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鎮

張應鎮

張應鎮,位於膠州市西南部,全鎮總面積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萬畝,轄48個自然村,共3.2萬人口。總面積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00公頃。,張應鎮四周略高於中部,丘陵地占70%(主要分布在鎮南部和北部),平原地占30%(主要分布在鎮中部),林木覆蓋率20%。平原地域土壤以粘土和沙壤土為主,丘陵地域以棕壤土為主。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張應鎮張應鎮
境域張應鎮位於膠州市境西南鄉部。東鄰洋河鎮,南接膠南市,西接里岔鎮,北與高密市接壤。東西最大橫距7.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3.75公里。總面積為82.77平方公里。
沿革清代,東青杭、西青杭、閻家屯、朱郭劉、任家莊、大朱戈、大河流、王子山、王家蘭、小埠頭、大埠頭、白廟子、高山溝、大草泊、小草泊、西官莊、梁家屯、史家屯、西安家溝、東安家溝、河流史、河流董、河流孟、臧家莊、西洋河崖等26個村屬高密縣。趙家嶺、趙家莊、曲家莊、周家小莊、大孟慈、龍王廟、高家莊、南於家村、染坊莊、陡嶺後、石崖子等11村屬招賢鄉,其他村屬濟實鄉。1911年(宣統三年)到民國初期,東青杭等26個村莊仍屬高密縣,趙家嶺等11個村莊屬城區,其他村屬寶華區。1929-1044年,寶華區並於第五區,邞城區並於第六區。1945年解放,1947年大部劃歸膠河縣,屬朱郭區,東安家溝、河流史、河流孟、臧家莊、大埠頭、小埠頭、白廟子、西洋河崖等8個村屬臨洋區。1953年劃歸膠縣,朱郭區改為第十六區,臨洋區改為第十三區,前蘆、後蘆、前官莊3個村屬十五區。1955年分屬臨洋、膠河、沙河區。1958年9月成立衛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為張應鎮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張應鎮。
區劃2002年,張應鎮轄東張應、西張應、趙家莊、曲家莊、院後、寺西、寺前、集南頭、大朱郭、大河流、朱郭劉、王子山、王家蘭、閻家屯、東青楊杭、西青楊杭、大草泊、小草泊、西官莊、梁家屯、史家屯、趙家嶺、周家小莊、東安家溝、西安家溝、高山溝、辛屯、河流史、河流董、白廟子、大埠頭、小埠頭、前小河崖、後小河崖、西洋河崖、臧家莊、河流孟、前蘆、後蘆、前官莊、宋家莊、大孟慈、於家村、染坊莊、陡嶺後、石崖子、高家莊、龍王廟48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截止2002年末,張應鎮總人口31923人,其中男性16126人,女性15797人,男女比例為102:100;農業人口30885人,非農業人口103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85.6人。人口出生率為11‰,死亡率為8.4‰,自然增長率為2.6‰。人口以漢族最多,另有滿族白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20人。

自然條件

地形全鎮地勢為西部、北部、南部高,東部低呈盆地狀,地形呈階梯狀分布。
山脈域內南部的低山丘是嶗山支脈的延伸,主要有王子山、廟子山等,其中廟子山海拔最高為195.7米,王子山海拔121.3米。河流域內主要河流有洋河,南發源於福山,經臧家莊流入洋河鎮境內,流程為14公里。
土壤全鎮土壤以棕壤為主,其特點是質地粗,土質薄,並夾有大量的鵝卵石和礫石,養分含量低,耕地土壤質地類型為沙土。植被境內有樹林面積2.2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0.6%,屬華北落葉闊葉林帶,樹種以楊樹為主,分布於洋河流域。丘陵區有黑松零星分布。經濟林種以蘋果葡萄為主。道路綠化以速生楊為主。
自然資源土地總面積12.4萬畝,其中耕地面積5.8萬畝。蔬菜地3000畝,果園8000畝,其餘為糧田和其它經濟作物。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
域內野生動物主要有:野兔、刺蝟、鼠、狐狸、黃鼠狼、蝙蝠、麻雀、鴿、鷹、貓頭鷹、蜻蜓、蜘蛛、蟬、螳螂、螻蛄、蟋蟀、蚊、蠅、蝗、青蛙、蛇、蜥蜴、壁虎等。
域內野生植物主要有:苦菜、薺菜、灰菜、馬齒筧、地膚、草藤、馬唐、蒲公英、酸棗、車前菜、枸杞等。
水產資源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魚、泥鰍、甲魚、鮎魚等。

