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孝欽顯皇后]

慈禧太后[孝欽顯皇后]

慈禧太后,即孝欽顯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葉赫那拉氏,名杏貞,清文宗鹹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為期僅次於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嚴重阻礙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同時加快了清王朝滅亡的步伐。其貪婪和暴虐世人皆知,又稱“聖母皇太后”、“那拉太后”、“西太后”等;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稱之。

基本信息

生平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最高決策者,鹹豐帝之妃、同治帝的生母、光緒帝的養母。慈禧即孝欽顯皇后,又稱“西太后”。

鹹豐時期

1835年(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生。滿洲鑲藍旗人,其家族屬葉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乳名蘭兒。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稱為杏兒。

於鹹豐二年(1852年)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 後冊封懿嬪。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鹹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帝),詔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懿貴妃。由於鹹豐帝體弱多病,大清正值內憂外患之際(北有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國反清農民運動)又讓他心力憔悴,懿貴妃工於書法,於是鹹豐帝時常口授讓懿貴妃代筆批閱奏章,使慈禧有機會接觸政治。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她隨鹹豐帝,和皇子載淳逃往熱河。1861年8月鹹豐帝在熱河去世,由於皇子載淳只有6歲,鹹豐帝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處理朝政。這些人都是鹹豐的親信,肅順尤其足智多謀。又給皇后和懿貴妃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

鹹豐帝死後,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祺祥”。她與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並尊為皇太后。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於是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鹹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利用帝後和鹹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粉碎了八大臣勢力。

同治時期

1861年12月2日,兩宮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並改年號為“同治”。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持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但是由於慈禧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之甚少,阻礙了洋務運動的進行;再有,當改革可能損害她的統治時,她又支持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制,以加強集權。這一時期,國內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爭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慾,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清朝統治階級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慈禧不得已為他選後,次年,兩宮太后撤簾歸政。但同治帝親政後仍難擺脫慈禧的干預。慈禧為了享樂,授意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機讓太后離宮居住以擺脫母后干預。然而當時財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重,修復耗資甚巨,同治帝堅持開工,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對,同治帝竟將他們全部革職。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決定。

光緒時期

1875年1月,同治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並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5年,慈禧採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於1878年1月收復新疆。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1881年4月8日慈安暴亡,卒年45歲,有人認為是慈禧所害;從此慈禧實現一宮獨裁。

1883年—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戰爭之初慈禧借戰事不利,把責任推給軍機處大臣,將他們全部革職,史稱“甲申易樞”,從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1889年2月,光緒大婚,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訓政結束後,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緒帝)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光緒帝實際仍居於傀儡地位。

1894年,慈禧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是年,適逢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之語。後來,清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儘快結束戰爭。她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藉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由於形勢日益緊張,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她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畫,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慈禧慈禧
1895年2月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台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陸兩個戰場均遭失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強幹涉下,後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台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維新變法運動,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對於變法慈禧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隨後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緒發布帝“明定國是上諭”(即《明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滿洲舊勢力貴族,和眾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變法,當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包圍頤和園,殺死榮祿;拘禁她本人,慈禧大怒最後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於瀛台,並殺害了譚嗣同等六人,扼殺了“百日維新”運動。

19世紀末,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展並進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撫並用,區別對待義和團,但列強要求清政府完全剿滅義和團,並且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慈禧素來對洋人不滿,於是產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當她看到一份所謂的“洋人照會”,要勒令她歸政,更是忍無可忍,對列強宣戰。但是,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團乞和。並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的決心開始動搖。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别致國書於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並發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1901年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規定賠款4.5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台等。至此,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確立。1902年初,慈禧與光緒帝回到北京。

1904年,日本與沙俄為了侵占中國東北和朝鮮,爆發了日俄戰爭,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結果是日本戰勝了沙俄,國內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於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與此同時,國內革命運動也愈發高漲,為了維持統治,慈禧不得不作出要立憲的姿態,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內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的“君上大權”。

宣統時期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經她命立醇親王載灃子、年僅3歲的無性功能能力的溥儀為帝,年號宣統

