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障礙

意志障礙

意志障礙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為的目的性和一致性。

簡介

在意志障礙訓練中在意志障礙訓練中

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行動的目的並支配自己行動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它從人的行為中得到表現,受到人的思維、情感的支持並受社會文化的制約,受到個體人格特徵的影響。意志障礙有:意志增強,表現為病態的自信和固執的行動,多見於有妄想的精神病人。

意志減弱,表現為缺乏主動性、進取性,見於精神分裂症和癮癖。意志缺乏,表現為缺乏要求或打算、生活被動、處處均要別人督促,見於晚期精神分裂症與痴呆。猶豫不決,表現為缺乏決斷力、行動上舉止不定、憂慮重重,見於焦慮與強迫症。易受暗示,表現為思想和行為易受別人言語、態度的影響,不加批判地按別人的觀念行事,見於癔症。

其類型

在意志障礙訓練中在意志障礙訓練中

(1)意志增強:意志增強是指一般意志活動的增強。多見於躁狂症和偏執型精神分裂症以及偏執性精神病。
(2)意志減退:是指病人的意志活動減少。多見於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各種活性物質中毒性精神病等。
(3)意志缺乏:指病人對任何活動都缺乏明顯的動機。沒有什麼確切的企圖和要求,不關心事業,也不要求工作和學習,無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講衛生,不洗澡,不理髮,甚至吃飯也要他人督促。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也可見於腦器質性精神病的痴呆狀態。

(4)意向倒錯:指病人的意向與一般常情相違背或為常人所不允許,以致病人的某些活動和行為使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如病人傷害自己和身體,吃一些人不能吃的東西(如肥皂、泥土、大便、草木等)。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5)矛盾意志:指病人對同一事物同時產生對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動。但病人對此毫無知覺。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症狀。

(6)興奮狀態:精神科臨床上很重要、很常見的一類症狀,它是整個精神活動的增強。表現為思維聯想加快,情感高漲,意志活動增強。表現為思維聯想加快,情感高漲,意志活動增強,行為紊亂等。興奮狀態分為躁狂性興奮、青春性興奮、緊張性興奮、器質性興奮。

(7)木僵狀態:是運動抑制的表現。輕者言語動作行為遲緩,笨拙,重者緘默不語,不吃不喝,完全不動,能保持一個固定的、較不舒適的姿勢長時間不動(□樣屈曲)。根據引起木僵的原因,木僵狀態分為心因性木僵、抑鬱性木僵、緊張性木僵和器質性木僵。

(8)違拗症:指病人對於他人的要求,不僅不作出任何反應,甚至加以抗拒,包括主動性違拗和被動性違拗。主動性違約拗指做出與對方要求完全相反的動作;被動性違拗指對他人的要求一律拒絕,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9)被動性服從:指病人被動地服從他人的命令和要求,甚至一些令病人不愉快的、違背病人意願的命令和要求,使病人很不舒適的事和動作,病人也無條件地服從和執行。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10)刻板動作:指病人持續地、單調而重複地做某一個動作。有時與刻板言語同時出現。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11)模仿動作:指病人毫無目的、毫無意義地模仿周圍人的動作。多見於精
神分裂症。

(12)作態:病人做些愚蠢而幼稚的動作和姿勢,並不離奇,但使人感到好象是病人裝出來似的。如病人怪聲怪氣的與他人交談等。
(13)怪異行為:指病人的行為,離奇古怪,不可理解,常做些擠眉弄眼、裝怪樣、做鬼臉動作等。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14)持續動作:當周圍人向病人提出別的要求後,病人仍要重複地做剛才所做的動作,它經常和持續言語同時出現。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

(15)強制性動作:指病菌做不符合病人自己意願且又不受病人自己控制、支配而帶有強制性性質的動作。對此,病人往往沒有明顯擺脫的願望,同時也不感到明顯的痛苦。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16)強迫動作:一種違背病人本人意願,反覆出現的動作,病人能意識到沒有必要做,努力擺脫,但又無法擺脫。多見強迫症和精神分裂症,也可見於抑鬱症。強迫症和抑鬱症病人對強迫性動作,有反強迫表現。以及有強迫與反強迫之矛盾帶來的焦慮不安,心慌,出汗等,因此,病人對此非常痛苦;而精神分裂症病人對其強迫動作多無強迫表現,往往順其自然,因此,較少或沒有痛苦體驗。
意志(will)是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標,並克服困難用自己的行動去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與認識活動、情感活動及行為緊密相連而又相互影響。認識過程是意志的基礎,而人的情感活動則可能成為意志行動的動力或阻力。在意志過程中,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為稱作意志行為。