對外開放

全鎮牢固樹立發展靠外經的思想,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1993年引進了韓國獨資企業---世原鞋業有限公司,是膠州市最大的外資企業,註冊資本達5600萬美元。不斷改善對企業服務,世原公司連續三次追加投資1800多萬美元,每年上繳稅金達4000多萬元,貢獻鎮財政1000多萬元。2002年引進的投資300萬美元的潤澤皮革有限公司,年產值25000萬元,實現年利稅2000萬元,出口創匯3000萬美元。其二期工程已竣工投產,20000平方米主廠房全部採用鋼結構建設,新上生產線8條,年可出口15萬件高檔皮衣。同時,與5家投資超過300萬美元的外資企業初步達成合作意向。其中青島東寶皮衣有限公司總建築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預計建成後出口創匯將達3000萬美元,稅收超過2000萬元。

張應鎮張應鎮
城鄉建設

建市以來,張應鎮城鄉建設步伐加快,保持全鎮經濟整體前進。分別在鎮駐地和大朱郭村規劃建設了兩條經濟帶。在大朱郭生活區建設生活花園,對工業園進行了美化、綠化,實行城市化衛生管理。在中部硬化了道路,安裝路燈70多盞。鎮駐地得到美化,同時引導購物、農資經營、農技服務等商貿發展。在南線硬化寶石路及院後村至董張路段,在山洲水庫沿岸新建一處旅遊區,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建成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場所。由此,形成點面結合、條塊分布合理的經濟布局。

社會事業

科技全鎮以科技為動力,把科學技術推廣作為加快農業發展的“推助器”。在鎮、村組織成立科學技術協會,全面負責全鎮的科學普及、農業園區指導等工作。科學調整農業結構,推動創匯農業發展。2002年,建立臧家莊和洋河崖村蔬菜種植示範園,主要種植日本大葉菠菜、日本香蔥、日本紫蘇、日本五寸人參等,產品全部加工出口。建立西官莊村畜牧業養殖、改良基地,引進波爾山羊、小尾寒羊等新品種進行改良繁育推廣。建立西青楊杭村冬暖式大棚示範園區,主要種植荷蘭七號胱毒馬鈴薯。
教育截止到2002年,全鎮有中學1處、成教中心1處、國小5處、幼稚園21處。中學教師101人,國小教師159人,幼稚園教師43人,成教教師5人,學歷達標律分別為86.7%、100%、72.5%、100%。
全鎮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來抓。1989年和1990年投資100多萬元建起膠州市農村第一座教學樓、試驗樓,新建並搬遷了中心國小,內部教育設施配備為一類標準。中學中考錄取率居全市農村榜首。1990年9月28日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率南方督察團前來視察了全鎮的教育工作。
為合理利用教師資源,2000年採取撤點、並園、並校的措施,對幼稚園和中國小的設定布局進行最佳化組合,籌資800多萬元將全鎮13處國小(教學點)調整為5處完全國小。全鎮6處中國小有4處創建為“膠州市規範化學校”,5處學校被確定為青島市標準化工程學校,中心幼稚園創建為“青島市示範幼稚園”。2002年籌資130多萬元建設了教師公寓,並探索實施學校後勤社會化管理,吸收70多萬元建起了中學餐廳。
文化全鎮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相繼建立各種文化和體育設施,民眾性文化豐富多彩。各村、企業、學校普遍建立了圖書室、閱覽室和門球場。截止到2002年,全鎮共有圖書室55個,藏書20多萬冊。每逢重大節日和重大活動,全鎮都要舉行各種演出,極大的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全鎮有老年活動室50個,門球場28個,文體團隊12個,逐步形成大孟慈茂強劇團、高山溝村的秧歌隊和大朱郭村的老年門球隊等專業團隊,進一步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
衛生全鎮醫療衛生體系不斷完善,截止2002年末,全鎮有衛生室29處,個體醫療診所6處。個體醫生、鄉醫生有40人,其中醫士8人,醫師32人,中專學歷的有39人,大專學歷1人。村衛生室全部達到甲級衛生室標準。疫苗接種建證、建卡率達到100%,五苗接種率達到95%以上。張應鎮衛生院共有職工33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1人,其中大專學歷4人,高級職稱技術人員1人,中級職稱4人。2001年達到青島市規範化接種門診。
體育全鎮體育活動蓬勃發展,健身設施不斷健全。截止2002年末,全鎮有門球場地26處,籃球場7個,排球場7個,桌球場10個,羽毛球場8個。
人民生活建市以來,全鎮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2年,全鎮有企業職工12630人,為農民增收3725萬元。人均純收入4800元,人均消費支出2600元。全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2006年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5億元,增幅20%;地方財政收入2750萬元,增幅35%;農民人均純收入5798元,增幅8.5%

