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城龍母廟

悅城龍母廟

龍母祖廟位於德慶縣西江岸邊的悅城鎮,相傳為龍母故鄉。龍母廟現是嶺南規模較大的古廟,在建築學上有很高的價值,至今仍有許多不解之謎。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悅城龍母廟悅城龍母廟

悅城龍母祖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廣東省德慶縣悅城鎮三江匯流處,因其蘊涵著深厚的龍母文化、古建築文化、風水文化和歷史文化而聞名海內外,成為了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四海朝宗、祈福觀光的旅遊聖地,在西江流域和港澳地區更是家喻戶曉。近年來,慕名前來龍母祖廟敬拜的海內外遊客超過120多萬人次。

龍母祖廟地處“靈氣獨鍾”的形勝寶地之上,她前臨西江、背靠五龍山,左右青黃旗山兩相拱衛,形式“五龍護珠”之勢。廟前,“靈水洄瀾”,波不揚濤,西江水流經龍母祖廟前似有靈性,團團迴旋,不願離去。

歷史沿革

龍母祖廟始建於秦漢時期,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重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集中兩廣能工巧匠和技藝大師歷時七年時間建造而成,與廣州陳家祠佛山祖廟並稱為嶺南古建築的“三瑰寶”。

主要景點

石牌坊

悅城龍母廟悅城龍母廟
廣場各處設有香爐及化寶爐,供香客焚燒紙紮、上香。廣場中心立著石牌坊。

龍母墓

傳說,公元前210年龍母去世後,人們把她厚葬於西江南岸青旗山山麓。一天晚上,龍母墓卻神奇地被遷至江北珠山上。原來這是五龍作法,把龍母墓遷回到龍母平日馴鹿、放牛的地方。

龍母祖廟

龍母祖廟是一座磚木石結構的建築,也是一座凝聚了歷代建築和造型藝術的殿堂。龍母祖廟具有良好的防洪、防火、防蟲、防雷性能,雖經百年風雨雷電,至今瓦不漏,牆不裂,柱不彎,地不陷,令專家驚嘆不已,稱為南方低水地區古建築的典範。特別是它完整的地下排洪渠道設計非常巧妙,溢流通暢快捷。每逢洪水侵浸,廟宇內外清潔如故,絕無淤泥。廟內梁、柱、桁、檐,幾乎全是木雕、磚雕、石雕、灰雕、陶雕,精妙絕倫的藝術品目不暇接,令人嘆為觀止。

東裕堂

東裕堂這三個大字是清同治年間由順德的一位狀元——梁耀樞所寫,無論是從起筆、運筆還是落筆來看,這三個大字都寫得很好,給人以剛健遒勁之感,因此是一幅十分難得的書法藝術珍品。據說,清朝慈禧太后當時也十分欣賞梁耀樞所寫的字。

程溪書院

程溪書院又名龍母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年(1885),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了。

交通信息

陸路

從廣州市省汽車客運站、越秀南、芳村、窖口客運站到肇慶端州路汽車總站再坐車到德慶悅城,窖口到德慶,7:00-15:00,約每1小時有一班車發車,肇慶到德慶,7:00-18:00每隔20-30分鐘發車,直接在悅城站下車即可到達,約50分鐘。

自駕

肇慶汽車站有直達德慶的班車。自駕線路為從廣州火車站出發——西場立交橋——東風西路——廣清高速連線線——廣清立交橋——廣州環城高速公路——瀋海高速廣州直線——二廣高速廣州直線——廣昆高速公路——肇慶東出口——肇慶大道——龍母祖廟。

公交

乘坐往悅城方向的車都可以到。

民間傳說

龍母姓溫、秦時人。自小能預知禍福,且樂善好助,人稱神女。傳說一天,溫氏在西江邊濯洗時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隻小動物,能為溫氏捕魚。長大後五物竟變成頭角崢嶸、身皆鱗甲的五條真龍。溫氏讓他們施雲播雨,保境安民。人們便稱溫氏為龍母。後來龍母仙逝,五龍悲痛欲絕,化作五秀才,將龍母葬於北岸的珠山下。後人感於五龍的孝心,就此建廟,名曰"孝通廟"。

