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風塔

培風塔

培風塔俗稱烏犁塔,位於普寧洪陽鎮後坑村,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普寧八景”之“培風寶塔”。塔通高36米,七層,平面八角形,是用三合土築成的風水塔,裡面有奇特的內轉石階可登上各層,逐層有窗可眺望。

基本信息

普寧市洪陽鎮培風塔

簡介

位於故城洪陽鎮東北後坑村,又稱“培風寶塔”,普寧“八景”之一,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因古時該處屬烏犁鄉,俗稱“烏犁塔”。

結構

塔通高36米,七層,平面八角形,磚土混合結構,塔身則系三合土夯築而成,在國內諸塔中,實屬罕見。塔基邊長9.8米,塔座高1.65米,築九級台階而上痤台,塔座上下有欄桿,欄桿望柱上刻一對石雁、一對石獅,造型生動。塔身第一層下外圍邊長3.9 米,周邊長輩31.2 米,塔身高31.7 米。塔內各層空心,第一層塔牆厚2.55 米,每面邊長1.5米,塔身逐層依次縮小至最高第七層,每面邊長僅0.71米。塔座僅辟一門入塔腔,塔門向西,門闊1.3 米,高2.77米,拱頂,石門框上陽刻:七級高擎雄插漢,千峰環拱壯抉與。塔腔有內轉石階可登上各層,內轉石階共120級。第一、二層以上每層開四個門(窗),相鄰各層四門(窗)相互交錯,既美觀,又能在各層室內向外眺望四面八方。塔檐以紅磚疊澀出檐。最高層(第七層)塔腔內置有藻井,外面有走廊,走廊上每個角有一石柱,柱上以瓦和三合土做成卷草花紋,造型石雅優美。塔剎為鐵鑄相輪寶瓶狀。

現狀

風塔造型美觀,穩重挺拔,雄偉壯麗,歷2 0 0 餘年而巍然屹立。登上塔頂憑欄遠步伐,南瞰普邑故城洪陽鎮全貌,遠近風物盡收眼底,北望榕江江水滔滔,甚是壯觀。
該塔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奉化市蓴湖鎮培風塔

簡介

位於浙江省奉化市蓴湖鎮下陳村,是奉化四大古塔之一,也是寧波市六大古塔之一。始建於嘉慶初年(1810年),因塔身年久失修,多有損壞,塔剎也毀,於2002年由奉化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出資重修。

