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特朗

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1916~1996),法國前總統(1981~1995年在任)。1945年入選國民議會。此後曾在8個內閣中任職,先後擔任過國務部長、內政部長、法務部長等職。1965~1968年擔任民主社會聯盟主席。1971年繼續擔任法國社會黨主席。以反對戴高樂主義著稱,1965年和1974年參加總統競選,均告失敗。1981年在以患癌症之身擊敗時任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成為法國第一個社會黨人總統。任內實行不成功的經濟改革,失敗後被迫和右翼總理雅克·席哈克實現共治,後來利用外交手腕連任總統,拉攏德國,平穩處理了蘇聯解體帶來的歐洲震盪,加速歐共體的統一。在任期間參與對台軍售,導致中法關係降低至冰點 。卸任不到一年病逝。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1916-1996)。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1981~1995)。生於雅納克市一鐵路工人家庭。就學於巴黎政治科學學院,曾任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入伍,1940年被俘,拘留在德國集中營後脫逃回國,參加抵抗運動。1943年在阿爾及爾會晤夏爾·戴高樂在臨時政府中負責戰俘和流亡者的工作。並參與組建民主和社會主義抵抗運動。戰後長期任國民議會議員(1946~1958),先後任總理辦公室新聞國務秘書、海外領地部長、國務部長、內政部長、法務部長等職。1958年反對戴高樂上台,對第五共和國持批評態度。1959~1962年任參議員。1965年參加總統選舉,被戴高樂擊敗。遂致力於左翼力量的聯合。先後出任民主和社會主義左翼聯合會主席(1965~1968)、共和機構大會黨主席(1970~1971)和社會黨第一書記(1971)。1972年和法共簽署共同政府綱領。1974年參加總統選舉,以45%選票再次失利。1981年在左翼各黨支持下擊敗吉斯卡爾·德斯坦,出任總統。任內實行改革,宣布建設法國式的社會主義,加速國有化進程,對外繼續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86年議會大選後,右翼取勝,與總理雅克·席哈克實行“共治”。1988年 5月在總統選舉中獲勝,蟬聯總統   。接下來的國會選舉社會黨亦勝利,故再次由社會黨人出任總理。推動91年對台“拉斐特”護衛艦軍售和92年第二次對台“幻影2000”戰鬥機軍售,直接導致中國關閉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以及部分中法大型合作項目被撤銷   。風水輪流轉,1993年國會大選右派再次勝利,故再次任命愛德華·巴拉迪爾為總理。雙首長製成立。在愛德華·巴拉迪爾的推動下,1993年12月28日,中法草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聯合公報》,法國政府承諾今後不批准法國企業參與武裝台灣   。1995年5月,任期屆滿退任,翌年1月8日因前列腺癌逝世。

密特朗在生命的黃昏曾經說過:“讓歷史來裁決我吧。”密特朗逝世10周年之際,有關他的書籍、紀錄片、研討會像雪崩一樣問世。仿佛談論他就能填補他留下的空白,仿佛他曾占據的國家元首和左派領袖位置至今無人取代。這個男人,以他的成功與失敗、光明與陰暗、偉大與不幸,給他的時代留下了印記。

密特朗逝世一周年時,有人認為密特朗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繼戴高樂之後最偉大的一位總統。他執政功大於過,儘管他沒有解決法國的問題,甚至還試圖阻止兩德統一。當時,總統與病魔頑強搏鬥、兩個家庭同時出現在靈柩前、私生女瑪扎琳的痛苦等等事實讓國民震撼。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密特朗執政功勞的判斷也在變化。排在前面的是社會改革、取消死刑、簽署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推動影視自由。他在第二任期內被揭露出二戰期間有不端行為,奇怪的是,苛刻的法國人似乎漸漸把這些淡忘了。  

政壇老手

少年時期

密特朗出生於法國西部夏朗德省雅爾納克市的一個鐵路職員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密特朗在校學習期間成績優秀,特別是法語、拉丁語和哲學。其父約瑟夫·密特朗是巴黎至奧爾良鐵路公司的職員。密特朗的童年是在家鄉和外祖父家度過的。他聰明好學,頗得外祖父疼愛。他每天潛心讀書,除了文學,對史地極感興趣,他曾這樣說:“史地是我童年最親密、最好的朋友,玫瑰色的法國地圖和綠色的德國地圖常常使我愛不釋手。”