今為龍母廟,系重建成於清光緒三十一年。為磚、木、石結構,建有石級碼頭、石牌坊、山門、香亭、正殿、兩廡、妝樓、行宮、廟側有龍母墳、碑亭、觀音。龍母廟最為值得稱讚乃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其建築系按低水區特點設計:柱基特高,牆四周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岩石板鋪設。每逢水淹過後,別處淤泥淹膝,廟內稍作清掃地面便乾淨如故。此乃龍母廟建築之中的神奇。

建築特色

屋頂上精美的石像屋頂上精美的石像

龍母祖廟是我國古建築的明珠,享有“古壇僅存“的美譽。她由巍巍的牌坊、雄偉的山門、獨特的香亭、溢彩流光的大殿、神秘的梳妝樓、古樸的碑亭、莊嚴的龍母墓等建築物組成。廟內殿中有殿,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石雕、磚雕、木雕、灰雕技藝精湛,獨具匠心;陶塑、壁畫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歷代名人石刻對聯,對仗工整,意蘊雋永,書法各具特色,堪稱珍品。

龍母祖廟最為值得稱讚乃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其建築體系按水區特點設計:柱基特高,牆四周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石板鋪設,每逢西江發大水淹過後,廟外街道往往淤泥及膝,而廟內稍作清掃便乾淨如故。自光緒三十一年重建至今,歷經洪水雷雨而牆不裂、地不陷、害蟲不蛀、雷電不侵,堪稱建築史上一絕。 其高超的防洪、防蟲、防雷的建築設計,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景觀亮點

悅城龍母廟建築精華在於“四雕一塑”。四雕指磚雕、石雕、木雕、灰雕,一塑指陶塑。

山門的左右牆頭上保留著兩塊藝術價值極高的磚雕,雖然已經破損,但可以看到極其精細的刀法,神情惟妙惟肖的人物,富於立體感的多層次畫面。最為出色的是山門檐口飾板上的木雕,花鳥人物,形象生動,造型優美。

香亭和山門的柱子全部採用蟠龍花崗石雕柱,柱上所雕之龍無不鱗甲畢具,口中的龍珠滾動自如卻不能取出。透雕和深雕相結合的高超工藝,使柱上的每一條龍都栩栩如生欲駕雲飛去。除了美觀,柱雕還有一個功能,就是防蟲防蛀,柱礎上刻的奇特花紋能夠有效地防止蟲蟻爬到樑柱等木質建材上為害。大殿殿脊上的陶塑,原有的已經因為年深日久而被風化,現在保留的石灣老藝人的作品,人物取材於《封神榜》水滸108將,其藝術價值仍然值得稱道。

悅城母廟主體建築為磚木石結構,由牌樓、山門、香亭、正殿、前後兩廂等建築物組成一個完整嚴謹整體。龍母祖廟最為值得稱讚乃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其建築體系按水區特點設計:柱基特高,牆四周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石板鋪設,每逢西江發大水淹過後,廟外街道往往淤泥及膝,而廟內稍作清掃便乾淨如故。自光緒三十一年重建至今,歷經洪水雷雨而牆不裂、地不陷、害蟲不蛀、雷電不侵,堪稱建築史上一絕。

龍母傳說

廣東《德慶州志·卷五》有:“龍母神生於周秦之世,載《南漢春秋》志乘廟原碑,斑斑可考。”的記述。德慶縣悅城龍母廟的《孝通祖廟舊志》寫得更加具體:“ 敕封護國通天惠濟顯德龍母娘娘,溫氏,晉康郡程溪人也。其先廣西藤縣人,父天瑞,宦遊南海,娶悅城程溪梁氏,遂家焉。生三女,龍母,其仲也,生於楚懷王辛末之五月初八。”

廣西梧州的地方志《藤縣誌·卷六》,則對龍母的出生之地、生活之地和墓地作了更精確的考證:“按龍母贏秦祖龍(即秦始皇)時之神也。溫姓或曰蒲姓……今考粵東肇慶府舊志及悅城孝通祖廟舊志,鹹以為藤縣人,則無論毓於何都,其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無疑者,然其墓獨在悅城,何也?父天瑞娶悅城梁氏,生三女,龍母其仲也……隨其母至悅城,心喜其地,欲以為安厝所。因熟記之,及歸於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宮狀,喜水,母豢漸長,放之江遂去,越數年,鱗甲輝煌,復來見母,母知龍子之遠迎也。別其父母曰:兒當乘龍至悅城,遂跨龍,薄暮抵江口。……”龍母仙逝後,“立廟祀,極顯應,故至今香火獨盛雲。”可見在珠江流域的西江上下游千百年來,民間始於秦朝有關龍母的傳說是有史可據的。