1908年11月15日光緒帝死後次日,慈禧因病而逝,享年七十四歲,葬於河北遵化定東陵

年表

慈禧太后
1835年陰曆十月初十慈禧出生,出生地不明。有人說她出生在安徽,也有人說她出生在呼和浩特;有人說慈禧出生在山西的長治市,有人說慈禧就是出生在北京。

1851年5月(十六歲),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

1854年(十九歲),晉懿嬪。(清制後宮地位共分八級,依序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1856年(二十一歲),生下兒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日晉懿妃。

1857年(二十二歲),晉懿貴妃。

1860年(二十五歲),英法聯軍攻陷北京,鹹豐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禍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與聯軍議和。

1861年(二十六歲),鹹豐皇帝駕崩,皇子載淳繼位,以皇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八月,在恭親王奕訢支持下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殺肅順等八大臣,成功奪權,垂簾聽政。

1862年(二十七歲),同治皇帝對聖母皇太后晉徽號“慈禧”。

1865年(三十歲),罷議政王奕訢職務,遭洋人、宗室、大臣疑問,鏇又復職,但是對奕訢開始有所戒備。

1874年(三十九歲),同治皇帝駕崩,因其無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繼位(即後來的光緒皇帝)。

1888年(五十三歲),光緒帝大婚,翌年親政;慈禧繼續“訓政”。

1894年(五十九歲),皇太后六十大壽慶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軍軍費重修頤和園,是為甲午戰爭戰敗的其中一個因素。

1898年(六十三歲),因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皇太后與守舊派大臣及新軍領袖袁世凱,聯合發動戊戌政變,殺六君子、囚光緒,後重行訓政。

1900年(六十五歲),因義和團發起庚子拳亂,導致列強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帝後被迫離京,前往西安避禍, 列強順勢搶奪其最心愛的頤和園文物古董。

1901年(六十六歲),簽訂辛丑條約,兩宮迴鑾。 皇太后及皇帝下詔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七十二歲),光緒皇帝駕崩後一天,皇太后於11月15日下午五時病逝,後葬於定東陵;大行皇帝無嗣,由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其子溥儀為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大事記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

垂簾聽政

后妃不能幹預朝政,這是清代的祖制。但是,自從同治朝的慈安、慈禧兩位皇太后於1861年12月2日“垂簾聽政”以後,這一祖制就被徹底打破了。從這時起,在半個世紀左右的清代歷史中,皇太后操縱了包括帝、後命運在內的一切大權,統治時間竟占清朝實際統治時間的五分之一,從而使選妃立後與政治需要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按照清初順治、康熙兩朝的先例,皇帝滿14歲,理應親政,同治八年時,同治帝載淳已年滿14,可是,兩宮皇太后並未“即行歸政”。同治十一年時,載淳已經17歲,皇帝大婚之事再也不能拖延了,但在選後時,兩宮皇太后卻發生了一場爭議。當時,慈安皇太后擬選崇綺之女阿魯特氏,慈禧卻因阿魯特氏是鹹豐皇帝遺命輔政的八大臣之一、後被賜死的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不願讓她做皇后,而擬選鳳秀的女兒富蔡氏。當時,慈安對慈禧說:“鳳秀的女兒太輕佻,不宜選為皇后,只能當一個貴人。”這句話刺痛了當貴人出身的慈禧,於是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後來載淳選了阿魯特氏為後,更使慈禧惱怒,所以皇帝大婚以後,慈禧待載淳帝與皇后都很不好。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同治皇帝載淳雖然親政,但慈禧仍抓權不放,時時干預朝政,使載淳親政有名無實,生活上又有淫猥的陋習,第二年,載淳就得梅毒死了。

慈禧太后慈禧扮觀音

維新運動

按照傳統史學觀,許多批評者謂,慈禧皇太后對於李鴻章等漢臣的重用,以及對於洋務運動的接受和推動,均乃出於維繫清廷統治的現實需要,而非出於真心支持。還有人批評說,慈禧皇太后表面上雖讓光緒皇帝於1894年起親政,並容許皇帝及一班主張維新的臣僚在1898年實施變法,實際上對於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卻從未放鬆。終於,帝後兩黨之間的矛盾衝突在一場帝黨方面倉皇籌劃的流產政變中爆發;皇太后大權在握,在守舊派親貴朝臣以及近畿軍權的支持下,順勢從皇帝手中收回政權,實際上等於後黨政變成功。於是,史稱百日維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實驗,尚未及實施,即戛然中止;嗣後朝政愈趨保守,對於當時中國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強大的阻力。然而有很多最新的歷史研究和歷史學論文指出,戊戌變法實際上是一次很不成熟的、過於急躁求成的、難以成功的政治改革。由於在極短的時間內改革幅度過大,激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的激烈反對,甚至因此威脅到了清王朝統治,所以慈禧干涉新政,實際上是迫不得已的。

