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學宮

揭陽學宮

揭陽學宮又稱“孔廟”、“文廟”、“紅學”。位於揭陽市區韓祠路口東側,為揭陽古代最高學府。初創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清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二年(1876年)重修。占地面積5526平方米,採用中軸線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結構。揭陽學宮濃縮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現存建築組群由21座單體建築構成,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配套建築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類歷史建築組群。2013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揭陽學宮又稱"孔廟"、"文廟"、"紅學"。位於揭陽市區韓祠路口東側,為揭陽古代最高學府,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建築特色

揭陽孔廟

揭陽學宮揭陽學宮

穿過熱鬧繁華的揭陽進賢步行街,猛然呈現眼前的是古色古香的揭陽孔廟,讓人仿佛身處錯亂的時空。位於揭陽榕城中心韓祠路口東側的揭陽孔廟,莊嚴肅穆、飛桷凌空,被人稱為“嶺東古建築的明珠”。

揭陽孔廟自南宋紹興十年孫乙闢建榕城為縣治之都擇址興建,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對揭陽以至嶺東地區的人文景觀都起著很大的影響。孔廟周圍如今已發展成了繁華的商業區,但一進欞星門,心靈馬上寧靜下來,環繞孔廟的斑駁古老的圍牆都是風雨滄桑的沉澱,讓人感受歷史的厚重。這種氣氛讓人不得不神情凝重起來,惟恐褻瀆了一代先師!

揭陽孔廟除了供祀孔夫子外,也是古代培養莘莘學子的最高學府,因此人們也稱他為“學宮”。

據說揭陽孔廟最前列建築物,是南端位於韓祠路頭的“騰蛟、起鳳”二亭。可惜這兩亭在民國期間因拓寬馬路被拆除。並列位於兩亭中間的是孔廟照壁,是現存孔廟的前列建築,照壁朝南嵌花崗石刻橫匾一方,上有被揭陽人列位五賢之一的明代兵備道楚人楊芷所書“太和元氣”四個大字。

照壁面向孔廟,分三間,中為明間,正面鐫嵌瓷雕“鯉躍禹門圖”。兩邊次間左右圖案各雕鹿鶴相望,鹿開口而鶴含籌。只可惜原版的照壁於1969年被毀,現在我們看到的照壁是1984年按原圖重新修復的。

欞星門區

揭陽學宮揭陽學宮

未進孔廟,先入欞星門。純石結構的欞星門,五根石柱間隔為三門,柱頂端為寶頂,兩側皆為雲枋龍首。進入欞星門,即為泮池。泮池兩側各門以通左右建築,右為“金聲門”,左為“玉振門”。

過泮池拾級而上,即為大成門。屋脊正中置一藍色寶瓶,左右各塑一鱉魚吻脊。想來“寶瓶”與“保平”諧音,取的“保境平安”之意。大成門兩側各有一廂房,東為“名宦祠”,祀歷代來揭陽當官而有政績人物。西為“鄉賢祠”,祀歷代揭陽籍有名聲的宦官。面闊各三間。其次左右又有庫房各一間,形成倒座。

大成殿區

揭陽學宮揭陽學宮

從大成門跨過一個天井就是孔廟的核心建築———大成殿。作為孔子神像所在地,大成殿不僅是全廟的核心,也是庭院的主體,四周循序漸進的門、廊、廡,都在竭力突出孔廟的主軸即大成殿。它面闊五開間,正前方設御道石。為了表達對孔夫子的尊重,御道石不設踏垛,對於先師只能遠遠瞻仰。由於時近正午,又非周末節日,庭院清冷,但聞著淡淡的香火味恍惚中似有飄渺莊重的絲竹,恍若隔世。

大成殿內的四根大石柱上,盤踞著四條木雕巨龍,栩栩如生。據說這四條龍在“文革”時期曾遭厄運,差點被化為灰燼,所幸文物工作者將這幾條龍搶回來悄悄藏於地下室。但其中一條龍的頭顱已被燒掉,現在大成殿西南面這條龍的頭部是揭陽籍省級木雕藝術家郭燕騰先生仿製補上去的。大成殿前天井兩側分別是東西廡,原為供祀歷代繼承發掘孔子儒家學說而較有成就的歷代先儒的牌位。

祭器庫區

最後一間則為存放祭孔樂器的祭器庫。西廡現闢為“揭陽出土文物展覽”,介紹在揭陽境內出土的自原始社會到近代的各種文物,東廡現闢為“科舉考試展覽”和“孔子儒學展覽”。緊接東西廡以北為東西齋,是東西廡的延伸建築,把大成殿、崇聖祠形成封閉式庭院建築,寓意孔子弟子眾多,儒家學說源遠流長。