綜合上述史料可以知道:

一、龍母,姓溫,她的父親叫溫天瑞,是廣西梧州市藤縣人;

二、龍母的母親姓梁,是廣東德慶縣悅城人;

三、龍母出生於戰國時期的楚國,而生活於併吞六國的秦代的廣西梧州藤縣,後隨母至德慶悅城生活(一說因水災,童年被放在木盆里,漂流到悅城),仙逝後葬於悅城;

四、龍母有三姊妹,她是老二。

龍母內涵

龍母,是中國民間流傳周秦之世的神女,《中國神話傳說》記載:“秦始皇時代,有兩個傳說故事,一個是關於陷湖的傳說,一個是關於龍母的傳說。”

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系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來,頭髮就有一尺長,身體奇偉,臉慈祥。從小喜歡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特別值得珍貴的是,她有一顆晶瑩的善良的心,當她長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鄰居的四位姑娘結成“金蘭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澤天下,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龍母有預知人間禍福的本領,精通各種醫述,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里百姓服務。當時,各種病疾、水災、旱災威脅著西江流域倉吾(蒼梧郡)、西甌各族人民,一逢這些天災人禍出現,蒼梧古郡、西江流域就會瘡痍滿目,餓殍遍野。聰明、勤勞的龍母,率領“百越”民眾戰天鬥地,戰勝天災人害,讓當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們的擁戴,被推為倉吾氏族的領袖。

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件的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洗著,洗著,突然見到旁邊水中熠熠發光,覺得生奇,便慢慢地走過去,只見水中沉著一顆象“斗”那么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於是把它抱起來帶回家裡,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經過了七個有又二十七天,那隻石蛋忽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個個非常喜歡玩水,溫氏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餵養。到長大它們卻是五條活靈活現的小龍。五小條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斗,造福黎民百姓。於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民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文化是一種社會裡精神財富的積累,它通過書籍、藝術品、民間傳說、建築物等在時間上傳之後世,或在空間上向一定地域傳播。產生於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遠播我國東南沿海、東南亞一帶的龍母崇拜,其產生的大量詩詞、楹聯、傳說、戲曲,由龍母崇拜產生的一些獨特古建築古壇、民風民俗,由龍母崇拜促進和發展的文物旅遊,就構成了一種龍母文化。這同全中國的黃帝、炎帝情結,以及女媧補天、神農償百草、夸父逐日和孔子文化,東南沿海的媽祖崇拜等同樣道理。只不過是崇拜的地域大與小而已。正如原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楊應彬寫的七絕詩所揭示那樣:“龍母出龍國,江聲載譽聲。原無迷信意,本為濟蒼生。”這完全道出了龍母崇拜和龍母文化跟封建迷信的本質區別。

龍母文化的三點心得:

1、龍母文化是龍的圖騰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

圖騰崇拜是社會初級階段的一種最早的宗教信仰。我國黃帝、炎帝所出的漢族圖騰崇拜物是“龍”。“龍”是我們國家的象徵,民族的族微。古代南方中國人也有崇拜“龍”的習慣,他們在農曆正月舞龍,二月有祭龍節,要殺豬祭龍,祈求人畜平安、糧食豐收,五月初賽龍 就是證明。溫氏因豢養龍而成為龍母,又因受“龍”的圖騰影響而受崇拜,那就容易理解了。

龍母文化中的“龍的圖騰”色彩是十分濃烈的。傳說中的龍母豢龍,龍銜魚孝敬龍母;龍母不願接受秦始皇的禮迎,龍就引船四次南返;龍母仙遊後,五龍化作儒生來操辦喪事,“常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為墳”;五蛇守廟側直至以後歷代皇帝因征戰將領的風送轉運,勝利奏凱,地主郡縣的陰陽協調,雨澤豐收,平民百姓的出入安,旅途順暢都歸功於龍母和五龍的賜福,而不斷地給龍母以敕封,無一不顯示“龍的圖騰”的意義。“龍的圖騰”既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精神遺產,又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精神財富,我們海內外的華人自詡的“龍的傳人”。 “龍”的精神,即團結整合、利澤天下、奮發進取、天人和諧的精神,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國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辦。龍母文化正是龍的圖騰文化在南國的典型體現,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信仰自由,發揮這種文化的作用,將能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華人發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

