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米勒蘭

亞歷山大·米勒蘭

亞歷山大·埃蒂耶納·米勒蘭Alexandre Millerand( 1859~1943) ,法國政治家。1920年當選法國總理。後來以溫和派聯盟領袖的資格當選共和國總統(1920~1924),帝國主義時代社會主義者參加資產階級政府的第一個代表人物。 後迫於左翼聯盟的壓力而辭職。

基本信息

簡介

亞歷山大·米勒蘭 亞歷山大·米勒蘭

1885年作為社會黨人被選入眾議院。不久成為社會黨左派領袖,1896年以前主編該機關報《小共和國報》。1899年加入皮埃爾·瓦爾德克-盧梭的“保衛共和”內閣,任商業部長。1909年在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的第一屆內閣中任公共工程部長。1912年在雷蒙·普恩加萊內閣中任陸軍部長。在勒內·維維亞尼內閣中仍擔任此職,直至1915年10月辭職為止。1918年當選為倫理和政治科學院院士。1920年1月喬治·克列孟梭辭職,他組成內閣,任總理兼外交部長。1920年9月共和國總統保羅·歐仁·路易·德沙內爾由於健康原因辭職,他當選為德夏內爾的繼承人。他在做候選人時並不隱諱他有意修改憲法,增加總統的權力。1924年5月,占多數的激進黨和社會黨以左翼聯盟的名義在選舉中獲勝。他關於總統職權的主張,與該派發生衝突。該派攻擊他公開支持保守派,置總統嚴守中立的傳統於不顧,致使他無法組成一個可接受的內閣,不得不辭職。1927年到1940年他在參議院中不再起主要作用。他已出版的著作有《改良社會主義》(1903年)和《為了國防》(1913年)。

生平

社會主義運動

米勒蘭1859年2月10日生在巴黎。祖籍在香檳郡羅歇教區,米勒蘭祖上為當地名門世家,一度曾是第二號豪富。從米勒蘭的祖父起,一家人離開故土,遷至阿爾讓特伊,後定居巴黎。米勒蘭的父親名讓—弗郎索瓦·米勒蘭,母親名阿梅利—梅拉尼·卡昂,他們生一子一女。米勒蘭出世時,家境已經衰敗,淪為小商。家庭盡力供他上學,他曾在米什萊和亨利四世中學就讀,學業成績頗佳,後入大學,學習法律。1882年,他以從事律師職業而進入社會。

米勒蘭當律師為人辯護時,常因善於詞令而給人以深刻印象。一些資產階級人士對他的這一特點甚為欽佩,認為他的辯護詞是為了“說服人”,而不是為了“譁眾取寵”。八十年代初,他常為克列孟梭創辦的激進派報紙《正義報》撰稿。1884年當選為巴黎市議會的議員,1885年當選為議會議員,屬激進派。1886年議會中社會主義派的一些議員組成“工人小組”,1887年米勒蘭也參加進去。1889年立法議會選舉,米勒蘭當選。就在這一年他脫離了激進派,九十年代初參加了社會主義運動。

1891年4月,法國工人黨根據第二國際的決議,號召法國工人在5月1日舉行示威遊行,要求政府制定8小時工作日的法律。在諾爾省的富爾米城,當局逮捕了一些參加5月1日示威遊行的人,並命令警察對要求釋放被捕者的工人民眾開槍,結果10人被打死,30人受傷。1892年卡爾莫城的礦工舉行罷工,要求增加工資。這是當時法國工人運動中的兩件大事。米勒蘭站在工人一邊,進行了有力的支持,為工人辯護,因而在社會主義運動中聲譽大振。

1893年米勒蘭和維維安尼成立了“塞納省社會主義共和聯盟”,這是獨立社會主義者同盟的前身。成立這個組織的目的是為了“聯合那些不願在某個公式中表明自己學說見解的社會主義者,統一獨立社會主義派以參加競選”。1893年法國舉行立法議會選舉。由於社會主義運動開展起來,並為苦難深重的工人階級謀求了一些福利,很多工人便把自己的選票投給社會主義者。社會主義各派共獲得五、六十萬張選票,50多個席位。獨立社會主義派成績最為顯著,米勒蘭也當選,他在議會中組織了一個獨立社會主義議員小組。

