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什市場區位理論

廖什市場區位理論

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以市場需求作為空間變數對市場區位體系的解釋。廖什(A.Losch)的市場區位理論把市場需求作為空間變數來研究區位理論,進而探討了市場區位體系和工業企業最大利潤的區位,形成了市場區位理論。市場區位理論將空間均衡的思想引入區位分析,研究了市場規模和市場需求結構對區位選擇和產業配置的影響。

簡介

廖什市場區位理論廖什市場區位理論
廖什認為,每一單個企業產品銷售範圍,最初是以產地為圓心,最大銷售距離為半徑的圓形,而產品價格又是需求量的遞減函式,所以單個企業的產品總銷售額是需求曲線在銷售圓區鏇轉形成的圓錐體。隨著更多工廠的介入,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銷售範圍,由此形成了圓外空擋,即圓外有很多潛在的消費者不能得到市場的供給,但是這種圓形市場僅僅是短期的,因為通過自由競爭,每個企業都想擴大自己的市場範圍,因此圓與圓之間的空擋被新的競爭者所占領,圓形市場被擠壓,最後形成了六邊形市場網路。這種理論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很相似。

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以市場需求作為空間變數對市場區位體系的解釋,在區位理論的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進一步發展了區位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區域會存在,它定義了依賴於市場區以及規模經濟和交通成本之間的關係的節點區。這樣,不僅失去為分析由單純的生產擴展到了市場,而且開始從單個廠商為主擴展到了整個產業。”

廖什認為,工業區位應該選擇在能夠獲得最大利潤的市場地域,他把利潤最大化原則同產品的銷售範圍聯繫在一起,認為一個經濟個體的區位選擇不僅受其他相關經濟個體的影響,而且也受消費者供給者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他認為在空間區位達到均衡時。最佳的空間範圍是正六邊形。

內容

廖什市場區位理論廖什市場區位理論
區位理論隨三次浪潮而來。與真實的波浪一樣,其波峰十分明顯,但一波未落,一波又起,沒有明顯的交接點。第一股浪潮是以“運輸成本”為核心的區位研究。它發軔於馮·杜能對一個孤立的市場中心周圍的農業土地利用的研究(1875)。杜能的假設與問題,成為其後一個世紀的研究的共同特徵。杜能模型建立在運輸成本與土地價格這一對概念的基礎之上,並假定土地價格是運輸成本的反函式。換言之,一塊土地的價格與該土地和市場中心間的距離成反比例關係。在某一特定的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最為合理?從上述假設出發,杜能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杜能把景觀特徵、資源和經濟要素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簡化為一個均質平原,在這個均質平原上,資金與勞動力流動自如,運輸成本相同,肥力均等,只有一個中心市場。他推論,將出現一系列作物生產的同心圓地帶。根據耕作的集約化程度、該類作物的市場價格、以及把作物送到市場的運輸成本,各地帶內種植的作物有其特定的價格。例如,供應市場的蔬菜,單位重量的價格較高,種植的集約化程度也高,就應該在鄰近市場的地帶種植;而薪柴體積大、單位重量價格相對較低,因為薪柴生產者在地價較高、靠近中心區的土地上,競爭不過其他生產者,所以只能在較遠的地區進行生產。

從馮·杜能的簡單農業模型,已引出若干其他行業的區位模型。在遊憩業中,約克諾(Yokeno,1974)和米奧塞克(Miossec,1977)將杜能的模型,用於城市周圍旅遊業發展的研究。R.W.維克曼(Vickerman,1975)則用它來預測城市遊憩業的區位。

A·韋伯(Weber,1909)同樣採用運輸成本方法,擴大了問題的分析範圍,與杜能的出發點相反,他不是預測在指定區位生產什麼,而是希望為指定的行業預測最佳區位。他通過引入勞動力成本與資源分布的變化,放寬了完全均質的平原的假定。他也認識到,某些行業趨於集中,而某些行業趨於分散。比較近期的關於運輸成本方法的論述,是由E.M.胡佛(Hoover,1948)完成的。與對區位問題的討論相比,胡佛曾精闢分析了行業的聚集力與擴散力,後者的貢獻更大。他在把運輸成本與生產成本作為聚集力與擴散力的分析中,比前人走得更遠。胡佛還強調了公用事業、保險、勞動力補給、以及用於區位決策的資金來源等的重要性。

