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六七左派工會暴動和香港五月風暴,當時參與及支持者稱它為反英抗暴,於1967年5月6日發動,同年10月份基本結束,是一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展開對抗香港政府(港英政府)的暴動。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後來的暗殺、炸彈放置和槍戰。在事件中,所有警員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暴徒對峙,作出驅散、鎮壓和拘捕行動。暴動期間,最少造成包括十名警員殉職在內的51人死亡,包括212名警員在內的802人受傷,1,936人被檢控。事件涉及1,167個炸彈。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六七暴動可算是香港發展的分水嶺,間接促使當時的殖民政府改善施政。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六七暴動,亦稱六七左派工會暴動、五月風暴,當時參與者稱之為反英抗暴,1967年5月於香港爆發。香港親共的左派在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展開對抗英國殖民政府的暴動。事件由最初的罷工、示威,發展至後期的暗殺、放置炸彈。結果五十一人直接在暴動中喪失性命,另外超過八百人受傷.

六七暴動六七暴動

發展階段

1967年5月,位於九龍新浦崗的新浦崗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5月6日包圍廠房的勞方與鎮壓的警察衝突,21名工人被警方逮捕,多名工人受傷,工會代表前往警署亦被扣押。翌日,工人與其它支持者上街集會示威。示威者仿照中國大陸文革的做法,手持毛澤東語錄,高喊共產黨口號。警方施放催淚彈及木彈驅散示威者,拘捕127人。當晚政府宣布所有警員取消休假,九龍宵禁。之後北京報紙稱「港英政府行為是民族迫害,鎮壓民眾是野蠻的法西斯暴行」,支持香港市民上街抗暴。5月15日,北京外交部向英國代辦提出抗議,並發動北京民眾在英國駐華代辦門外示威。部分民眾更於當晚衝進代辦的住所和辦公室。香港左派報章報導北京支持的訊息,由左派學校學生在街頭向路人派發;中國銀行亦在中環總行的屋頂裝上揚聲器,進行革命宣傳。

5月16日,香港的親中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斗委會,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斗委會隨即以“反英抗暴”為口號,聯合各親共團體數百人,手持毛澤東語錄前往港督府示威遊行,並在港督府門外張貼大字報。 之後港九各地陸續有集會和示威,參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學生及其它民眾。巴士、電車、煤氣公司、天星小輪等亦開始出現定時罷工。

5月21日,暴動蔓延至中環。22日,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167人被捕。暴動的工人及學生以左派報館、銀行、國貨公司、學校等為據點,出動示威,襲擊警察及仍然行駛的公共運輸。防暴警察到場以催淚彈、警棍等驅散後,示威民眾即迅速撤回據點,令警察疲於奔命。

7月8日,約百名大陸民兵在沙頭角與香港的警察槍戰,五名香港警察殉職。人民日報再次發表支持香港左派反英抗暴的言論。香港出現傳言,指北京打算收回香港。之後左派的行動進一步升級,開始製造土製炸彈襲擊警署,並以漒水(鹽酸)從高處襲擊經過的警車及公共運輸,左派學校的實驗室成為了炸彈的製作工場。 

7月至8月,警方以武力還擊,攻入各左派據點。8月4日出動訪港英軍航空母艦上的直升機從天台降落,上下夾攻左派在北角的據點、位於英皇道糖水道交界、大型國貨公司華豐百貨所在的僑冠大廈。警方在大廈內除搜出各式炸彈武器外,還發現有設備完善、包括有手術室的戰地醫院。根據緊急法令,警方封閉多間左派學校及發出煽動言論的左派報社;同時大舉逮捕左派人士,將他們拘押在摩星嶺政治部的囚室,部分人之後被逮解出境。

左派則以升級炸彈行動還擊,在港九各處鬧市放置真假炸彈。炸彈上多數以大字寫有同胞勿近,電車、-{巴士}-、街道上都有發現。炸彈襲擊除了擾亂市民生活外,更造成無辜死傷。一名七歲女童及其兩歲弟弟即在北角被一包裝成禮物的土製炸彈炸死。而負責拆除炸彈的警方及英軍拆彈專家亦有被炸死或炸傷。