根據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 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不屬於變法派的官員們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不過,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后於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髮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此一新發現,打破了以往對戊戌政變的解釋,使得戊戌時期正反兩方人物的歷史評價,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討論之必要。

主戰與求和

慈禧的一生,經歷了從1840年至1900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5次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她還是一個5歲的孩子。第二次鴉片戰爭,她已是鹹豐皇帝的懿貴妃。以後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她則是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從慈禧的主戰與求和,可以看出慈禧與帝國主義關係的變化。

1860年9月21日,清軍在天津八里橋之戰中遭到失敗,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決定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當鹹豐即將出發的時候,懿貴妃極力諫阻,請求鹹豐留在北京,繼續抵抗。為此,她觸怒了鹹豐,差一點引來殺身之禍。奕訢與英法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懿貴妃深以為恥,勸鹹豐廢約再戰。因為鹹豐病危,只好作罷。

中法戰爭爆發後,主戰派和主和派的鬥爭非常激烈。慈禧將清軍的接連失利歸罪於奕訢的“因循委靡”,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其他4位軍機大臣也全部罷免。但是,清政府內部的和戰之爭並未停止。1884年8月23日,法國軍艦向福建水師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慈禧諭令對法宣戰,並將繼續堅持和議的張蔭桓等6位總理衙門大臣革職。1885年2月,法軍攻占諒山,慈禧轉向主和。鎮南關的失守,慈禧更喪失了對戰爭勝利的信心。授權中國海關駐倫敦辦事處的英國人金登乾到巴黎與法國外交部秘密議和。1885年4月4日,授權金登乾與法國政府簽訂《巴黎停戰協定》。6月9日,又授權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簽訂《中法新約》。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60歲生日,準備在頤和園大規模的進行慶祝。除了在頤和園大興土木之外,還在從紫禁城西華門至頤和園東宮門蹕路所經分設60段景點,建造各種形式的龍棚、經壇、戲台、牌樓和亭座。此時中日戰爭爆發了。中外輿論認為,中國必勝。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非常生氣,說,“今天誰讓我不高興,我就要他一輩子不高興。”後來,清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儘快結束戰爭。她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藉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由於形勢日益緊張,她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畫,所有慶辰典禮,著仍在宮中舉行,其頤和園受賀事宜,即行停辦。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著色照

1895年2月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台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義和團運動剛剛在山東興起,開展“滅洋仇教”的反帝鬥爭的時候,慈禧是主剿的。她多次諭令地方督扶“實力剿捕,毋得養癰貽患”。由於義和團的迅猛發展並進入北京,各國駐華公使在照會清政府強烈要求鎮壓義和團之後,又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在使館官員的指揮下,肆意抓捕、驅趕、槍殺甚至炮擊義和團及中國居民。統治集團內部,以載漪、剛毅、徐桐為代表的頑固派,主張招撫義和團,抗擊列強。而奕劻、王文韶、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中央和地方官員,則主張痛剿義和團,避免列強的武裝侵略。因為“外國人欺我太甚”,慈禧早已耿耿於心,對頑固派的意見非常欣賞。同時,她看到一份所謂的“洋人照會”,要勒令她歸政,更是忍無可忍,決意宣戰。就在這一天,八國聯軍已經攻占大沽口炮台了。6月21日,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對各國宣戰的詔書。但是,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團乞和。並積極活動,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的決心開始動搖。她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並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並於北玉河橋樹立木牌,牌上大書“欽奉懿旨,保護使館”。又分别致國書於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國家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

但是,八國聯軍並沒有停止進攻。8月14日,進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帶著光緒,在2000餘名兵勇的護衛下倉皇出逃。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對義和團“痛加剿除”。經過幾個月的反覆交涉,除了參加侵略的俄、英、美、日、德、法、意、澳八國之外,又加上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同擬定了議和大綱12條。12月22日,李鴻章從美國使館抄得一份材料,立即電告軍機處,轉呈慈禧。慈禧看到沒有將她列為禍首,也沒有要她歸政光緒,如獲大赦。當天就電復奕劻、李鴻章,大綱12條,原則上照允。並發布上諭,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為了儘快地達成和議,全部接受列強提出的條件。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條約》。慈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徽號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著色照