參與政治

1934年,他到巴黎上大學,最後以優異成績於1938年獲得了法學與文學學士學位。隨著學生時代的結束,密特朗日益感到難以迴避政治問題。當時正值國際局勢劇烈動盪的年代,國際法西斯勢力在歐洲大陸上猖獗起來,任何人要想置身於事外顯然是不可能的。

1938年希特勒德國對奧地利的兼併,終於使年輕的密特朗義憤填膺。他在一份名叫《蒙達朗貝》的學生刊物上撰文抨擊法國與英國政府過於軟弱,遂使希特勒得以輕易取勝。21歲的密特朗終於承認他個人有必要或者說有義務參加政治活動了。1938年9月,歐洲大陸上空戰雲密布。剛從學校畢業的密特朗也應徵入伍了。二戰爆發後,密特朗成為戰俘,戰俘營的生活痛苦不堪,失去自由,對密特朗來說是無法忍受的。他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擺脫囚籠。他先後三次逃離集中營,前兩次均因計畫不周而未獲成功,最後一次是在1941年底,在地下抵抗組織的幫助下,他獲得成功,終於回到了故鄉。

抵抗活動

密特朗年輕時的軍裝照 密特朗年輕時的軍裝照

隨後不久,因為被捕的危險,他再次離開故鄉。他先來到維希政權的控制區內,在維希政府的戰俘總署任職。但暗地裡,他建立了秘密組織“莫爾朗小組”,把以前曾在德國集中營關押過的人和戰俘組織起來,既可從他們那裡得到有關德軍的情況,援助仍被關押的戰俘越獄,還可以把他們組織起來建立抵抗武裝,為法國的抗戰事業作貢獻。在這期間,密特朗以自己的傑出才能和膽略贏得了人們的欽佩。他在地下活動中曾多次遇險,但都憑他那臨危不懼、機智勇敢的本領而化險為夷。

1943年,在一次維希政權頭目出席的公眾集會上,密特朗公開痛斥維希政府頭目的賣國行徑,使他們狼狽不堪。待警方人員過來逮捕他時,抵抗運動的人員早趁會場的一片混亂保護他安然脫險了。密特朗的這一勇敢舉動受到了總部設在倫敦的“自由法國”組織的高度讚揚。再後來,密特朗經過一番周折,當選為統一的“全國戰俘與逃亡者運動”主席。在他領導下,這個抵抗組織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法國國內抵抗組織中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為法國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倒翁部長

1944年8月,盟軍已兵臨巴黎城下,戴高樂將軍任命了一個由15名秘書長組成的特別機構,臨時負責政府工作。不滿28歲的密特朗被任命為負責戰俘工作的秘書長。一個月後,在成立的新政府里,密特朗因沒有得到相應的部長職位而離開了政府。密特朗經過選擇,終於加入了左翼的民主社會抵抗聯盟,並在1946年11月舉行的第四共和國首屆國民議會選舉中,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第四共和國時期是法國政局最為動盪的時期。在它存在的近12年間,政府更迭竟達22次之多,而密特朗參加了其中的11屆政府,因此被人稱為第四共和國的“不倒翁部長”。

1947年1月22日,年僅30歲的密特朗被第四共和國第一屆政府總理保羅·拉馬迪埃任命為退伍軍人部長,成為近百年來法國最年輕的部長。年輕的密特朗初露鋒芒,成為第四共和國知名的部長之一,並開始受到政界的重視。後來由於政府更迭,密特朗與執政的喬治·皮杜爾總理意見不合,拒絕接受部長之職。

非洲之行

1950年1月,密特朗到非洲作了一次巡迴演講。這次的非洲之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具有轉折意義。此時的密特朗已是作為一位政治家的密特朗,他從非洲之行中獲得的不僅僅是身心上的愉快,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對非洲的直接認識。密特朗發現在法國政壇中,非洲殖民地問題猶如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一再被歷屆政府冷落,而殖民地正是法蘭西帝國存在的基礎,不對現行的殖民政策作一番改革,法國就將失去這些寶貴地區。回國後,密特朗下決心要敦促政府改變對非洲的政策。正好法國政府再次更選,新總理勒內·普利文邀請密特朗參加他的內閣。密特朗直率地提出擔任海外領地部長的要求,於1950年7月13日正式上任。此後,他的部長生涯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處理殖民地事務。在對非洲政策進行改革的問題上,密特朗博得了非洲民主聯盟的信任,但卻得罪了法國的統治階級。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密特朗被迫退出政府,但他在民主社會抵抗聯盟內的威信卻大大提高。因為他贏得了非洲民主聯盟議員的支持,爭取他們同民主社會抵抗聯盟議員共同組成議會黨團,壯大了聯盟的力量。兩年後,密特朗終於取代普利文,成為民主社會抵抗聯盟的主席。