距市中心25公里,青島港55公里,青島國際機場55公里,黃島前灣港深水碼頭45公里。南界膠南市,北鄰高密市,附近有濟青膠州灣、同三以及在建的濟青複線等四條高速公路和膠濟、膠黃及膠新等三條鐵路經過,是膠州市西南部經濟中心。

張應鎮和有關部門先後被國家民政部評為“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鄉鎮”,被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優秀基層綜治辦”,被青島市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評為“‘四五’普法先進鄉鎮”,被青島市委組織部、宣傳部評為“老幹部先進活動室”等榮譽稱號。

張應鎮教研協作活動在張應鎮
張應鎮借全市園區整合,青黃複線開工等新的契機,重新調整規劃全鎮經濟發展布局,整體劃分為東西兩大經濟板塊。西部以大朱郭為中心向南延伸,大力發展工業企業;東部以無公害蔬菜基地和山丘區植樹造林綜合開發為重點向周圍輻射,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和生態旅遊業。工業初步形成製鞋業、皮革製衣、紡織業、木器加工、玩具製造、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礦泉水八大優勢產業。農業建成三大基地,以臧家莊、洋河崖為中心,著力建設全市最大最優的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成以辛屯、白廟子為中心的萬畝速生林示範基地;以前蘆、後蘆為中心的1500畝山丘區開發示範基地。第三產業發展迅猛,餐飲、超市、運輸、娛樂等服務業達300餘家,旅遊業有了突破性發展,利用山洲水庫區及白廟子山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了集觀光、休閒、娛樂一體的綜合觀光旅遊區。張應鎮位於膠州市西南部的廟子山和山州水庫庫區,地域遼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空氣新鮮,素有“長壽之鄉”之稱。

目前,全鎮共有三資企業4家,鎮村企業22家,主要生產制紡織礦泉水塑膠制品、橡膠製品等。境內大朱戈工業園區是經青島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沿“三線”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已實現六通一平,擁有資產4600萬美元、膠州市最大的外資企業--青島世原鞋業有限公司。最近又和一投資500萬美元的義大利家具製作項目達成合作協定,不久將落戶園區,另有4個項目在洽談中。初步建成洋河崖、朱戈劉南窪和石崖子三個精品農業園區,形成了大椒、大扁杏、土豆、日本紫蘇、大蔥、果品、瓜菜、黃煙、畜禽、淡水養殖八大商品生產基地,並建有張應、朱戈、朱戈劉、孟慈、河流史五大主要集貿市場。
境內膠諸、膠陳、王張公路縱貫東西,城董、朱黃、張河公路橫穿南北。設有郵電大樓兩處,無線通訊塔兩座,電話裝機容量達20000部。擁有膠州市鄉鎮最大的變電站之一(11萬千伏安)河優質的礦泉水地下水線源頭,水利資源豐富,日供水量可達2000立方米,能充分保證工農業用水。境內土地平整,水電充足,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先進,有利於發展外向型農業河第三產業.

2006年8月,我鎮被國家民政部評為首批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鄉鎮”。在2005年召開的全國司法行政基層建設工作會議上,我鎮司法所是青島市基層司法所中唯一獲“全國先進司法所”這一殊榮的先進單位。我鎮還先後榮獲“山東省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青島市五個好先進黨委”、“青島市文明示範鎮”、“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青島市老年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青島市級以上榮譽稱號。
社會文明和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中國小教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尊老愛幼扶危濟困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不斷創新發展。建成全國第二家、山東省首家家庭寄養養護基地--東張應孤殘兒童養護教育活動中心。加大全鎮道路、供水、水利等設施建設力度,新修道路4條,里程達26公里;投入資金40萬元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在3個村新修了自來水設施,在2個村改建了自來水設施。投資140萬元,修建了大埠嶺水庫乾管輸水延伸工程、鐵匠溝水庫加固除險工程等多項水利基礎設。鎮財政拔出80多萬元實施“五項救助工程”,對全鎮360戶共565人按照每人每月50元的標準進行救助;積極實施殘疾人安居工程,使全鎮69戶殘疾人家庭住進了新房。孤殘兒童養護基地由原來的村管改為鎮管,家庭寄養的範圍向周圍村莊發展,寄養兒童的數量由原來的22名增加到現在的150名。全鎮25個村級衛生室達到青島級標準,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年參保率均達到90%以上,有效地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

