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鎮

張夏鎮

張夏鎮地處長清區以南19公里,南臨旅遊城市泰安23公里,北距省會濟南25公里,104國道、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貫穿南北,具有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張夏鎮原名張下,因在張山之下得名。全鎮共轄53個行政村,138平方公里,4.6萬人,耕地4.6萬畝。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張夏鎮張夏鎮
周代(前11世紀——前771年)屬清(或清亭),周武王統一中原後,大封功臣和古帝王后裔。其中,封黃帝後裔於清,地域包括:張夏、萬德、五峰、馬山和平安東部地區。後人建亭以垂永久,史稱“清亭”。(清亭何在)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屬齊國石窟邑,稱清、京茲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國書、高無丕帥師伐(魯)及清(張夏、萬德一帶)。

秦(前221——前207年)屬濟水郡茌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施行郡縣制,廢除清地名,更名茬縣,其地名同前。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東巡封太山,令李斯寫頌文並刻石記功。封禪後,到茬縣石宿(今五峰山)封山祭地,在此立李斯小篆碑一座。一來刻石記功,二來有統一文字之目的。

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韓相張良來茬縣(今張夏)會見婁敬,秘商刺殺秦始皇事宜。

西漢(前220——25年)泰山郡茌縣,張夏為治所。公元前一百五十一年,封劉胡為濟北王,都盧城。當時茬縣歸屬濟北國。《史記、索隱》云:胡在位五十餘年,他仁賢足記,忠列斯彰。

張夏鎮張夏鎮
公元前一百二十二年十月,漢王劉徹前往雍城(鳳翔縣)祭祀帝王。不久,有人捉住一隻獨角五蹄異獸,有人稱“麒麟”。同時,天空出現長星,人曰“元光”;陸地得奇獸,人稱“狩”。因此,以吉祥改定帝號曰“元狩”。此時,濟北王劉胡聽說武帝劉徹在這個吉祥時段前往泰山封禪,便上書呈獻泰山及周圍幾個縣歸皇家。劉徹高興的接受了,便下令建立泰山郡(此為泰山郡之始)。為了獎勵劉胡,劉徹便多割幾個縣劃歸濟北國作為補償。按照當時習慣,濟北國應當建立幾個相對應的縣。貢獻出茬縣,在平原地區就成立了茌平縣。茬縣為了區別茌平,又加了山字,成山茬縣。這樣一來,名變了,字也改了,但音沒有變(此為山茌之始)。公元前102年、公元前193年、公元前89年分別三次,武帝東封泰山後,來山茬縣石(原石)封山祭地(劉徹來此只是因為秦始皇來此之故)。

東漢(25——220年)屬泰山郡茌縣,張夏為茌縣治所。

三國(220——265年)屬泰山郡山茌縣,張夏為山茌縣治所·

公元237年1月,在山茬縣(今張夏)發現黃龍,上下視為吉祥。因故,魏明帝曹睿便由當年的青龍五年改為景初元年。

晉(265——420年)屬泰山郡山茌縣,張夏為山茌縣治所。

公元358年,前燕泰山郡長賈堅駐防山茬(今張夏)。東晉徐兗西卅刺史荀羨率軍北伐,攻陷山茌,生擒賈堅。公元359年8月,前燕青州刺史慕容塵司馬悅明復取山茌。

張夏鎮張夏鎮
南北朝(420——589年)屬太原郡、東太原郡山茌縣,張夏為太原郡治所、山茌縣治所;東太原郡治所、山茌縣治所·

南燕主慕容封朗公為東齊王。管轄奉高(今太安市)、山茌(今張夏)兩縣地。慕容德認為僧朗(俗名朗公)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且弟子不無高人。南朝宗謝靈運就是他的弟子。還對執政做過貢獻。朗公收到書後,便給慕容德回信,史稱《譽南燕主慕容德書》,其中講到:“貧道味靜深山,豈煥此位?且領民戶,興造靈剎。”