2、龍母文化是“龍的傳人”對母愛主題的真情抒寫。

龍母是古代百越民族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在南國的“龍的傳人”的眼中,龍母就是他們的一位偉大而又仁慈的母親。

在傳說中,龍母是偉大的,她勤勞、聰敏,不僅有“利澤天下”的理想,而且有“利澤天下”的本領,善織能耕,心靈手巧,既有扁鵲的醫術,又有預測風雨,先知禍福的超人功能,更感人的是,她還確有“利澤天下”的實績,戰國和秦時的西江流域還屬蠻荒之地,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當險惡,龍母率領南越、西甌的民眾開荒山、治旱澇、導江河、抗洪水,戰勝許多自然災害,使蒼生得以安居、生自、繁衍、發展,且因有豢養五龍,雨澤萬方,秦始皇禮迎未果的神話故事,而備受愛戴和擁護。

在傳說中,龍母又是仁慈、博愛的,這位阿婆、阿嬤在“無意望報”的“豢龍和養物放生”中顯示她的“愛”,竟澤及到生物,龍子復來後“蟠鏇遊戲。親馴如初”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現了久別母子的無限情深。更為高尚的是她的“母愛”是有原則的,她“喜白鹿,常豢之乘以出入。”“但農人惡其害稼,母便斷一足,放之南山麓。”然而又對它牽腸掛肚,常渡江去探它。正是這種仁慈、博愛的母親情懷,又擴而成為“利澤天下”的願望和行動。這種“母愛”,對當時和後代的普通人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親切的,人們才越把龍母看成了自己的祖宗、母親,而四時禮拜,特別是當他們在憧憬追求一種理想目標或者在生命的遊戲中遇到挫折,越不可能成為勝利者的時候,他們就越會像祖宗、母親傾訴一樣,向龍母祈禱,從而獲得內心的慰藉。千百年來,許多人來參拜龍母,正是懷著這種尋根拜祖的感情而來的,原來並無迷信色彩。

3、龍母文化是西江水域“保護神”的讚歌

古代生產力落後,西江流域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社會不文明,官害嚴重,人們害怕水旱害,惡浪驚濤,渴望風調雨順,農漁豐收,安居樂業。於是,龍母豢龍的傳說傳開以後,人們寄託龍母,把龍母當作水域的“保護神”,祈禱龍母“降妖”,保我水域安寧就是自然的了。

探討龍母文化對研究神話的起源和作用,對認識中國古代,特別是戰國、秦漢時期百越民族的生活和思想,對宏揚中華民族“龍”的精神,對保護、宣傳和利用文物,對開發文物旅遊資源,都有積極意義。