同治帝立,尊為聖母皇太后,尊號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故也被稱為西太后。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號“慈禧”;

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號“端佑”;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載淳親政,上徽號“康頤”;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為遇到“天花之喜”,而兩宮太后“調護朕躬,無微不至”,“朕心實深欣感”,決定為兩宮皇太后上徽號,但二十天后同治駕崩,上徽號儀式沒能進行;

1876年(光緒二年),光緒帝即位,連同上次給兩太后各上的徽號,一共四字。慈禧的徽號由此又加上了“昭豫莊誠”;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大婚,上徽號“壽恭”;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親政,上徽號“欽獻”;

1894年(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上徽號“崇熙”;

1908年,慈禧病逝,按照大清慣例,前面加上“孝欽”,後面加上“配天興聖顯皇后”為諡號。即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共二十五字。

清朝一直沿用中原歷代宮廷的舊制,也有上尊號徽號諡號的規定。在新皇帝登基時尊稱母親為母后(指皇太后),帝母(新帝的生母)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母后皇太后的地位相對更高,這就是上尊號。另外,遇到朝廷大慶的日子,還要給皇太后在尊稱上在加一些美好的辭彙,稱徽號,一般每次加兩字。死後用生前的徽號再加上幾個字成為這個人的諡號。

陵墓

大修陵墓

內棺內棺
同治5年,鹹豐帝的定陵完工。按清制,他的兩位皇后慈安、慈禧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選址,並只能建一座皇后陵。當時便定下給兩位皇太后建一座陵,棺槨並排奉安。慈禧看了奏摺很生氣:“哪個陵里葬兩個太后,連妃園寢的妃子還都各自為券,這不是明著欺負我們姐妹?”承修大臣們只好提出,仿照雙妃園寢的樣式,在陵的後院東西並排各建寶城、寶頂、下建地宮。將平頂山改名“普祥峪”,為慈安萬年吉地;菩陀山改“菩陀峪”,為慈禧的萬年吉地。

光緒21年8月,東陵守護大臣為討好慈禧,上奏朝廷說慈禧陵因連年雨水,多有糟朽,急需修整。慈禧命親信慶親王和兵部尚書榮祿為承辦大臣。結果,陵內建築無一不修,大殿和東西配殿都從原來的揭瓦維修改為拆後重建!此次大修工程浩大,到光緒25年已撥款150萬兩,以後的款項更是個無底之謎。中間,八國聯軍侵華使工程停頓,慈禧回京後,再次來到工地親自檢查。

1908年10月18日,工程在歷時13年重修後終於完工(巧的是4天后慈禧去世)。僅三殿所用的葉子金達4592兩!陵內的丹陛石,為高浮雕加透技法雕成,圖案為“龍在下,鳳在上”。隆恩殿周圍的69塊漢白玉板處處雕成“鳳引龍追”,74根望柱頭打破歷史上一龍一鳳的格式,均為“一鳳壓兩龍”,暗示她的兩度垂簾。

陪葬珠寶

據清宮檔案《大行太皇太后升遐紀事檔》記載,慈禧生前先後向金井中放了六批珍寶。據他和侄子所著的《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三層金絲串珠錦褥和一層珍珠,共厚一尺。頭部上首為翠荷葉;腳下置粉紅碧璽蓮花。頭戴珍珠鳳冠,冠上最大一顆珍珠大如雞卵,價值一千萬兩白銀。身旁放金、寶石、玉、翠雕佛爺二十七尊。腳下兩邊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還有寶石製成的桃、李、杏、棗二百多枚。身左放玉石蓮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樹。另外,玉石駿馬八尊,玉石十八羅漢,總計七百多件。

據記載,慈禧太后含於嘴中隨葬的夜明珠,是一塊近似球體形態、秤重為清代四兩二錢七分、相當於現在787.28克拉的金剛石原石。其估價在1908年時值1080萬兩白銀,相當於現時8.1億元人民幣。

