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連續

2010年2月5日 2010年8月13日 2010年3月8日

恒生指數的定義

歷史
恒生指數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100點,並選出30間上市公司股票為成分股,僅供恒生銀行內部參閱,直至1969年11月24日才正式向外發報,開始點數是150點。
1985年1月2日,恒生指數增加4隻分類指數,把33隻成份股以行業分為4個分類: 恒生金融分類指數
恒生公用事業分類指數
恒生地產分類指數
恒生工商業分類指數c
1986年5月6日,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數期貨契約,1993年3月推出恒生指數期權契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1992年8月4日中信泰富成為首隻晉身恒生指數成份股的紅籌股
1993年12月10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0,000點並以10,228.10點收市。
1993年12月24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1,000點並以11,039.80點收市。
1994年1月3日,恒生指數首次突破12,000點。
1996年11月18日,恒生指數首次突破13,000點。
1997年5月14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4,000點並以14,153.60點收市。
1997年6月20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5,000點並以15,154.40點收市。
1997年7月31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6,000點並以16,365.70點收市。
2000年1月3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7,000點並以17,369.63點收市。
2000年3月27日,恒生指數首次突破18,000點。
2001年10月3日恒生綜合指數設立,提供更具廣泛代表性的股市指標,綜合指數包括在香港股市市值頭200位的上市公司,共代表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的97%市值。
2006年9月11日中國建設銀行成為首隻晉身恒生指數成份股的國企股
2006年11月15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19,000點並以19,093.00點收市。
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20,000點並以20,001.91點收市。
2007年10月18日,恒生指數首次衝破30,000點,但不能在30,000點以上收市,直至10月26日才能以30,405.22點收市。
2008年5月9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布季度檢討,中國鋁業(2600)及騰訊控股(0700)成為成份股取代長江基建(1038)及電訊盈科(0008),在2008年6月10日生效。
2010年2月5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布季度檢討,華潤置地(1109)成為成份股,在2010年3月8日生效。
2010年8月13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布季度檢討,百麗國際(1880)及中煤能源(1898)成為成份股,在2010年9月6日生效。
2011年11月11日 ,恒生指數公司收市後公布季度檢討,康師傅(00322)及中國旺旺(00151)成為成份股,
是次檢討沒有剔除任何成分股,恆指成分股數目會由現時的46隻,進一步增加至48隻 在2011年12月5日生效。

現況

2003年年中開始,恒生指數逐漸由2003年4月25日低位8,331點反彈,進入長達四年半的牛市。於2003年6月17日重上10,000點後,更先後於2006年12月28日2007年10月18日分別突破20,000點及30,000點,並於2007年10月30日升上歷史新高31,958.41點。
但受港股直通車落實遙遙無期、內地股市由高位大幅調整及美國次按風暴惡化等利淡因素拖累,恒生指數由高位反覆下跌,於2008年1月22日跌穿被視為牛熊分界線的250天移動平均線,跌至 2008年3月14日的低位21,041.25點,及後雖曾一度反彈至26,000點水平,但隨著美國次按風暴新一波危機爆發,受投資銀行、美國國際集團陷入財政困難等訊息拖累,恒生指數每況愈下,更於2008年10月27日報出最低位10,676.29點,為2004年5月以來的新低,其後雖反彈上15,000點水平,不過於2009年3月9日再度跌至11,344.58點,其後展開升浪,先後於5月份再度突破牛熊分界線和7月27日重上20,000點水平。唯擔心歐洲債務危機以及歐元下跌,令恆指在2010年5月17日再次失守20,000點大關,在19,000至20,000點水平上落。直至6月14日才重上20,000點收盤。其後股市一路揚起,2010年10月,恒生指數因資金推動,於10月11日升破23,000點,後於10月14日創上2008年以來的最高收市點23,852.17點。2010年11月第一星期,受大量利好訊息,包括高盛調高恆指12個月目標至29,000點、內地PMI數據好過預期、以及美國的量化寬鬆數額大過預期的訊息帶動,恒生指數1星期內由23,096.32點升至24,876.82點水平,為一年半以來升得最快的一個星期。

