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

幼兒期

從1歲開始至滿3歲稱為幼兒期,這一時期是兒童智力的發展非常迅速的時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開始表現的時期,也是個性、品質開始形成的時期。幼兒期個性的形成是以後個性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了培養孩子在德、智、體幾方面更順利、更健康地成長,以配合“四化”的需要,多出人才和早出人才,家長應特別注意幼兒期的教育。要想與寶寶之間更加合作點,還需要彼此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父母不要總是嘮叨寶寶所犯的每一個小的錯誤,這樣會給寶寶年幼的自尊心帶來傷害。而且寶寶如若總是受到媽媽的批評,自信心都會大減。因此,媽媽們最好每天都給孩子正面的評價,誇讚寶寶,而不是大聲斥責。

基本信息

身體發育

在幼兒期,個體的生理不斷地發展變化,身高、體重在增長,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逐漸接近於成人,肌肉、骨骼越來越結實有力;更主要的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不斷成熟和發展。幼兒大腦重量在繼續增加,3歲時為1011克,到6、7歲時能達到1280克。這時皮層細胞的纖維繼續增長,分枝增多,並不斷地髓鞘化;皮層細胞之

(圖)幼兒期幼兒期
間的聯繫增多,分析綜合活動日益完善,皮層各葉相繼成熟,皮層抑制功能迅速發展。這些,為幼兒的心理發展提供了條件。幼兒頭顱的發育與其它部位相比,處於領先地位。1~3歲內頭圍全年增長2厘米;以後直到15歲,僅增4~5厘米,達到成人的頭圍。出生時新生兒的胸圍比頭圍小1~2厘米;1歲左右小兒的胸圍趕上頭圍;1歲後只12歲胸圍超過頭圍。牙齒的發育可以反映骨骼的發育情況。1歲時嬰兒應出6~8顆乳牙;2歲半時20顆乳牙應全部出齊。顱囟的變化反映了顱骨發育情況。一般1歲半的幼兒顱囟都應閉合。

體格生長速度減慢仍穩定增長:體重穩定在每年增長2kg左右,身高穩定在每年5~7cm左右。比嬰兒時期旺盛的食慾相對略為下降。從會走、會跳、會跑開始,接觸外界環境相對增多。神經心裡發展迅速:語言、記憶及思維想像力、精細運動等發展增快,對外界環境產生好奇心,好模仿,趨向智慧型發展過渡。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周圍交往增多,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與情感多樣化,易產生同情感、榮譽感、信任感,正確引導下,可逐步區別好與壞,喜歡與不喜歡。

正文

個體從3至6、7歲的時期。又稱為學前期。幼兒期按年齡分為幼兒初期(3~4歲)、幼兒中期(4~5歲)和幼兒晚期(5至6、7歲)。

在幼兒期,個體的生理不斷地發展變化,身高、體重在增長,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逐漸接近於成人,肌肉骨骼越來越結實有力;更主要的是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的結構和功能不斷成熟和發展。幼兒大腦重量在繼續增加,3歲時為1011克,到6、7歲時能達到1280克。這時皮層細胞的纖維繼續增長,分枝增多,並不斷地髓鞘化;皮層細胞之間的聯繫增多,分析綜合活動日益完善,皮層各葉相繼成熟,皮層抑制功能迅速發展。這些,為幼兒的心理發展提供了條件。

幼兒在新的生活和教育條件影響下,在積極從事以遊戲為主要形式的各種活動中,心理發展與嬰兒相比發生了質的飛躍。他們的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只是剛剛開始發展,並開始形成著最初的個性。這時,幼兒心理發展水平也就相當於J.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中的前運算階段。
言語的發展 幼兒期是口語豐富化時期。皮亞傑認為,就言語功能發展來說,幼兒期是由自我中心言語向社會言語過渡的時期。但許多研究者不同意這樣的看法,認為兒童的言語一開始就具有社會交際的功能。
幼兒能夠逐漸控制發音器官,區別微小差別的語音,可以發出本國語所包括的全部語音。他們擁有的辭彙量迅速增加。一般說,幼兒在幼兒初期約掌握500~700個詞,到幼兒末期約掌握3500~4000個詞以上。在同一年齡階段,他們掌握的辭彙量因生活和教育條件的不同會有很大的個別差異。C.比勒的研究表明,3~4歲幼兒所掌握的辭彙量,最高達2846個,最低僅有598個。幼兒掌握的辭彙比較豐富,中國河北師範大學的研究者對26名3~4歲幼兒所說的名詞加以分析,表明這些詞中已包括人稱、飲食、衣著、居住、動物植物、無機物自然現象、人體各部分、時間方位、社會現象、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醫藥衛生、文化生活、政治術語、抽象概念等。幼兒掌握詞的種類也比較齊全,中國幼兒的口語中,不僅有實詞,也有虛詞,已包含漢語中的各種詞類。此外,幼兒通過與周圍人們的言語交往,逐漸學習、掌握複雜的語句形式和語法結構,到幼兒晚期,不僅會運用並列複合句,而且還能運用比較完整的從屬複合句。但由於認識能力的限制,幼兒在言語交際中常會發生用詞不當、詞不達意、句不完整等錯誤。