優勢條件

張應鎮養護教育基地
·地理位置

張應鎮位於膠州市西南部的廟子山和山州水庫庫區,地域遼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空氣新鮮,素有“長壽之鄉”之稱。全鎮面積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8萬畝,轄48個自然村,共3.2萬人口。境內土地平整,水電充足,交通便利,有利於發展工業及外向型農業。

張應鎮地處膠州市西南部,四周略高於中部,丘陵地占70%(主要分布在鎮南部和北部),平原地占30%(主要分布在鎮中部),林木覆蓋率20%。平原地域土壤以粘土和沙壤土為主,丘陵地域以棕壤土為主。

·交通條件

張應鎮大朱戈工業園是膠州市西南部經濟中心,是全市毗鄰青島市區及前灣港的最佳投資區域,屬青島1小時經濟圈,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承東啟西的優越區位、物阜藏豐的資源、方便快捷的交通、堅實的產業基礎和發達的現代設施,發展潛力巨大。境內的省級幹線朱諸路、營里路、董張路與濟青、環膠州灣、同三、在建的濟青南線高速公路及204國道等高等級公路縱橫交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距青島國際機場、前灣港均只有半個小時的車程。正在修建的濟青高速公路南線在我工業園南端留有出口,建成通車後,大朱戈工業園到前灣港僅15分鐘車程,到青島市區僅30多分鐘車程,很利於外貿出口型企業的發展。

·水文氣象

張應鎮處於溫暖帶亞濕潤氣候大陸區魯淮氣候區內,為東南亞季風區大陸型氣候,空氣濕潤,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8℃,相對濕度71%,降雨量705.8mm,日照時數2573小時,全年無霜期210天,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洪澇、乾旱、颱風、冰雹、寒流等自然災害偶有發生,但危害不大。

·發展前景

張應鎮產業特色鮮明,已經形成以青島世原鞋業有限公司為核心的製鞋業;以青島眾智紡織有限公司為核心的紡織業;以青島潤澤皮革製品有限公司為核心的皮革服裝製造業;以青島博威實業有限公司為核心的玩具製造業;以青島石本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為核心的食品加工業五大支柱產業;木器加工、礦泉水、機械製造等當地傳統產業已初具規模;另外,新培育發展的新型材料、精細化工、倉儲物流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園區經濟呈現一片蓬勃發展的局面。
張應鎮大朱戈工業區目前已落戶工業企業80多家。鎮駐地民營經濟區一期規劃227畝,已落戶民營企業40多家。農業建成四大基地:以臧家莊、洋河崖村為中心的全市最大最優的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以鎮駐地為中心的無公害烤菸基地;以辛屯、白廟子為中心的速生林示範基地;以前蘆、後蘆為中心的山區旅遊開發基地。
膠州市政府提出了“振興東北翼、啟動西南翼”的戰略部署,大朱戈工業園作為膠州市西南翼的工業中心,城鎮職能以發展現代加工業為主,承接了青島市與山東內陸及華北地區聯繫的重要任務。

