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龐海

戴龐海

戴龐海,男,出生於1966年。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文獻與歷史地理學研究,先後發表《西周時期的禮儀教育》、《試論冠禮的教育功能》。

基本信息


學術簡介

戴龐海,男,1966年生,博士畢業。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文獻與歷史地理學研究,先後發表《西周時期的禮儀教育》、《試論冠禮的教育功能》、《〈史記〉導介》等文章數十篇,出版《先秦冠禮研究》、《昨非庵日纂註譯》、《中原文化大典•地理卷》等著作十餘部,曾獲校級中青年骨幹教師等稱號。

戴姓起源

戴龐海 《尋根》2004年第05期
戴姓起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主要是在豫東的商丘市和民權、蘭考一帶。歷史上,戴姓人才輩出,先後有《大戴禮記》的編撰者戴德、《小戴禮記》的編撰者戴聖,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學者戴震,以及南朝畫家戴逵、明代畫家戴進等名人。在當今中國的100個大姓中居第54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左右。
一 戴姓的來源主要有四支:
1.以諡號為姓 商湯的後裔,以祖上的諡號為氏,成為後來的戴姓。據《元和姓纂》記載:“宋戴公之後,以謚為姓。” 西周建國之初,周公平定東方後,大量分封諸侯,其中封微子啟(子姓)於商丘(今屬河南),建立宋國。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庶兄,多次勸諫紂王,紂王拒不採納,為了避免像比干那樣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滅商後,微子啟歸順周朝,至此被封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這就是微仲。微仲死後,其子宋公稽繼位。以後世代相傳,至宋惠公的孫子,已是宋國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謚為戴公,史稱宋戴公。戴公傳位於兒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為宋國大夫,他的兒子便以祖父的諡號“戴”為氏,如春秋時期有宋大夫戴惡。這就是今天的戴姓來源,宋戴公被認為是戴姓的始祖。 因為商王族為子姓,所以,宋人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後,以謚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中也說: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孫,以祖父謚為氏。宋國於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
2.以國名為氏 據《世本·氏姓篇》記載:戴氏,古戴子國,姬姓之後。在西周初分封的諸侯國中,有一個姬姓戴國,在今河南民權、蘭考一帶。 當時,由於戴國處於鄭國和宋國兩強之間,經常受到鄭、宋兩國的欺凌。到隱公十年,終於為鄭國所滅。亡國之後的戴國公族就以原國名為氏,稱為戴氏,這樣,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關於這件事,宋人鄭樵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記載:“戴氏,開封封丘縣戴城是其國,隱十年,鄭人伐取之。或雲,舊考城縣是,為宋人所滅,改名谷城,子孫以國為氏。”
3.改姓 據《鼠璞》記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周武王滅商以後,有不少殷(商)族遺民便以國名為氏,稱為殷氏。 另據新修《內黃縣誌》記載:河南省內黃縣二安鄉小槐林村有戴、馬同宗墓,碑文記載:始祖戴子成、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間遷民時,為謀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遷至此,死後並肩築二墓,謂之“雙立祖”,現在已經傳至24世,兩姓共有1500餘人。內黃縣戴六村、前安村,湯陰縣武窪等地的戴姓、馬姓皆來源於此。
4.出自少數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記載:滿族戴佳氏,原居杭佳、葉赫、扎庫木等地,後改為戴姓、代姓;達爾充阿氏居於黑龍江、吉林等地,後改為戴氏;鄂溫克族塗冬克氏,改漢姓後有塗、戴兩姓。此外,瑤、回、蒙古、土家、錫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二 戴姓人口的播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時期。
1.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先秦時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發祥地即今天的豫東一帶生息繁衍。春秋時代的宋國大夫戴惡即為一時名流。 到西漢時,梁國(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聖叔侄,同為禮學大家。西漢時戴姓還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遷往汝南的慎陽(治今河南正陽縣北江口集),一支遷往汝南的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如:西漢平帝時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戴遵(字子高),為汝南慎陽人。《後漢書·逸民傳》中說他家資巨富,樂善好施,行俠仗義,家中所養的食客經常有三四百人之多,當時的人稱他為“關東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氣節而名聞於世。由此可見,戴遵這一支定居慎陽已不止一代,而且在當地屬於家大、業大、勢力大的名門望族。西漢末東漢初以解經聞名京師、官任侍中的戴憑,為平輿人。這就證明,至遲在西漢後期,戴憑這一支已經遷到平輿。 戴姓在向豫南遷徙的同時,也向今江蘇、山東、河北等地遷徙,如西漢時官至九卿的戴崇,為沛(今江蘇沛縣)人,曾向張禹學習《周易》;東漢時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戴宏及西華令戴封,均為濟北郡剛縣(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人。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氏又有徙居於今安徽、湖北的。如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戴乾為丹陽(治今安徽當塗縣東北小丹陽鎮)人。在魏晉時,戴姓在譙國(今安徽亳州一帶)、廣陵(治今江蘇揚州)、清灑(治今山東臨清市東)三地成為望族,形成三處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譙國、廣陵、清河為堂號。 戴姓向江南地區遷徙,最晚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如:西漢時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東漢時官至光祿主事的戴就,為會稽郡上虞縣(治今浙江上虞縣百官鎮)人。大約在東漢末年,廣陵戴氏有一支遷徙到江南。《晉書》記載:戴烈為三國時東吳的左將軍,其子戴昌為東吳太尉、晉會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兒子戴淵,是琅琊王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的心腹大將,並隨司馬睿南下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因為西晉後期,中原地區戰火連綿,八王之亂前後延續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黃河中下游一帶動盪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遷,流向相對比較安定的江南地區,其中有許多人都是舉家或舉族南遷,戴姓也在此時跟隨眾人來到江南。