安葬完畢,又倒入四升珍珠,寶石二千二百塊填棺。而按“內務府簿冊”載,殮入棺中的珠寶玉器無論在數量和種類上都極為驚人,幾乎是一個“珠寶玉器大全”。

遭盜墓

1928年,在她死後十九年,她的“萬年吉地”被軍閥孫殿英炸開,不但屍骨盡遭暴露、羞辱,隨葬的奇珍異寶也被洗劫一空。慈禧遺體被拋出棺外,嘴裡的寶珠被摳走。

盜案發生後,溥儀載澤耆齡、寶熙等人到東陵對慈禧的遺體進行了重新安葬。載澤等人鑽進地宮,見慈禧遺體趴在棺蓋上,頭朝北,腳朝南,左手反搭在後背上。在地宮裡已暴屍40多天,遺體上出現了許多斑點,長滿了白毛。

載澤等人見內棺尚完好,可以繼續使用,於是命旗婦用一塊黃綢子將慈禧遺體蓋上,將一件黃緞褥鋪在遺體一側,然後慢慢翻轉屍身,正好將遺體仰臥在黃緞褥上。只見慈禧面色灰白,兩眼深陷無珠,顴骨高隆,嘴唇有傷痕。眾人幫扶著,用如意板將慈禧遺體抬入棺內,如意板未撤出。遺體上蓋上一件黃緞被,把從地宮裡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黃綢子包好,放在被上。載澤又將當年得到的慈禧遺物——一件黃緞袍、一件坎肩蓋在被上,蓋上棺蓋,用漆封上棺口,重殮完畢。

三次入棺

第一次入棺是1908年死後第二天慈禧被殮入棺,1928年遭盜墓屍體被暴露在外,載澤等重新殮葬。第三次入棺是1984年文物局清理內棺搬出屍體。

1984年1月4日,國家文物局派來了幾名專家,與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組成了一個清理慈禧內棺10人小組。第二天,清理小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兩件衣服,發現了包著慈禧指甲和牙齒的小黃包。當將黃緞捲走後,慈禧的遺骸呈現在眼前,她的臉部及上身用黃綢包裹著,下身穿著褲子,褲子上繡滿了“壽”字,一隻腳上穿著襪子。遺體仰身直臥著,頭微微左偏,右手放在腹部,左臂自然地垂於身體左側,兩眼深陷成洞,腰間扎著一條絲帶。遺體仍是完整一體的,全長153厘米。

清理小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將遺體從棺中抬出,放在地宮的地面上。在棺內噴灑了防腐消毒藥液後,又將慈禧的遺體抬入棺內。這是她死後第三次被抬入這口棺中。然後將被、小黃包及兩件衣服完全按原樣、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復了原狀後,又往棺內噴灑了一遍藥液,蓋上棺蓋,封好棺蓋口,木工們將殘破的外槨修好後,套在了棺外。

如今,慈禧的遺體仍完整地躺在棺木內,保留著1928年第二次入殮時的原樣。

人物謎題

身世傳說

對於慈禧的童年和出生地等等都少有記載。但這已經是檔案中關於慈禧早年的最詳細的記載。由於沒有詳細的記錄,後世的史家便通過自己的考證,提出了諸多關於慈禧身世的說法。

在這些說法中,最有影響的就是慈禧生於北京說。 這一說法不僅為部分史學家的認同,同時也得到慈禧娘家後人的認可。慈禧的曾祖父名叫吉郎阿,鑲藍旗人,曾在戶部做官,後來因為戶部錢糧虧空的問題受到牽連被罷了官。 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曾在刑部做官,因為受到曾祖父錢糧虧空案的牽連,也被革了職。慈禧的父親惠征開始在吏部做筆帖式,是一個類似於現在的秘書的八品小官。慈禧出生在於1835年陰曆十月初十,當時他的父親惠征正在吏部筆帖式的任上。

左起:德齡、四格格(慶親王奕劻的四女)、慈禧、元大奶奶(慈禧內姪媳)、容齡左起:德齡、四格格(慶親王奕劻的四女)、慈禧、元大奶奶(慈禧內姪媳)、容齡

此外還有一些說法版本:

慈禧出生在甘肅蘭州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甘肅布政使衙門的筆帖式。傳說慈禧出生在當年他父親住過的蘭州八旗馬坊門(今永昌路179號院)。但是,經過專家查閱文獻、檔案,發現惠征雖然做過筆帖式,但其地點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門,而不是在蘭州的布政使衙門。

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人民日報》曾發表一篇小文,題目是:《史界新發現——慈禧生於浙江乍浦》。這篇文章說:慈禧的父親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間,曾在浙江乍浦做過正六品的武官驍騎校,而慈禧正是在這段時間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

慈禧出生在安徽蕪湖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做過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道員衙署在蕪湖,因此說她出生在蕪湖。慈禧既然生長在南方,便善於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鹹豐帝的寵幸。根據歷史記載:惠征當徽寧池太廣道員是在鹹豐二年(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經在鹹豐元年(1851年)入宮,被封為蘭貴人;檔案中還保存有蘭貴人受到賞賜的賞單。可見慈禧不會是生於安徽蕪湖

慈禧出生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征曾任過山西歸(化)綏(遠)道的道員。慈禧可能在外祖父家住過。以上就成為慈禧出生歸化(今呼和浩特)說的一個歷史的影子。慈禧的母親不可能從北京回娘家生孩子,因為這在當時既路途遙遠,也不合禮法。所以,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

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長治說。今山西長治當地傳說: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長治市)長治縣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兒,名叫王小慊,4歲時因家道貧寒,被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齡娥。 到了11歲,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轉賣給潞安府(今長治市)知府惠征做丫頭。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發現齡娥兩腳各長一個瘊子,認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兒,改姓葉赫那拉氏,取名玉蘭。長治市還為此專門成立“慈禧童年研究會”。經專家考證,在這段時間,歷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個人,但是沒有惠征。

關於名字

民間傳說或影視作品,一般稱慈禧太后為蘭兒或玉蘭。可能是因為慈禧進宮後的第一個封號為“蘭貴人”,很多小說筆記誤以為“蘭兒”是她的乳名,實則不然。據慈禧家族後人葉赫那拉·根正稱,慈禧的乳名實際上叫“杏兒姑”,“姑”是滿人對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稱呼,而“杏兒”的名字則是因為當時家中庭院種有幾顆白杏樹,由此,慈禧的爺爺給她起了個大名叫“杏貞”,小名“杏兒”,取義“忠貞”之意。至於鹹豐皇帝初封杏貞姑娘為蘭貴人,大概是因為鹹豐最喜歡玉蘭花,因此給她這樣一個封號。

“老佛爺”由來

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剛滿40歲,她為了達到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種種手段,但懾於朝中有人反對,終日悶悶不樂。

太監李蓮英猜知其心事,便令人在萬壽寺大雄寶殿後面建了一座佛。之後,李蓮英稟告慈禧說,萬壽寺常有佛光顯聖請太后前往觀看。慈禧駕臨,未見佛光,大怒。李蓮英忙將太后請入三世佛後,果見一慈眉善目的觀世音坐在殿中央。此寺方丈主持,朝廷文武大臣也在這裡。李蓮英大聲喊道:“老佛爺到!”眾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爺!”慈禧見狀明白了大半兒,故意問:“你們迎得是哪位老佛爺啊?”李蓮英說:“您就是當今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呀!”大臣們也說:如今先皇駕崩,新皇尚幼,國不可一日無主,臣民們請您垂簾料理朝政,救庶民於水火之中……一席話說得慈禧心花怒放。

自此,老佛爺這個稱號傳遍京城,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簾聽政了。

與慈安

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45歲的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於鍾粹宮。隨著這位比慈禧還小兩歲的仁愛忠厚皇太后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驟然變成慈禧一人獨裁,對於慈安死因朝野上下議論紛紛。鹹豐二年,慈安與慈禧先後入宮,慈安很快就被冊立為皇后。而慈禧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貴人,雖然她隨後為鹹豐帝生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存活下來的皇子,成為宮中僅次於皇后的人物。

同治八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安德海借皇上大婚、採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太監不準出京。但安德海不僅出京,而且一路招搖,驚擾地方。所過順天府衙門、直隸總督衙門,都隱忍不發。結果在山東被丁寶楨查拿,並以太監出京違背祖制請旨處置。時逢慈禧生病,慈安獨處朝政。於是慈安明確表態,同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安和同治帝在選後問題上與慈禧的意見有分歧,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而慈禧卻看中了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死去,之後猜測眾多。