1893至1896年,米勒蘭任甘必大創辦的《小共和國報》總編輯。他容許社會主義各派在此報上發表文章。他本人也發表了題為《敵人》的文章,批評讓·卡西米爾-佩里埃總統,後者因受到讓·饒勒斯、米勒蘭等社會主義者的攻擊,被迫於1895年辭職,米勒蘭因此又撈取了一筆政治資本。

1896年5月舉行市政選舉,社會主義各派取得了比1893年更大的成績。5月30日,社會主義各派在巴黎聖芒德的多勒門餐廳設宴,慶祝這次輝煌勝利。社會主義各派的領導人蓋得、瓦揚、布魯斯、饒勒斯、維維安尼、米勒蘭等皆出席了宴會。米勒蘭是大會主持人,他號召社會主義各派團結起來,他希望所有的社會主義者“具有一個心靈、一種思想、一種行動”。他在會上發表演說,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即所謂“聖芒德綱領”。綱領的中心思想是:“國家進行干預,使各種形式的生產和交換手段,按其成熟到可為社會所占有的程度,逐步從資本主義所有轉變為國家所有;通過普選獲得國家權力;勞動者的國際協調”。聖芒德綱領為後來的米勒蘭主義即入閣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得到不少溫和社會主義者的擁護。綱領既已制定,下一步就是將其付諸實施。

米勒蘭主義

1898年底,饒勒斯、米勒蘭、卡美利納將塞納省社會主義共和聯盟擴大,組成了“法國獨立社會主義者聯盟”。與此同時,拉比斯基埃建立了“獨立社會主義革命小組聯盟”,後來這兩個組織聯合起來,組成“獨立社會主義者同盟”,一直存在到1901年8月。獨立社會主義派人數雖不算多,但能量極大,米勒蘭是這個組織的頭面人物。

1899年6月,查理·迪皮伊內閣倒台後,法國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危機。6月13日普安卡雷出面組閣。米勒蘭認為實踐聖芒德綱領的時機已經到來。6月16日,他去拜訪普安卡雷,並暗示後者應邀請維維安尼入閣當部長。但普安卡雷組閣失敗。勒內·瓦爾德克·盧梭接替普安卡雷,6月17日,第一次組閣未成。6月22日,勒內·瓦爾德克·盧梭第二次準備組閣時,米勒蘭私訪瓦爾德克—盧梭,毛遂自薦。當時法國工人運動高漲,民眾普遍左傾。資產階級明白,在這種局勢下採取公開的高壓政策極不適宜。勒內·瓦爾德克·盧梭為人既果斷堅強,而又謹慎持重,他試圖採取一種靈活的手段。他的內閣囊括了自左至右的各派代表人物,當然核心仍為溫和共和派等右翼政黨。米勒蘭在內閣中任工商業部長。勒內·瓦爾德克·盧梭委米勒蘭以此任乃是經過精心籌劃和煞費了一番苦心的。因為“那裡能使任職者成為漠不關心的人。”勒內·瓦爾德克·盧梭第一次召集內閣各部長開會時,軍事部長職位為空缺,當他宣布將邀請拿破崙第三級副官、鎮壓巴黎公社的劊子手加里費將軍任軍事部長時,特地向米勒蘭瞟了一眼。這位新上任的工商業部長沉默不語,沒有表示任何異議。

米勒蘭當上部長後有些忘乎所以。1900年7月,他在一次宴會上發表演講,沾沾自喜地說:入閣“對我是一個偉大的榮譽。”米勒蘭入閣後完全遵照勒內·瓦爾德克·盧梭的意志行事,並不是象他所宣稱的,他入閣的目的是實現社會主義者的聯盟,並將他們引向奪取政權。

米勒蘭入閣時不存在勞工部,有關勞工的一切問題皆歸工商業部管理。米勒蘭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其意義微不足道。這些改革是:第一,1900年3月30日通過法令,規定成年工人的工作日不超過11小時。1892年已經規定童工和女工的工作日為11小時,米勒蘭法令只不過是將原法令擴大範圍而已。第二,改組和建立了一些歸部領導的組織,如把原來只管研究和統計的“勞動辦事處”改為和工人協會進行聯繫的“勞動管理處”,即不只是從事研究和統計工作,並對工人實行監督和管理。其次,改組了“最高勞動委員會”,工會可派代表參加,另又建立了“勞動委員會”,資本家和工人派同等數目的代表參加,這是一個調解勞資糾紛的仲裁機構。乍一看,這些措施似乎對工人有利,但實際上是在資本家控制下實現“勞資合作”。受益的當然是資產階級,無怪乎一些資產階級稱米勒蘭入閣後的工作為“米勒蘭的偉業”。