公元432年,屬南宋冀州在歷城(今濟南市)太原郡·太原郡設在山茌(今張夏)·

公元468年山茌歸北魏,在此建東太原郡。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由於農民起義之故,東太原郡由山茌移駐升城(今歸德盧城)。

隋(581——618年)屬齊郡歷城縣。

唐(618——907年)屬齊州山茌縣,張夏為山茌縣治所。

宋(960——1127年)屬濟南府長清縣。

元(1127——1368年)屬泰安州長清縣。

明(1368——1644年)屬濟南府長清縣。

清(1644——1911年)屬濟南府長清縣。

民國,屬山東省濟南道長清縣(1911——1949年)。

其轄區為民國初年的山茌區青保里上龍華、張夏等15村,中川區石保里井峪、青楊樹等29村。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前後為六區、二鎮土門等3村、三鎮青楊樹等3村,九至十二鄉和三區二鎮張夏十七至二十鄉的全部村莊。

長清縣解放前後為第六區·

1952年為5區(後改張夏區)轄土門鄉、小寺鄉、車廂峪鄉、張夏鄉、青楊鄉、岳莊鄉、詩莊鄉·

1958年撤區並鄉後為張夏鄉,是年秋改為張夏公社·

1959年崮山併入沿稱張夏公社,同年秋撤消長清縣制劃屬歷城縣。1961年恢復長清縣建制後還屬。1976年崮山公社劃出。

1984年2月區劃體制改革時撤銷張夏公社建張夏區。

1985年10月區劃調整時改區為鎮,始今名。

註:西漢至唐以前為長清縣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轄:張夏村、金家莊村、上龍化村、下龍化村、金家峪村、韓家莊村、杜家莊村、徐毛村、丁家莊村、茶棚村石店村、劉家溝村、青楊北村、青楊南村、土門村、靳莊村、井字村、小寺村、吳家莊村、宋家莊村、黃草窪村、薛家莊村、三尖台村、孔家莊村、紅石嶺村、井字坡村、綠豆囤村、周家庵村、車廂峪村、北泉村、土屋村、梨棗峪村、尹莊村、王家莊村、楊家泉村、王家泉村、於家盤村、焦家台村、紙坊村、桃園村、大婁峪村、岳家莊村、上泉村下泉村長灣村、花岩寺村、東野老村、西野老村、詩莊村、井峪村、邵家莊村、高家莊村、積家峪村

張夏的來歷

張夏鎮張夏鎮
張夏地處御道邊,又在丘陵邊緣,實為戰略要地。歷史上兵荒馬亂中首遭其害,民不聊生。明朝初期,走四方的災民在優惠政策的感召下紛紛回原籍,又加上洪武年間遷來大量移民,底人不走。曾有人出謀:今後力受害或不受害,地名致關重要。經過醞釀認為,好地名要依公認的好人之名,組合一個地名為最好。當地歷史名人中的好人,排來排去最好有名的有以下幾個:唐三藏義淨(俗名張文明),婁敬梁大夏,辟司…….。義淨法師精遍佛家經、律、論,濟貧救民,普渡眾生為天下第一;婁敬,軍人出身又是謀士;梁大夏,於唐朝開元間在本地任父母官,監理大修“大唐齊州神寶寺“,善事功績傳天下;辟司徒,戰國時期在齊國也當過官又當過兵。選來選去,選中了唐三藏張文明和山茬令梁大夏。在兩人姓名中各選一字組成地名,選中了“張夏”兩個字。從洪武年間以後,知內情的人,就認為此地已改為張夏。不知的就認為是山茌或茬。從那以後此地就有多種地名叫法:張夏、張夏、茬、山茬、山茌莊、張夏街等。

資源優勢

張夏鎮無核葡萄
張夏鎮地處長清區東南19公里,南臨旅遊城市泰安23公里,北距省會濟南25公里,104國道、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貫穿南北,有著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是以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旖旎的自然風貌而聞名的名勝區。

