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梅齋墓

翁梅齋墓

位於揭陽市榕城區(空港經濟區)地都鎮桑浦山鐵場南坡,原占地 150畝,是廣東省現存最大型古代墓葬,也是廣東省和潮汕地區、揭陽市歷史重要文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在國道206線,揭陽市地都鎮境內有一座形如猛虎的山,當地人稱為“虎山”。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空港經濟區)地都鎮桑浦鐵場南坡(桑浦山將軍峰東南腹地),廈深高鐵桑浦山隧道的出口處,也就是與國道206的交界處。原占地 150畝,是廣東省現存最大型古代墓葬。 墓主為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翁玉(號梅齋)。墓區分主墓區和繼母區, 建有四亭五坊,置列石獸、華表、石翁仲, 墓碑為宰輔嚴嵩撰文,禮部尚書徐階書丹,盛瑞明篆額,文字簡潔明麗,書法端莊秀 美,篆書古樸典雅,兼之參與者位尊職高,故此碑有學者以為堪稱“三絕”。這是罕見的巨型陵墓,建設工程達三年之久,是潮汕地區唯一皇封御葬古墓。

景物

翁梅齋墓翁梅齋墓

墓始建於嘉靖三十年(1551年)。坐東北向西南,破壞嚴重,除神道碑、牌坊保存較好,其餘墓地建築所存無幾。墓區入口處為神道碑,碑亭為四柱翹檐尖頂,穹頂陰刻太極八卦圖。碑高3米、寬1.5米。碑由吏部尚書嚴嵩撰文,禮部尚書徐階書丹,禮部尚書盛端明篆額,碑文千餘字,記述墓主及其兒子的有關情況(見第五章第一節)。碑亭至兜池為300米神道,其間依次有兩座石碑坊,第一座位於碑東50米,其上刻賜葬祭文,第二個牌坊在祭文坊北100米,其上雕刻著麒麟和飛鳳。神道用規格花崗岩石板鋪砌,兩旁置石虎,石羊各一對。神道盡頭的兜池周圍環以石欄桿。過兜池為“御葬”坊,三重三開間,上刻“御葬”二字。“御葬”坊至“玄城”坊間為墓地通道,通道兩旁依次置列石馬、石翁仲、望柱各一對。過望柱,是墓地的祭祀建築,為七開間的方形建築物。中為享祠,左為宰牲亭,右為具服殿,石砌的殿基呈須彌座式,上有石欄圍繞,現僅存幾十個柱礎。通道盡頭為“玄城”坊。正面刻著“玄城”,背側橫刻“梅丘”,是墓丘的所在。

文化地位

在桑浦山將軍峰東南腹地,今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地都鎮鐵場山上,人稱“下山虎”地方,粵東最大古墓葬——翁梅齋墓,是明代中葉嘉靖年間成功卓著的邊關重臣、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翁玉的墓地。在這墓地的營造過程流傳下許多風趣的民間傳說故事。

翁梅齋墓,一個時代的文化象徵,它除了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外,本身也凝聚著先人“仁義忠孝”的道德規範。因此,我們希望切實修繕和保護好翁梅齋墓,讓翁萬達等揭邑先賢的秩事昭示人們,把這座明代古墓的文化內涵彰顯出來,使其成為構建“文化大市”的一張名片,一筆富有文化底蘊的旅遊資源。

文物事件

翁梅齋墓圖集翁梅齋墓圖集

2012年07月26日,一條由網友“揭陽360社區”發出的“救救潮汕文物——翁梅齋墓毀壞嚴重”的微博訊息在網路 上迅速擴散。微博內容如下:“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翁梅齋之墓,位於揭陽市地都鎮,就在廈深高鐵桑浦山隧道的出口處,也就是與國道206的交界處。這是廣東最大的明代御葬,原來規模約150畝,目前四座牌坊僅剩二座。在挖掘機的轟鳴中顫抖,公路邊部分已被占為工廠。”