幼兒言語的另一特點是出現出聲的自言自語,這是有聲的外部言語向不出聲的內部言語轉化的過渡形態。通過正確的教育,幼兒到6、7歲時不僅可以順利地進行交際、交流思想,也能運用言語的調節功能促進自身心理活動的積極進行。

飲食不當

說到孩子近視,人們大多會只歸咎於光線太暗或太強,或者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機、看書寫字姿勢不正等,但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三餐食物安排不當,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為避免孩子過早戴上眼鏡,除了供給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以外,以下幾類食物是不可缺乏的。

含鈣食物

鈣是我們較為熟悉也頗為重視的一種礦物元素,但大家對它的認識還是集中在增進骨骼發育、防止兒童佝僂病等方面,很少將它與眼睛的發育聯繫起來,然而醫

幼兒期含鈣食品/牛奶
學專家們指出,鈣的缺乏是造成視力發育不良乃至形成近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科學依據是:眼球如同一個盛滿清水的塑膠小囊,如果鈣元素缺乏,其液壓就會忽高忽低,不能保持正常狀態,這種狀況就像一個正在亮著的燈泡,很容易被忽高忽低的電壓燒壞一樣。眼球如果缺少了鈣,可使發育異常而形成近視。

含鈣食物有:牛奶、豆製品、魚蝦、動物骨等,還要注意搭配動物的肝臟、蛋黃、綠色蔬菜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以增加鈣的吸收與利用。

含鉻食物

鉻元素也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礦物元素,在眼球發育中的作用是使其滲透壓保持平衡,否則可導致晶狀體鼓出變凸,致使眼的屈光度增大,而成為近視眼。根據專家的測算,兒童每天約需鉻50-200微克。
含鉻食物有:穀物、肉類、乳酪及蛋黃等,應多給孩子安排。

硬質食物

經常給孩子吃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增加咀吃力頻率與力度,可促進小兒視力的發育,日本一位名叫船越的教授為此做了專門調查,資料顯示,常吃細麵條一類軟食的孩子很少使用下巴部分的咬肌,這是造成視力異常的一個重要禍根,日本秋田大學醫學院衛生學教研室的島田副教授的一項研究表明,常吃不需咀吃力之柔軟食物的學生中,視力差的人特別多;而常吃硬食者,視力差的人很少。這是因為咀吃力可增加面部肌肉包括眼肌的力量,使之具有調節晶狀體的強大能力,避免近視眼的發生。
比較適合兒童的硬質食物有:胡蘿蔔水果甘藍動物骨、豆類等。這些食物既耐吃力又富含養分,特別值得推薦。

幼兒遊戲

遊戲是幼兒期的主導活動
兒童的主導活動對其心理發展的內容和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遊戲是幼兒期兒童的主導活動。遊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重要意義如下:
第一,幼兒的遊戲主導著他們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
第二,幼兒的各種學習多是通過遊戲活動進行的。
第三,遊戲是幼兒教育的最佳途徑。
對遊戲的理解和解釋

(一)古典遊戲理論

古典遊戲理論著重從遊戲與人類關係的角度解釋遊戲的原因和目的。古典的遊戲理論幾乎都有進化論的影響,對遊戲的解釋具有生物化傾向,如精力過剩論和重演論。
(二)現代遊戲理論
現代遊戲理論主要有精神分析學派理論和認知學派理論等對遊戲的解釋。精神分析學派理論著眼於遊戲與兒童的人格和情緒的發展。他們認為遊戲能獲得現實中不能實現的願望,能控制現實中的創傷性體驗,從而促進兒童人格和情緒的健康發展。認知學派理論著重遊戲與兒童個體認知發展的關係。強調遊戲與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相應;遊戲練習並鞏固已習得的各種能力;遊戲促進認知發展;遊戲創造著最近發展區。