歷經歲月風霜的揭陽孔廟,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孔廟之一,成了榕城鬧市之中一處世外桃源。

潮汕最大孔廟

孔廟也稱學宮、廟學、文廟。是一種半學半政的教育組織機構。位於揭陽榕城區韓祠路口東側的揭陽孔廟(學宮),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培養揭陽莘莘學子的最高學府。揭陽學宮始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800多年來歷經多次的重修和擴建。其中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繕是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建成後的學宮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是歷史上學宮最大規模的時期。現存的學宮基本上保存光緒年間修繕的建築風格。

學宮師職和學額

揭陽學宮作為儒學的教育場所,政府教育機構,按典制必須配定師職和學額,然府、縣誌中對宋元時期這方面的記載不詳。到明清時期才有較詳細的記載。明代學宮縣學配設有教授、教諭、訓導各1人。清代只配設教諭、訓導各1人。任教職的人員多為貢士,少數為監生、舉人、進士、儒師。至於學額,據乾隆《潮州府志·學校》記載:揭陽縣學歲試原額入學文童15名,武童15名,科試文童入學15名,雍正三年廣額20名。乾隆三年建豐順縣乃割揭陽學額2名入豐順,額定18人。而在清光緒《揭陽縣續志》中提到鹹豐八年戊午以合邑捐輸永遠廣額1名,共19名(此學額數在當時潮汕各縣中屬多的)。

學宮縣學推崇"忠君尊孔",課生員以經史律誥禮儀;朔望習射;日習名人法貼500字;習九章法。明以後之縣學僅辦春秋祭祀習禮及生員晉拔事宜,講習考課諸事悉歸書院。縣學生員每三年考兩次,第一次稱歲考,第二次稱科考。歲考和科考都分為六等,歲考成績優秀者可以晉升為廩生、增生。科考成績優異者列為"科舉生員"送省參加鄉試。另外縣學每兩年取一名歲貢生,每十二年取一名拔貢生。

輝煌成就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科舉是選拔人才的途徑。科舉的鼎盛證明學校教育的成功。自宋代揭陽開闢學宮為縣學以來,揭陽科舉人才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宋代揭陽中進士14人,元代2人,明代32人,清代文進士10人,武進士14人。明清兩代揭陽中舉人近300人。

晚清,全國掀起革除舊學,創建新學的浪潮,學宮縣學被廢止。但歷代修建起來的學宮院舍、學產對於發展新學仍起著重要作用。民國時期曾先後在原學宮校舍設縣立簡易師範、縣立第一高級國小、元龍鎮中心國民學校、毓秀高等學校、文華學校等。題圖為現在的學宮外景圖。

歷史

初創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清嘉慶七年(1579年),光緒二年(1876年)重修。占地面積5526平方米。採用中軸線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結構。主要建築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東西廡、大成殿、崇聖祠等。主體建築均為高台基、大圓柱、紅瓦綠檐,造型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是廣東省同類建築物之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水平。大成殿懸掛歷代御頒匾額如:"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聖集大成"、"與天地共參"等。正殿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左設復聖顏子、宗聖曾子,右設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聖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孔廟又是革命活動舊址,1925年周恩來在第二、二次東征時,曾在此中辦公。1927年秋天,南昌起義部隊到達揭陽時,周恩來、賀龍、葉挺等領導人也曾在學宮明倫堂召開軍事會議。1957年,學宮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省命名為"周恩來同志革命活動舊址"。

揭陽詩人東籬香有詞一闋《調寄〈江城子〉》專贊孔廟。詞雲:

崇階玉殿煥輝煌,轉廡廊,仰祠堂,瑞靄氤瘟,飛鳳逐翔凰;錦鯉文鰲爭活躍,雲化彩,日升光。

海濱鄒魯稱名邦,水共山,氣泱泱,人傑地靈,華國有文章。幾度滄桑都過盡,添綠樹,護紅牆。

自助指南

1、門票:5元

2、交通指南:坐車到揭陽汽車總站,然後在汽車站門口搭去進賢門亭的公車(上車兩元),下車可以見到步行街,往下走到步行街盡頭,揭陽學宮就緊靠著步行街的尾部。

揭陽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ˊ至116°37ˊ39",北緯22°53ˊ至23°46ˊ27"。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82公里,沿海島嶼30多個;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
景點翁梅齋墓 | 黃岐山 | 桂竹園 | 關帝廟 | 古榕報石 | 百花山 | 揭陽城隍廟 | 流沙會議舊址 | 揭陽學宮 | 文昌閣塔 | 雙溪明月 | 神泉勝跡 | 桑浦山 | 培風塔 | 馬嘶岩寺 | 龍潭飛瀑 | 靖海古堡 | 進賢門城樓 | 京明溫泉度假村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