內政部長

1959年時的密特朗 1959年時的密特朗

1954年,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受命組閣。他選擇了與自己殖民地及第四共和國制度等問題上見解相同的密特朗出任重要的內政部長職務。這次密特朗希望重複之前對非洲民主聯盟的政策,但又一次遭到沉重的打擊。但是,此時的密特朗已經習慣了政治舞台上變幻莫測的風雨襲擊,非常坦然地離開政府,而繼續他的民主社會抵抗聯盟主席的工作。接下去的兩年時間裡,法國的內閣危機越演越烈,政府更迭愈加頻繁。在野的密特朗也曾躍躍欲試,想問鼎總理寶座。但在接下來的一次機會裡,由於戴高樂的到來並組閣新政府而打破了密特朗的總理夢想,密特朗最後選擇了不與戴高樂派合作的道路,開始了長達23年的在野生涯。在野的密特朗境地十分孤立,但他毫不氣餒,仍堅定地樹起反戴高樂的旗幟。他一面重新積聚力量,搜羅一切反戴派的組織和個人,一面撰文立說,抨擊戴高樂的政策。他還不辭勞苦地為重新奪回自己的競選基地而四處奔波。他的努力終於收到了效果。

農堡市長

1959年3月,密特朗當選為涅夫勒省希農堡的市長。後來他一直保持著這個職位直到當選總統為止。1959年4月,他又被選進參議院。正當密特朗快要東山再起之時,1959年秋發生的“天文台事件”幾乎斷送了密特朗的政治前程。經過短暫的歇息,密特朗心頭的煩悶得以平息,他又開始向戴高樂政權提出挑戰了。在1962年11月法國的立法選舉中,他終於擊敗戴高樂派的候選人,再次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密特朗又恢復了他的政治活動。接下來的兩年中,密特朗為了尋求支持者,壯大反戴高樂派的力量而四處奔波,八方聯絡。

左翼領袖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 法國前總統密特朗

1964年,他終於成功地使他的民主社會抵抗聯盟同50多個“左派”政治俱 樂部合併成“共和制度大會黨”,密特朗當選為主席。接著密特朗又著手同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和激進黨結成“社會民主左翼聯盟”,參加1965年的法國總統競選。這次總統選舉的結果給密特朗以極大鼓舞。大選後,他立即帶領社會民主左翼聯盟投入1967年的立法選舉,與戴高樂派爭奪議會的席位。最後戴派僅以一席之優勢,勉強保住了議會的多數。由於密特朗的才幹,他被公認為當時左翼反對派的領袖。

1967年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一旦戴高樂辭去總統職位,密特朗將會輕而易舉地擊敗蓬皮杜而擔任下屆總統。正當密特朗躊躇滿志,準備組建一個聽命於自己的政黨,積蓄實力問鼎愛麗舍宮時,1968年5月,法國爆發了轟動世界的“五月風暴”。出現大規模的學生遊行、工人罷工,國內形勢癱瘓,戴高樂在巨大壓力下準備下台。此時密特朗大喜過望,以為入愛麗舍宮的機會到了。正當他準備行動時,戴高樂派又重振旗鼓地上台了。密特朗這次所遭受的打擊比“天文台事件”更加嚴重,他的一些盟友甚至在公開場合上故意冷落和疏遠他。但他仍然沒有氣餒。他密切注視著巴黎的政治動向,不知疲倦地在全國各地週遊,宣傳自己的主張。

1971年6月11日至13日,在塞納河畔的埃皮納體育館召開了社會黨和共產黨兩黨合併後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密特朗在會上發表了一篇充滿社會主義激情的富有魅力的演講,征服了與會的多數代表。結果在選舉黨的領導機構時,還沒領到社會黨黨證的密特朗就被推選為社會黨第一書記。當選後的密特朗首先改組了社會黨的組織機構,啟用了他的一些親密助手擔任黨內的重要職務,以建立自己在黨內的基礎。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左翼陣營,他提出與法國共產黨合作,並克服重重困難,在1972年6月同法共簽署了《共同綱領》 ,實現了左翼反對派的大聯合。