其常見類型

驚心動魄的意志障礙訓練驚心動魄的意志障礙訓練

1、意志增強。病理性的意志活動增多,多與病態情感或妄想有關。表現為持續堅持某些行為,表現出超出一般常人的毅力和決心。如嫉妒妄想患者由於堅信配偶有外遇,故長期對配偶進行跟蹤、監視、檢查,颳風下雨不間斷;誇大妄想患者夜以繼日地從事發明創造,不惜變賣家產籌集資金,無數次失敗後仍然不改初衷。最典型的意志增強見於訴訟狂即偏執性精神病患者,幾十年如一日以極大毅力孤軍奮戰地堅持訴訟活動,遭受無數挫折仍然保持旺盛鬥志和精力。

2、意志減退。意志活動顯著減少,對周圍一切不感興趣,意志消沉,不願參加外界活動。經常呆坐,懶於料理工作、學習甚至個人生活。常見於抑鬱症。

3、意志缺乏。對任何活動都缺乏明顯的動機和主動性,對現在和未來缺乏打算和要求。不關心學業、工作,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個人生活方面也十分懶散,甚至個人衛生也全不顧及。孤僻獨處,行為退縮。對自己的狀況和處境缺乏自知力,毫不在乎。多見於精神分裂症、痴呆等。

4、意向倒錯。意向要求和意志活動違背常理,或與常人的意向相反。如吃常人不敢吃的東西,如大小便、髒物、草木石頭等,這些行為可能與其他症狀如幻覺或妄想有關,也可能獨立存在而不是受其他症狀影響的結果。多見於精神分裂症。

5、矛盾意向。原發的內在意志不統一,表現為對同一事物同時表現出對立的意志活動,卻不能判斷其病態和糾正。和意向倒錯一樣,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本質特徵之一。

主要表現

一、人生意義與行為目標的盲目性
行為的目的性是意志的首要特徵。一個人的成就與發展,從主觀因素來看,起決定作用的是他的人生理想與奮鬥目標。在我國傳統的青年教育中,特別重視正確人生觀的教育和培養,這種教育曾鼓舞了幾代人的成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人生觀教育已不再能吸引廣大青年,因為它內容較為空泛,口號式的豪言壯語對當代青年已難以起到真正的激勵作用。人生觀和理想教育的滯後,對青年心理的健康發展有不良影響,相當多的一部分青年對人生意義缺乏正確的理解,致使他們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行動缺少動力,甚至引發出一些嚴重的心理問題。

例如,某高校一名大二的男青年,因入學後放了學習,經常逃課,甚至考試缺勤,所以大部分科目成績不及格。為此,學校讓他留級復讀一年,如仍不合格就要請他退學。他的心理壓力很大,甚至想到了自殺。為擺脫心理困擾,他到心理諮詢室求詢,並闡述了他的生死觀。他向諮詢員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總有一死,早死晚死都一樣,與其苦苦地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難題,還不如早點死掉。"當諮詢員問到他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時,他說:"有人為了追求名利而生活,而我對名和利都不感興趣,我認為名是虛的,對個人來說沒有什麼意思;而利呢?我從小到大沒缺過吃穿,生活需要父母都能提供,金錢對我也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問他父母老了怎么辦?他說,這正是他對人生意義感到渺茫之處。父母活了大半輩子,為生活而辛苦奔忙,自己不願再像他們那樣,辛苦一生,包括現在的學習也很辛苦,面前又遇到了留級、復讀、甚至退學的難題,因此想到了死。

上述案例說明,人生意義的正確理解,對青年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沒有人生理想和信念的人,他的心理是很脆弱的。一方面他沒有為什麼要奮鬥的動力,不願為學習工作付出艱苦的努力;另一方面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沒有勇氣去面對,想到的只是逃避,而最徹底的逃避便是去死。這說明,人生觀的教育對青年心理衛生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它不但不過時,而且應當大力加強。值得研究的是如何使這種教育更加切合青年的實際,使它易於為青年所接受。

學習無目標狀態,是青年意志缺陷的又一表現。說到學習無目標,似乎並不切合實際。80年代以來,孩子們上學的目的似乎是很明確的:考大學或找一份“好工作”。這是許多家長為子女確定的學習目標。但這一目標一旦實現,青年學生便出現了學習無目標狀態。例如,已經考上中專或大學的學生,往往不明確新的學習目標,不知道現在又要為什麼學習,出現了學習無目標狀態。學習沒有動力,學習勁頭不足。

