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文廟

仙遊文廟

仙遊文廟位於鯉城內仙遊縣體育場北側(燕池埔),始建於宋朝[中國歷史朝代],系福建省四大文廟之一。文廟經過千年的修葺、擴建,規模一度十分宏大,可惜曾建有的欞星門、文昌宮、尊經閣、明倫堂以及各朝代名賢祠和亭、台、閣、榭、池、橋等古建築,已都蕩然無存了。僅保存有戟門、兩廡、大成殿、崇勛祠、文昌閣等古建築,占地4100多平方米,廟內有宋代石鼓及清代的四對蟠龍浮雕石柱,氣勢不凡,極具藝術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仙遊文廟仙遊文廟
仙遊縣文廟位於鯉城內體育場北側,1996年9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廟創建於北宋初,歷代屢有興廢和改建,現存部分建築抱大成殿兩廡戟門,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重建,清末曾局部重修。80年代復由省、縣文物部門按原構修葺一新。

仙遊文廟位於福建省鯉城內縣體育場北側(燕池埔)。文廟於北宋初年建於城西,宋鹹平五年,縣尉段全遷建今址。原來文廟規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兩廡祀先賢。殿之後明倫堂,堂之東西是日新、時習兩所為師儒講道之處。原來堂前左右廊,繪畫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圖。明代於兩廊後建書齋十間。

仙遊文廟仙遊文廟
仙遊文廟自遷建今址後,幾經興廢,歷有重修。存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戟門丹墀拜台、大成殿和兩邊廊廡,近年又依舊制復建綽楔門、大埕泮池集賢堂明倫堂等建築,恢復了昔日文廟的原貌。主體建築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結構,為招梁與穿斗混合結構的殿堂建築。屋脊上飾以灰雕雙龍,脊屏則施以彩繪游鱗飛鳳等。殿內當心間頂部是呈穹窿狀的施重拱的藻井,飾以花紋、雕刻,精緻華美。左右次間頂部和前廊頂部作平棋天花,亦賦彩華麗。整座殿的梁架斗拱駝峰雀替均用木雕金漆或彩繪裝飾,色彩富麗典雅,形象生動逼真。如屋瓴屏繪刻的游麟飛鳳,氣韻頗為生動。建築的等級和彩繪雕刻的精美,使文廟大殿顯得尊貴堂皇,巍峨壯觀。

殿前有4對輝綠岩透雕盤龍石柱,高4.5米,徑0.6米,雕刻的龍或飛雲騰漢、或翻江倒海、氣勢磅礴,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殿前的月台甬道,丹墀龍陛,均為青石精鐫。殿中由外而內,依次懸掛清代五朝天子的御書匾額複製品,即鹹豐的“德齊禱載”,嘉慶的“斯文在茲”,乾隆的“與天地參”,康熙的“萬世師表”,順治的“生民未有”等御賜匾名的匾額,大成殿前面的月台為祭孔“三獻”場所,台下即丹墀,月台前方以浮雕龍陛連線通道,並直通戟門。戰門的正背兩向亦各有一對龍柱,門前的一對抱鼓石據考證為宋代遺物。

文廟現為仙遊縣博物館,館內花木掩映,兩廡已闢為碑廊,共陳列數十央,具有較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的古碑刻,供遊人和研究人員參觀考察。

景區景點

大成殿

大成殿脊高13米,上蓋九脊單檐,面闊五間共13米,進深三間九檁12米。前有迴廊、月台,四周繞以青石雕欄。

雕欄的蓮花紋飾,雕刻正中為主建築大成殿。殿東、西兩廂為東廡西廡,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大成殿前是戟門,門前立戟,以示莊嚴。戟門東是名宦祠,以紀念如皋歷史上功績卓著的官員。門西是鄉賢祠,鄉賢祠西為教諭署,教諭署北為訓導署。

戟門前是欞星門,門兩側分別豎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碑。欞星門東為儒學門,內建奎光樓,專供藏書之用。奎光樓北有敬一亭、忠孝祠。文廟大門東側豎立崇正學牌坊,西側豎立育真才牌坊。牌坊外側分別是東雲路巷和西雲路巷。每條巷的兩端建有牌樓。文廟大門前鑿有泮池,池東架文定橋,池西架武定橋。池北設石欄,池南是屏牆,牆外為射圃。

大成殿後是明倫堂,堂名乃“太學明人倫之所在”之意。明倫堂東是居仁齋(又名經義齋),西是由義齋(又名治事齋)。明倫堂後是尊經閣,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尊經閣後面是崇聖祠,祠內祀孔子的先人。尊經閣西是遺愛祠,遺愛祠後面是土地祠。學宮四周圍以宮牆,周長194.6丈,整個文廟建築,有殿,有堂,有藏書之樓,有棲士之舍。圓橋璧水,龍游玉帶,蜿蜒迴繞;宮牆內外,嚴翼森峨。其構思之巧妙,結構之嚴整,設定之完善,規模之恢宏,名甲江淮。