主導產業

張應鎮張應鎮
張應鎮在木器加工、礦泉水、機械加工等當地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新培育以世原鞋業公司為核心的製鞋業、以青島眾智紡織有限公司為核心的紡織業、以青島潤澤皮革製品有限公司為核心的皮革服裝製造業、以青島博威實業有限公司為核心的玩具製造業、以青島石本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為核心的食品加工業,形成了八大優勢產業。
青島世原鞋業有限公司是韓商獨資企業,投資總額4000萬美元,註冊資本2200美元。公司自1994年正式投產,現有職工1萬餘人,主要為耐克品牌加工生產運動鞋,產品全部出口,年創匯額在一億美元。
青島潤澤皮革製品有限公司是韓國獨資企業,註冊資本320萬美元,2003年2月投產,員工2000名,擁有20條國際標準皮革服裝生產線,是目前山東省最大的皮衣生產廠家,同時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皮衣出口企業之一,年產600萬件套,產品全部出口,年創匯3500萬美元,利稅1000萬元。
青島博威實業有限公司位於大朱郭工業園內,2002年建廠,投資總額5000萬元,員工1200人,主要為沃爾瑪公司生產毛絨仿真玩具,年產量120萬打,產品全部出口。
青島嘉豐塑膠製品有限公司是美國獨資企業,屬高新技術企業,2003年建廠,員工1000人,總投資800萬美元,主要生產塑膠包裝及紙製品包裝,產品主要為出口,年創匯3000萬美元,利稅3000萬元。
青島石本食品有限公司是外商獨資企業,總投資600萬美元,註冊資本200萬美元,員工100人,主要生產有機蔬菜、調味品、保健品等。產品主要供出口,年創匯600萬美元,利稅800萬元。
青島南阜神泉礦泉水有限公司為青島酒廠投資設立的老牌內資企業。該礦泉水產於張應鎮東安家溝村,屬於低礦質化度,低、含偏矽酸重碳酸鈣型國家級優質天然礦泉水,內含二十多種有益人身體健康的微量元素

招商引資

張應鎮張應鎮
·招商政策
張應鎮黨委、政府多年來努力營造“親商、愛商、富商、安商”的優良投資環境。將投資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政府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只要是企業提出的問題都要認真研究、迅速解決,以企業滿意程度為衡量工作的標準。鎮投資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對每個項目從落戶到建設、投產、經營的全過程提供優質服務,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統的服務機制。
·投資環境

張應鎮大朱戈工業園自1993年建園以來,始終堅持園區帶動戰略,高起點、大投入規劃建設工業區,累計投資1.5億元建設基礎設施。園區內四縱三橫七條主幹道14公里,約42萬平方米;園區內建有14.5萬千伏安變電站及專用供水站(日供水能力10000立方米),水、電、通信等配套設施完善,區內現已實現五通一平三化。園區一期規劃2.7平方公里已經全部填滿,二期規劃7平方公里目前已經完成規劃,正在加大資金投入,抓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張應鎮投資軟環境及社會治安秩序良好,由於多年合作,大朱戈工業園與青島海關、商檢等業務部門結成了對口支持單位,單位領導及工作人員上門走訪、上門為企業服務已成為慣例。再加上大朱戈工業園自建園以來就建立了一支優秀的專業服務隊伍,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統的服務機制,鎮投資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對來投資的每一個項目從落戶→建設→生產整個過程中提供全程服務,正是我們優質高效的服務保證了企業能夠安心生產,堅定了企業紮根發展的信心。
張應鎮民風淳樸,張應人民誠實忠厚、出苦耐勞,受青島世原鞋業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的影響,勞動技能和自身素質比較高。我鎮有勞動力1.5萬人,膠州市職業中專、職工中專可專門為投資項目培養技術工人,保證企業用工按需、定向、定量。張應鎮已連續六年被青島市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為搞好對企業的服務,先後將經貿辦、投資服務中心、勞動保障服務中心、村鎮建設服務中心、郵局網通公司等服務單位遷到園區集中辦公,同時成立園區警區、監察中隊,為企業從落戶手續辦理、招工服務、土地手續辦理、治安巡邏、安全技術服務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我們提出“始於客戶需求,終於客戶滿意”的服務理念,為企業上門服務,讓企業不走出廠門也能辦事。建立經貿辦工作人員包企服務、負責制,領導幹部定期走訪企業制,各工作片還指定招商聯絡員,定期與企業負責人聯繫座談,到企業了解情況,一方面及時了解企業的困難,及時加以排除;另一方面加大對企業生產等方面的了解,有效地避免了企業因為經營不善而破產逃逸的現象的發生。
·優惠政策方面

通過引進投資大的項目、培育特色產業項目,培育科技含量高項目,大力引進和培育骨幹企業,對工藝先進、發展潛力大、對地方財力貢獻大、讓老百姓受益的項目適當放寬政策,給予土地、資金等方面更加優惠的政策,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使這些企業在很短的時間迅速發展壯大。

