傳的一種中式英語,也泛指所有中式英語。例如, 上海話中的洋涇浜英語
洋涇浜是原上海縣城(今人民路中華路內)北郊的黃浦江支河,在江東(今浦東)的叫“東洋涇浜”,於上世紀20年代被填平,今天已很難找到它的遺址了;在浦西的叫“西洋涇浜”或“洋涇浜”,它也在1915年被填平改為馬路,最初取名“愛多亞路”,1945年後一度易名“中正東路”,即現在的延安東路。1988年建成的黃浦江隧道就是基本上沿著舊洋涇浜河道進入黃浦江底的。
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其南界線就是這條洋涇浜。1848至1849年間,美、法租界相繼建立,法租界的北界也是洋涇浜。1863年,英、美租界合併改稱為“公共租界”。於是,洋涇浜就成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在南京路、福州路的商業街、文化街尚未形成之前,洋涇浜沿岸就成了上海最熱鬧的“夷場”。如上海最早且規模最大的新式茶樓“麗水園”,上海第一家徽戲館“滿庭芳”,第一家京戲館“丹桂茶園”等皆出現於此。另一方面,當時上海道與租界簽訂的有關租界的法律協定也多以“洋涇浜”命名,稱之為《洋涇浜XX章程》,因此,“洋涇浜”一詞早期含有“租界”、“洋場”的意思。

產生

上海的租界建立以後,原開設在廣州、香港澳門南洋等地的洋行,以及在本土的外國公司紛紛轉遷上海或在上海設立分支機構。由於中西語言上的隔閡,一些原在洋行任職、粗通英語的廣東籍買辦也隨著洋行進入上海充當外國人翻譯或華洋貿易的中介人。同時,上海的本土及其他籍商人為了能與外商直接往來躋身上流社會,開始學習簡單的英語會話。從此,上海地區開始流行帶有濃重鄉音而又不遵照英語語法的中國英語,即“洋涇浜英語”。姚公鶴先生在《上海閒話》一書中是這樣對洋涇浜英語下定義的:“洋涇浜話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國文法出之也(姚,P18)。”相傳,從事此業者有三十六人,名曰“露天通事”,他們大多為無業潑皮、馬夫之流。當遇到外國水手或初到上海的洋商外出購物時,他們就自薦做外國人的嚮導,從中漁利。其實“露天通事”素以無賴著名,究竟是否只有三十六人,並無正史為證。只不過像鄭子明、范高頭等著名人士有三十六人,而事實上其他無名潑皮者甚眾乃至無法統計。
外國人初來上海時,華人與洋人打交道,語言的讀音還能學舌,而外文字卻難以摹擬。於是有些聰明人就以中文部首中的丶丨丿一凵等代替英文的二十六個字母。據說,小刀會起義期間,小刀會與租界的書信往來就是用中文部首的英文寫成的,而且還真的避開了清政府的耳目。這或許也可以稱之為“洋涇浜英語”,只不過由口頭形式轉向了書面形式。
李敖也曾在《鴿子·囮子·凱子——獄中給女兒的信選刊三十七》一信中談及洋涇浜英語,信中頗有嘲笑的意味:“Pigeon-English也叫Pidgin-English,就是洋涇浜英文,洋涇浜是上海附近的一個地方,最早跟英國人做生意的中國人,說英文說不好,自己用中文的意思造出不通的英文,就叫洋涇浜英文。比如說‘人山人海’該是英文的huge crowds,但說成people-mountain-people-sea,就是笑話了,這就是洋涇浜英文。”
“洋涇浜”三字集中地反映了租界華洋雜處的社會文化特徵,在上海地區英文專修學校和更高級的大學尚未成立時,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和本地居民普遍都使用這種語言。在英文中,所謂的洋涇浜語被稱為Pigeon English,即“鴿子英文”,也叫Pidgin,即皮欽語,轉指不同語種的人們在商業交往中發展而成的混雜語言。這種滬版皮欽語一度廣泛使用於滬上,連正宗的英國佬到上海落腳,也得先從師學幾個月“洋涇浜話”,這樣才算通過初步的語言關。對普通的上海市民而言,掌握洋涇浜英語的難度似乎並不太大。由民國時人汪仲賢撰文的《上海俗語圖說》中曾記載了洋涇浜歌訣:
來是“康姆”去是“谷”,廿四銅鈿“吞的福”;
是叫“也司”勿叫“拿”,如此如此“沙鹹魚沙”(So and so);
真嶄實貨“佛立谷”,靴叫“蒲脫”鞋叫“靴”;
洋行買辦“江擺渡”,小火輪叫“司汀巴”;
“翹梯翹梯”請吃茶,“雪堂雪堂”請儂坐;
烘山芋叫“撲鐵禿”,東洋車子“力克靴”;
打屁股叫“班蒲曲”,混帳王八“蛋風爐”;
那摩溫”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殺老夫”;
“麥克麥克”鈔票多,“畢的生司”當票多;
紅頭阿三“開潑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
爺要“發茶”娘“賣茶”,丈人阿伯“發音落”
…… (汪,P2)
也有的類似歌訣中加上“一元洋鈿 ‘溫得拉’(one dollar)”的內容,大同小異,但有一點得清楚,就是該歌訣須用寧波人的甬音念來,更為原汁原味。這也間接反映了寧波生意人在上海灘的地位。一般在上海市民觀念中地位較低的“江北人”,在生活中使用洋涇浜語的機會要少得多,即使有拉黃包車的腳夫和洋顧客討價還價,有時做個手勢也就足矣。倒是一些洋商開辦的工廠里,由於許多工作用語和器具材料皆為舶來品,不少老工人在幹活中,往往會夾雜一些洋涇浜語。例如在舊上海閘北電廠,常能聽到諸如“格只凡爾(valve閥門)要修了”,“做只猛格”(mark做個標記)等話語,有時需要到車間裡樓梯小平台幹活,大家也都習用“格蘭汀”來形容,即指“go to landing”之意。這種在上海工廠中形成的特殊語境,與講話人自己是否明白英文原意己完全無關。
喜歡在嘴裡吐出一些洋涇浜英文字句的人,多半對英文一竅不通,才會人云亦云地湊幾句來趕時髦。例如:
——外國主人回家,看見玻璃窗打碎了,便問僕人緣故,僕人很流利地用“洋涇浜”回答:“inside(裡面)吱吱吱,outside(外面)喵喵喵,glass(玻璃)克郎當!”洋主人一聽就樂了,原來是貓抓老鼠闖的禍。
——洋行老闆讓中國司機到大光明電影院買電影票,司機空手而歸,指手劃腳地告訴老闆:“Man mountain man sea,today no see,tomorrow see,tomorrow see,same see!”老闆也聽懂了:人山人海,今天看不成了,明天看吧,明天看,還是那個影片!
據近人研究,洋涇浜語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徵:首先是植入的英語辭彙有限,大概在七百餘個單詞,所以一詞多用和一音多義現象嚴重,如my可以與I,we, mine,ours等同義通用,同樣“店、船、夷皂、羊、湯、樣,少破能該六字雲”,即shop,ship,soap,sheep,soup,sample一律讀作“少破”;其次為英語語法中國化,一般不使用介詞,如把“很久沒有見到你”說成“long time no see you”等。

