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號

美好的稱號,古時專用以稱頌帝王及皇后。

徽號的含義

徽號,即尊號的別名,也就是在皇帝和后妃生前所加的表示崇敬褒美的稱號,如,慈禧。
爾雅·釋佑》:“徽,善也。”徽號即善美的稱號。比如嘉祐四年,群臣再次請上尊號, 而劉敞勸阻說:“陛下不受徽號且二十年”,說明尊號也可稱徽號。

尊號與徽號

明清時對皇太后太皇太后所上的尊號稱徽號,同時對尊號與徽號加以區別。《明史·禮志七》:“明制,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則上尊號。其後,或以慶典推祟皇太后,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徵號。”清代的慈禧太后,其尊號徽號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祟熙皇太后”。其中“皇太后”為尊號,而“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祟熙”為徽號。宋代以後的元明清,上尊號的意義有本質變化,上尊號的對象已完全轉變成對皇太后的尊親之義。《明史.禮志》不再記載皇帝上尊號的禮儀,只記載對皇太后的《上尊號徽號儀》,清代也如此。這是尊號徽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賢君明臣已覺察這是一種阿諛奉承、虛妄無實的流弊,而年幼的新帝登極,要有精神依託和支柱,便尊祟母后母妃,加上尊號徽號,且上尊號徽號還不只一次,多次累加。比如清鹹豐之妃、同治皇帝的母親葉赫那拉氏,在同治即位後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每逢慶典,徽號累加,越加越長,長達十六字之多。由於文字過長,稱謂不便,在莊嚴場合稱全稱,一般場合便僅稱“慈禧”。所謂全稱,是指徽號在前尊號在後一起稱。
清代,皇太后的徽號還和死後的諡號有關。皇太后死後的諡號用十二字,其中要選擇用生前徽號中的四字,這是清代《上尊號徽號儀》中的定製 。

上徽號的儀式

下面簡略介紹一下上徽號的儀式。
清代宮廷在為太后上徽號的時候,一般都有比較隆重的儀式:如先期敕所司備儀物,制冊、寶,遣官祗告天地及太廟後殿、奉先殿、社稷。上徽號的前一天,先進奏書。這一天,皇帝親自到中和殿批閱陳放在那裡上徽號的奏書。看過以後,先由大學士捧著奏書到太后的宮裡,而接下來是皇帝親自到太后面前進獻奏書。
一般這個時候,宣讀官要讀奏書。讀完後,在鼓樂齊奏當中,皇帝要給太后行三跪九拜禮。正式上徽號的日子,皇帝先到太和殿檢查陳放在那裡的冊、寶,然後由文武二品以上的官員陪同著到太后住所,皇帝親自到太后面前獻冊和寶。而皇帝和大臣仍然在鼓樂聲中行三跪九拜禮,行完禮後退出來。接下來是皇后在率領妃嬪、公主、福晉等到太后的住所行慶賀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