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教堂

復活教堂

復活教堂也叫基督喋血教堂,又稱“滴血教堂”、位於聖彼得堡涅瓦大街不遠處的格里鮑耶陀夫運河旁。1883-1907年建造,為紀念亞歷山大二世沙皇被革命激進分子殺害而建。建築師以莫斯科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為藍本,建造了這座教堂。與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加美麗、更加生動。它是聖彼得堡為數不多的傳統式東正教堂,並作為聖彼得堡的一個主要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復活教堂復活教堂
復活教堂也叫滴血大教堂或喋血教堂。巴爾蘭德1883-1907年建造,這裡是1881年3月1日恐怖份子格涅維斯基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案發地點。亞歷山大二世這位在俄國歷史上被稱為“農奴解救者”。由於亞歷山大二世在其26年的統治期間給俄羅斯帶來了許多的貢獻,所以刺殺的行動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與指責。為了懷念這位為人民而犧牲的仁君,故在其出事地點,興建了這座具有特別歷史意義的紀念堂。

按當時的設計要求,它必須充分體現俄國風格,所以建築師巴爾蘭德莫斯科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為藍本,建造了這座教堂。教堂外貌的藝術設計靈感,主要來源自莫斯科雅拉斯拉夫斯基火車站的建築風格及紅場上的瓦西里升天教堂。而教堂整體之具體建築結構,則來自於修道院院長大司祭伊格納奇依的構想。據傳說大司祭伊格納奇依在睡夢中顯現出這座未來教堂的設計藍圖。1883年9月14日舉行了奠基典禮。歷經24年的興建工程,直到1907年8月19日正式完工,並由尼古拉二世舉行隆重地開幕儀式,國家政要及皇親國戚均應邀觀禮。復活教堂內部嵌滿了以舊約聖經故事為體裁的鑲嵌畫。與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加美麗、更加生動。

地理位置

復活教堂復活教堂
涅夫斯基大道北方格里鮑耶托夫運河上游有基督復活教堂,上有五光十色 的洋蔥頭頂。教堂輪廓美麗,裝飾花化綠綠,與古老的俄羅斯風格與附近的古典建築物成鮮明對比。教堂高度為81米。

基督復活教堂建設的地方1881年3月1日因為民意黨成員扔的炸彈,亞歷山大二世沙皇受到致命的創傷而死亡。復活教堂彼得一世以前莫斯科時代俄羅斯教會建築風格的例子。按巴爾闌的設計師的方案1883年-1907年建設純俄羅斯風格的教堂利用了很多17世紀莫斯科和亞羅斯拉夫爾的組成做法和形象。5個洋蔥頭的中部建築物旁有鍍金圓頂的鐘塔和兩個門廊。外面裝飾有圓案花的框.多色瓷磚。

教堂是俄羅斯馬賽克技術巨大作品。按亞斯涅夫等製造馬賽克圖。西面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象是按涅斯貼羅夫畫製造的。教堂內部牆壁、方柱、拱頂都是用馬賽克飾面。利用許多不同的寶石。亞歷山大二世手上的地方上面設了保護欄。

農奴解救者

復活教堂復活教堂
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Александр II Николаевич,1818年4月17日—1881年3月13日,1855年—1881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皇帝,尼古拉一世的長子。1814年,當亞歷山大一世率領大軍威風凜凜賓士在法蘭西大地上時,作為打敗拿破崙的主力的沙皇俄國,其榮耀也達到了高峰。此後40年中,俄國以“神聖同盟”骨幹的身份,扮演“歐洲憲兵”的角色,包括出兵鎮壓了本來與己無關的匈牙利革命。但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戰爭使沙俄從榮耀的頂端跌落到了恥辱的谷底,本來想從多年的手下敗將土耳其身上再咬下一塊肥肉,沒想到遭遇英、法兩國的橫加干涉,在這場戰爭中,沙俄的落後和腐敗暴露無遺,從槍到船到路,都和英法差了一大截。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戰連連敗北的情況下精神崩潰服毒自殺。重振這個老大帝國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二世身上。亞歷山大二世從小就接受了作為一個皇位繼承人的培養,在他的老師,主張實行較寬鬆的君主制的茹科夫斯基的影響下,也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他年輕時代週遊歐洲各國,開闊了眼界,也更能反思俄國的現實。
復活教堂復活教堂

