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欽語

皮欽語

皮欽語(“pidgin”)即混合語,俗稱洋涇浜,最初源自廣東英語的稱謂,是華人、葡萄牙人和英國人在廣東從事貿易的聯繫語言。

基本資料

從純粹語言學的觀點看,只是語言發展的一個階段,指在沒有共同語言而又急於進行交流的人群中間產生的一種混合語言,屬於不同語言人群的聯繫語言。皮欽語一旦作為母語傳遞,成為一個社會交際語,它就開始逐步擴大辭彙,嚴密語法,迅速發展豐富起來成為共同交際語言或獨立語言

皮欽語產生的條件

大量移民遷入和殖民:移民遷入的情況,當地人和外來者交際過程中彼此在語言上妥協而產生的一種能使雙方勉強溝通的交際語言,語法規則減少到最低限度,並帶有本地語法的痕跡;殖民的情況,殖民者與來自不同獨立語言區之間的勞工,通過出現信息交流而產生。
民族、國家的鄰界接觸;這種皮欽語帶有各自民族語言的特點,如青海黃南自治州同仁縣五屯鎮有2000多人使用的一種漢藏混合語,即所謂的皮欽語。
間接接觸,遠距離的經濟、文化交流。

皮欽語發展

不同語言密切接觸的結果一般是經濟文化地位相對較高的一種語言經過多語共存而逐漸替代經濟文化地位相對較低的語言,但在有些社會條件下也會產生語言混合,甚至出現所謂的皮欽語,這種混合語經過長時間演變,可能形成一種語言。現在世界上許多地區數百萬人依靠皮欽語作為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巴布亞紐幾內亞等海島國家或沿海國家,皮欽語具有官方語言或半官方語言的地位。克里奧耳語的產生就是皮欽語發展典型語言。該語言源自十七世紀後的非洲、美洲某些地區殖民統治者的種植園裡。由於種植園的勞工來自彼此不能通話的不同部落,不僅他們與殖民統治者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就是他們之間也無法用自己的語言溝通。因此,帶有殖民者語言的皮欽語就成了當地唯一共同交際的工具。這樣,隨著來自不同部落的勞工相互通婚,這種語言就作為母語傳遞給後代,隨之就發展成克里奧耳語。
皮欽語辭彙量很小,其中絕大多數取自外語,極少數取自當地辭彙。只用這少量的外語辭彙和極其簡單的語法規則,許多事物只能用迂迴的比喻描畫方式、用詞組甚至句子來表達,如上海皮欽語把“鬍子”叫做grass belong face(“屬於臉的草”)。皮欽語在外來者的經濟文化不占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只是一種短暫的語言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