光緒之死

2009年前光緒之死因眾說紛紜,沒有歷史定論。對光緒遺骨及衣物經現代法醫技術鑑定後確認,光緒死於急性砷(砒霜)中毒,兇手極有可能為慈禧。(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訊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但根據官方紀錄,他是自然病死,光緒自少身體就很虛弱,常有疾病,再加上慈禧太后在心理上對他有壓迫,其後又迫死了他最愛的珍妃,令他失去精神支柱、英年早逝。更有一說,是袁世凱親自進藥害死的,以避免日後光緒報他告密之仇,不過可能性極微。民國之後,據光緒帝的御醫透露,皇帝生前的確身體並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見天日、身體欠運動,心情不佳,導致飲食不正常,但卻也無病重之跡象。

2008年11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清西陵文物管理處與中央電視台聯合召開記者會,發表“清光緒皇帝死因研究報告”,確定光緒是因為砒霜中毒而亡。至於對光緒下毒的兇手,當時條件有資格能進行殺死當朝皇帝手段的當為光緒之嫡親姨母慈禧,慈禧殺死光緒後再令醫正改為自然死亡。

有關記載

在定東陵,她的神牌上的生前死後的稱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共25字,為清歷代太后之最。

玉牒(皇族家譜)記載其為“葉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人物評價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在她七十四年的生命中,經歷了晚清年間的鹹豐、同治、光緒三朝,而且當過三次垂簾、兩度訓政的女主,她立過同治載淳、光緒載湉以及宣統溥儀為皇帝,處理過很多對外戰爭、對內動亂以及皇室宮廷的鬥爭等大事。由於她行事作風上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後人對她有著極為嚴厲的負面評價。 史學界和評論界一直以來也在尋找她的正面評價。 慈禧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後來左宗棠被認為是民族英雄;慈禧的新政是政治和經濟上的改革,而且成績不小。她破除滿漢界限,開辦洋務運動,造就所謂“同治中興”氣象;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大量選派留學生,開始憲政改革;破除滿漢不通婚禁令,禁止婦女纏足。在危急時刻曾盡力維護國家利益,做出了雖不成功但在當時可稱合理的反應。慈禧的到來也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但是歷史對她的負面評價遠大於正面評價。慈禧太后素來以殘忍狡詐和對權力的執著而聞名。她鎮壓太平天國,耗巨資慶祝自己的壽辰,修建自己的陵寢,簽訂眾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扼殺戊戌變法,囚禁光緒帝,還有那口珍妃井,至今都令人們銘記慈禧的狠毒。慈禧太后是外國人眼中妖魔化中國的終結者,聰明、勇敢、善良的中國人民內心深處最痛恨的封建主子。

慈禧太后“殭屍陪葬”

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以貪婪和暴虐世人皆知。她只是個女人,卻讓鳳高高地飛翔於龍之上,統治了中國半個多世紀;她不是皇帝,卻把兩代帝王玩弄於股掌之中,王公大臣更是對她俯首帖耳;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她的兒子;她的陪葬品相當於當時國庫數年的收入,其中的大量書畫古玩、珍寶玉器更是無法用價值衡量。

作為一個女人,慈禧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她的幸運在於她獲得了那個時代女人難以得到的地位。慈禧並非出身於世代簪纓鐘鳴鼎食的顯貴之家,她不過是當時一個中級旗籍官員的女兒。在她十七歲的時候憑著選秀的偶然機遇,進入紫禁城,從而為她搭建了扭轉乾坤的政治平台。慈禧靠著一步步的鑽營,從貴人到嬪,又靠著幸運地生下了鹹豐帝惟一的皇子,從而“母以子貴”,被晉封為妃、貴妃,直到皇太后,並藉此“垂簾聽政”四十七年。

慈禧又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於作為妻子和母親,她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雖然她擁有至上的權力,使無數王公大臣匍匐在腳下頂禮膜拜,卻無法獲取一個正常的母親所擁有的兒女繞膝含飴弄孫的幸福。