亞歷山大二世明白落後的農奴制已經成為俄國落後的根源。當時俄國90%的人口是農奴,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嚴重妨礙了以自由僱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數百年來農奴制與沙皇俄國的統治基礎緊密結合,以至於歷代多少高瞻遠矚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開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但歷史已經將責任無可推卻地放到了亞歷山大二世面前,克里木戰爭之後,俄國農奴反抗運動一年比一年高漲,遲一天改革,問題就更嚴重一步。實際上,亞歷山大從繼位那一天起就已經決心實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開始籌備改革。1861年3月,沙皇終於下詔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

復活教堂復活教堂
宣布廢除農奴制,農奴全部獲得人身自由,包括遷徙、婚姻、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二是規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三倍,農民支付一部分,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清本息。改革還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將獲得自由的農民組織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職人員由農民選舉產生,但必須服從地方行政機構的管理。從亞歷山大的改革條文中,充分可看出他的良苦用心。農奴獲得解放之後的關鍵是土地問題。連帶土地解放農奴,讓農奴無償獲得他們一直所經營的土地在一場改革(而不是革命)中是不可能的。因為土地的產權本來為農奴主所有,農奴的經營權是同他們的農奴義務結合在一起的。亞歷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貴族和農奴都滿意,在巨變的同時維持國內局勢安定,讓農奴以贖買的方式獲得土地或許已是最佳的選擇。說俄國1861年改革只是封建主對農民的一場掠奪顯然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解釋。許多農奴解放之後由於土地減少等原因在經濟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須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剝削,改革是不徹底的,但畢竟已邁過了最艱難的一步。

教堂教義

復活教堂復活教堂
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簡稱,意思是上帝差遣來的受膏者,為基督宗教對耶穌的專稱。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各教派的統稱。該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於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為聖靈感孕童貞女瑪麗婭而降生;他曾行過很多神跡,讓瞎子復明,跛子行走,死人復活,但是因為猶太公會不滿耶穌基督自稱為上帝的獨生子、唯一的救贖主,把他交給羅馬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復活,顯現於諸位門徒,復活第40天后升天;還會於世界末日再度降臨人間,拯救人類,審判世界。被12使徒中的猶大叛賣並受難,受難日為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們忌諱的數字,並且與星期五一起視為凶日。儘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義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聖經》,由《舊約全書》《新約全書》兩部分組成,是基督教的經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誌。他們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體上是獨一的,但是包括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

上帝 (God):基督教信仰聖父、聖子、聖靈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體——聖父是萬有之源造物之主,聖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聖靈受聖父之差遣運行於萬有之中、更受聖父及聖子之差遣而運行於教會

復活教堂復活教堂
之中。但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個上帝——三位格、一本體,簡稱三位一體。

創造(Creation):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宇宙(時間和空間)萬物,包括人類的始祖。

罪(Sin):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中違逆上帝出於愛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脫離造物主而獲得自己的智慧,從此與上帝的生命源頭隔絕,致使罪惡與魔鬼纒身,而病痛與死亡則為必然的結局。後世人皆為兩人後裔,生而難免犯同樣的罪,走上滅亡之路。

救贖(Redemption):人生的希望在於信奉耶穌基督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贖罪,並他在三日後從死里復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並得到能勝過魔鬼與死亡的永遠生命。

靈魂與永生(immortality):人有靈魂,依生前行為,死後受審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進入永生。怙惡不悛者,將受公義的刑罰與滅亡。世界終有毀滅的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卻是永生常存。

教堂禮儀

復活教堂復活教堂
基督教的崇拜形式不一而足,個人祈禱和家庭崇拜受到重視。家庭是基督教社會的基本。集體崇拜形式和多寡因教派而異。關於聖禮,天主教規定七件聖事,即聖洗、堅振、告解、聖體、聖品、終傅和婚配。東正教聖禮也是七件。抗羅宗的古典派信義會、聖公會和歸正會只採用兩種聖禮,即洗禮和聖餐。

基督教傳遍全球,其傳布範圍超過任何其他宗教,在伊斯蘭教向西方衝擊之前,東方教會已大力從事傳教活動。東方教會,特別是聶斯托利派教會在3、4世紀傳入中國(稱為景教)、亞洲中部和蒙古等地。東方教會也向西擴展,遷移中的日耳曼部族在小亞細亞和拜占庭督教。在北方、東北方和西北方,斯拉夫系統的不同民族也通過拜占庭受基督教。傳教、開化和殖民這三種活動往往配合進行,因此,代表較先進文化的傳教士往往給許多較後進地區帶來重要變化。抗羅宗的傳教活動從一開始就受到虔敬派的一種理論的影響,這種理論認為,必須用基督福音之光去照亮“黑暗”的異教世界。在20世紀,由歐美傳教機構產生的所謂子教會,強烈要求獨立,要求基督教各派聯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