指數歷史

單位計算為港元,最高值與最低值是以交易中出現的極值為準,波幅的計算為最高值減最低值。

時間

最高值

日期

最低值

日期

波幅

1997年

16,820

8月7日

8,776

10月28日

8,044

1998年

11,926

3月26日

6,545

8月13日

5,381

1999年

17,138

12月29日

9,000

2月10日

8,138

2000年

18,398

3月28日

13,597

5月26日

4,801

2001年

16,275

2月2日

8,894

9月21日

7,381

2002年

12,022

5月17日

8,772

10月10日

3,250

2003年

12,741

12月15日

8,332

4月25日

4,409

2004年

14,339

12月2日

10,918

5月17日

3,421

2005年

15,509

8月16日

13,321

1月24日

2,188

2006年

20,001

12月28日

14,844

1月3日

5,157

2007年

31,958

10月30日

18,659

3月5日

13,299

2008年

24,090

1月23日

10,676

10月27日

13,414

2009年

23,100

11月18日

11,345

3月9日

11,755

2010年

24,989

11月8日

18,972

5月25日

6,017

2011年

24,469

4月8日

16,170

10月4日

8,299

2012年





各項紀錄

歷史最高點數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數突破31,900點,升至31,958.41點。
歷史最高收市點數為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數突破31,600點,以31,638.22點收市。
歷史最低收市點數則是1967年8月31日的58.61點,原因是六七暴動引發的股災
歷史單日最大跌幅(以百分率計)是1987年10月26日,當日收市報2,241.69點,下跌1,120.7點,跌幅達33.33%,原因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引發的87股災。
歷史單日最大跌幅(以點數計)則是2008年1月22日,當日收市報21,757.63點,跌2,061.2點,跌幅達8.65%。這次大跌的主因為美國次按風暴無法受控而引發的全球股災,恒生指數曾一度下跌2,109.23點,報21,709.63點。該日雖以歷史最大單日點數跌幅收市,翌日卻以歷史最大單日點數升幅收市。
歷史單日最小跌幅(以點數、百分率計)則是2002年10月9日,當日收市報8,977.35點,跌0.06點,跌幅只有0.00067%。
歷史單日最大升幅(以百分率計)是1997年10月29日,當日的升幅18.82%(1,705.41點),報10,765.3點,主要是對沖基金活動以及前一日暴跌後的反彈引致。之前一日因泰銖被狙擊,對沖基金炒作港股,恒生指數下跌1,438.31點,報9,059.89點,當日最大曾下跌1,722.32點。
歷史單日最大升幅(以點數計)是2008年1月23日,當日收市升2,332.54點,報24,090.17點,恒生指數曾一度上升2,482.35點,報24,239.98點,重上250天移動平均線,主要是因為美國突然減息四分三厘救市及前一日暴跌後的反彈引致。
歷史單日最小升幅(以點數、百分率計)則是2012年3月26日,當日收市報20,668.86點,升0.06點,升幅只有0.00029%。
2007年10月3日證券市場創下單日最大成交量,有1,201,263宗。
歷史單日最大成交金額是2007年10月3日,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00億,錄得2,098.08億。

計算方法

恒生指數分三階段更改成份股於指數比重上限,第一階段由2006年9月8日開始,恒生指數的計算方法改為以流通市值調整計算。每隻成份股的比重上限為25%。第二階段由2007年3月9日實施2/3的流通調整,流通係數=100-2/3(100%-流通係數)並上調至最接近的5%倍數,比重上限為20%。第三階段由2007年9月7日實施全流通調整,比重上限為15%。此舉主要是為了避免指數受個別大市值成份股(如滙豐控股)所左右而失去代表性。市場正傳未來半年再下調流通市值比重至上限10%,與恒生國企指數看齊。
目前對恒生指數影響最大的成份股是滙豐控股(15%),其次是中國建設銀行(6.72%)、中國移動(6.68%)、中國工商銀行(6.08%)。

交易時段

2011年3月7日起,恒生指數的交易時段將分階段與內地接通,第一階段將上午的開市時間提早至9時30分,中午12時正休市1小時30分鐘,下午1時30分下午交易開始,照舊下午4時收盤。2012年3月5日起,進一步將下午開市時間提早至1時正,正式與內地同步交易。

流通係數調整

流通量調整係數(Freefloat adjusted factor,簡稱流通係數)是流通股份占總發行股之百份比。各成份股之發行量將經流通係數調整後才用以編算指數,策略性持有的股權將不納入指數編算中。例如流通量調整係數為70%,指該成份股流通於市場上之股權為70%。
2009年11月24日恆指公司宣布收緊流通股定義,由現時持股逾30%始被視作非流通股,大幅降至5%。其持股不會被計入流通股部分,亦即不會用作計算恆指比重。

新的成份股數目

恆指服務有限公司於2006年6月30日宣布將成份股數目由33隻加至38隻(當中包括33隻非H股及5隻H股),並於2007年2月9日宣布將成份股逐漸增加至50隻,當中H股與非H股數目將不會被固定於持定水平。

恒生指數成份股

選股範疇

恒生指數成份股必需是以主版及於香港作第一上市地點。如是國企股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點亦可:
該H股公司股本以全國企股香港交易所上市;
該H股公司需完成股權分置改革並沒有非流通股本;
新上市的H股公司沒有非上市股本;
必須位列在聯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H股除外)總市值在首90%之列(市值指按過去一年內的平均值);或
必須位列在聯交所上市所有普通股份(H股除外)成交額在首90%之列(成交額指按將過去兩年內的成交總額分成八個季度各自作出評估);或須在聯交所上市滿兩年或符合相關上市少於兩年的大型股獲納入恒生指數的指引。
上市少於兩年的大型股獲納入恒生指數指引

於檢討指數時大型股平均市值排名

最少上市時間

第5或以上

3個月

第6至15

6個月

第16至20

12個月

第21至25

18個月

第25以下

24個月

經甄選符合資格後,再按以下3項準則接受最終評選:
公司市值及成交額之排名;
不同行業在恒生指數內所占的比重能否反映股市分布;及
公司的財政狀況。
恒生指數任何一隻指數成份股如連續停牌一個月,該成份股將會從指數中剔除。在非常特殊情況下,例如該成份股被認為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復牌,才有可能獲保留在指數內。
2012年6月4日起,恒生指數49隻成份股包括:

0001長江實業
0002中電控股
0003香港中華煤氣
0004九龍倉集團
0005滙豐控股
0006電能實業
0011恒生銀行
0012恒基地產
0013和記黃埔
0016新鴻基地產
0017新世界發展
0019太古股份公司A
0023東亞銀行
0066港鐵公司
0083信和置業
0101恒隆地產

0144招商局國際
[1]中國旺旺
0267中信泰富
0291華潤創業
0293國泰航空
0322康師傅控股
0330思捷環球
0386中國石油化工
0388香港交易所
0494利豐
0688中國海外
0700騰訊
0762中國聯通
0836華潤電力
0857中國石油股份
0883中國海洋石油
0939建設銀行
0941中國移動

1044恆安國際
1088中國神華能源
1109華潤置地
1199中遠太平洋
1299友邦保險
1398中國工商銀行
1880百麗國際
1898中煤能源
1928金沙中國
2318中國平安保險
2388中銀香港
2600中國鋁業
2628中國人壽
3328交通銀行
3988中國銀行

粗體H股,斜體為紅籌股,底線為資公司。 旺旺和康師傅應該屬於台資公司,但此處未加底線 以上資料截至2011年12月5日
注:雖然中銀香港控股股東是中國銀行,但中銀香港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故不屬於紅籌股。

最初成分股


聯合企業
中華電力
均益倉
城市酒店
牛奶公司
青洲英坭
香港中華煤氣
香港上海大酒店
滙豐銀行
黃埔船塢

香港電燈
香港置地
香港信託A
電話公司
電車公司
九龍倉集團
油蔴地小輪
和記企業
怡和洋行
怡和證券

九龍巴士
連卡佛A
南洋紗廠
生力啤酒
南海紗廠
天星小輪
太古洋行A
會德豐A
會德豐船務A
屈臣氏

歷來變動

1994年以來變動

日期

剔除

加入

成份股數量

備註

2012年5月10日


金沙中國

49

恒生指數有限公司宣布指數檢討結果

2011年12月5日


中國旺旺
康師傅控股

48

恒生指數有限公司宣布指數檢討結果

2011年6月7日

富士康國際

友邦保險
恆安國際

46

恒生指數系列指數檢討結果

2011年2月16日

香港電燈

電能實業

45

香港電燈集團易名為電能實業

2010年9月6日


百麗國際
中煤能源

45


2010年3月8日


華潤置地

43


2009年6月8日

裕元工業

華潤電力

42


2008年10月8日

中國網通


42

中國網通被併入中國聯通,上市地位被撤銷

2008年6月10日

電訊盈科
長江基建集團

騰訊控股
中國鋁業

43


2007年12月10日


中國海外發展
中國石油
中國神華

43


2007年12月2日

捷運公司

港鐵公司

40

兩鐵合併後捷運公司易名為港鐵公司

2007年9月10日


交通銀行

40


2007年6月4日


中國平安

39


2007年3月12日


工商銀行
中國人壽

38


2006年12月4日


中國石油化工
中國銀行

36


2006年9月11日

德昌電機控股
聯想集團

香港交易所
建設銀行
富士康國際

34


2006年3月6日

駿威汽車

中國網通

33


2005年6月6日

會德豐
恒基發展

新世界發展
信和置業

33


2004年9月6日

上海實業
電視廣播

招商局國際
駿威汽車

33


2003年6月9日

新世界發展
信和置業

裕元集團
中遠太平洋

33


2002年12月2日

恒隆集團
希慎興業

思捷環球
中銀香港

33


2001年7月31日

道亨銀行

中國海洋石油

33

道亨銀行被當時的新加坡發展銀行收購及私有化,上市地位被撤銷

2001年6月1日

第一太平
數碼通電訊

捷運公司
中國聯通

33


2000年8月17日

盈科數碼動力

電訊盈科

33

盈科數碼動力易名為電訊盈科

2000年8月9日

香港電訊

盈科數碼動力

33

香港電訊被盈科數碼動力收購

2000年8月2日

鷹君集團
香格里拉

利豐
聯想集團

33


1999年12月6日

大酒店
合和實業
粵海投資

德昌電機控股
道亨銀行
數碼通電訊

33


1998年1月27日

信德集團
南華早報

上海實業
中國電訊

33

2000年中國電訊更名為中國移動(0941), 注意這不是2002年上市的中國電信(0728)

1998年1月6日

中華電力

中電控股

33

中電控股於集團重組後正式成立,取代中華電力的上市地位

1997年7月31日

東方報業
德昌電機

華潤創業
長江基建集團

33


1996年8月30日

港機工程
美麗華酒店

恒基發展
第一太平

33


1995年2月28日

香港置地控股
牛奶國際
文華東方

香格里拉
信和置業
南華早報

33


1994年11月30日

怡和
南聯實業
麗新國際
怡和策略

東方報業
淘大置業
德昌電機
粵海投資

3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