掌故

洋涇浜英語在當時上海人生活中的套用隨著洋涇浜語的普及而不斷增多,而且同一個詞會不斷演繹以套用到各個方面,例如用“鄧路普”暗指人厚顏無恥(“鄧路普”為英國生產的輪胎品牌,因其質量好故當時人認為其橡膠很厚,其實鄧路普輪胎是質薄而牢固的)。以下舉兩個較為典型且當代仍在使用的例子。

1、槍勢

當時的上海人常把“混日腳”講做“混槍勢”,到今天也還能聽到這樣的說法,但是大多數上海人已不知道“槍勢”的來歷和含義了。其實槍勢是英語中chance的音譯,意譯作“機會”、“機遇”講,這個詞又常在落袋(今稱之為“桌球”)以及其它遊藝項目中,所以“槍勢”在成為上海語後也多作球藝術語。大家知道,落袋是兩人(或數人)依次擊球,根據球色順序進袋計分。在遊戲中,母球與子球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甲方擊球沒把子球擊入袋中,而且還把母球擊到一個十分有利於對方擊球的位置,甲就會懊喪地說“Give you a good chance!”,意即“給了你一個好機會!”假如擊球者是中國人,他就會說成是“給你一隻好槍勢!”康樂球是近代上海最普及的娛樂器具,康樂球的玩法與落袋略有差異,如打盤子把16(也有20、24、28、32)只小子成方形放置盤中,雙方(也可四人)用同一枚母子(上海人稱之為“老闆”)依次擊子,以擊子入洞多者為勝。最初,康樂球術語“槍勢”也多指有利於擊球的位置,盤子略被打松後有利於擊球的機會是很多的,精與此道者會充分利用幾何學的sin對角、避子原理尋找擊球進洞的機會,術語稱之為“看槍勢”。久而久之,“槍勢”又成為評價人們球藝的俗語,後又演進為人的處世能力,如“格人槍勢足來些”。在球檯上指該人球藝精湛,而社會上則多指該人門路廣、辦法多。上海人把擊球的圓棒叫作“槍棒”,因而人們認為“槍勢”就是捏槍棒的姿勢。雖然捏槍棒的姿勢也是品評球藝水平的標準之一,但這種說法實為誤傳。

