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鎖

張福鎖

張福鎖,1960年10月出生,陝西鳳翔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和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土壤植物營養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家基金重大項目、973項目和重大國際合作項目等30餘項。目前擔任農業部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專家組組長。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張福鎖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福鎖教授張福鎖教授
1978.9-1982.7西北農學院土壤農化系學習1982.9-1985.7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攻讀碩士學位1986.2-1989.10聯邦德國Hohenheim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0.1-1991.12北京農業大學博士後1991.12-1993.11北京農業大學土壤植物營養系副教授1993.12-至今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自1995.9)植物營養系教授1994.3-1997.1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營養系系主任1997.1-至今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曾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民盟中央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農業大學委員會主任、農業部科技委委員、教育部科技委農林學部副主任、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專家組組長、國家環境特約檢察員、北京市人大代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和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環境脅迫生理與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農業部植物營養與養分循環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7年11月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2017年院士的增選名單,張福鎖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研究領域

張福鎖教授講話並為師生作學術報告張福鎖教授為師生作學術報告
張福鎖教授一直從事植物根際生態調控與養分資源綜合管理的基礎和套用研究工作。在根際養分活化機理以及不同基因型植物適應養分脅迫的生理機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提出根際生態調控理論與技術體系,並通過對間套作、水旱輪作、重迎茬作物生長障礙機制,各種作物生產體系(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果樹、菸草等)以及鹽生植物根際生態調控機制的系統研究,把理論與生產實際相結合,進一步提出養分資源綜合管理的思路,通過全國大協作及國際合作項目的開展,在深化根際理論,提高養分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代表性成果:
1.提高作物養分資源利用效率的根際調控機理研究
2.土壤/植株動態測試最佳化推薦施肥技術的建立與套用

主要成就

張福鎖教授(左二)在田間了解小麥-西瓜-玉米體系特點張福鎖教授(左二)在田間了解小麥-西瓜-玉米體系特點
張福鎖教授先後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和國家攀登計畫項目課題、傑出青年基金、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等項目。在Nature,Science,PNAS,PlantPhysiology,NewPhytologists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80餘篇,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等。 在本領域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期刊收錄61篇,發表論文被SCI他引354次,主要科學發現被國際植物營養學經典教材多次引用,另被20多部國際專著和研究方法工具書廣泛收錄。

1993年以來共培養博士76名、碩士研究生42名。

199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基金和國家教委首批跨世紀人才基金。

1993年9月在第十二屆國際植物營養學大會上被選為國際植物營養委員會常務理事。

1997年9月在第十三屆國際植物營養學大會上再次被選為國際植物營養委員會常務理事。

2001年8月在第十四屆國際植物營養學大會上被推選為國際植物營養委員會主席。

199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批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同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項。

1995年獲人事部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6年被列入人事部“百千萬人工程”,同年入選農業部神農計畫。

1997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9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2001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02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和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3年被選為北京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同年被評為雲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先進個人,並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教育部提名國家獎二等獎。

2005年獲德國Hohenheim大學傑出成就獎。在Nature、Science、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著作30餘部。

主要作品

孫其信校長為張福鎖教授頒發聘書孫其信校長為張福鎖教授頒發聘書
英文文章

1.ChunL,MiG,LiJ,ZhangF,ChenF.2005.Geneticanalysisofmaizerootcharacteristicsinresponsetolownitrogenstress.PlantandSoil,276:369-382.
2.FanMS,JiangRF,LiuXJ,ZhangFS*,LuSH,ZengXZ,ChristieP.2005.Interactionsbetweennon-floodedmulchingcultivationandvaryingnitrogeninputsinrice-wheatrotations.FieldCropsResearch.91(2-3):307-318
3.Fan,MS,XJ.Liu,RF.Jiang,FS.Zhang*,SH.Lu,XZ.ZengandP.Christie,2005.Cropyields,internalnutrientuseefficiency,andchangesinsoilpropertiesinrice-wheatrotationsundernon-floodedmulchingcultivation.PlantandSoil,277(1-2):265-276
4.GaoXP,ZouCQ,ZhangFS,SjoerdEA,derZeeTM,HofflandEllis,2005.Tolerancetozincdeficiencyinricecorrelateswithzincuptakeandtranslocation,PlantandSoil,278:253–261
5.GuoYF,ChenFJ,ZhangFS,MiGH.2005.Auxintransportfromshoottorootisinvolvedintheresponseoflateralrootgrowthtolocalizedsupplyofnitrateinmaize.PlantScience,169:894-900
中文文章

1.陳清,張福鎖,李曉林.2005.蔬菜生產的氮素調控技術與套用.中國蔬菜,138(增刊):57-64
2.陳楊,李隆,張福鎖;2005.大豆和蠶豆苗期根系生長特徵的比較,套用生態學報,16(11):2112-2116
3.春亮,陳范駿,李建生,米國華,宋建蘭,張福鎖,2005.玉米自交系對低氮反應的田間與盆栽評價,玉米科學,13(1):28-32
4.春亮,陳范駿,米國華,張福鎖;2005.玉米苗期根系對氮脅迫反應的配合力分析,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1(6):750-756
5.春亮,陳范駿,張福鎖,米國華;2005.不同氮效率玉米雜交種的根系生長、氮素吸收與產量形成,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11(5):615–619
中英文文章合計317篇。