工業、農業

張應鎮張應鎮大朱戈工業園
2008年,全鎮經濟發展迅速,從一個貧困落後的鄉鎮發展成為膠州市西南部經濟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點,實現全鎮地方財政收入4年增長8倍,由1998年的316萬元升到2002年的2400多萬元。2002年,引進內外資項目26個,其中,1000萬元以上大項目有5個,契約利用外資228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00萬美元;契約利用內資2.1億元,實際利用內資9800萬元;出口創匯1.04以美元;工業產值8.1億元,工業增加值1.96億元;出口交貨值4160萬元;銷售收入8.76億元;利潤總額418萬元;利稅總額2365萬元。

“十五”期間,全鎮繼續全面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把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經濟發展重點,抓住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展園區經濟,調整農業結構,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小城鎮建設。同時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和法制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申奧成功的機遇,加快發展,把張應鎮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城鎮。

農業全鎮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大農業調控和發展力度,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將發展特色農業作為農民致富的另一途徑,開闢了臧家莊無公害農業園區、西官莊綠然養殖基地、黃煙種植示範區、南部高效農業區。2003年,新發展無公害蔬菜3000多畝,黃煙2000多畝,為農民增收500多萬元。完成南部山區開發5000多畝,每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在10%以上。

林果業近幾年來,全鎮通過採取鼓勵和激勵政策,結合山丘區開發,2001年和2002年發展乾果8000多畝,果品系列達到10多個,其中陸奧蘋果被評為青島市優質果品。隨著民眾認識的程度提高,植樹造林已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截止到2002年末,全鎮造林面積達2.8萬畝,林業覆蓋率達26%。

工業按照工業立鎮的思路,規劃建設工業園和民營經濟園,每年投入700多萬元用於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工業園、民營園承載大項目的能力。堅持外資、內資、民資“三資”並舉,先後有近80家企業落戶“兩園”。紡織、礦泉水、石料開採、機械製造等優勢產業不斷壯大,重點行業產業鏈條不斷拉長,新開闢服裝、紙製品、玩具、食品、餐飲、旅遊等11個行業,全鎮經濟總量不斷膨脹,2002年工業總產值突破10億元,工業增加值1.96億元,出口交貨值4160萬元,銷售收入8.76億元,利稅總額2365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400多萬元。

國內貿易隨著經濟的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成為推動市場經濟的主力和新的經濟成長點,居民收入的增加,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外來人員不斷增多,直接促進了國內貿易的發展。全鎮圍繞朱諸、營里、董張公路進行路域開發,建有張應、朱戈、朱戈劉、孟慈、河流史、洋河崖六大主要集貿市場,在工業園區商貿區和生活區,規劃建設貿易網點和市場4處。

·工業園區

1993年經青島市政府批准設立、由山東省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的膠州大朱郭工業園,按行政區、工業區、商貿區、住宅區、娛樂區進行總體設計,在園區內新修益壽路、朱戈路,加長、硬化幸福路、府前路、招商路,形成四縱五橫九條主幹道。面對工業園內一期開發項目已經全部填滿、二期開發用地已經批完的現狀,鎮黨委、政府將工業園區重新進行規劃,向南延伸到小草泊村後,西到西官莊,並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擴大了工業發展的空間。在院後民營小區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了安家溝民營小區和石崖子民營小區,不斷完善園區內基礎設施建設,使民營經濟園初步達到五通一平,為村級招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市委、市政府確定了以張應為中心的西翼,規劃了以大朱戈為中心,輻射鋪集、里岔的膠州西海岸經濟開發區,已向省發改委申報。待這一新的省級開發區審批設立,一個高標準基礎設施的園區,將為張應的超常規發展打造新的平台。

·特色農業

在東南部,以農業為主,以辛屯、白廟子為中心輻射發展“萬畝速生豐產林”,以臧家莊,洋河崖為中心輻射發展“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以前蘆、後蘆為中心輻射發展生態旅遊觀光農業,發展優質有機茶乾鮮果、奶山養殖等特色農業,引進了投資2.8億元的大連九羊奶業項目,年內建成全國最大的存欄6000隻羊的奶山羊養殖基地,同時建設一期日產羊奶100噸的羊奶加工廠,引進集養殖、加工於一體年產肉羊1000隻的鑫羊牧業項目和年可育肥1000頭牛的魯西肉牛養殖項目等6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中部,以三產為主,以院後、安家溝,大孟慈為中心,建設特色民營經濟小區。努力打造以松村有機茶場為龍頭的“少海詠春”有機綠茶基地和以小草泊為中心的“早鳳王”張應蜜桃基地。