境內物產資源豐富,木魚石為張夏鎮獨有資源,已研製出各類茶具、酒具、餐具文房四寶等保健品及工藝品40多個系列,400餘個品種,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名勝古蹟眾多,是這裡的突出優勢,有世外桃源——蓮台山,隋朝摩崖造像——五十三參,世界地質活標本——饅頭山,泉城新春第一游——張夏杏花村萬畝玉杏園旅遊區。工業園區建設快速發展,規劃建設了水龍王工業園、青北少數民族民營經濟園。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擁有國家級大型企業1家,市級3家,主導產品有中央空調、壓力容器、供暖設備、煤氣鑄管等。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成為遠近聞名的林果強鎮,主導產品有玉杏、黃金梨、無核葡萄元豐核桃泰山小白梨等,已建成萬畝玉杏、萬畝黃金梨、萬畝乾雜果和萬畝葡萄長廊林果基地。先後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等。

張夏鎮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萬畝玉杏、萬畝泰山小白梨、萬畝乾雜果、萬米葡萄長廊“四個一萬畝”林果基地,主要產品有玉杏、小白梨、核桃板粟、葡萄等,其中萬畝玉杏基地被列入“市長三號工程”和“全市八大林果基地之一”,在萬畝玉杏園已連續成功舉辦了濟南市四屆杏花節和採摘節,有“泉城新春第一游”的美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唐朝皇家寺院、三藏法師義淨出家修行之地——四禪寺,世界地質文化遺產——饅頭山,世外桃園——蓮台山,隋朝摩崖造像——五十三參以及雙泉庵、龍華寺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蹟,其中饅頭山於2003年10月批准為省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同年12月饅頭山地質公園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是濟南市唯一一處省級地質公園;水資源豐富,有中小型水庫四座,有泉城72名泉之一的曉露泉,還有李密泉、段家泉等清泉56處。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木魚石為張夏鎮獨有資源,目前已研製出茶具、酒具、餐具、文房四寶等保健品及工藝品,40多個系列,400多個品種,產品銷往美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泰國、日本等,享有“中國的木魚石在張夏”之美譽,還有花崗石鉀長石等礦產資源。張夏鎮是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的重要景點。

經濟狀況

張夏鎮張夏鎮
國內生產總值5.36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04億元、3.35億元、0.97億元,同比分別減少8.6%和增長7.6%、2.9%。地方財政收入732萬元,同比減少10.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6元,同比增長2.5%。

2005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85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財政收入1376.7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23萬元,分別占計畫的136%、123%;完成農業及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4.6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4億元,同比增長20%、6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50元。

歷史文化

張夏古鎮,山川毓秀,地靈人傑,戰國名臣范蠡、西漢政治家留侯張良,關中侯婁敬均在功成名就後來這裡隱居,晉朝名士張忠、唐朝與陳玄奘法師齊名的高僧三藏法師義淨、宋朝仙人靳八公都出生在此地,並在此修行。隋朝農民起義領袖李密、唐末農民起義首領黃巢都在這裡修築過的宮殿,唐代大詩人杜甫遊覽張夏住在神寶寺,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詩佳話,這些文臣武將、雅人騷客都在張下留下了眾多美麗的傳說和文化遺蹟。

張夏鎮山清水秀,林茂景幽,歷史源遠流長,兩漢時期在此設茌縣,後改為山茌縣,是自春秋以來南北通衢的御道要地,西漢至唐歷代在此設長清縣治所,歷經數千年的滄桑,遺存下大量的文化古蹟,有唐朝皇家寺院三藏法師義淨出家修行之地四禪寺(土窟寺),世界地質文化遺產“饅頭山”,“世外桃源”蓮台山、隋唐摩崖造像??五十三參以及雙泉庵、龍華寺、琉璃宮(泰山行宮)、真武閣、黃巢寺、神寶寺等文化遺蹟,還有婁敬洞、王母洞、朝陽洞、八卦洞等“七十二洞天”自然人文景觀,其中饅頭山於2003年10月批准為省級地質遺產保護區,同年12月饅頭山地質公園被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是濟南市唯一一處省級地質公園。

