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突厥

後突厥

自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亡國以後,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期內,唐朝統治下的東突厥各部基本上穩定。但由於朝廷常徵調他們東征西討,漸漸引起突厥民眾不滿,特別是一些民族上層人物滋生了復國思想。679年(調露元年)冬十月,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長回響他們,部眾共達數十萬人。第二年(永隆元年)春三月,唐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大破突厥軍於黑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北),擒酋長奉職。泥熟匐可汗為其部下所殺。突厥叛軍餘眾退守狼山(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西北)。溫傅部又從夏州(治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迎頡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黃河,立為可汗。

簡介

681年(開耀元年),伏念與溫傅連兵進攻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慶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縣)。這年秋季,伏念在唐軍兵臨帳前的形勢逼迫下,逮捕溫傅,向裴行儉投降。裴行儉答應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後裴炎妒忌裴行儉功大,唆使唐高宗殺死伏念。裴行儉慨嘆朝廷殺死降者,以後不會再有人投降,從此稱病,閉門不出。唐高宗對降者不予寬容,反加殺害,為突厥上層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禍根。

682年(永淳元年),頡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陸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單于都護府雲中都督舍利元英屬部的酋長,世襲吐屯之職。伏念死後,他率17人出走,逐漸聚眾至700人,並占領黑沙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他通過招集伏念亡散殘部的辦法,使部眾增至5000人,並抄掠九姓鐵勒大批羊馬,從而勢力逐漸強盛,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為殺(即設,官名),咄悉匐為葉護。從此開始了後突厥時期。
其時,單于都護府檢校降戶部落(官名)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長史王本立囚禁。當骨咄祿入侵時,元珍請求由他去勸諭突厥諸部撤退,以贖自己的罪過。當他到達敵營後即向對方投降。骨咄祿任命他為阿波達乾,統率全部兵馬。於是骨咄祿、元珍寇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及單于都護府(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北境,殺嵐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嵐縣北嵐城)刺史王德茂。後被唐將薛仁貴擊潰。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後突厥先後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縣)、媯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三月,圍單于都護府,殺司馬張行師;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靈丘縣),殺刺史李思儉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縣)。由於後突厥頻繁入侵,這年九月唐朝任命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以防禦突厥侵擾。但同年冬十二月,程務挺因代被囚待斬的內史裴炎申辯,違反武則天的旨意,竟蒙冤被殺。後突厥統治者得此訊息後,因大敵已亡,特設宴歡慶,但又為程務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禱。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間,後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縣);第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南),被唐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擊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齒常之等在黃花堆(今山西省山陰縣黃花梁)大破其軍;冬十月,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貪功冒進,孤軍深入磧北追擊後突厥,全軍覆沒。武則天大怒,稱骨咄祿為“不卒祿”。

立汗

骨咄祿自立為可汗後,東征西討,頻繁出擊。據突厥文《闕特勤碑》記載,他先後進攻過唐朝北部、九姓鐵勒、三十姓韃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親自參加戰鬥20次,奠定了後突厥汗國的基業。693年(長壽二年)冬十一月,骨咄祿病卒。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為可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