出師不利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

1974年4月2日,喬治·蓬皮杜總統因病突然逝世。法國又要進行總統大選,此次左翼密特朗和右翼吉斯卡爾·德斯坦成為總統候選人。但結果,由於密特朗與共產黨的主張不一致,遭到左翼聯盟的譴責而落選。選舉過後不久,密特朗並不罷休,立即就在巴黎主持召開了“社會主義者大會”,以擴大社會黨的隊伍。他還注意選拔了一批30多歲和40歲出頭的才華出眾的年輕人進入社會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在密特朗的領導下,社會黨的影響大大增強。同時,他還致力於加強左翼聯盟的團結。

在1976年3月的省議會選舉及1977年3月的市政選舉中,左翼聯盟取得了很大勝利。然而,隨著左翼聯盟力量的不斷發展,聯盟內部兩大力量社會黨和共產黨之間爭奪領導權及一些原則問題上的矛盾有增無減,終於導致了左翼聯盟的破裂,使得左翼政黨在1978年3月的議會選舉中再度失利。

屢敗屢戰

1981年春天,七年一度的總統選舉揭開了序幕。是進還是退,密特朗面臨重大抉擇。前兩次的競選總統他都失利了,這次的成敗對密特朗來說實在是非同小可。若參加競選再次失利,他將無顏面對廣大社會黨選民,到時只能非常難堪地退出政壇。

鄧小平會見朗索瓦·密特朗 鄧小平會見朗索瓦·密特朗

不參加選舉也許能保持自己的體面,但他已60多歲,經受不起時間的考驗,如果這次放棄機會,就再也沒有可能問鼎愛麗舍宮,實現他多年的夙願了。在這人生的十字路口,密特朗在他的助手們幫助下再三權衡利弊,終於做出要第三次參加總統競選的決定。密特朗的主要對手將是在職總統德斯坦。雙方的鬥爭日益激烈。密特朗乘坐一架小型噴氣式飛機在全國各地飛來飛去,參加民眾集會,發表演說。他的競選班子為了組織競選集會挖空心思,專門製作了一部取名《孤家寡人德斯坦》的電影,對德斯坦上台七年的政績作了辛辣的嘲諷,每次集會之前,總是先放映這部電影,然後再由密特朗上台發表他的競選演說。採用這種強烈對比的方法收到了極好的效果。1981年4月26日,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揭曉。雖然吉斯卡爾·德斯坦以28.31%的選票領先,但密特朗也以25.84%的選票緊追其後。在法國的歷史上,社會黨還從未單獨得過這么多的選票,因而密特朗的信心更足了。他以更加高昂的熱情投入了第二輪選舉。為了擊敗德斯坦,密特朗一方面堅持回擊德斯坦對他的指責,另一方面則積極爭取共產黨等左翼派別和中間選民的支持。

法國總統

《時代》封面上的密特朗(1981年) 《時代》封面上的密特朗(1981年)

1981年5月10日晚,第二輪投票終於見分曉。密特朗獲得了52%的選票,而德斯坦僅獲48%的選票。密特朗為之奮鬥了多少年的目標終於實現了。密特朗並沒有陶醉於這歷史性的勝利,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任及面前的困難。法國的經濟困難重重,失業人數與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國際局勢又動盪不安。為了鞏固勝利成果,他上任後立即解散了國民議會,進行重新選舉,產生了一個社會黨人占絕對多數的新議會。接著他又任命莫魯瓦組成有44名成員的內閣,其中共產黨人占了4個職位,以體現左翼的聯合。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活動,密特朗穩定了局面,為全力實施自己的政策和主張奠定了基礎。密特朗主張在不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程度的國有化、計畫化和自治管理對法國經濟進行漸進性的結構改革,以建立“民主”、“自由”的“法國式的社會主義”。為此,密特朗上台後實施了多項改革措施。

實施改革

在經濟上,密特朗政府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強調經濟計畫化,採取了擴大國有化、改革稅收制度、擴大就業、增加社會福利、按生產系列調整工業結構、鼓勵投資與革新、增加科研經費、發展高精尖技術等一系列政策,以提高法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