(三)遊戲的發展
兒童遊戲的發展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遊戲的客觀規律性表現為遊戲特點的發展和遊戲的社會性發展。
認知發展理論以遊戲體現認知發展水平為依據把遊戲分為三個階段
(一)機能遊戲
機能遊戲主要是重複簡單的動作和活動,其內容是基本生活的反應。這主要是嬰兒期的親子遊戲和模仿性遊戲。
(二)象徵性遊戲
象徵性遊戲是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通過想像建構虛假情境的創造性活動。象徵性遊戲是幼兒期的遊戲特點,又稱假裝遊戲。
(三)規則性遊戲
規則性遊戲的突出特點是遊戲規則外顯,遊戲的角色內隱。遊戲的競爭性決定了遊戲的規則性。童年期及以後,主要是規則性遊戲。
幼兒期象徵性遊戲的特點
(一)以主題遊戲為主
主題遊戲是幼兒的物質、文化和社會活動,主題遊戲有情境活動,有角色分工,投入濃厚的興趣和高漲的情緒,使遊戲達到“兒童遊戲的高峰”(皮亞傑語)。
(二)運用與現實物相仿的代替物
象徵性遊戲的重要特點是運用不相干的事物代替現實物(如拿竹竿當馬騎)或以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如鬼怪)來表征現實物,進行假裝遊戲。
(三)通過想像建構虛假遊戲情境
遊戲中越來越少地依賴現實物的支持,對真實情況的依賴性更加減弱,而是通過想像虛構脫離真實的假裝情境(如在太陽上建築抗震的安全樓),進行創造性活動。
(四)遊戲中富有創造性
象徵性的主題遊戲需要選擇主題、創編情節、角色協調,各種現實物的替代符號的創想和靈活運用以及人際矛盾的協調等,這都激發著兒童的創造想像,激勵他們提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遊戲的動機重在活動過程
幼兒沉迷於遊戲活動的過程,而不在乎遊戲的結果。遊戲促進發展、遊戲的學習功能都體現在活動過程中。成人對幼兒的教育也多在遊戲活動過程中進行。
遊戲的社會性發展
遊戲的社會性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非社會性遊戲:獨自遊戲、旁觀遊戲。
第二階段,平行遊戲。這是指兒童具有參與其他兒童遊戲的意向,湊近他人遊戲的場所,並進行雷同的遊戲活動,但沒有相互交流,也不試圖影響他人的行為。平行遊戲可視為非社會性遊戲向社會性遊戲的過渡形式。
第三階段,社會性遊戲。社會性遊戲是指遊戲活動具有社會交往性質,可分為如下兩種:
其一,協同遊戲。其特點是兒童各自遊戲,遊戲過程中有言語溝通、情節交流等互動關係,沒有共同目的,也沒有角色分工.、
其二,合作遊戲。該類遊戲是兒童的組群遊戲活動,其突出特徵在於,具有共同目的、明確分工和彼此協調合作。
合作遊戲要求兒童具有言語溝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遊戲規則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複雜的社會交往技能。可見,幼兒的遊戲是其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活動。
遊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促進作用
遊戲對幼兒心理發展的作用具有其他活動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第一,遊戲是幼兒活動和情感愉悅的精神寄託。
第二,遊戲是促進幼兒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渠道。
第三,遊戲是幼兒之間社會交往的最好園地。
第四,遊戲是幼兒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載體

各項發展狀況

感知覺的發展
幼兒的各種感覺和知覺都在迅速地完善著。其中最主要的是視覺、聽覺和觸摸覺,比較複雜的空間知覺圖形知覺時間知覺也開始發展。

視敏度(分辨物體細微部分的能力)在幼兒期開始發展起來,並隨年齡的增長和不斷練習而逐漸提高,尤以幼兒晚期發展為快,提高明顯。幼兒精細區別各種色調的明度、飽和度的能力,以及把各種顏色與它的名稱鞏固地聯繫起來的能力,在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展。到了幼兒晚期,能區分各種顏色,並能正確地叫出它們的名稱。
幼兒聽覺和觸摸覺的感受性,在教育的影響下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到幼兒晚期,對物體的大小、輕重和形狀等屬性的感知錯誤減少,精確度增加。

幼兒能分辨上、下、前、後等空間方位,卻不能完全正確地辨別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方位。至於抽象的方位,整個幼兒期都不能掌握。