重點企業簡介

青島世原鞋業有限公司是張應鎮引進的一家韓國投資的外商獨資企業,投資總額4000萬美元,註冊資本2200萬美元,公司占地面積190畝,總建築面積94082平方米。公司於1993年簽約,1994年正式投產,目前所有註冊資本金已全部到位。主要生產耐克跑步鞋、訓練鞋、籃球鞋、專業跑鞋等。

青島喬登家具有限公司是我鎮今年引進的一家台灣獨資企業,總投資2000萬美元,註冊資本1000萬美元,占地面積240畝,計畫建築面積60000平方米。該公司是台灣一家生產鋼製家具、廚房用品的大型知名企業,主要生產鐵管組合家具,鐵管家具,摺疊椅,沙發床,雙層床,金屬床,金屬鐵管,戶外家具,海灘休閒椅等。產品主要銷往台灣韓國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目前正在建設施工。

青島佳宏燃氣有限公司是中港合資企業,投資總額2000萬美元,註冊資金1250萬美元,主要提供居民生活燃氣,該項目已於9月份舉行奠基儀式,目前正在準備項目開工事宜。

村務公開

張應鎮艾山風景區
2008年,山東省膠州市張應鎮被國家民政部評為首批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鄉鎮。“以前,想知道點村裡的事可不是這么容易,尤其是關於財務方面,俺們了解的更不多。現在好了,一條條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咱老百姓心裡亮堂著呢!”指著村裡的村務公開欄,膠州市張應鎮前蘆村村民劉西印滿意地說。

近年來,膠州市張應鎮積極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促進了全鎮村務公開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保障了農民民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促進了新農村的和諧發展。

·強化領導有保障

2008年,針對審計工作薄弱的情況,張應鎮成立了專門的審計小組,充實了審計人員,對各村的財務進行定期審計,防範問題隱患暗中蔓延、滋長。

強化審計工作只是張應鎮抓好村務公開工作的一個縮影。張應鎮黨委強化組織領導機制,成立了領導小組,下設四個專業工作組,並細化工作職責,全鎮48個村都確定了一名機關幹部負責落實,對村務決策、收支審批進行監督。

在構建起一個領導、落實、監督網路的基礎上,張應鎮黨委堅持每月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會議,除了研究常規性的村務公開工作外,還深入剖析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推動了村務公開工作的順利開展。

·完善制度求規範

每月27日,鎮包村幹部都會到各村組織村幹部、黨員代表和民眾代表召開村務會議,聽取村“兩委”的本月工作報告和下月工作計畫,提出意見和建議,並通過報告和計畫,填寫村級政務歸檔表、村務公開榜和村務事項辦理與計畫執行情況報告表報批,最後由村“兩委”張貼在村務公開欄上,向民眾公開。

為了增強村務公開工作的針對性、真實性和實效性,張應鎮創新多項舉措,全面建立並嚴格落實了“五項制度”。一是全面實行村級財務代理制度;二是嚴格落實村務公開監督制度;三是認真執行村務公開責任追究制度;四是完善村務公開考核制度;五是認真落實村務公開檔案管理制度。通過完善各項制度,使村務公開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創新工作求實效

“村務公開,一定要真公開,不能摻一點水份。”按照村務公開工作的要求,張應鎮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開展了各項工作,從源頭上防止了村務財務問題的發生。

該鎮界定了重大村務工作和日常村務工作的範圍,並分別規定了議事程式,使村“兩委”聯席會、村民主議事會等在村務工作中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保障了村級事務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的落實。

為保證公開效果,張應鎮定期對各村村務公開工作進行督察,同時不定期、不打招呼地對各村和有關部門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進行督察。在督察中細心發現問題,積極研究對策,並認真加以指導,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工作質量逐漸提高。

“強化領導、完善制度、創新工作”,張應鎮靠著這三招在全鎮營造了濃厚的民主管理氛圍,使村務決策程式進一步規範,村幹部的履職行為更加公開、透明,村幹部和村民的民主管理意識明顯增強,有力推動了全鎮各項工作的開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