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1803—1815):拿破崙執政(1799—1804)和拿破崙一世帝國(1804—1814,1815)時期,法國資產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併新的領土而進行的戰爭。這些戰鬥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基本信息

背景

拿破崙戰爭拿破崙戰爭

18世紀後期,資本主義歐洲大陸獲得一定發展。但除荷蘭外,各國仍處於封建統治下,尤其是法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達到頂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歐洲各君主國驚恐不安,奧、普率先出兵干涉。1793年,奧、普、英、荷、西、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結成第一次反法聯盟,出兵進攻法國,遭法國軍民頑強抵抗。1797年,第一次反法聯盟解體。1798年12月,英、俄、奧、葡、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俄軍進入義大利,打敗法軍。奧地利不僅奪回在義大利的領地,還企圖入侵法國。英軍對法各港口實施封鎖,並一度在荷蘭沿海地區登入。雖然反法聯盟因內部分裂導致俄軍退出戰鬥,但法國仍面臨大軍壓境、國內政局動盪的嚴峻局面(見法國革命戰爭)。在此形勢下,富有野心的拿破崙·波拿巴(1804年12月起稱拿破崙一世)於1799年11月上台執政。從此,法國進入一個新時期,即拿破崙時代。在該時期法國與反法聯盟進行的戰爭被稱為拿破崙戰爭

戰爭進程

法國大革命開始後,歐洲各君主國企圖對法國武裝干涉。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波希米亞匈牙利宣戰,7月8日對

拿破崙戰爭拿破崙戰爭
宣戰,1793年2月1日對英國宣戰。3月,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荷蘭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1次反法聯盟1793年9月,拿破崙?波拿巴在土倫要塞任炮兵指揮,戰勝王黨和反法聯軍,被破格提升為準將。1794年 6月在比利時弗勒呂斯大敗聯軍,迫使一些國家退出反法聯盟,只有英、奧繼續對法作戰。1796年 3月,拿破崙奉命遠征在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北部,1797年1月,在利沃利大敗奧軍,1797年10月迫使奧地利簽訂《坎波福爾米奧和約》,粉碎第1次反法聯盟。法國督政府於1798年初任命拿破崙為遠征軍司令進行東征,以阻礙英國和東印度之間的貿易。同年7月初,法軍在埃及登入。拿破崙的遠征以及法國在荷蘭、瑞士勢力的擴大促使反法國家於1799年建立第 2次反法聯盟,主要參加者有英國、奧地利、俄國及奧斯曼帝國。1799年11月 9~10日(霧月18~1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拿破崙任第一執政,後為終身執政。拿破崙執政後,開始進攻英國在歐洲的盟國,以孤立英國。
1800年5月8日,拿破崙攻擊義大利北部的奧軍6月14日,取得馬倫戈戰役的勝利,占領了義大利1801年2月9日在呂內維爾簽訂《法奧和約》,法國的要求幾乎全部得到滿足。1802年3月26日法英簽訂亞眠條約,第2次反法聯盟解體。
 