2、克拉

近代上海方言中把上等級的人或物稱之為“克拉”。如上海方言講:“格傢伙克拉來些”,意即該人道行深且上品;又如“格件衣裳克拉來”, 意即這件衣服做工、樣式、面料等均屬上品。這裡所提及的“克拉”是英語“class”的音譯,原義主要指等級、階級,而英語中一般把上層社會稱為“class”。“克拉”一詞在20世紀50年代已很少見與使用,但60年代初,我國因自然災害而出現社會的暫時不穩定,此時舊社會的一些沉渣泛起,一些舊社會的“克拉”者以各種方式宣傳舊社會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黑道中的規矩和作案手法。這些舊社會的“克拉”們年歲都已大了,於是人們把他們稱作“老克拉”。60年代初,“老克拉”是限於40歲以上,對舊社會涉世頗深者的稱呼。“老”在上海方言中有年長的意思,同時又有“狠”的含義,之後“老克拉”又泛指涉世頗深、粗通黑道行情規矩的“老懂經”。60年代中期以後,尤其是文革初期,大概因為“老克拉”與舊社會資產階級有關聯而被歸入牛鬼蛇神之列,人們棄之猶恐不及,“老克拉”的稱呼也很少見與使用。但社會上又冒出一個與“老克拉”詞義十分相近的詞——“老的克”。有人認為“的克”是英語“stick”(文明棍)的音譯,是由於舊時紳士常用而得名。也有人認為“老的克”應作“老狄克”,是國家行將進入文革動亂的讖語。60年代中期後,魯迅先生被尊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先驅而地位日顯,誰反對魯迅先生就是反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反革命。1966年,張春橋在上海的地位日漸顯赫,而張春橋曾於30年代化名“狄克”攻擊過魯迅先生,於是在上層社會以及文化界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一部分人希望能證實“狄克”即張春橋而哄張春橋下台,另一部分人則千方百計隱瞞史實以保張春橋,而民間(也只能是部分人)只知道中央和地方都在找一個潛伏在要害部門數十年之久的老奸巨滑——“狄克”,但根本無從知道“狄克”者張春橋也。於是上海俗語中出現“老狄克”一詞以喻精於算計者。

消逝

“洋涇浜英語”畢竟是非正規語言,只能限於一時一地。二十世紀初以後,一方面隨著留洋學生的大批歸國,另一方面由於外語學校的普遍出現,中西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入,它已成為滬上人士形容不倫不類的人或事的代名詞,帶有明顯的貶義。洋涇浜語在文化層次高的群體中逐漸消失,但仍在部分文化層次不高的群體中使用,並流傳至今。直到今天,你還能聽到有人把“給你點顏色看看”說成“Give you some colour see see.”筆者高中時一同學則更進步一些,在此說法上加了個介詞“to”,即“Give you some colour to see see.”
洋涇浜已被填平近90年了,它曾是河道早已被人遺忘,但作為俗語又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
朱大可的《殖民地魯迅和仇恨政治學的崛起》裡面有關於上海俚語的段落,很有意思。
隱藏在當代上海俚語中的那些近代隱語記號,無疑是我們對殖民地魯迅進行精神分析的一個文化語言學的主要依據。我注意到,那些描述商品和人性低劣性的語詞在上海俚語占據了重要地位:"蹩腳"(BILGE,船底污水,引申為骯髒的、下三濫的、劣質的)、"大興"(DASHY,浮華的,華而不實的,引申為假的、冒牌的、劣質的)以及"骯三"(ON SALE,二手貨賤賣,引申為垃圾貨、形容人的品質低劣)、"癟三"(BEG SIR,乞丐先生,用來形容叫花子、難民、逃荒者等各式窮人,後引申為最廣泛的罵人用語之一,)這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的俚語,組成殖民地上海的劣質性語境,它們試圖為這個高度現代化的都市提供一種負面估量。
為了推銷劣質文化和劣質商品,某種相應的欺詐文化應運而生了,這導致了那些用以描述欺詐事件的語詞的連鎖湧現:"赤佬"是英語"CHEAT"(欺騙)和中文"佬"的混生詞語,一個魯迅時代最流行的洋涇浜俚語(隱語);另一類似的名詞是"小(老)開"(小(老)KITE,小(老)騙子之意,以後竟引申為對有錢人的泛稱),加上"門檻精"(MonKEY精,猴子精,引申為聰明的、精明的)、"戇大"(gander,傻瓜,呆鵝,糊塗蟲,引申為受騙者,現被北方人讀若"港都")、"混槍勢"(混CHANCE,混機會,引申為渾水摸魚)等等。這些古怪的華洋雙語式隱語,匯聚成了殖民地上海的欺詐性語境。
基於騙局的普遍存在,某種專門揭發騙局和隱私的"花邊文化"被創造了出來,同時,誹謗和中傷也蔚成風氣。租界小報為了取媚讀者,大量散發此類文字,成為中國新聞史的一大奇觀。這是近代自由主義賜給殖民地上海的一項古怪禮物。洋涇浜英語"出蹩腳"(出BILGE,清出船底污水,原為黃浦江水手用語,後引申為向人潑污水,誹謗中傷)和上海本地土語"放野火"(用來形容某人到處誹謗中傷他人)就是兩個範例,它們是殖民地上海的誹謗性語境的話語標誌。7這種欺詐性語境、劣質性語境和誹謗性語境的三重複合,描述了"殖民地綜合症"的大致外觀。它是對殖民地情慾、租界自由主義和革命語境的最激烈的價值消解,並把魯迅逼入了令人絕望的困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