家族

妹(醇親王嫡妃)
第一子載瀚
第二子載湉(光緒帝)
第三子未命名
第四子載洸
妹(慶親王奕劻二弟奕勛嫡妻)
大弟照祥
第一子德善
二弟桂祥
第一女靜榮
第二女靜芬(光緒皇后)
第三女靜芳
第一子德恆,字“健亭”
三弟福祥
第一子德奎,字“文伯”

慈禧趣聞

喜好拍照

1903年,凱薩琳·卡爾,一位美國的業餘畫家描述了自己看到的慈禧的真實容貌。慈禧晚年喜歡為自己畫肖像,曾以厚金聘外國畫師進宮供役。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俄國沙皇古拉二世和皇后將一幅八英寸著色全家照,命駐華公使贈送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並對照相產生濃厚興致,如今故宮博物院內珍藏著大量當年所攝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三十餘種裝束、神態各異的照片就有百餘張,大多系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其七旬壽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曾駐日、法公使三品卿銜裕庚的次子勛齡所攝。

慈禧為了照相,特傳御旨在其頤和園寢宮樂壽堂前搭席棚,用布景屏風為襯,並按殿內樣式布置豪華的陳設。在照相之前,要親自翻閱曆書,選定吉日良辰。

慈禧太后是清朝最高統治者中唯獨同時擁有西方文明的油畫肖像和攝影照片的人。

美容養顏

清代慈禧太后身邊的女官德齡在其所著的《御香縹緲錄》中記載,慈禧到老年時,肌膚仍然白嫩光滑如同少女一般。 1904年入宮為慈禧畫像的美國女畫家卡爾就曾在她的《慈禧寫照記》中說道,年過七旬的慈禧“猜度其年齡,至多不過四十歲”。

慈禧太后所用的宮粉主要是由米粉、益母草粉、珍珠粉加香料製成,早在乾隆年間就有人使用。慈禧太后除了白天略施粉黛,到了晚上,也還要用大量的宮粉塗於臉部、脖子、前胸、手臂,使皮膚與粉融為一體。據說長時間使用這個方子可以使皮膚變得白嫩細膩。

除了這些外在的理容用品,慈禧太后還十分注重飲食調理、穴位按摩。史料更有記載,慈禧愛茶成癖,尤其喜歡飲用花茶,泡茶的水要當天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花茶不能是經過火焙的乾花,而要是剛採摘的鮮花攙入乾茶里再泡入茶盅(這樣飲起來既有茶香又有花香);在金茶托上放三盞白玉杯,中間是茶,兩邊是花,還要太監雙手托捧至她面前,說聲‘老佛爺品茗了!’她才肯飲用。

慈禧也有睡美容覺的習慣。在還政時期,她大概每天早上八點起床,晚上過子時即睡覺。慈禧洗腳、洗澡都很講究。她不僅為了衛生,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養自己。儲秀宮裡把給太后洗腳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情,洗腳水也十分講究。炎熱潮濕的三伏天,就用杭菊煮沸後晾溫了洗,可以清心明目,全身涼爽,不易中暑;等到了極冷的三九天,就用木瓜湯洗,可以活血暖膝,溫和四肢。

相關影視作品

電影:

《火燒圓明園》(劉曉慶飾慈禧)

《垂簾聽政》(劉曉慶飾慈禧)

《一代妖后》(劉曉慶飾慈禧)

《大太監李蓮英》(劉曉慶飾慈禧)

電視劇:

《少女慈禧》(劉雪華飾慈禧)

《血染紫禁城》(米雪飾慈禧)

《戲說慈禧》叢珊飾慈禧)

《走向共和》(呂中飾慈禧)

《日落紫禁城》(斯琴高娃飾慈禧)

《天下第一醜》(馬羚飾慈禧)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斯琴高娃飾慈禧)

《慈禧西行》鄧婕飾慈禧)

《孫中山》奚美娟飾慈禧)

《船政風雲》(韓再芬飾慈禧)

《十三格格》(呂麗萍飾慈禧)

《德齡公主》(呂中飾慈禧)

《一生為奴》(又名《恭親王傳奇》袁立飾慈禧)

《馬江風雲》(又名《馬江海戰》謝芳飾慈禧)

《總督張之洞》(謝芳飾慈禧)

《壯士出征》(謝芳飾慈禧)

《一簾幽夢》陶紅飾年輕時的慈禧蘭兒)

《台灣1895》(潘虹飾慈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