文昌閣

仙遊文廟仙遊文廟
道教廟宇。始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均有維修和擴建。該閣是一座九角三層寶塔形建築,兩邊設有配殿,前為聯結配殿的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主樓高約20米,面闊11.47米,進深11.58米,為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各層插拱較多,斗呈曲線,翹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繪,其建築風格頗具地方特色。原為供奉文昌帝君之所,現是貴陽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文昌閣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戟門

1、立戟為門。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處插戟為門。《周禮.天官.掌舍》“為壇壝宮棘門”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棘門,以戟為門。”後指立戟之門。《資治通鑑.唐僖宗光啟三年》:“行密帥諸軍合萬五千人入城,以梁纘不盡節於高氏,為秦畢用,斬於戟門之外。”胡三省註:“唐設戟之制,廟社宮殿之門二十有四,東宮之門一十有八,一品之門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護之門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護﹑上州之門十二,下都督﹑下都護中州下州之門各十。設戟於門,故謂之戟門。”引申指顯貴之家或顯赫的官署。

2、墓前石門。

兩廡

1、宮殿或祠廟的東西兩廊。《宋史·選舉志一》:“尋又定《親試進士條制》:凡策士,即殿兩廡張帟,列幾席,標姓名其上。”

2、特指文廟中先賢從祀之處。《明史·禮志四》:“兩廡從祀……凡九十一人。”明沉德符《野獲編·禮部·祀典》:“又進歐陽修於兩廡,則以濮議與永嘉暗合,故特崇之。”明沉德符《敝帚軒剩語補遺·妖夢》:“江陵相曾夢居第之前,左右兩石坊上分署‘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字,自以為生封五等,歿祀兩廡,遂恣行無忌。”

欞星門

欞星門欞星門
三間四柱火焰沖天柱式石坊,下設柵欄門,左右接牆垣。坊高10.34米,圓柱上下兩節,前後石鼓夾抱,兩節相交加石戧柱斜撐。孔廟設門名靈星,喻尊孔如同尊天。“欞星門”三字,系明高宗弘曆題。建於明代,原為木質,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改為石質。

文昌宮

始為彌勒州學府,今文昌宮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原址重建,占地214平方米,木結構建築。彌陽文昌宮為三重檐歇山頂抬梁式結構,通面闊17.4米,通進深12.3米,建在1.9米高台基上,正中有垂帶式踏跺七級,殿前有80多平方米的天子台。整個建築造型宏大,氣宇軒昂,雕鏤精湛。

尊經閣

尊經閣為教諭講課的講堂,樓上藏書。據記載,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05年)五月二十八日不幸發生火災,尊經閣全部化為灰燼;後總督鐵保、藩司康基修復,鹹豐戰火復被破壞;同治八年,曾國藩令人重修,後李鴻章又繼續擴建。當年尊經閣還保留昔日的壯偉氣派,60年代初期曾請名書法家周琪書金匾張掛,後閣漸圮,故拆毀後建起了秦淮區文化館大樓。如今大樓又拆毀,在原址上重建起一座高聳偉觀的尊經閣,高達數十米。

文化價值

仙遊文廟古樸精工、藝術薈萃,凝聚著仙遊人民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大成殿脊頂塑置雙龍戲珠,活靈活現;兩端脊頭“燕尾”翹天,氣勢非凡。擎殿石柱縷雕攀龍,狀若騰雲。殿中斗拱重重疊疊、形懸而實。天棚整體描龍繪鳳,華麗無比。典穹藻井狀呈八角,精美絕倫;御賜金龍高盤井頂,耀眼奪目。更有那孔子塑像立身台上,儒雅莊重、威而不猛、栩栩如生,為滿殿建工藝術注入了不朽的靈魂。
仙遊文廟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長期薰陶著仙遊這塊神奇的土地。其倫理道德中的精華至今仍滲透在仙遊人民的生活中。特別是“崇文重教、好學上進”在仙遊已蔚成千年風氣。在此文化背景下,仙遊人才輩出,歷史上孕育過5位狀元、4伴宰相、11位尚書、28位侍郎、近700位進士。如今,仙遊文化名士、科教新秀仍層出不窮,有多名學子進入國家兩院院士行列。仙遊文廟是仙遊純民風、興教育、出人才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仙遊傳承光大的見證。
仙遊文廟收藏了大量的歷史碑刻。其內容涉及面廣,特別是反映官清民安、禦敵報國的碑刻比比皆是,是留傳百世而不可多得的思想教育材料。仙遊文廟的寶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發掘與利用文廟資源,必將對發展文化教育、培育合格人才,敦睦地方風氣、構建和諧社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也必定對打造文化旅遊產業,建設臨港工貿旅遊城市,起到獨特而應有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