招商引資

張夏鎮茶具
木魚石是一種珍稀礦種,為長清區張夏鎮所獨有,形成於5.5?5.6億年前,儲量2000萬立方米,木魚石經國家科學技術成果鑑定[(1992)魯科鑒字53號]及瑞典皇家科學院專家鑑定,含有26種對人體身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經水浸泡能夠析出硒、鋅、鈷、鍶、氟、錳等多種元素,泡水二小時,接近達到優質礦泉水的標準。用木魚石製作的器皿,具有通透防腐性能,酷暑季節泡茶三天色香味不變。

木魚石工藝保健品的開發套用屬國際首創,為人類開發了一條攝取微量元素的新途徑。已研製出各類茶具、酒具、餐具、文房四寶等保健器皿及工藝品,達40多個系列近400個品種。用木魚石加工的餐飲等器具集保健、營養、工藝、收藏於一體,是人們饋贈親朋、禮尚往來的首選禮品,產品暢銷韓國、日本、東南亞,具有極高的商業開發價值,因此投資該項目是切實可行的。

黨建工作

張夏鎮張夏鎮
張夏鎮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以服務農村黨員幹部民眾為出發點,強化工作力度,增強遠程教育的實效性。

一是在教育形式上,實行集中教育與分散教育相結合。針對農村黨員居住比較分散,實施集中教育存在一定難度的實際,要求各站點靈活掌握教育方式,由單純的集中教育向集中教育與分散教育相結合轉變。對政治理論、政策法規、致富經驗等具有普遍需求的教育內容,由各村統一組織黨員幹部民眾到遠程教育站點學習。對行動不便或有特殊原因不能參加集體學習的黨員,由站點管理員刻錄成相應的課件光碟,通過送片上門,讓黨員在家中自行安排時間學習。

二是在教育對象上,實行黨員教育與民眾教育相結合。在遠程教育教學培訓工作中,注重將黨員教育與民眾教育相結合,逐步把受教育範圍擴大到入黨積極分子、種養大戶和普通民眾。

三是在教育內容上,實行需求與教學相結合。要求各站點通過深入摸排,及時了解黨員民眾的學習需求,並結合現有的課件資源,每月制定相應的教學計畫、教育內容,並在公布欄內預告,讓黨員民眾根據自己的需求自行選擇學習內容;對黨員民眾學習需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的,採取引進、下載、交流等形式,積極落實相應課件,盡最大努力予以滿足。從而實現教育內容由“有什麼就播放什麼”向“民眾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的轉變,成為民眾了解市場信息的“千里眼”、“順風耳”。

民生工作

張夏鎮張夏鎮

1600平方米的敬老院公寓樓內外粉刷,2008年5月初完工;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紮實推進,王泉村已完成變電室、泵房、蓄水池主體工程,鋪設村外管道和入戶管道4500米,供水到戶,青楊規模化供水工程正在鋪設村外管道11公里,水廠正在招標。

退耕還林還果2000畝,完成全年任務的80%;新發展“一池三改”示範村5個,新建沼氣池178戶,占全年任務的17%;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桃園、岳莊擴建茶園100畝,僅此一項每畝地可收入2000元。成功舉辦了濟南市第七屆杏花節,接待遊客10萬人次,為民眾增收搭建了平台。孔莊新國小基本完工,2008年7月份學生遷入了新教室。16個村安裝路燈500餘盞,民生問題明顯改善。

旅遊資源

張夏鎮仲宮臥虎山水庫
萬畝玉杏基地和萬畝黃金梨、泰山小白梨基地位於張夏鎮的黃家峪流域,是當地農民傳統栽植、增收的支柱產業,這裡交通便利,距104國道3公里,柏油路自104國道路經蓮台山貫穿黃家峪,直達仲宮臥虎山水庫和歷程高而鄉的“藥鄉森林公園”及泰山北臨的武莊鄉,通信、供電設施齊全。