結構和歷史

下陳村的東南隅,有一座古塔,她像一支禿了頭的巨筆,矗立於三面環山的象山港西緣的一方平川之上,纖細的倩影默默地與一群古樟為伴,面對藍天她,就是培風塔。細細地觀察培風塔,塔高17米,通體磚砌,中心為空,卻無登塔之門。整體七層六面,上面六層開有壺門,每層都有微微突出的疊澀翹檐。底層周長11米,直徑約3.4米,每面磚體上嵌有一塊高1米、寬0.5米的石板,尚可讀懂的文字,訴說著建塔的始末,朝北的一塊刻有三個大字——“培風塔”。培風塔,系七級六角磚塔,高17.25米,塔身中空。底層每面寬1.70米,各面都嵌有石碑,北面石碑上刻著“培風塔”三個字,西北面石碑上刻著建塔人的姓名。其他幾面石碑刻有清代嘉慶年間舉人孫事倫所作的建塔碑記。其上六層每面都有壼門,壼門券頂圖案有蝙蝠、如意等,每層不同,且每層都有微微突出的疊澀翹檐。由於塔基不大,直徑僅3.40米,各層收分又較小,再加上腰檐無翹檐,僅用四塊磚頭平疊挑出,所以塔身頎長,仿佛一柄巨劍聳立在象山港邊,與大海白云為伍。真象那孫事倫碑記中所形容的那樣:“山陬海澨分矗起鋒芒,上挹宵漢兮下映青蒼。”孫事倫不愧有著舉人之才,文章寫的華麗鋪陳,讓人的心跌宕不已。塔上的碑文幾近模糊,惟獨開頭的一句“環固海皆山也,山自鎮亭發脈,層巒疊嶂底於瀕海,復作鏇繞之形……”倒點出了塔處不平常之地。再照著碑文讀下去,裡面將這兩位喪偶婦人的姓氏也寫在了上面,一個是陳君之妻,另一個是董君之妻。後經了解,是下陳村的陳登位之妻張氏和董雅軒之妻王氏。陳和董兩人有著非同尋可的志向,他們正如碑文中所說的“有志”,但不幸逝世過早。這跟建塔有什麼淵源嗎?
據塔上碑記記載,此塔始建清代嘉慶初年(1810年),因周圍環山,中間平地海塗,其地雖然豐厚,但群峰平緩,文脈不顯,建立此塔是為了使此地“文風丕振”。據記載,過去村內有陳登和、董雅軒二位文士累考功名不中,發心建塔。可惜塔末成而身夭亡。幸由陳、董二位妻子傾其積蓄,塔終於建成。據說這二位青年喪夫守寡的女子是姑和嫂,故俗名“姑嫂塔”或“寡婦塔”。而建塔之意在於激勵後輩,發奮努力,培植文風,故塔名曰“培風”。碑記中贊道:“山陬海隅兮矗鋒芒,上挹霄漢兮下映青蒼。”培風塔成為村民興教重文的希望。看了這段記載後,再仰望這座貌不驚人的古塔,不由令人肅然起敬。?用現在的說法,看來培風塔是培養學風,促進文風之意。張氏和王氏的意志可謂堅決,以己之力來造福一村之人。據筆者估計,她們的意圖可能出於風水先生的指點。因為從中國傳統風水建築學角度來說,下陳村三面環山,南面濱海,培風塔正處於海濱這一空缺中。而在此建塔,可能彌補這一風水學上的不足。古語云:山水之勢可以造人,山水不足可以用建築來彌補,以形天地之氣。這可能正迎合了正因為山水的相得益彰,而益襯托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利川市團堡鎮培風塔

培風塔雪景
出團堡鎮向東約1公里,有一七層寶塔,名曰培風塔。塔獨立小山之上,傲然藍天。周圍新居綠樹,紅花流水。面臨318國道,往來車輛行人,絡繹不絕,實為團堡旅遊的最佳景觀之一。
此塔修建於清道光26年(1846年)冬天,磚石結構,六角七層,通高17.8米,壁外精細雕刻著楹聯、詩文和序言,還有漁樵耕讀花草等細膩圖案。正門用行草大書一聯曰:“絕頂高超聯紫氣,層梯穩步接青雲。”字跡歷經數百年風雨,如今依舊明晰了了。
此塔是團堡籍清末文人倡議所建,得到施南府利川正堂吳人彥、利川儒學正堂廖升、欽賜花翎代理施南協右營總府利川分府羅胃鷹利川右堂王錫慶等的鼎力支持,修建時數百民眾自願捐款,石龍寺高僧永法、武聖宮高僧自然兩法師捐款2400千文,還有太學士蕭光潮、蕭光楚、劉德玉等大力贊助。邑廩生冉壽益揮毫為塔作敘。敘文精彩描寫塔的四周美景後,以“次地雖屬天造,還賴人力以培之人文將蔚起矣”等妙句點出修塔是為培植團堡文風的主旨。當時文人和石匠均題詩於其上,至今字跡可辯。是誰於此救人命?德勝培風倩影斜!

揭陽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ˊ至116°37ˊ39",北緯22°53ˊ至23°46ˊ27"。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82公里,沿海島嶼30多個;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
景點翁梅齋墓 | 黃岐山 | 桂竹園 | 關帝廟 | 古榕報石 | 百花山 | 揭陽城隍廟 | 流沙會議舊址 | 揭陽學宮 | 文昌閣塔 | 雙溪明月 | 神泉勝跡 | 桑浦山 | 培風塔 | 馬嘶岩寺 | 龍潭飛瀑 | 靖海古堡 | 進賢門城樓 | 京明溫泉度假村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