二、高期望與低適應之間的不協調
對生活期望過高,而自身適應環境的能力偏低也是青年意志缺陷的一種表現。青年人容易追求完美,按自己的想像去描繪現實生活,而現實生活又很難盡如人意,一旦遇到不如意的地方,心理上就會感到失落,甚至情緒消沉,怨天尤人,不思上進。近20年來,國家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多數青年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在生活方面總是儘量滿足他們的需要,青年人又容易追求完美,對生活寄予了過高的期望。他們期望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學校環境要美,居住條件要好,周圍的人要關心自己,手頭的錢要富裕……,總之,一切都要如意。與這種心態相反,不少青年自身卻並不完美,他們缺乏生活的磨練,境適應能力很低,甚至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管理不好,環境一旦發生了變化,就很難適應,心理上會產生許多問題,導致心理障礙的發生,導致意志錯誤。

例如,一些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入學後對大學生活不滿意,認為現實的大學生活與他們的想像大不相同,缺少詩情畫意。學習生活單調,住房擁擠,人際關係不協調,對所學專業不滿意,等等。面對這些問題他們心理上感到非常失落。有一個大學一年級的新同學,在心理諮詢時對諮詢員說:我上大學以前,把大學想像為天堂,而現在覺得它比地獄稍好一點。大一的許多同學感到想家,女同學還經常哭鼻子。想家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的,但有的同學居然因為不適應新的學校生活而要求退學回家。高校心理諮詢的事實說明,90年代後期,大一學生的生活適應期比過去明顯延長了,適應期的心理問題比過去也明顯增多了,這一現象應當引起教育和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

三、困難生的心理障礙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發展過程,而且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即意知過程。學生意志品質的好壞,對實現教學目的、教學任務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困難生,往往不是由於智力低,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體表現為:
1、缺乏學習的自覺性。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的影響,就困難生中的多數而言,往往是缺乏理想、目的,往往認識不到學習高中物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習只是為了應付教師和家長,他們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社會、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干擾,使之大大地減慢完成學習的速度和增加錯誤的數量。正因為他們沒有把學習物理作為內在需要,把物理學好作為學習目的,因而未能形成自覺求索的執著信念。
2、缺乏學習的堅韌性。意志行動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繫的隨意行動,意志力的培養只有在克服困難的意志努力中進行,離開困難,砥勵意志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困難生中的多數人,學習物理的毅力和耐力較其他學生差,對問題不願做較長時間的艱苦鑽研,習慣於“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方法,一旦遇到題目做錯了,不會主動去尋找致錯原因,因此常重犯某些錯誤。遇到更困難的問題,就一眼掃過,甚至不屑一顧,迴避失敗,不善於使自己的智力活動高度緊張起來。
3、缺乏學習的興趣。教學實踐表明,興趣是相當活躍的成分和激素。尤其對物理學科,物理現象的觀察、物理概念的抽象、物理規律的描述、物理實驗的操作諸如此類的智力活動都要求儘量將自己的學習興趣保持在較高的激活水平上。然而,困難生的心情多數處在厭煩、焦燥的抑制狀態,常感到學習高中物理太難,即使有時對某個問題,某些實驗表現出一些興趣,也只是憑藉不需要意志力支持的直接興趣學得一時的輕鬆愉快,一旦聽或看不懂,就覺得無味,從而使自己興趣始終未能激活起來,進而喪失興趣,越不想學習就更不會學習,導致成績越來越差,繼而在思想產生一種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最終成為學習的失敗者。

案例分析

一、案例資料
祁某國小時學習成績不錯,父母和老師都很喜歡他。但在近半學期來,由於對國中的教學適應緩慢,在教師和家長的壓力下,勉強學習,經常不能及時按教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面對學習、作業和考試,頭痛心煩,面對殘疾的母親,焦慮內疚。利用零花錢在休息時間流連網咖,在結交部分社會青年後,經常逃學上網,成績持續快速下降。
下面是一次談話的實錄:
祁某:感到心裡煩躁無聊,感覺學不下去。
老師:為什麼煩躁無聊?
祁某:受到老師的責罰,回到家裡父母嘮叨。
老師:老師為什麼會責罰你?父母對你嘮叨的又是什麼呢?
祁某:因為我的課堂和家庭作業經常無法完成(所以老師責罰我)。父母對我現在的學習狀況不滿意,希望我能改正。
老師:老師和家長的要求你能夠做到嗎?
祁某:我覺得壓力很大,而且我也管不住自己。
老師:你的那些行為是管不住自己的表現呢?
祁某:上課沒法集中注意力,逃學,上網……
老師:希望自己這樣嗎?
祁某:不希望,但是對現在學習提不起多少興趣。
老師:根據我的了解和你說的情況來看,造成現在的學習困難局面的不是你的學習能力,也不是外界惡劣的環境,而是你本身對於學習的認識不夠,積極性不高,學習動機缺乏主動性。
……