1981年與美國總統里根在一起 1981年與美國總統里根在一起

在政治上,他推行以“權力下放”為中心的體制改革,力圖逐步改變法國傳統的中央集權體制,充分發揮地方選民機構的作用。在外交上,密特朗繼續奉行從戴高樂到德斯坦時期所堅持的獨立外交和防務、爭取大國地位的總方針。他的基本思想是:保持東西方力量的均勢,特別是歐洲均勢,以維護世界和平;維護和加強大西洋聯盟,積極推動西歐聯合,既要加強法美關係,又要保持法國的獨立;反對蘇聯的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主張在加強實力抗衡的同時保持與蘇對話和發展雙邊經濟關係;加強和發展同第三世界的關係,推進南北對話,擴大法國在世界上各個地區的影響。在密特朗總統的第一任期內,這些外交思想基本上得到實現。然而,密特朗所推行的各種經濟和社會改革步子過大,超過了法國的經濟能力,出現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為此,密特朗的信譽受到嚴重的損害。

1984年底的一次民意調查表明,法國只有36%的選民信任密特朗,密特朗的威望下降到了低谷。他撤換了總理皮埃爾·莫魯瓦,換上了洛朗·法比尤斯,但還是沒有改變局面。1986年3月的國民議會選舉。在這次選舉中,密特朗為首的左翼執政黨失去了議會多數。根據憲法,密特朗不得不任命在議會中戰了上風的右翼反對派領導人雅克·席哈克為政府總理,從而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歷史上開創了左翼總統與右翼總理“共處”的先例。兩年的“共處”不但沒有使密特朗的聲望繼續下降,反而成了他重新戰勝反對派的轉機,恢復了他新任總統時的聲望。這就為1988年密特朗競選連任奠定了基礎。經過一陣緊鑼密鼓的預演,1988年法國總統大選又開場了。老謀深算的密特朗在這次競選中提出了“溫和的綱領”,不再像1981年那樣大談經濟政治改革,而是呼籲團結合作。

政治頂峰

為了爭取游離不定的中間選民和部分右翼選民的支持,他還極力淡化自己的社會黨色彩,宣稱他不是作為社會黨的候選人,而是作為“社會黨支持的候選人”參加競選。同時,他還大肆宣傳在自己的第一任期內所推行的社會福利政策給中下層人民所帶來的實際利益,表示今後要進一步擴大社會福利政策,以吸引廣大選民。在法國經濟回升乏力、社會矛盾尖銳的形勢下,密特朗的主張體現了多數人的意願,終於使他再次擊敗對手,蟬聯法國總統。年逾70的密特朗,經歷了40多年的宦海沉浮,終於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頂峰,並為自己奠定了在法國歷史中的獨特地位。當時人們就評論,這次勝利不是黨派的勝利,純粹是密特朗個人魅力的勝利。

第二任期

他上台後,挑選米歇爾·羅卡爾作為總理,1991年當他的民望下跌,密特朗總統迫使他辭職,又選了埃迪特·克勒松夫人成為法國第一個女總理,但她卻太好鬥,任職不到一年就掛冠而去,工人出身的皮埃爾·貝雷戈瓦也未能挽回民意,最終以悲劇型的自殺了結了生命。因為1993年3月法國社會黨政府在大選中失敗,法國傳統右翼力量保衛共和聯盟取而代之,在總統任期的最後兩年,密特朗被迫接受保衛共和聯盟的愛德華·巴拉迪爾為總理,開始第二次左右共治,他身體不好,而右翼也不願在總統大選前惹事,政局基本平穩。1995年,密特朗下台,1996年1月8日病逝。

個人著作

這位年逾古稀的社會黨總統雖然主要經歷是從事政治活動,但他的興趣卻是文學。他說:“千萬別以為我的生命中充滿了政治,政治在我重要事務的次序中不占第一位,文學永遠是我的樂園”。他每天在繁忙的政務活動之後總要讀兩小時書才就寢。他還擠時間著書立說。他的著作之多,文筆之優美流暢,結構之嚴謹,內容之豐富往往使一些專業作家自愧不如。他的主要作品有: 《中國面臨挑戰》 、《不斷的政變》 、 《我的實情》 、 《手持玫瑰》 、 《蜜蜂與建築師》等。

