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兵

即步兵﹐此名通用於春秋時期。其時步兵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分隸於戰車﹐稱步卒﹔一種脫離戰車單獨編制﹐稱徒兵。徒兵最早出現於春秋初期華夏諸國對西方和北方戎狄族的戰爭中。戎﹑狄多居地形複雜的山地﹐擅長步戰﹐華夏族為適應這種情況﹐也開始採用步兵。早在公元前714年北戎侵鄭之際﹐鄭莊公就擔心鄭國的戰車抵禦不了北戎步兵的進攻﹐故較早地發展了徒兵。為了防禦狄族的進攻﹐晉國也於公元前632年正式建立左行﹑右行﹑中行三支徒兵部隊﹐統稱“三行”。此外﹐楚國的徒兵也見於記載﹐但具體情況不詳。徒兵在春秋初﹑中期多用於邊防和衛戌﹐中原諸國發生的歷次大戰則很少有使用徒兵的記載﹐只有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記錄了晉國曾俘獲楚軍的徒兵千人。這說明當時的戰爭仍以車戰為主﹐徒兵不過是一種輔助性部隊。春秋末期﹐徒兵在戰場上漸趨活躍。公元前505年的吳楚之戰中﹐“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的吳軍先鋒﹐就是一支輕裝的徒兵勁旅。公元前478年﹐在著名的笠澤之戰中﹐不僅擔任佯攻的越軍兩翼是徒兵﹐而且其中軍主力也是由越王勾踐的“私卒君子六千人”組成的徒兵部隊。據《國語·吳語》記載﹐當時吳軍徒兵的編制是百人為一“徹行”﹐百行為一“方陣”。戰國時期﹐步兵通稱為“卒”。至《六韜·戰步》始出現“步兵”之稱﹐徒兵一詞遂不再使用。
戒﹑阻擊﹑掩護軍隊翼側的輔助兵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