人物軼事

回國後,張福鎖沿著中國農大前人的腳步,帶領學院師生在全國多地農村開展農業試驗,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努力。
“我非常幸運!”
25年前,張福鎖這個來自中國西北農村的年輕人從未曾奢望過,他能到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學習,並且師從世界聞名植物營養學教授——赫斯特·馬施奈爾。即使在馬施奈爾教授1985年夏天到北京農業大學面試時,張福鎖也沒有想過自己會得到這樣的機會。“回想起來,我是非常幸運的!”張福鎖說。
1985年去德國時,張福鎖最好的衣物是母親為他買的一條價值8元錢的的確良褲子。到了國外,張福鎖察覺了中國的落後,但沒有產生畢業後留在國外的想法。“當時出國的學生都是一顆紅心。”張福鎖笑著說,“出國是想了解國外的發展情況,在國外多學東西,回來好報效祖國。”
生產、科研兩不誤
上世紀90年代,張福鎖回到祖國的懷抱,正好遇上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他渾身充滿幹勁,一頭扎進科研,把從德國導師那裡學到的嚴謹、認真和刻苦的態度投入到科學研究中。
張福鎖發現國內高校教育中基礎科學與技術套用存在脫節。德國留學的經歷告訴他,科學一定要和生產實際相結合。“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技術支持,過去我們注重科學,卻忽視了對技術的創新和套用。”張福鎖開始琢磨怎樣在教研中做到讓學生既學到理論,又能解決生產問題。於是,在他的帶領下,中國農大開始把學生的培養放到農村,讓學生了解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再根據學到的專業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
張福鎖在鑽研教學方法的同時不忘做科研,他的研究成果曾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其中有關氮肥施用對作物產量和環境影響的成果還成為《自然》的頭條新聞。“我們向國際學界證明,做生產也能發好文章。”張福鎖笑著說。
“祖國是最適合自己的土壤”
談到回國後的收穫,張福鎖用了一個比喻:“一定要選擇屬於自己的土壤。”“只有在適合自己的土壤里,才能充分吸取養分,生根發芽。”張福鎖說,“祖國就是最適合自己的土壤,因為它需要你長大。”
糧食生產關乎一個國家的社會穩定、民心安定。“我現在做的事既關係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又關係到農民增收。”張福鎖自豪地說。現在張福鎖常被邀請去國外做報告,他在西方科研機構的很多朋友,現在都很羨慕他。張福鎖覺得,與留在國外的朋友相比,自己的研究為國家農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因此感到特別自豪。“回顧過去,我感覺我沒有虛度一天的時間。能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我什麼也沒有失去!相反,我得到了很多。”

中國工程院2017年當選院士名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2017年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齡49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6.37歲。60歲(含)以下的57人,占85%;61歲至70歲(含)的10人,占15%,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當選。新當選院士中,來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業及醫院18人,占26.9%。本次增選共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以下名單按學部順序排列,同一學部內按姓名拼音字母順序排列)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9人) 鄧宗全|馮煜芳|何琳[海軍工程大學教授]|
黃慶學|孫逢春|王振國[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吳光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夏長亮|周志成|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8人) 陳杰[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戴瓊海|劉永堅|劉澤金|
陸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濱|譚久彬|王沙飛|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 戴厚良|黃小衛|聶祚仁|潘復生[重慶市科委副主任]|
彭金輝|吳鋒[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指導教師]|張聯盟|
鄭裕國|周濟[中共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7人) 鄧建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毛景文|
孫金聲[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學博士]|湯廣福|
唐立[北京套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國法|王雙明|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8人) 陳湘生|鄧銘江|孔憲京|李華軍[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謝先啟|
岳清瑞|張建民[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6人) 陳堅[江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賀泓|蔣興偉|
王琪[四川大學教授]|吳豐昌|朱利中|
農業學部(8人) 包振民|蔣劍春|康振生|王漢中|張福鎖|
張守攻|趙春江[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鄒學校|
醫藥衛生學部(7人) 董家鴻[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李兆申|馬丁[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喬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田志剛[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王銳[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長]|張英澤[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院長]|
工程管理學部(5人) 陳曉紅[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省委員會副主席]|范國濱|
劉合|盧春房|王金南|
外籍院士(18人) 安道琳|胡仕新|米耀榮|顧敏[浙江大學先進納米光子學研究所所長]|
雷歐·拉斐爾·萊夫|李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史提芬·博伊德|尼古拉斯·佩帕斯|
松采夫·康斯坦丁·亞歷山德羅維奇|余艾冰|哈桑·卡雷姆|田村幸雄|
麥可·霍夫曼[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梅納赫姆·埃利梅萊赫|唐納德·格里爾遜|
尼古拉斯·羅伯特·萊蒙|韋伯斯特·卡維尼|比爾·蓋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