與家人關係

1938年1月28日,年輕的大學生密特朗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的舞會上被一位身穿玫瑰紅蟬翼紗連衣裙的年輕姑娘牢牢地吸引住了。這位姑娘優美的舞姿和神韻簡直把密特朗看呆了。舞曲終於停了,那姑娘正面朝密特朗轉過身來。密特朗仔細看去,只見那姑娘一頭秀美柔軟的金髮,紅潤的小嘴唇漾著笑意,亭亭玉立,光彩照人。密特朗一下子怦然心動。

這名女孩子叫瑪麗・路易絲・泰拉斯,當時,她是一位年僅15歲的國中三年級的學生,21歲的密特朗連瑪麗的名字尚不知道,但從那一刻起,她的形象永遠刻在密特朗的腦海里。後來,密特朗終於打聽到瑪麗的下落,不久便把她追到手,1940年3月3日兩人正式訂婚。此前,密特朗已於1938年9月服兵役。很快,二戰爆發了。

戰爭打亂了一切。1940年5月10日,密特朗在色當山地的一次戰鬥中不幸負傷,並很快落入德軍之手,轉入法西斯集中營。從此,密特朗和情人天各一方,再也無法見面。開始,他們還保持著書信聯繫,後來連這種唯一的聯繫也日漸稀少。 對於年輕單純的瑪麗來說,這樣的打擊似乎太大了。一位十六七歲的女孩子正是心花怒放的時候,在她的未婚夫身陷囹圄、遠困敵人集中營的情況下,她又怎能抵擋得住出現在她身邊的強烈誘惑?

當密特朗死裡逃生、三次越獄,最終獲得成功,趕回家鄉,期待著與情人重逢的時候,他終於發現他心愛的人早已墜入一位波蘭人安托萬・戈爾多夫斯基布下的情網。初戀失敗後,密特朗變得既憂鬱,又誘人,遇到漂亮的女人即殷勤備至。他曾直言不諱地對別人說:“我從中只選擇了一個,可是她卻沒有選擇我。於是,我選擇了所有的女人。   ”

密特郎和他的妻子達尼埃爾是在抵抗運動中相識的,當時17歲的達尼埃爾是護士。她的姐姐把正在她的巴黎寓所里藏身的密特朗介紹給達尼埃爾。達尼埃爾後來回憶說:他當時粘著假鬍子,戴著軟帽,她覺得他長得很難看。但後來他們相愛結婚了。他們有兩個兒子,長子讓—克里斯托夫,是記者;次子吉爾貝是教員。

密特朗的家庭生活是和諧的。1981年競選總統時,在與吉斯卡爾·德斯坦進行面對面辯論前一小時,他還在巴黎同他兒子散步呢!辯論結束後,他回到家裡看見妻子達妮埃爾·密特朗蓋著被子在沙發上睡覺,一隻腳露在外面,他躡手躡腳走向前去,替她蓋上,輕聲地說:“這會著涼的!”

除夫人外,密特朗還有一名半公開的情人安妮,並跟她育有一女。即便是在1981年總統大選戰日程最緊張的時候,密特朗的私生活安排得還和往常一樣。每天晚上,司機都要帶著他先到情婦安妮的住所幽會,然後再回密特朗在比埃佛街的寓所。白天,他會打很多電話。他不僅要跟妻子通話,要知道她一切都好,而且,沒有一天不跟和安妮通話。

據密特朗的司機皮埃里·杜里爾說,密特朗和安妮的關係是另一種情形,是一種真正的情愛之戀。安妮是一個漂亮的女人,比密特朗年輕30歲。在他生活的最後時段,密特朗甚至會對此表現得妒意十足。

在與妻子和情婦周鏇的同時,密特朗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風流韻事,那都不過是些一夜之情。杜里爾說,密特朗精力旺盛,有時一晚之內可接連跟三個情人幽會,使他這個司機疲於奔命。對此,密特朗解釋說:這就如同按照菜譜用餐一樣,有頭盤,有主菜,還要來點甜品!密特朗把這些安排得很好,不同約會、不同地點、不同面孔,一切都不亂。

在他愛或愛他的女人里,有平民女性,也有的頭戴皇冠。一次,到巴黎訪問的某國王后主動與密特朗約會。官方的活動結束後,皇家貴賓返回與總統府隔街相對的馬麗尼國賓館。已是夜深之時,密特朗對司機說,“我們去馬麗尼國賓館。”於是,在到訪的國王不在身邊之際,密特朗造訪了那位王后。從那位王后的房間裡出來時,密特朗對司機說:“不要誤解,這純粹是文化性和禮節性的拜會。”熟不知,這次夜間拜訪傳到了那位國王的耳朵里,他妒火中燒,險些貶了那位王后。不過,最後還是文化取勝了!

