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佑二年歲旦

德佑二年歲旦

《德祐二年歲旦二首》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鄭思肖在元兵南下,國家危亡之際寫下的動人詩篇。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作者正在蘇州,元兵南下占領了那裡。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時事,寫了這兩首詩。其中第一首的“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兩句,最為後人吟詠。

古詩資料

德佑二年歲旦
【作者:鄭思肖】
【年代:宋代】

詩句原文

第一首 
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
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
第二首
有懷長不釋, 一語一酸辛。
此地暫胡馬(1), 終身只宋民。
讀書成底事(2), 報國是何人?
恥見干戈里(3), 荒城梅又春。
【詩詞解釋】
在南宋淪陷後的許多年,大批遺民沉浸在心靈創傷和悲痛中。其中一些堅決不與征服者合作的特立獨行之士,思念其故國和失去的美好家園,懷著對征服者和奴役者的無比憎恨,用他們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時代心靈的創痛與荒蕪。鄭思肖正是這些不服從、不合作者中的代表。他在這首詩中抒寫了國土淪陷後心中的痛楚、悲酸和未能為國盡責的慚恨,表現了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和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國土淪陷是他心中永遠的痛,一介文弱書生,何以報國?“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並非只是徒喚奈何之嘆,也並不僅僅只是無力報國的慚愧和遺憾。他以他手中的筆,抒寫他的情感、信念和氣節,為未來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注釋】
(1)此地:指蘇州。胡馬:指元兵。
(2)底事:什麼事。
(3)干戈:古代常用的兩種兵器,此指戰爭。

古詩注釋

(1)空淚垂:白白地落淚。
(2)下泉詩:《詩經·曹風》中的一篇。《下泉》詩描寫了曹國諸侯共公時政治混亂,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個聖明的君主來治理國家。這裡借用了原作的詩意,表達了作者自己希望有個賢明的君主,能順應人民的意志,收復失地,統一全國,把國家治理好。
(3)日近:《世說新語·夙惠》載: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訊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度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日:代指皇帝。(4)天高問豈知:化用杜甫詩句“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天:亦代指皇帝。

作者介紹

鄭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憶翁,號所南,連江(今福建連江縣)人。他的名字都寓有不忘故國的意思。他是詩人,又是畫家。他善畫墨蘭,所畫的蘭花,花多葉稀,不畫土,不畫根。有人問他,他說,土地被敵人奪去了,你還不知道嗎?南宋滅亡後,他隱居吳下(今蘇州),坐臥不肯向北,可以看出他的愛國熱誠和民族氣節。他的詩多表現出懷念故國的濃厚感情,真摯動人。
德祐宋恭帝的年號。恭帝是個軟骨頭,沒有統一祖國大業的志願和決心,人民對他的作法很為不滿。德祐二年是公元一二七六年。歲旦,是農曆正月初一。作者用這個題目寫了兩首詩,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詩中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情和人民希望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渴望,字裡行間也透露了對南宋王朝不思勵精圖治的不滿。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作者正在蘇州,元兵南下占領了那裡。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時事,寫了這兩首詩。這時,南宋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還未淪陷。

古詩鑑賞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情和人民希望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渴望,字裡行間也透露了對南宋王朝不思勵精圖治的不滿。
首聯抒寫自己無力回天的悲痛心情。詩人空有一腔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忠肝義膽,但是卻沒有力量能夠實現,面對著這樣的現實,只能徒然落淚。“逢人空淚垂”,這個“空”字,正表達了作者此時極度複雜的心情。一開頭就直截了當地說,自己有一腔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忠肝義膽,但是卻沒有力量能夠實現,面對著這樣的現實,只能徒然落淚。為什麼有宏大的報國志願而不能施展呢?這和當時軟弱的恭帝有關,這裡不便明說。“空淚垂”,是白白地落淚。垂淚是他感情達到到極度的表現,作者知道,徒然落淚是無濟於事的,然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逢人空淚垂”,這個“空”字,正表達了作者此時極度複雜的心情。
頷聯抒寫國治民安的政治願望。詩人一心夢想著祖國統一、國治民安的太平盛世,希望有個賢明的君主,順應人民的意志,統一全國,把國家治理好。作者巧妙地借用《下泉》詩的典故,表現出來的思想是深刻而含蓄的。“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意思是說,我一心夢想著要收復中原,統一祖國;那萬古傳誦的《下泉》詩中所表現出的思想和願望,也正是今天人們所日夜盼望的。《下泉》詩是《詩經·曹風》中的一篇,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四國有王,郇伯勞之。”意思是說,想那太平盛世的時候,田間的禾苗有雨露的滋潤,長得欣欣向榮。國家安定,有郇伯那樣賢明的君主來關懷百姓,治理國家。詩序說,《下泉》詩描寫了曹國諸侯共公時政治混亂,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個聖明的君主來治理國家。這裡借用了原作的詩意,表達了作者自己希望有個賢明的君主,能順應人民的意志,收復失地,統一全國,把國家治理好。作者巧妙地借用了這個典故,表現出來的思想是深刻而含蓄的。
頸聯抒寫對最高統治者的不滿情緒和對國勢的擔憂。“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話雖然說得很委婉,但這兩句既明顯地表達了對恭帝苟且偷安、不思救亡圖存的不滿情緒,也清楚地說明了“力不勝於膽”的根本原因所在。五六兩句的意思是說,南宋的皇帝近在臨安(今杭州市),還可以見到,但是他對眼前的危局到底持什麼態度,卻無從知道。這話說得很委婉,但對恭帝的不滿情緒卻很明顯。“日近望猶見”,“日近”是借用了晉明帝的故事(解釋見白居易《題岳陽樓》詩)。“天高問豈知”是化用了杜甫的詩句。杜的原句是“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南宋愛國詞人張元乾在他的詞《賀新郎》中也化用了這個詩句:“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這樣,都是借來指責最高統治者面對國家危亡的局面,仍不肯旗幟鮮明的支持愛國志士,救亡圖存。這樣下去,實在令人擔心。這裡也是不便明說,只好借用前人的詩句含蓄地表達了這層意思。這兩句中的“日”和“天”都是代指皇帝。這是古人的一種很常用的比喻。
尾聯抒寫人民渴望祖國統一的意願。中原的人民每天都向著南方(南宋朝廷所在的地方)致敬,渴望早日看到南宋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旌旗。詩人在指責最高統治者苟且偷安之後,緊接著抒寫人民渴望統一的強烈意願,對比鮮明,確有深意在。鄭思肖的詩多數是用象徵暗寫的手法,來表現懷戀故國的情緒。但本詩卻是直抒胸臆,表現出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詩中所體現出來的愛國意識與愛國能力的矛盾、理想願望與現實境況的衝突以及人民的意願與統治者作為的對比,啟人沉思,發人深省。
南宋皇帝苟且偷安,可是北方人民長期處在戰亂之中,痛苦不堪,他們是多么希望祖國早日統一啊!所以最後兩句說,中原的人民每天都向著南方(南宋朝廷所在的地方)致敬,渴望早日看到南宋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旌旗。
前人評價鄭思肖的詩說,他的詩多數是用象徵暗寫的手法,來表現懷戀故國的情緒。但這首詩卻不是這樣,而是直抒胸臆,表現出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