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族

突厥族

關於突厥族起源,有兩則歷史傳說,這兩則傳說都與狼有關。一說,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後被鄰國所滅,當時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士兵見他年小,沒忍心殺死他,便將他砍去雙腳扔到荒草中。後來,小孩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與狼結合,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大,怕有後患,便派人將他殺了,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狼,也想一起殺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邊的山洞裡。在那個山洞裡,狼生下10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後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當地人稱其為突厥,所以他們就以突厥為族號了。

概述

突厥族突厥”一詞,根據17世紀成書的《突厥語辭典》,意為“最成熟的興旺之時”。突厥人屬於中亞民族,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寫。突厥人創造文字,開北方民族之先河,遺字散見於陰山烏蘭察布草原的岩畫和蒙古國的碑刻上。

技術

突厥人原為柔然人的鍛奴,有發達的冶鐵技術,但以遊牧經濟為主。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風俗習慣,如製造高輪木車、東向拜日、崇拜薩滿巫師等,對契丹、蒙古多有影響。突厥人的後裔汪古部在陰山以北遊牧,因支持成吉思汗建國有戰功,被蒙古人視為“安答(夥伴)”,與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關係。突厥汗國後分東、西突厥和後突厥,立國近200年(552年—745年)。突厥人以狼為圖騰,旗幟上繪製金狼頭。可汗徵發兵馬時,刻木為信,並附上一枚金箭,用蠟封印,以為信符。各部接到信符,立即應徵作戰,戰馬的裝備、給養皆由牧民自備。

習俗

突厥人善戰,以戰死沙場為榮。實行火葬,死者集屍於帳內,子孫及親屬們殺羊馬祭奠,並走馬繞帳7周,其中一人至帳門前用刀割破自己的臉,血淚交流,連續7次。隨後,擇日取死者平生所乘之馬和經常服用之物,與屍體一同焚化,收其骨灰。春、夏死者,待秋時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埋葬之日,各地親友前來會祭,仍舉行設祭走馬和割面儀式。葬畢,於墓前立石樹標,依生平殺人之數立石,殺一人,立一石,並以供祭的羊、馬頭掛於石標上,石上刻有死者相貌及生前所經過的戰爭場面。在內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見此類石人墓。有單石圈、雙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間豎立一石人。石人有的刻得很簡單,用一天然石條刻出眉、,稍加工以顯出頭部。有的石人一手握劍,一手端一杯。這樣的石人墓在中國新疆以及今蒙古國境內、俄羅斯西伯利亞均有發現。

歷史

732年,突厥毗伽可汗為紀念其亡弟闕特勤的功勳而立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則立於735年。二碑分別記述後突厥汗國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祿的長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闕特勤的生平事跡和功績。二碑俱在今蒙古國後杭蓋省和碩柴達木,彼此相距約1公里,為大理石製成。闕特勤碑正文60行,毗伽可汗碑正文80行,分漢文和突厥文兩部分。闕特勤碑的漢文碑文為唐玄宗親書,而毗伽可汗的漢文碑文則是唐史官李融書寫的,突厥文部分則由兩人的外甥也里特勤撰寫。兩碑是研究突厥歷史和文字(文學)及其與唐朝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
突厥汗國與隋唐間時有戰爭,但主要以臣屬、姻親關係為主,如隋代曾兩次以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突厥亦多次降附中原王朝。突厥人亦通過唐朝在內蒙古草原的大單于都護府及東、中、西3座受降城,進入中原營商,更有突厥人在唐朝中任官。
盛極一時的突厥汗國,由於對外戰爭屢遭失敗,加之內部分裂,以及單一遊牧經濟的脆弱性,終於由分裂而衰亡。公元745年,務厥汗國被回紇人所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