1982年,巴黎猶太人居住區的恐怖事件發生後,當時任總統的密特朗下令組建一個反恐小組,並稱其主要任務是“打擊恐怖主義”。但小組的這一職能很快得到了“延伸”。由於密特朗陷入婚外情,並且有了一個私生女瑪扎麗娜,為保守這個對自己極為不利的秘密,他下令反恐小組開始進行“愛麗舍電話竊聽”行動。竊聽事件的暴露是在1993年3月4日。當時,法國《解放報》揭露,很多有頭有臉的人物,包括記者、法官甚至電影明星在內的150多人的電話被愛麗舍宮監聽,其中3人的行動還受到監視。

而最“八卦”的是他對影星卡羅勒·布凱的竊聽。密特朗顯然是她的忠實影迷,想掌握夢中情人的一舉一動。雖然曝出法國版“水門事件”,但人們似乎非常尊重密特朗的私生活,認為卷到媒體的追逐中是不正常的事。密特朗的政治生涯並沒有像尼克森那樣受到致命影響,他平安度過了自己的任期後,終老此生。如何解釋人們對總統私生活的這種尊重呢?恐怕只有法國人自己 更清楚了。

1988年,密特朗被檢查出患了癌症,他自知來日無多,為了給愛女和情人一個交待,他打定主意把她們從半地下狀態中解放出來。有一年,日本天皇訪問法國,密特朗竟然驚世駭俗地把私生女帶上了國宴。1994年11月10日,在密特朗的授意下,《巴黎競賽畫報》周刊刊發了一張20歲妙齡少女的照片,她就是馬扎莉娜·潘若,這份報導的標題充分體現了法國人可愛寬容的性情,“密特朗和他的女兒,一段震撼人心的雙重生活的故事,一位父親的溫情,一位總統的可嘉勇氣。   ”1996年1月8日,密特朗走完了他79年的人生旅程。根據密特朗“喪事從簡”的遺囑,出席葬禮的只有密特朗的親屬和摯友。在這個“家庭葬禮”上,密特朗的“兩個家庭”終於走在一起了。密特朗的夫人達妮埃爾流著眼淚擁抱了密特朗的私生女瑪扎莉娜。

慈善事業

巴黎德魯歐拍賣行1月29日晚熱鬧非凡,法國已故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的遺孀舉行拍賣會,吸引了約300人參加。社會黨人密特朗於1981年至1995年出任法國總統,1996年因癌症病逝。這次拍賣會上共有拍賣品368件,包括密特朗的衣物等生活用品,所得款項將用於慈善事業。

遺物拍賣

拍賣會上,一雙黑絲絨面的鞋子非常惹眼,這雙鞋由一名英國鞋匠製作,上面繡有象徵社會黨的玫瑰圖案。密特朗生前最喜歡的一頂棕黃色淺頂軟呢帽在拍賣會前估價為120歐元(約177美元),最終在喊價100次的競拍大戰中以7800歐元(1.15萬美元)價格售出。

來自巴黎的競拍者雅克·里巴對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說:“他(密特朗)創造了法國歷史,作為一個普通人,能繫上總統的領帶讓我感覺很好。”大約有50條密特朗的領帶參加拍賣,里巴決定購買一條。參加拍賣的物品還包括一些世界各國領導人送給密特朗的禮物,其中有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菲德爾·卡斯楚贈送的一個鱷魚皮包和前美國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所贈禮品。

時尚總統

密特朗著裝品位頗高,他生前所穿服裝一般出自世界頂級服裝設計師之手,他們大多來自香奈爾、伊夫·聖羅蘭、迪奧、吉爾·桑達和愛馬仕等多家知名服裝生產商。從這次拍賣的服裝來看,密特朗本人對Cifonelli的毛料西裝情有獨鍾。