對聯詩詞

龍母祖廟對聯選錄

牌坊聯

鸞章屢錫雲成彩 龍性能馴海不波

露爪鳳麟育靈德 芝楣玉棟衝波光

龍得水而神,萬里飛騰,噴霧噓雲作霖雨;母以育為德,群元嫗伏,珠航琛舶祝安瀾。

龍德動九重,綸紼煌煌頒鳳誥;母儀欽萬國,冠裳濟濟肅鳧趨

真靈所宇云為蓋 息壤相安海不波

山門大殿、兩廡及妝樓聯

百粵洞天開不府 五靈初地起神龍

二龍性能測,奮雷雨經綸,皆吾老赤子;母儀不朽,挹江山靈秀,福我蒼生。

極四海飛騰變化之奇,總歸孕育;乘九天雷雨風雲而下,為沛慈恩。

當日中原文獻,只仲連一人,豈知母子偕行,入海已無秦政帝;即今南漢春秋,與孝通舊志,尚抱君大義,生平為紀楚懷王。

現代詩選

許士傑 龍母桂中人

龍母桂中人,治洪在水濱。

劫餘重整廟,雕刻可傳真。

一九八七年元月五日

許士傑:曾任中共海南省委書記

楊應彬 龍母出龍國

龍母出龍國,江聲載譽聲。

原無迷信意,本為濟蒼生。

楊應彬:時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馬萬祺 國泰民安感聖靈

夕仰悅城龍母顯,

有求必應鑒公平。

天機奧妙誠難測,

國泰民安感聖靈。

馬萬祺:全國政協副主席

秦鄂生

謁悅城龍母祖廟

利澤神靈仗母慈,

五龍為德世人知。

二千年上周秦跡

霖雨蒼生萬古祠。

登五龍山

其一

謁罷靈陵後,登龍欲上天。

青山穿霧出,帆影落襟前。

其二

海淺蓬萊世幾更,

天南壯麗凱風生。

山回水繞鍾靈處,

間氣龍光起悅城。

游寶鴨石暨龍泉

夕立三江口,低徊綠鴨頭;流甘噴玉液,泉脈漱春秋。

噴玉流甘

樹底流甘澤,天河溯遠源。

脈隨龍母異,玉乳沁芳村。

寅春秦鄂生 時年八十六

黃旗山山坳茂林之下有清泉,一年四季噴玉流甘。

羅源文

龍母超俗守龍樓

龍母超俗守龍樓,

悅城人民興廢手。

青旗黃旗山聳翠,

西江靈水把春謳。

羅源文:時任廣東省文聯黨組副書記

歐廣勇

參拜龍母祖廟詩

煙暗燭明見母儀,

五龍護母屬良知。

茫茫江海遊人夢,

遙向神州薦母祠。

歐廣勇 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省書協常務副秘書長

勞力·游粵西德慶悅城龍母祖廟

——盛讚其山川形勢有感

傳聞仙宅府,龍母世安居。

浩翰西江闊,峨巍北脈舒。

崇神祠經酷劫,舊貌展新圖。

日月風濤壯,雄夸百粵殊。

勞力:時任廣州美術學院雕刻系負責人

張永枚

龍母祖廟

護衛一百單八將,

西江當鏡朽梳妝。

炎黃子孫皆俯首,

慈光艷光龍母娘。

張永枚:當代著名詩人,此詩寫於1996年。

古代龍母詩詞選

移家來端州先寄以詩

唐·李紳

菊花開日有人逢,知過衡陽回雁峰。

江樹送秋黃葉落,海天迎遠碧雲重。

送迎詞

宋朝·李綱

風雨瀟瀟雲氣浮,五龍歸覲到靈湫。

星霜換易江山在,尚憶當年水際游。

民俗風情

龍母祖廟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四海朝宗”的聖地,龍母文化源遠流長,母儀龍德百代磬香,龍母瓷恩澤被後世。有眾多“龍母智斗賴布衣”等美麗動聽的傳說,龍母有功於國、有德於民的事跡被廣大人民廣為傳頌,龍母千百年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且受到歷朝皇帝的敕封,龍母祖廟也成為了廣大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緬懷龍母厚德的聖地,每年海內外龍的傳人四面八方前來瞻仰龍母、敬拜龍母,祈求龍母賜福,得到龍母保佑和恩惠,因而龍母祖廟的香火常年十分鼎盛,特別是每年農曆正月初四的龍母開金印、正月二十二龍母開金庫、五月初一至初八龍母生辰誕、八月初一至初八龍母得道誕、十二月十五龍母水燈節等傳統節假日前後,各方善信遊人匯集於龍母祖廟,尋根問祖朝聖龍母,人山人海,興盛之極。

悅城龍母祖廟以其輝煌的廟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無窮的魅力吸引著千千萬萬龍的傳人的到來......

相關美食

龍母廟旅遊景點的特色是潮州菜

潮州菜起源於潮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明末清初時潮州菜進入鼎盛時期,近代潮籍華僑的往來,更使潮州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成為具有嶺南特色的中國菜流派之一。

潮州菜的特點是爽、脆、淡、鮮,擅長烹製魚翅、燕窩、海參等高檔山珍海味。它講究佐料小碟的運用,香味濃郁,用料簡單,但卻非一般家庭所能做出。而且潮州菜注重食補,隨季節變化製作適時節令食品。潮州風味名菜有潮州燒雁鵝潮州豆醬雞護國素菜湯什錦烏石參鴛鴦膏蟹乾炸蝦棗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