1803年5月法英重開戰端,拿破崙占領漢諾瓦。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拿破崙一世。同年英國首相W.皮特組織第三次反法聯盟,參加者主要有英國、俄國、奧地利。1805年8月27日法國開始進攻西進的奧俄聯軍。9月26日,拿破崙一世從巴黎抵斯特拉斯堡。法國開往奧地利的大軍共18.6萬人。10月20日,法軍奪取烏爾姆要塞,奧軍慘敗,法軍乘勝追擊,11月13日進入維也納,鏇即渡過多瑙河。12月 2日,拿破崙一世親自指揮法軍在奧斯特利茨與俄奧聯軍決戰 。俄奧聯軍約 1.5萬人陣亡,2萬人被俘,炮兵幾乎被全殲。而8萬法軍損失不到9000人12月26日雙方簽訂《普萊斯堡和約》,第3次反法聯盟解體。
為了鞏固在德意志中西部地區的統治,拿破崙一世於1806年 7月建立萊茵同盟。拿破崙一世的權力深入德意志心臟,
拿破崙戰爭拿破崙戰爭
直接威脅普魯士,普魯士向俄國求援,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薩克森等建立第4次反法聯盟。1806年10月8日法普戰爭開始,法軍投入19.5萬人,普軍投入17.5萬餘人。雙方在耶拿和奧爾施泰特進行兩次戰鬥,普魯士全軍覆沒。10月27日拿破崙一世進入柏林,11月21日在柏林頒布大陸封鎖令,對英國進行經濟戰。大陸封鎖妨礙俄國農業原料銷往英國,導致俄國對法宣戰,但俄軍節節失利。至1807年6月19日,法軍直驅涅曼河。俄軍建議休戰。1807年7月7~9日,法國同俄、普先後簽訂《提爾西特和約》,第4次反法聯盟瓦解。為有效執行對英國的大陸封鎖令,拿破崙一世決定占領不願同英國斷絕關係的葡萄牙。1807年11月29日法軍進入里斯本。1808年3月23日又攻占了馬德里。5月10日,拿破崙一世任命其兄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1809年1 月,英國、奧地利結成第五次反法聯盟。1809年4月14日奧軍進入巴伐利亞,在阿本斯貝格同法軍激戰,奧軍損失1.3萬多人。4月22日在埃克米爾交戰,拿破崙一世獲勝。 5月拿破崙一世進入維也納。7月6日奧軍在瓦格臘姆慘敗,奧地利皇帝請求停戰,10月14日簽訂《維也納和約》,第五次反法聯盟自行解體。
1812年拿破崙一世率51萬大軍遠征俄國, 6月24日渡過涅曼河,占領科夫諾法俄戰爭正式開始。9月5日博羅季諾激戰,雙方傷亡慘重。 9月15日法軍進入莫斯科。10月19日拿破崙軍隊因饑寒所逼,撤離莫斯科。俄軍轉入反攻,法軍節節敗退。到12月損失兵力近45萬人。12月6日拿破崙一世回國。1813年春,俄國、英國、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等國組成第 6次反法聯盟。奧地利於8月加入。聯軍總人數85萬,拿破崙軍隊約55萬人。 8月27日在德勒斯登發生大戰,拿破崙一世獲勝。10月16~19日雙方在萊比錫會戰,拿破崙軍隊中的薩克森軍隊全部倒戈,法軍慘敗。1814年 1月聯軍跨過萊茵河。 3月30日守衛巴黎的A.-F.-L.V.de馬爾蒙元帥投降,盟軍進入巴黎。4月6日拿破崙一世被迫退位,20日被放逐到厄爾巴島。1815年 2月26日拿破崙一世離開厄爾巴島, 3月20日晚進入巴黎,開始“百日”統治。為了對付反法聯盟軍,拿破崙一世開始招募軍隊進攻聯軍。這時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組織第七次反法聯盟。6月18日拿破崙在滑鐵盧大敗,22日第2次退位,被流放到聖赫倫那島

戰爭影響

一個時代落幕了,拿破崙戰爭延續15年之久,其直接後果是反法聯盟取得了勝利,封建王朝復辟,但它動搖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喚起了歐洲民族覺醒,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戰爭性質

拿破崙戰爭拿破崙戰爭
第一,拿破崙戰爭具有革命性。參加反法同盟的歐洲大陸各君主國害怕法國革命會引起本國革命,自己也落得與路易十六同樣的下場,因而十分仇視革命的法國,他們要設法撲滅法國革命以恢復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拿破崙政權則是以戰爭的手段來維護法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鞏固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從這個角度看,拿破崙前期戰爭是兩種社會制度的戰爭,這些戰爭是革命的:保衛偉大的革命,反對反革命君主國聯盟。

第二,拿破崙戰爭具有侵略性和爭霸性。就其侵略性來說,拿破崙曾把比利時、荷蘭及義大利一部分合併為法國領土;他入侵埃及,攻打莫斯科,還想霸占西班牙,以及派兵遠征海地等,都是拿破崙戰爭的侵略性的體現。此外,當拿破崙征服一個國家時,便強迫被征服國家降低關稅或乾脆取消關稅,以利於法國商品的傾銷。同時,他也從被征服國家中奪取原料和財富。所以這些都有利於法國的工商業發展。拿破崙還在被征服國家的學校中強制推行法語,加重人民的捐稅,大量地徵兵,用被征服國家的人力、物力來擴大他對歐洲的侵略。就其爭霸性來說,資本主義的英國擔心法國強大後會與它爭奪歐洲和海上霸權,就積極聯合歐洲各封建君主國,組織反法同盟,以削弱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因而拿破崙與英國的戰爭,是兩國之間為本國資產階級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而與俄國的戰爭也是要爭奪歐洲的霸權。所以說,當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奴役歐洲許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國家的時候,法國的民族戰爭便成了帝國主義戰爭