米勒蘭入閣之前也曾表示,社會主義者不應該參加資產階級的政府。他這次入閣事先未徵求社會主義各派的意見,採取了先斬後奏的辦法。不少社會主義者對他入閣極為憤怒,尤其感到憤慨的是,參加這屆內閣的竟還有扼殺巴黎公社的劊子手加里費將軍。蓋得、瓦揚等人從理論到行動都嚴厲譴責米勒蘭,認為他的行為是放棄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是與劊子手攜手合作”。但也有不少社會主義者如饒勒斯、維維安尼、白里安等從理論到行動都支持米勒蘭。第三種人如阿勒曼等理論上並不反對,只反對米勒蘭與加里費共事。他們認為,這對於公社戰士來說,如骨鯁於喉,無法咽下。

1899年12月召開了全法國社會主義者的代表大會。大會以818票對634票通過了蓋得的決議,譴責入閣行為。但大會又通過了另一項決議,即黨如能審查社會主義者參加資產階級內閣問題,則可以參加。因之,大會實際上成了原則否定、具體肯定。米勒蘭事件使法國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分裂,這是資產階級朝夕祈求的事情。

米勒蘭主義並不是法國的一種孤立現象,米勒蘭主義就是實踐的伯恩施坦主義。米勒蘭事件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也引起強烈反映。支持米勒蘭者大有人在,如德國的福爾馬爾、休德庫姆、比利時的安塞爾、匈牙利的社會民主黨機關報等皆是。1900年9月20日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代表大會,會上蓋得、瓦揚堅決反對入閣。大會通過了卡爾·考茨基提出的決議草案,認為入閣“是一個策略問題而不是原則問題”,在一定的條件下社會黨人可以參加資產階級政府。雖然通過此決議時做了一些補充,但未能彌補其缺陷。此決議,史稱“橡皮決議”。米勒蘭利用其決議為自己辯護。

三叛徒內閣

亞歷山大·米勒蘭 亞歷山大·米勒蘭

1905年法國成立了統一的法國社會黨,米勒蘭沒有加入。1906年米勒蘭再次當選議員。1909年7月24日白里安組閣,自任內務部長。他邀請米勒蘭任公共工程部長,維維安尼也應邀入閣。白里安、維維安尼都曾是社會黨黨員,故這一屆內閣獲得“三叛徒內閣”的罵名。1910年,法國爆發了鐵路工人大罷工,米勒蘭進行嚴厲鎮壓。1891、1892年他曾以雄辯的口才為富爾米的被捕工人和卡爾莫的罷工工人進行辯護,在工人中贏得聲譽。十八、九年之後,自己竟然鎮壓工人,這乃是歷史對他的無情嘲諷。米勒蘭1912—1913年、1914—1915年兩度任軍事部長,在軍事上為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作準備,為法帝國主義者瓜分世界效盡犬馬之勞。他曾對冶金工人說:“不再有工人的權力,不再有社會立法,只有戰爭。”

組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工人運動高漲,運輸工人、冶金工人、礦工和紡織工人舉行罷工。1919年有21個省的礦工為爭取自己的權利進行了英勇鬥爭。法國帝國主義者對人民民眾運動的高漲感到恐懼,為了把大中小資產階級團結起來,組織了“國民聯盟”。聯盟的首領就是普安卡雷和米勒蘭。1919年11月,米勒蘭發表演說,中心思想是“團結、勞動、互相支援”。1919年11月舉行議會選舉,國民聯盟獲得437個議席,約占2/3,米勒蘭當上了內閣總理和外交部長。1920年1月,米勒蘭組織政府。米勒蘭政府取消了8小時工作日。他的內政方針就是鎮壓革命力量,控制工人階級。法國無產階級奮力抵抗,1920年爆發了大罷工,米勒蘭又嚴厲實行鎮壓。‘

總統

1920年9月米勒蘭當選總統。米勒蘭任總統期內,先後由白里安和普安卡雷組織政府。普安卡雷為了改善經濟狀況、徹底摧毀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為了提高“國民聯盟”在中小資產階級中的威信以鞏固自己的陣地,於1923年1月占領了魯爾。米勒蘭對這一行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法國勞動人民反對魯爾冒險行動,反對普安卡雷的對外政策。“國民聯盟”的威信一落千丈。