區位理論的第二股浪潮,是所謂的“區位相互依賴”的區位研究。1911年,韋伯批評與他一塊工作的經濟學家忽略了產業間商業活動的空間影響;1929年,H.H.霍特林(Hotelling)又一次提出了這種指責。到1935年,B.奧林(Ohlin)提出了一個初步的理論,把產業間貿易與區域間貿易的概念擴展為區位問題。他採用了修正後的杜能孤立國模型,並用中心資源取代了中心市場。然後,對資源周圍將要產生的區位和不同產業的集聚與擴散作了預測。

原理

廖什市場區位理論廖什市場區位理論
但是,對區位的相互依賴作出最重要、全完善的闡述的人,並不是奧林,而是克里斯泰勒(1933)和A.廖什(L”sch,1944)。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鎮間的等級區位與聯繫的原理,為廖什和以後的地理學家和區域學家對產業的分析,提供了基礎。這些原理包括:

1.存在一個最低的門檻人口,低於這個門檻人口將不能產生或提供某種可供銷售的商品或服務。

2.這一門檻值取決於要生產的商品類型。人們為得到某商品而旅行的意願,也隨商品的類型而變化。這兩種影響結合在一起,便產生了不同規模的市場區,該市場區是每種商品的函式。一般地,那些門檻較高的商品,比那些門檻較低的商品,更能吸引較遠距離的顧客。

3.以市場區的規模為基礎,中心地(產業與人口的集聚地)形成不同的等級。小城鎮僅提供當地所需的商品;大城市既提供當地所需的商品,也提供那些門檻值較大的商品。較高級別的中心地都可提供較低級別的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

4.企業的自由進入使競爭者增多,並使市場區的規模縮小。

5.均一的運輸與資源分布,使競爭者彼此儘可能遠地分開,並在競爭允許的條件下,儘可能地擴大他們的市場區。

6.產業間的依賴性,以及考慮到須把商業點布置在使顧客的運輸成本最低的地方,造成了補充性或非競爭性行業的集中。

7.原理4、5、6中描述的各種力的相互作用,導致中心地周圍形成六邊形腹地。中心地的等級產生了腹地的等級。

觀點

廖什市場區位理論廖什市場區位理論
廖什認為大多數工業區位是選擇在能夠獲取最大利潤的市場地域,區位的最終目標是尋取最大利潤地點。最佳區位不是費用最小點,也不是收入最大點,而是收入和費用的差最大點,即利潤最大點。

(1)由基礎聚落形成的蜂窩狀六邊行

(2)門檻值不同的商品,需求相應數量的基礎聚落作為其市場區

(3)在大城市的周圍地區,形成疏密相間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的經濟景觀。

廖什在他的理論中,假設消費者不均勻地分散在腹地內,這一假設使中心地理論更具普遍意義。他假定銷售商有同樣的生產成本,但運輸成本不同,他們可以借其區位的優勢,對特定的消費者施以經濟上的控制。廖什還提出了經濟區的概念,這些經濟區形成於生產者周圍,在運輸成本(該成本會引起區域邊界的縮小)的影響下,經濟區的規模平衡於足夠的市場(該市場會引起區域邊界的擴大)需求。在一個具有均一運輸成本與資源分布的均質平原上,這些區域應呈六邊形,並且填滿整個空間。但在真實的景觀中,這些區域將很少會趨向六邊形,其形狀的變化,反映了道路網、資源賦存、勞動力、以及市場等的變化。

條件

廖什市場區位理論廖什市場區位理論
第一,在均質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運輸條件都相同;進行生產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著農業人口,最初他們的生產是自給自足,且消費者的行為相同。

第三,在整個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術知識,所有的農民都可能得到生產機會

第四,除經濟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慮。

模型

廖什以農戶生產和銷售啤酒為例,研究市場區及其體系的形成規律和空間形式。

特點

廖什最大利潤區位論的市場是蜂窩狀的正六邊形“面”狀市場。在壟斷競爭情況下,首先著眼於確定均衡價格和銷售量,即平均生產費用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再通過此來確定市場地域均衡時的面積和形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