幼兒時期知覺的水平較低。在估計時間間隔上,5歲時還極不準確、不穩定,也不會使用時間標尺;到幼兒晚期才略有提高。

幼兒期幼兒期
幼兒初期兒童不能進行自覺的、有組織的觀察。在正確的教育下,到了幼兒晚期,他們能初步地按照觀察的任務,有目的地、持續地、具有一定概括性地來進行觀察。

注意的發展

幼兒的不隨意注意達到了高度發展,不隨意注意的範圍擴大,而且比較穩定。他們可以比較長時間地作自己感興趣的遊戲或聽人講故事。幼稚園的生活、活動,雖然要求幼兒按照一定的目的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動,讓他們不斷地經受隨意注意的練習。但是一般說,只有到了幼兒晚期,幼兒才逐漸學會獨立地組織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但仍然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

記憶的發展

幼兒記憶最突出的特點是具有明顯的直覺形象性。對於直觀材料要比抽象的原理或詞的材料容易識記,而在詞的材料中,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或推斷容易識記。
幼兒的記憶仍帶有相當的無意性。他們不善於在自己面前提出識記某種東西的目的,也不善於自覺地去完成識記任務。他們所獲得的許多知識,都是在遊戲或其他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記住的。識記的效果,取決於兒童對識記對象的興趣。幼兒晚期有意識記和追憶能力才開始發展起來。
幼兒在識記時,常常根據事物的一些外部聯繫,機械地識記。在正確教育下,隨著幼兒言語調節功能的增長,到幼兒中期,幼兒開始從理解事物的意義上進行意義識記,詞的邏輯記憶也逐漸發展。如幼兒在複述故事時,並非一字一句地照背,而是或多或少地經過邏輯加工。
幼兒記憶的保持能力、再認能力和重現能力,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在再認方面,3歲兒童可以認識幾個月以前認識過的東西;4歲時能把一年前認識過的東西再認出來。在重現方面,3歲時可以回憶幾個星期以前識記的事物;4歲時可以回憶幾個月以前識記的事物。到幼兒晚期,兒童可以記住他生活中所看過、聽過或引起過情感體驗的各種事物。

想像的發展 

幼兒能逐漸按照要求進行想像。他們的想像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目的性和有意性。同時幼兒的想像不再依照成人的描述或指示來進行。在他們的想像活動中,開始出現一些創造因素。但總的說來,這種有意性和創造性還不占主導地位,表現為:①想像的主題易於變化,常為當前感知的直接刺激所制約,也常為自身的興趣和情緒所左右。②想像的內容多半是重現自身生活中的某些經驗。如在角色遊戲中,他們玩的娃娃家遊戲,基本上是他們自己的家庭生活的翻版。幼稚園遊戲,也就是他們所在幼稚園班級活動的寫照。因而今天玩的遊戲主題、角色和進程,與昨天、前天的基本類同。這表明幼兒的想像帶有很大的複製性和模仿性,再造想像仍占主導地位。

思維的發展 

幼兒的思維已逐漸從與行動的溶合中解放出來,逐漸由直覺行動性向具體形象性過渡,即在思維中開始引進了象徵功能。他們的思維可以不受實際的、眼前的和具體的事物所左右。但是,由於知識經驗貧乏,思維時所憑藉的又主要是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所以他們不會運用一般的原理、原則和方法進行思維。也就是說,幼兒還不善於從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上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邏輯思維水平較低。皮亞傑認為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具有自我中心、不守恆等特徵,如:捉迷藏時,躲藏者認為只要把自己的頭藏了起來,自己看不見別人,就躲好了,以為自己看不見別人,別人也就看不見自己;媽媽換了副新眼鏡就“不像媽媽”了。這類現象之所以產生,正是幼兒抽象思維水平低,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時,有極大的片面性,以致顧此失彼、顧頭不顧尾。

但是,幼兒期不是沒有或不可能有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幼兒晚期,特別是5歲半到6歲期間,可以看到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開始萌芽。幼兒思維水平可以在教育的影響下提高。幼兒知識經驗的積累,特別是概念的形成,語詞理解力的加強,以及觀察力的培養,都直接有助於幼兒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幼兒期媽媽在哪?