原來參加“國民聯盟”的激進黨怕毀壞了自己的名譽,退出了“國民聯盟”,它與社會黨人、共和主義社會黨人等派別組成了“左翼聯盟”。1924年5月舉行議會選舉,“左翼聯盟”大勝,獲315個議席。“國民聯盟”只有258個議席。議會不支持米勒蘭總統。“左翼聯盟”認為,“米勒蘭應滾開”,“‘國民聯盟’的人沒有資格代表法國”。米勒蘭被迫於1924年6月11日辭職。從此以後,米勒蘭在政治舞台上不再起重要作用了。1943年米勒蘭逝於凡爾賽,終年84歲 。

歷任法國總統列表

任次 總統 所屬政黨 任期始於 任期終於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
1

拿破崙
Charles-Louis-Napoléon Bonaparte

秩序黨 1848年12月20日 1852年12月2日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
2 阿道夫·梯也爾
Louis Adolphe Thiers
保皇黨 1871年8月30日 1873年5月24日
3 瑪麗·埃德米·帕特里斯·莫里斯·德·麥克馬洪
Marie Edme Patrice Maurice de Mac-Mahon
軍人 1873年5月24日 1879年1月30日
4 弗朗索瓦·保羅·儒勒·格雷維
François Paul Jules Grévy
共和機會主義者 1879年1月30日 1887年12月2日
5 瑪利·弗朗索瓦·薩迪·卡諾
Marie François Sadi Carnot
左派共和主義者 1887年12月3日 1894年6月25日
6 讓·保羅·皮埃爾·卡西米爾·佩里埃
Jean Paul Pierre Casimir-Périer
左派共和主義者 1894年6月27日 1895年1月16日
7 弗朗索瓦·菲利·福爾
François Félix Faure
保皇黨 1895年1月17日 1899年2月16日
8 埃米勒·弗朗索瓦·盧貝
Émile François Loubet
左派共和主義者 1899年2月18日 1906年2月18日
9 克萊芒·阿爾芒·法利埃
Clement Armand Fallières
激進黨 1906年2月18日 1913年2月18日
10 雷蒙·普恩加萊
Raymond Poincaré
進步共和黨 1913年2月18日 1920年2月18日
11 保羅·歐仁·路易·德沙內爾
Paul Eugène Louis Deschanel
進步共和黨 1920年2月18日 1920年9月21日
12 亞歷山大·米勒蘭
Alexandre Millerand
社會共和黨 1920年9月23日 1924年6月11日
13 皮埃爾·保羅·亨利·加斯東·杜梅格
Pierre-Paul-Henri-Gaston Doumergue
激進黨 1924年6月13日 1931年6月13日
14 保羅·杜美
Paul Doumer
激進黨 1931年6月13日 1932年5月7日
15 阿爾貝·勒布倫
Albert Lebrun
民主共和陣線 1932年5月7日 1940年7月11日
註: 動盪時期的臨時政府沒有列出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統
16 樊尚·奧里奧爾
Jules-Vincent Auriol
法國社會黨 1947年1月16日 1954年1月16日
17 勒內·儒勒·古斯塔夫·科蒂
René-Jules-Gustave Coty
無黨派獨立人士 1969年4月28日 1969年6月20日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
18 戴高樂
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
共和國民主聯盟 1959年1月8日 1969年4月28日
19 喬治·讓·蓬皮杜
Georges Jean Raymond Pompidou
共和國民主聯盟 1969年6月20日 1974年4月2日
20 瓦萊里·瑪利·勒內·喬治·吉斯卡爾·德斯坦
Valéry Marie René Georges Giscard d'Estaing
全國獨立共和主義联盟 (至1978年)
法國民主同盟 (自1978年)
1974年5月27日 1981年5月21日
21 弗朗索瓦·莫里斯·阿德里安·瑪利·密特朗
François Maurice Adrien Marie Mitterrand
社會黨 1981年5月21日 1995年5月17日
22 雅克·勒內·席哈克
Jacques René Chirac
保衛共和國黨 (至2002年)
總統多數票聯盟 (2002年)
人民運動聯盟 (自2002年)
1995年5月17日 2007年5月16日
23 尼古拉·保羅·斯特凡納·薩科齊·德納吉·博喬
Nicolas Paul Stéphane Sarközy de Nagy-Bocsa
人民運動聯盟 2007年5月16日 2012年5月
24 弗朗索瓦·奧朗德
François Hollande
社會黨 2012年5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