拿破崙簡介

拿破崙拿破崙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崙·布宛納,人稱奇蹟創造者,法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家、政治家、數學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4)(1815),義大利國王,萊茵聯邦保護人,瑞士聯邦仲裁者,曾經征服和占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廣大領土。

主要戰役

第三次反法同盟
烏爾姆戰役

特拉法加海戰
奧斯特里茨戰役

第四次反法同盟
耶拿戰役
奧爾斯塔特戰役
艾勞戰役
弗里德蘭戰役

西班牙戰爭

第五次反法同盟

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
瓦格拉姆戰役

俄法戰爭
斯摩棱斯克戰役
博羅金諾戰役

第六次反法同盟
德勒斯登戰役
萊比錫戰役

第七次反法同盟
滑鐵盧戰役

政治影響

一系列的拿破崙戰爭為歐洲及美洲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拿破崙成功使大部份的西歐都落入同一統治之下,這個功績是自羅馬帝國(查理曼亦幾乎做到)以來首次。但是法國20年來持續與其他歐洲強權的戰爭,最終使他的成功被摧毀。拿破崙戰爭終結後,法國進入路易十八統治,並自此失去它在歐陸上的領導地位。取而代之,英國成為全歐,甚至全球最強大的國家,而且英國皇家海軍亦毫無疑問地取得了全球性的海上霸權。英國的強大,配合英國龐大並成熟的工業經濟,使它成為首個真正的超級大國,並使歐洲在未來100年迎來了不列顛的和平的時期。大部份的歐洲國家都不免滲入了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如民主、正當法律程式或特權取消等。隨著中產階級的繁榮及影響力持續增加,開始融入習俗及法律之中。而且,資產階級活動產生的大量新財富,如貿易、工業,也使歐洲君主更加難以回復1789年前的專制原狀,而且逼使他們要在拿破崙控制時推行改革。另外拿破崙統治留下的遺產還有憲法上的影響,並且在當時持續。大部份歐洲國家都擁有了歐陸法系,配合一部精確編輯的民法典。這些法典都是源於一部最基本的法典,拿破崙法典。

另外,拿破崙戰爭亦帶來一個相對地新鮮及持續增強的運動,民族主義。民族主義將會塑造未來歐洲歷史的軌道,它的成長注定了一些國家的開始及另一些國家的結束。歐洲的版圖亦在拿破崙時代(NapoleonicEra)後一個世紀發生了劇烈地轉變。這種轉變並非基於封地及貴族,而是基於人文、民族起源和民族思想。拿破崙在歐洲的統治時,將城邦和王公領土合併,播下了日後德意志及義大利建立民族一統國家的種子。拿破崙戰爭亦在西屬和葡屬美洲殖民地獨立上發揮了重大角色。這場戰爭嚴重地削弱了歐洲殖民國家的管治及軍事力量,尤其是盛極一時的西班牙帝國,特別於特拉法爾加海戰以後,這次海戰阻礙了西班牙與西屬美洲的聯絡,削弱其統治力量。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西屬美洲紛紛爆發起事都是上述的證明,最終引致到西屬美洲獨立戰爭。在葡萄牙統治上,巴西經歷起更大的自治,因為葡萄牙王室從歐洲逃到巴西,並建立起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這些事件後引致到1820年革命中的葡萄牙自由革命,以及1822年巴西獨立。

在拿破崙戰爭以後,為了防止類似戰爭再度爆發,歐洲按著勢力平衡的原則分割國土。理論上代表沒有任何歐洲國家,在未來能夠強大至單獨主導歐洲。同時亦出現了另一理念,就是統一的歐洲。在拿破崙政權傾覆後,他為創造一個自由和平、統一貨幣、統一民法典及統一量度制度的聯合歐洲的美夢未能完成而痛心。然而其失敗還是產生了一點努力,使得歐洲出現了歐洲協調來維持和平。儘管他的失敗使這個想法被遺棄達一個半世紀,但是歐洲聯合的概念又再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出現,並成為今天的歐洲聯盟。