二、案例結論
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學習動機決定的。學習動機缺乏的青少年常常表現為學習懶散、無精打采,聽課時注意力分散、不能積極思考、時常走神;課後不願意複習不願做作業。在學習活動中缺乏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易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干擾,把主要精力放在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上。逃學是指學生擅自離開學校到社會上閒混的行為。其表現為:在校生不上學,逃避學校生活;逃學者用謊言欺騙父母,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逃學;沒有正當理由,主要動機是厭學,逃學後在外閒逛遊蕩,逃學行為在一段時間內經常出現。由以上有關陳述我們可以得出,祁某面臨的是學習障礙中的學習動機缺乏,及其後形成的意志行為障礙的綜合表現。

三、原因分析
1、個人原因
這是主要原因。因為該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活動中沒有壓力感和競爭意識;由於自信心不足,該生在挫折和困難面前無所適從,繼而對學習畏縮;在困難面前,意志力脆弱,經不起別人的教唆與誘惑,選擇了厭倦與逃避。

2、學校原因
教育思想有待改進,過於強化學生的分數與名次意識;教育氛圍有待改善,教師平日對學生的思想動向掌握不及時,談心交流不夠。
3、家庭原因
其母腿有殘疾,行動不便,其父為退伍軍人,脾氣不好,生活壓力較大。對孩子的深切希望與孩子學習的現狀形成反差,往往採用比較簡單粗暴的方法進行教育。

四、輔導對策
對於祁某的疏導,重點是要幫助他調整心態,放鬆學習,尋找適合自己的新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逐步樹立學習的信心。並通過家長與師生的共同幫助,讓其感受到家庭和學校班級的溫暖,在生活上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遠離病情的干擾。
1、加強信念
信念是動機模式中的核心成分,直接影響人的行為。作為班主任利用多種途徑和機會與其進行溝通。在表示對他的處境理解的基礎上,逐漸地讓他了解求知的快樂與痛楚,並通過講述古今飽受挫折的名人故事,完成力所能及的輔導遊戲,鍛鍊學生,克服學生意志力的軟弱,讓其充分認識自己的現狀,感受自己的能力,感受能力的成長。
2、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學校環境中,淡化分數以及名次的概念,構建融洽和諧的班級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係,讓科任老師及同學們主動關心他,解決學習上的困難與障礙;溫暖他的心靈。在班集體中形成對他關心和幫助的良好氛圍,動員他的好友主動接近他,學習上一起討論,生活中一起玩樂,困難一起分擔,讓他不自卑,不孤單,使他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在家庭環境中,要求其父母多用平等的態度與之交流,減輕壓力,把他的情況及時反饋給他的父母,希望家長從心理上與他溝通開導,理解他的心情,了解他的感受。
3、創造條件,激發興趣,培養欲望。
求知慾望是直接的學習動機,是最直接、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它可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滿足,產生愉快的情緒。在班級教學中,對其多鼓勵和表揚,肯定他的每一點進步和轉變,及時指出不足,提出希望;調整班級委員的職務,讓其擔任科代表的職務,為大家服務的同時提高學習興趣。

五、輔導效果
心理輔導的效果往往具有滯後性和隱蔽性,雖然如此,祁某在經過半學期(三個月)的學校、班級、家庭的綜合輔導訓練下,其意志行為有了明顯轉變,沒有發生任何藉口的逃學曠課事件;學習動機缺乏的表現基本消失,成績穩步上升,工作認真負責,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

六、輔導啟示
學生們從國小升入國中,面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重大調整,有相當的學生表現出不適應性,經過若干學習的周期和大部分學生的適應後,仍有極少部分學生由於智力、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或者外界的影響,無法完全適應,從而變得焦慮、不安,導致成績下降。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學習障礙乃至意志行為障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留下陰影。時刻關注學生的改變和表現,積極運用心理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終將為許多事件畫下完美的句號。

精神分裂症症狀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