在一個小時之內,此微博被迅速轉發,並引來評論無數。社會各界對這一珍貴文物的現狀和之後的保護問題表現出急切的關注。眾多網友開始搜尋相關訊息,不少熱心的揭陽市民還親往現場查看,呼籲停止一切施工,並希望當地文物部門能有所行動,儘快對御葬古墓進行恢復加固維修,力圖還其“健康”全貌。

潮汕地區唯一皇封御葬古墓

曾經是廣東省現存最大型的明代古墓葬,如今只餘一座孤零零的主墓被亂石堆包圍,曾經精美的石雕牌坊被附近採石場沖積的泥沙湮沒殆盡……最先在微博上呼籲“救救潮汕文物”的網友“阿古拉拉”說:“翁梅齋墓位於地都鎮桑浦鐵場南坡,原來占地150畝,是廣東省現存最大型古代墓葬。墓主為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翁萬達之父翁玉(號梅齋)。墓區建有四亭五坊,置列石獸、華表、石翁仲,墓碑為宰輔嚴嵩撰文,禮部尚書徐階書丹,盛瑞明篆額,文字簡潔明麗,書法端莊秀美,篆書古樸典雅。墓道長1.5公里,有牌樓5座,其中‘御葬’坊三重三開,為三門四柱的巨型牌坊,前楷書‘御葬’,後篆刻‘瀛洲曠典’,兼之參與者位尊職高,故此碑有學者以為堪稱‘三絕’。”

“阿古拉拉”痛心地說:“這是罕見的巨型陵墓,建設工程達三年之久,是潮汕地區唯一皇封御葬古墓。然而,這些史志中的壯偉描述,在現實中均蕩然無存了。”

“翁梅齋墓”滿目瘡痍

說起“翁梅齋墓”,老一輩的潮汕人都耳熟能詳,因為這座明代古墓,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兵部尚書翁萬達為其父翁玉(號梅齋)修建的。翁萬達是“潮汕後七賢”中的重要人物,其歷史故事在家鄉也是家喻戶曉。功成名就之後,翁萬達回家鄉為父親修築了這座“翁梅齋墓”,建設工程歷時3年,是潮汕地區唯一一座皇封御葬古墓。

網友“林彬1021”回憶:“這是我們村的文物啊,以前就已經被盜過幾次,現在幾乎都毀得不成樣了。小時候經常去哪裡玩,可惜記憶中的十二生肖、石馬,石太監、還有石龜亭,古石門,梨樹、桃樹都已不復存在。”

當地網友阿古珊珊,據她介紹,從高速公路揭陽路口下去很容易就能找到“翁梅齋墓”。一片泥濘,有施工隊伍正在作業。墓地已由原來的150畝縮為現在的400米不到、類似國小操場大小的面積。而據去年曾來過此地的當地人介紹,2011年,“翁梅齋墓”已成為一個大型的採石場,到處可見巨大的石塊和被挖得滿目瘡痍的山體。現在,一座孤零零的巨型墓丘,除了墳丘周圍的綠草皮之外,背面與兩側的山體均幾乎被挖空;墓丘前30米處,立有一座“玄城”石牌坊,沿著石階拾級而上,立著墓主翁玉與夫人許氏的墓碑。三門四柱的巨型牌坊早已被淤積的泥沙掩埋掉了近二分之一,“瀛洲曠典”的篆刻已字跡混沌,四周雜草叢生。路邊豎著一塊由拮陽縣人民政府於1988年1月(註:當時揭陽尚未建市)所立的石碑“揭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翁梅齋墓”。

當地文保部門尚不知曉

早在2006年,曾有人探訪“翁梅齋墓”後寫下遊記,文中提到“所見滿目瘡痍”,並提出深沉的反思:“難道我們發展經濟要以破壞文物作為代價?難道就要這樣摧殘先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文物被破壞,有些可以修復,但歷史的特徵誰能再造呢?以後潮汕的歷史文化誰能知曉?難道我們留給後代的只是被破壞的文物和污染了的環境?”