市民對暴力行為普遍出現反感。很多不受左派控制的傳媒都反對暴動,支持政府及警察維持秩序和治安。當中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林彬多次在節目內對斗委會的目標和行為加以諷刺及貶斥;並以《欲罷不能》為節目名稱,暗諷左派的罷工號召未能成功癱瘓香港。8月24日,林彬於上班途中被人伏擊。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將林駕駛的汽車截停後,放火將林及其表弟燒至重傷,二人其後死於醫院。明報社長查良鏞亦因為在報章內明確反對文革及暴動,收到死亡恐嚇而一度離港暫避。真假炸彈繼續在鬧市傷人,直至10月之方才稍為平息。10月底,政府為提高市民信心及製造太平氣氛,推出本土的香港節,抗衡左派的十一國慶及右派的雙十國慶。左派則以數百大小真假炸彈阻止市民參加。12月中,周恩來向香港的左派下達直接命令停止炸彈風潮,六七暴動亦告終結。

大事列表

六七暴動六七暴動
1966年4月,由於天星小輪加價五仙,引發九龍區出現騷亂,顯示殖民地政府治下的香港社會內,充斥不安定的情緒。

1966年5月16日後,文化大革命在中國大陸展開。各地紅衛兵四出,中國國務院中原本負責港澳事務的廖承志亦被奪權。

1966年12月3日,澳門發生一二·三事件。一件警民衝突事件,引發澳門左派到澳督府示威,要求警方道歉下台。澳葡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導致十多人死亡,百多人受傷。

1967年1月初,澳門左派發動罷市,中國更斷絕澳門食水供應。葡萄牙政府最後屈服,接受左派的要求,並一度提出即時交還澳門。香港的左派到澳門祝賀,同時學習澳門左派的鬥爭經驗。

1967年5月,位於九龍新蒲崗大有街的新蒲崗塑膠花廠發生勞資糾紛。

1967年5月5日,工潮開始惡化。部分工人阻止工廠出貨,場面緊張。

1967年5月6日,防暴警察到場戒備,但在廠外工人不但沒有散去,還與在場警察發生衝突,廿一名工人被警方逮捕,還造成多名工人受傷,聆訊後更有8人被判入獄。工會代表前往警署亦被扣押。

1967年5月7日,工人與其他支持者上街集會示威。示威者仿照中國大陸文革的做法,手持《毛語錄》,高喊共產黨口號。警方施放催淚彈及木彈驅散示威者,拘捕127人。

1967年5月11日,新蒲崗塑膠花廠工潮演變成暴動,工人聚集在新蒲崗街道外,與警察對峙,又用石頭和玻璃樽襲擊警員。當局鑒於事態嚴重,於當晚宣布東九龍實施宵禁,所有後備警員取消休假候命,事件中有百多人被捕,並造成兩人受傷。

1967年5月13日,九龍新蒲崗暴動蔓延至黃大仙東頭村和土瓜灣,大批民眾在街上聚集,暴徒放火燒車及黃大仙徙置區職員宿舍,又闖入新區辦事處和學校搗亂。當局出動大批英軍和防暴隊鎮壓,又將宵禁時間提前至傍晚6時開始。之後北京報紙稱“港英政府行為是民族迫害,鎮壓民眾是野蠻的法西斯暴行”,支持“香港市民上街抗暴”。

1967年5月15日北京外交部向英國代辦提出抗議,並發動北京民眾在英國駐華代辦門外示威。部分民眾更於當晚衝進代辦的住所和辦公室。香港左派報章報導北京支持的訊息,由左派學校學生在街頭向路人派發;中國銀行亦在中環總行的屋頂裝上揚聲器,進行革命宣傳。

1967年5月16日,香港的親中左派宣布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簡稱斗委會,由工聯會理事長楊光出任主任。斗委會隨即以“反英抗暴”為口號,聯合各親共團體數百人,手持《毛語錄》前往港督府示威遊行,並在港督府門外張貼大字報。港督府一度成為集體抗議示威的主要目標。 其後港府重申要維持法律秩序,限制到港督府請願人數,抗議行動於是轉到中環花園道和皇后像廣場一帶。 之後港九各地陸續有集會和示威,參加者除工人外,亦有學生及其他民眾。巴士電車、煤氣公司、天星小輪等亦開始出現定時罷工。

1967年5月21日,暴動蔓延至中環並進一步惡化,警方發射催淚彈鎮壓。22日,中區的騷亂更加嚴重,示威者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167人被捕。暴動的工人及學生以左派報館、銀行、國貨公司、學校等為據點,出動示威,襲擊警察及仍然行駛的公共運輸。防暴警察到場以催淚彈、警棍等驅散後,示威民眾即迅速撤回據點,令警察疲於奔命,當局最後要在港島北岸實施宵禁,是香港島在戰後首次宵禁。