拍賣會上還有密特朗擁有的多頂品牌帽子,包括巴拿馬草帽、俄羅斯風情的毛皮帽、圓頂硬禮帽等。法國高檔鞋製造商韋斯頓公司生產的13雙軟皮鞋也參加了競拍。很多競拍者因密特朗無可挑剔的著裝品位慕名而來,想在大飽眼福的同時,在拍賣會上購得名牌真品。一名中年男士指著一套密特朗喜歡的Cifonelli套裝說:“品質真好,這些一流設計的服飾以後也不會過時。”“這是十年來最划算的買賣,”洛朗·福爾熱說。他在拍賣會上買走了幾件套裝。

籌措資金

密特朗遺孀達尼埃爾·密特朗現年83歲,她組織這次拍賣會的主要目的是為自己負責的一家慈善機構籌款。這家慈善機構致力於幫助開發中國家人民獲得乾淨的飲用水。在拍賣會之前,法國政府削減了對這一慈善機構的補貼。拍賣會組織者貝內迪克特·布隆多-瓦泰爾說:“密特朗夫人決定拍賣總統的部分遺物來為基金會籌資,但她也留下了一些,比如她在密特朗就職典禮上穿的禮服。”拍賣會的競拍環節進行得十分激烈,競拍者積極喊價,使得拍賣會最終籌集錢款總額約15萬歐元(22萬美元),比之前預計翻了一番還多。

歷任法國總統列表

 任次總統所屬政黨任期始於任期終於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  
1

拿破崙
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

秩序黨1848年12月20日1852年12月2日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  
2阿道夫·梯也爾
Louis Adolphe Thiers
保皇黨1871年8月30日1873年5月24日
3瑪麗·埃德米·帕特里斯·莫里斯·德·麥克馬洪
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
軍人1873年5月24日1879年1月30日
4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
François Paul Jules Grévy
共和機會主義者1879年1月30日1887年12月2日
5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
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
左派共和主義者1887年12月3日1894年6月25日
6讓·保羅·皮埃爾·卡西米爾·佩里埃
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érier
左派共和主義者1894年6月27日1895年1月16日
7弗朗索瓦·菲利·福爾
François Félix Faure
保皇黨1895年1月17日1899年2月16日
8埃米勒·弗朗索瓦·盧貝
Émile François Loubet
左派共和主義者1899年2月18日1906年2月18日
9克萊芒·阿爾芒·法利埃
Clement Armand Fallières
激進黨1906年2月18日1913年2月18日
10雷蒙·普恩加萊
Raymond Poincaré
進步共和黨1913年2月18日1920年2月18日
11保羅·歐仁·路易·德沙內爾
Paul Eugène Louis Deschanel
進步共和黨1920年2月18日1920年9月21日
12亞歷山大·米勒蘭
Alexandre Millerand
社會共和黨1920年9月23日1924年6月11日
13皮埃爾·保羅·亨利·加斯東·杜梅格
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gue
激進黨1924年6月13日1931年6月13日
14保羅·杜美
Paul Doumer
激進黨1931年6月13日1932年5月7日
15阿爾貝·勒布倫
Albert Lebrun
民主共和陣線1932年5月7日1940年7月11日
註:動盪時期的臨時政府沒有列出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統  
16樊尚·奧里奧爾
Jules-Vincent Auriol
法國社會黨1947年1月16日1954年1月16日
17勒內·儒勒·古斯塔夫·科蒂
René-Jules-Gustave Coty
無黨派獨立人士1969年4月28日1969年6月20日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  
18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共和國民主聯盟1959年1月8日1969年4月28日
19喬治·讓·蓬皮杜
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
共和國民主聯盟1969年6月20日1974年4月2日
20瓦萊里·瑪利·勒內·喬治·吉斯卡爾·德斯坦
Valéry Marie René Georges Giscard d'Estaing
全國獨立共和主義联盟 (至1978年)
法國民主同盟 (自1978年)
1974年5月27日1981年5月21日
21弗朗索瓦·莫里斯·阿德里安·瑪利·密特朗
François Maurice Adrien Marie Mitterrand
社會黨1981年5月21日1995年5月17日
22雅克·勒內·席哈克
Jacques René Chirac
保衛共和國黨 (至2002年)
總統多數票聯盟 (2002年)
人民運動聯盟 (自2002年)
1995年5月17日2007年5月16日
23尼古拉·保羅·斯特凡納·薩科齊·德納吉·博喬
Nicolas Paul Stéphane Sarközy de Nagy-Bocsa
人民運動聯盟2007年5月16日2012年5月
24弗朗索瓦·奧朗德
François Hollande
 社會黨 2012年5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