黃家峪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區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山峪北側以玉杏園栽植為主,山峪南側以黃金梨、泰山小白梨為主,峪中以攔水截水、村莊規劃、“農家樂”接待處服務為主線,有農業旅遊管理機構,在這裡可觀光、瀏覽、避暑、歌舞、垂釣、划船、登山、攝影、科學考察,還可以隨時體驗農家生活。不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親切,而且能陶冶情操,十分有益身心健康。

觀景道路暢通,有12華里和6華里能坐車觀光的環山路和15公里的主幹柏油路。每年3月杏花盛開時節,遊客可乘車環山,在粉紅色花的海洋里賞花、觀光、攝影留念,可徒步沿環山路賞花觀景,與朵朵開放的杏花親吻,也可同果農體驗一下果樹管理的樂趣,或聽聽旅遊管理人員、導遊人員對景點的講解。徒步觀賞勞累之餘,可到山澗小溪歇腳,戲水納涼,或到水庫、會務接待中心休閒娛樂、垂釣划船,也可到“農家樂”接待處體驗農家生活,品嘗農家飯菜。夜晚可享受沐浴寂靜的山林清涼新鮮的空氣。到了5月,金黃色的玉杏掛滿枝頭,遊客可到樹下親自採摘個大、新鮮、酸甜可口的玉杏,保你大飽口福,在綠葉茂盛的樹陰下納涼、野炊進食。待熾熱的太陽西下,帶著喜悅滿載而歸,打道回府。

張夏鎮雙泉庵
雙泉庵

雙泉庵位於張夏鎮張夏村東1公里的通明山半腰處,門朝西北,是四禪寺的下院,正殿前2米並列雙泉成兩方池,故名雙泉庵。該庵自西向東現存門樓、正殿、南配殿。門樓頂瓦已不存,無門。正殿面闊3間,進深1間,硬山頂,前出廈,布瓦脊已毀。南配殿結構與正殿相同,院內有龍首碑、龜蚨碑及明至民國的碑碣共8通,碑刻記載較詳。該庵創建年代不詳,據碑載歷史較早,明中葉為極盛期,明末遭兵燹,庵堂荒廢,清、民國又曾兩興,現保存尚好。

蓮台山

“蓮台山”,地處濟南市長清縣張夏鎮境內,緊靠京滬鐵路、104國道兩大交通幹線,南與海內四大名剎之首“靈岩寺”相鄰,西與道教勝地“五峰山”相望,北距濟南25公里,地理條件得天獨厚。此山風景奇秀,山峰環抱如城,形似蓮台而得名,素有“江北第一天然植物園”之稱。林木覆蓋率達80%以上,樹冠鬱閉度90%以上,樹木達33科100多種,受國家二類保護的鳥類達8種。蓮台山風景區不僅土壤肥沃深厚,生態保持平衡,自然景觀更是得天獨厚,自古有世外桃園之稱。“蓮台山”以古洞薈萃著稱,以“婁敬洞”、“朝陽洞”、“太上老君洞”為代表的大小洞七十二處,處處都有美麗神奇的傳說。這裡還是宋元以來至解放初期的道教勝地。據元朝碑文記載,漢代名將張良、婁敬曾在此隱居。現今修復的“張仙祠”以及原有的“三元宮”、“呂祖祠”、“洞虛觀”等殘存古蹟是這裡的文物名勝。幾百年來,隨著道教的幾經興衰,文物古蹟所剩無幾,但蓮台山仍以她獨特的景色和四季宜人的氣候,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和科研人員,實屬休閒度假的寶地。“蓮台山度假村”總體規劃建築面積為1.4萬平方米,占山地27.2畝,總投資為5000萬元左右。設計造型為別墅式和連體式相結合的現代化風格建築,度假村由“蓮台山莊”、“蓮台賓館”、“康樂中心”、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四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