1967年7月8日,約百名大陸民兵在沙頭角與香港的警察槍戰,五名香港警察殉職。人民日報再次發表支持香港左派反英抗暴的言論。香港出現傳言,指北京打算收回香港。之後左派的行動進一步升級,開始以罐頭罐製造土製炸彈及珠江汽水的汽水瓶來製造燃燒彈襲擊警署,並以鏹水(鹽酸和硝酸的混合物)從高處襲擊經過的警車及公共運輸,左派學校的實驗室成為了炸彈的製作工場。 

六七暴動於7月以後有惡化跡象,7月12日,港英政府同時於港九兩地同時實施宵禁,是暴亂爆發兩個多月來的第一次。

1967年7月至8月,警方以武力還擊,攻入各左派據點。

1967年8月4日出動訪港英軍航空母艦上的直昇機從天台降落,上下夾攻左派在北角的據點、位於英皇道與糖水道交界、大型國貨公司華豐國貨所在的僑冠大廈。警方在大廈內除搜出各式炸彈武器外,還發現有設備完善、包括有手術室的戰地醫院。根據緊急法令,警方封閉多間左派學校及發出煽動言論的左派報社;同時大舉逮捕左派人士,將他們拘押在摩星嶺白屋的政治部囚室,部分人之後被逮解出境。 左派則以升級炸彈行動還擊,在港九各處鬧市放置真假炸彈。炸彈上多數以大字寫有同胞勿近,電車、巴士、街道上都有發現。炸彈襲擊除了擾亂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更造成無辜死傷。一名七歲女童及其兩歲弟弟即在北角被一包裝成禮物的土製炸彈炸死。但當中亦有發現假炸彈。而負責拆除炸彈的警方及英軍拆彈專家亦有被炸死或炸傷。

1967年8月24日,林彬於上班途中被人伏擊。偽裝成修路工人的兇徒將林駕駛的汽車截停後,放火將林及其堂弟燒至重傷,二人其後死於醫院。明報社長查良鏞亦因為在報章內明確反對文革及暴動,收到死亡恐嚇而一度離港暫避。

1967年12月中,周恩來向香港的左派下達直接命令停止炸彈風潮,六七暴動亦告終結。

歷史意義

據統計,六七暴動造成最少51人死亡,當中包括11名警察,一名英軍拆彈專家及一名消防員。受傷人數超過800人,包括200名警察。暴動其間亦造成經濟損失,部分市民變賣財產離開香港,造成香港的第一輪移民潮,市區樓房價格因此而急劇下滑。

暴動平息後,香港的親中左派組織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不少地下組織在事件中曝光,有部分人被遣返大陸。左派暴力抗爭的手法失去民心﹔暴動後﹐有不少之前屬於或是接近左派的人士,從此脫離左派組織。很多香港市民亦對左派及中國共產黨亦懷有介心,對他們“避之則吉”。這一點要直到1980年代中期,積極推動的改革開放得到初步成果,才得以改變。然而,亦有部份人一直保持對共產黨的介心,直到九七之後。當主權轉移後特首董建華宣布頒發大紫荊勳章於當時左派的頭頭人物楊光之時,引起全港社會各界譁然,認為是對當年左派暴行的一種肯定。

香港殖民地政府研究六六、六七兩次暴動成因後,發現青少年空閒時間缺乏可供參予的活動而被左派招攬,於是決定大量增加文娛康樂活動。暴動後的1969年12月開始舉辦的香港節,就是當中的一個重要節目,籍以加強年青人對香港的向心力。同時政府察覺到有需要改善市民的民生問題,以減少社會不安情緒及市民與政府的對立;間香港警隊在暴動中的忠誠及勇敢表現被受讚賞。1969年獲英女皇賜予“皇家”封號,此銜一直保留至1997年6月30日主權轉移。

另一方面,由於六七暴動期間,不少公共巴士路線被逼暫停服務(部份更沒有重投服務),引致不少九座位載客白牌車應運而生,獲準到市區載客,最終令到殖民地政府認為白牌車可以輔助公共運輸不足,促成1969年將白牌車合法化,成為今日的公共小巴,座位限制由九座位提升至十四座位(1988年增至十六座位),對香港公共運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此外六七暴動亦反映政府與市民缺乏溝通。六七暴動之後,為改善政府與市民在地區層面上的溝通,政府於是推行首次地方行政改革,包括於1969年成立民政處(即今日的民政事務處)。

5月歷史事件相關詞條補遺(1)

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瑪雅,專門司管春天和生命。為了紀念這位女神,羅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這位女神的名字演變而來。5月中發生了很多的重要歷史事件,如:毛澤東與朱德在井岡山會師、五四運動爆發、汶川大地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