2.隋唐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進入福建,並流向台灣以外的全國各地。據《漳州府志》記載: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遷居福建。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縣(今屬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率領將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閩,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間的“蠻獠嘯亂。這些將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據《台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統計,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當時,隨陳氏父子入閩的戴姓將佐主要有陳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們都是光州固始人,在開闢漳州之後,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學者普遍認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是戴姓人入閩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顏為夏州(治今陝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人,戴簡為長沙(今屬湖南)人,戴護為婺源(今屬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當時戴姓人口分布範圍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3.宋元明清時期 此期戴姓人口從江浙、福建等地遷至台灣及海外各國。 從宋代開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遷到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有一部分人還進一步飄洋過海移居海外。 據廣東蕉嶺縣《戴氏族譜譙國堂世系源流》記載,蕉嶺戴氏一世祖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蕃盛,傳至12世(約當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遷往台灣屏東,13世、14世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後裔分布於台灣的高雄、美濃、內埔、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清代還有福建戴氏陸續不斷遷往台灣。雍正年間,福建戴氏遷居台灣省苗栗縣大甲鎮孟春里開基,這是大陸戴姓大規模入台之始。此後,乾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墾苗栗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開墾。 如今,戴姓在台灣居第52位,較為集中的地區有新竹、嘉義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時,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國、阿根廷、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許多國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三 戴姓在遷徙繁衍的過程中形成七處郡望:濟北、譙國(郡)、吳興、魏郡、河東、清河、廣陵。
譙國是曹魏黃初元年(220年)置,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市),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靈璧、蒙城、太和與河南省鹿邑、永城等縣市之間的地方。西晉時改為譙郡。譙郡的戴姓,乃是晉代戴逵之後,位居譙郡八姓之首。而今,戴姓多稱“譙國(郡)”。 廣陵郡是東漢建武十八年(42年)以廣陵國改置,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西北),轄境相當於今江蘇、安徽交界處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晉代戴邈為廣陵人。揚州廣陵郡三姓之首為戴姓。 清河郡是漢武帝以清河國改置,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元帝以後轄境相當於今清河及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東漢戴涉為清河人。 魏郡始置於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戴德的後人居於魏郡斥丘縣(今河北成安東南)。 河東郡始設於秦代,治所在安邑縣(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戴涉的後人居河東郡桑泉縣(今臨猗)。 吳興郡始設於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治所在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市南)。晉代有戴洋,為著名的方術之士。
戴姓的宗祠堂號有“二禮堂”、“注禮堂”、“獨步堂”、“避貴堂”、“譙國”、“廣陵”、“清河”等等。其中“二禮堂”、“注禮堂”都是指西漢今文禮學大師戴德、戴聖叔侄而言的。“獨步堂”和“避貴堂”,典故源出於後漢名士戴良。戴良才高八斗,特立異行,曾經說過:“我若仲尼長東魯,大禹出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地方官吏推舉他為孝廉,他堅決不接受。後來,朝廷又徵辟他到司空府任職,他仍然堅辭不受,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來做官,他便跑到山裡躲起來。 各地的戴姓還有許多楹聯,這裡僅舉數例: 業擅禮經 席傳易學 上聯是指西漢戴德、戴聖叔侄。下聯是指明代鄞縣人戴圭。戴圭潛心研究《易》學,並身體力行。他常對人說:“學習要謹慎對待獨處之時,誠心誠意來修身養性,不怨天,不尤人,時間長了就會與自然合為一體。”著有《易經大旨》、《四書要略》等。 逸情霞舉 峻節山高 上聯是指南朝宋縣人戴。他曾與兄長戴勃一起隱居桐廬,二人都善於作畫、鼓琴。後來,戴遊歷到吳下,當地士人早就聽說過他的大名,於是集資為他建房,又為他聚石、引水、種樹、開澗,他在那裡專心著述,永初、元嘉年間,朝廷多次徵召,他都不應。著有《逍遙論》,又為《禮記·中庸》篇作注;下聯是指東晉戴逵,戴的父親。他善於畫山水、人物、走獸,也畫宗教畫,並雕鑄佛像,還善於鼓琴。太宰王曾派人召他鼓琴,他當著使者的面把琴弄壞,說:“戴安道不做王門的伶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