網友“中國文物法及刑事辯護律師劉洋”在評論中憤怒地表示:“各級文物局應該發聲,特別是當地文物局要出來說話。施工之前沒經過批准嗎?是否合乎保護條例都應給予民眾一個合理的答覆。市民要密切留意事件的進展,而目前首要工作就是把工程停下來。如需幫助,請給我電話。”

而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負責人陳堅旭,對於古墓現場正在施工之事,他表示並不知曉,“‘翁梅齋墓’是揭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市里一直都有關注。目前沒有接到任何施工單位的申請,如有施工,一定沒有得到當地文物單位的允許。”對於記者出具的施工圖片,陳堅旭表示將立刻予以調查,阻止文物破壞的現象發生。

考古專家、深圳市文物考古鑑定所所長任志錄表示,“翁梅齋墓”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象徵,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明代古墓在廣東地區留存不多,對於這樣的珍貴文物,應切實做好修繕和保護工作,彰顯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如果能穿越回明朝嘉靖三十年(註:1551年),一定能見到虎山之下一片繁忙的景象,當時的官府徵用了這片土地,嘉靖帝御批兵部尚書翁萬年為其父親翁梅齋修建墓葬,建造持續數年。

建成後的翁梅齋墓是何景象?據廣東省文化廳主辦的一個網站記錄:翁梅齋墓墓區入口處為神道碑,碑亭為四柱翹檐尖頂。碑高3米、寬1.5米,碑文千餘字。碑亭至兜池為300米神道,其間依次有兩座石牌坊,第一座位於碑東50米,其上刻賜葬祭文,第二個牌坊在祭文坊北100米,其上雕刻著麒麟和飛鳳……

而今的翁梅齋墓卻早已不是檔案記錄中的樣子——如今的翁梅齋墓藏身在一片凌亂的採石場中。路旁雜草中立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翁梅齋墓現僅存一“玄城”坊和墓丘,墓丘三側均已被採石挖空宛如懸崖。即便是原來豎立在墓區入口處的神道碑,也被淤泥掩蓋至接近石牌坊的頂。

早在1988年,揭陽還沒有成立地級市之前,翁梅齋墓就已經是當時的揭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雖經歷時代的風雨,翁梅齋墓還遺存了石馬、石羊、石華表、石翁仲等文物,可在近年也都不知下落了。一位當地學者睹其神傷,撰文稱這一現象“慘不忍睹”。

翁梅齋墓所處山上盛產赤褐色花崗岩,因此遭到了瘋狂採挖。到了今日,墓丘與神道碑之間的地方也乾脆被採石作業的單位作為採石作業場,淤泥橫流,毀壞的痕跡已經推進到了主墓丘邊上。在兩座石牌坊之間,亂石和龜裂的淤泥把這裡毀壞復蓋,唯獨可見淤泥之上生長綻放的牽牛花。

採石和石加工是當地的經濟支柱。但當地民眾對有人在虎山採石表示了憤慨,一位年老村民說“他們把那個老虎(指虎山)的肚子挖空了。”

揭陽市文廣局文物科一位負責人說,翁梅齋墓是縣級文保單位,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原屬於揭東縣的文保單位,隨著揭東縣撤縣改區,地都鎮併入現在剛剛成立的空港經濟區(非建制區),也就是說這一文保單位屬揭陽市空港經濟區管轄。

“去年省文物局有人來調查。”揭陽市文廣局文物科該負責人表示,他們沒有收到原揭東縣和現空港經濟區文物主管單位報上來的調查處理和文物修復報告。

揭陽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15°36ˊ至116°37ˊ39",北緯22°53ˊ至23°46ˊ27"。北靠興梅,南瀕南海,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82公里,沿海島嶼30多個;內陸江河主要有榕江、龍江和練江三大水系。
景點翁梅齋墓 | 黃岐山 | 桂竹園 | 關帝廟 | 古榕報石 | 百花山 | 揭陽城隍廟 | 流沙會議舊址 | 揭陽學宮 | 文昌閣塔 | 雙溪明月 | 神泉勝跡 | 桑浦山 | 培風塔 | 馬嘶岩寺 | 龍潭飛瀑 | 靖海古堡 | 進賢門城樓 | 京明溫泉度假村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