評價

拿破崙戰爭使中歐、西歐及南歐的封建秩序從根本上發生動搖,同時又“給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在歐洲大陸上創造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適當環境”。因此,拿破崙戰爭對於歐洲起了進步的作用。但是,拿破崙戰爭也有侵略的一面,而且它的侵略性質到戰爭後期越來越明顯了。(摘自《世界通史》,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略有修改)

列寧把以掠奪為目的的侵略別國領土的戰爭稱之為帝國主義戰爭,他寫道:“拿破崙的帝國主義戰爭繼續了許多年,占去了整整一個時代,表現了帝國主義關係和民族解放運動交錯在一起的異常複雜的情景。結果,歷史經過是無能為力的。交戰雙方在戰爭中追求的決定性的目的和在戰鬥行動中使用大量軍隊,改變了戰略的特點。集中步兵和騎兵在炮兵的支援下給敵人以猛烈打擊的進攻,成了戰鬥行動的基本方法。拿破崙的戰略特點是力圖以一次或數次總決戰決定戰局或整個戰爭的成敗。拿破崙廣泛實施重兵機動,以求創造對總決戰有利的形勢和保證在主要方向上的對敵優勢。拿破崙戰爭進一步發展了戰術。各國軍隊都採用縱深戰鬥隊形,即射手的散開隊形與步兵的縱隊相結合的隊形。預備隊成為戰鬥隊形的組成部分。縱隊作縱深配置,增強了步兵在戰鬥中的突擊力量,軍隊能夠在戰場上更廣泛地實施機動。十九世紀初,許多新的作戰方法的改進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拿破崙的統帥才能分不開的。拿破崙戰爭決定了十九世紀前半期軍事學術發展的基本趨勢。”

軍事發展

拿破崙戰爭亦帶來了深遠的軍事影響。在拿破崙時代以前,歐洲國家均僱傭相對較小型的軍隊,當中包括職業軍人和僱傭兵在內。然而至18世紀中期,軍事創革者都開始認識到整個國家投入戰爭的潛力。

因此其中一個在18世紀末人口最多的歐洲國家,法國(2,700萬人口,相對於英國的1,200萬及俄國的3,500至4,000萬人),在"全民動員"(levéeenmasse)之中取得極大益處,迅速組建大軍迎擊試圖鎮壓法國大革命的歐洲聯軍。由於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在位見證了18世紀戰爭帶來的教訓的首次嘗試,評論者時常都會錯誤地以為這些教訓是於大革命中出現,而不是發現這些教訓是在大革命中實行。不過亦不應該把此時期的所有軍事革新都歸功於拿破崙,拉扎爾·卡諾(LazareCarnot)亦在1793至1794年間重組法軍亦有很大功勞。這段時期,之前法軍的失敗都逆轉了,共和軍不斷在前線勝利。

另外,各國軍隊規模的改變,都明顯地指出了軍事上的大改變。在大革命戰爭前的歐洲,如1756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只有少數軍隊擁有超過20萬人的數目。相反,在1790年代的最頂峰期時,法國軍隊人數是多達150萬人。總計280萬法國人在陸上作戰,15萬人在海上作戰,當時出現了300萬法國戰士。

在1792至1815年間,英國有747,670的人武裝起來,而且皇家海軍亦有達25萬人員。在1812年9月,俄羅斯帝國擁有90萬4千人的陸軍,而在1792至1815年間有達210萬於俄軍服役,在1792至1799年間已有40萬人服役。1792至1815年間約有20萬俄國人在海軍中作戰。奧地利軍隊則最高峰時有達57萬6千人,但只有很少量的海軍人員。除了英國外,奧地利亦是法國的恆常敵人,可以合理估計它曾有超過100萬奧地利人作戰。普魯士則在任何時期都從未有超過32萬人作戰。西班牙軍隊最高峰時亦有30萬人,這個數字不包括日後半島戰爭中的西班牙游擊人員。另外美國亦有28萬人左右的軍隊,馬拉地帝國、義大利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和華沙公國均有超過10萬人武裝起來。即使歐洲小國也組建起以往戰爭中歐洲強國軍隊的規模。但是,要注意上述的士兵數目是來自軍事紀錄,實際上可能沒有如此多的人數,原因是逃兵、政府人員詐欺以取得根本不存在的士兵的薪俸、戰死,甚至在一些國家中出現了虛報數字,以達到募兵人數目標。儘管如此,當時歐洲的軍隊始終都有擴張了。

法國歷史

反法同盟

拿破崙

世界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