情感的發展 

情感在幼兒生活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幼兒期的情感隨著幼兒需要的增長,以及知識經驗、自制能力的增強,有極為明顯的發展。具體表現為:①情感反應豐富多樣。幼兒的多種需要,形成了他們多種情感的體驗,特別是某些社會需要的產生和發展,使他們產生了許多新的情感,如幼兒中期逐漸出現的友誼感、幼兒晚期進一步發展的集體榮譽感等。幼兒原有的情感更加廣泛和深化。如依戀感,嬰兒期兒童只是對撫養他們的親近的人發生,其基礎主要是滿足自身的溫飽等生理上的需要;幼兒期的兒童,對教師、同伴也發生了依戀感,它的基礎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社交、求知等方面的精神上需要。②情感逐漸變得穩定。在幼兒初期兒童的情感容易變化,比較外露,表現出明顯的易變性和不穩定性;到了幼兒晚期,兒童學會了使用表情的手段,漸能控制感情的發生,也逐漸能控制情感的表露,但這僅僅是初步的。③隨著自身的認識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環境,特別是周圍成人的影響,人類的一些高級感情,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幼兒身上也開始萌芽。
意志的發展 嬰兒期兒童,意志還處於萌芽狀態,他們僅出現一些具有最簡單的目的性行為。到幼兒期,兒童的意志才開始發展。到幼兒晚期,兒童逐漸能克制自己的願望,制止某種行動,初步掌握自己的心理活動。但幼兒期心理活動的隨意性剛剛出現,自制力還很低,意志表現只是很初步的。

個性的發展 

幼兒期是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幼兒期以前的兒童,心理活動缺乏隨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他們在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以及行為方式上,都沒有統一的、比較穩定的表現,沒有確定的傾向,也沒有穩固的個性心理特徵。
隨著幼兒活動的自覺性、獨立性、目的性的增強,幼兒期兒童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最初步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個性。幼兒的個性傾向和個性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受他們的自我意識和道德行為、道德判斷發展的影響。在自我意識方面,幼兒還不善於獨立地進行自我評價;在道德行為上也缺乏獨立的、長遠的動機;在道德判斷上往往只注意效果,並帶有較大的具體形象性和情緒性。他們在評價自己和別人的行為時,往往聽信成人的評價,或模仿成人的言行。在解釋行為的理由時,往往以“我們老師說的”、“媽媽就是這么做的”或“我喜歡”等來回答。在判斷是非時,直接以行為的結果為準。到了幼兒的晚期,在正確的教育下,兒童能夠逐漸從社會意義和道德規範上去判明一些行為的是非,開始注意到行為動機的作用。

心理素質培養

心理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孩子等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心理素質教育應該是幼稚園素質教育中極其重要的內容,然而這方面研究還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當前,許多幼兒存在著一些不良的心理問題,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負、嫉妒、過分敏感依賴性強、情緒不穩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幼兒心理健康問題是當前急待解決的一個新課題。如何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通過有效途徑對幼兒心理素質培養呢?

(圖)心理素質培養心理素質培養

幫助幼兒確立自我,促進自己適應環境。幼稚園的孩子由於年齡小、自我意識水平低,不能正確估計和評價自己。幫助幼兒確立自我意識,使其正確地估計自己和別人,恰當地認識和處理自己和周圍人之間的關係,相信自己,增強自信心。特別是要保持個人和環境的心理平衡,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從而使幼兒能順利地步入心理健康發展的軌道。

(1)克服自負心理。自負是指孩子過高地估計和評價自己的表現。例如班上有個別幼兒,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較“能幹”而常常受老師表揚,就趾高氣揚,目中無人,不願意與他人一起玩。對此教師可通過故事《誰的本領大》、《不驕傲的孩子》等進行教育疏導,指導幼兒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幫助幼兒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領,只有團結協作,互相幫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領得到最好地發揮。並教育幼兒“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別人好,還是生活條件比別人優越,都不能瞧不起別人,不可以驕傲自滿”。逐步讓孩子們懂得“虛心使人進步”的道理。

(2)戰勝自卑心理。自卑的幼兒總是不相信自己,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教師對此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並採取相應的教育對策:①要引導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計自己,幫助他們把自己比同齡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來,做出合理客觀的評價。②引導孩子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而要不斷使自己“揚長避短”。同時教師應提供給孩子表現和鍛鍊的機會,安排一些適合他們特點、愛好和能力的活動,讓他們把事情做好,從而提高自信心。③針對孩子的弱點,要指導其主動求得別人的幫助,不可因害怕自己不如別人而自我封閉。

(3)消除嫉妒心理。有的孩子不願意別人比自己強,看到別人取得成績或獲得進步時,臉上就不高興,心理就不平衡。這時,孩子更需要老師的關懷和幫助。作為教師也有責任對其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心理疏導,以期幫助孩子增強“消除嫉妒心理”的自信心和能力。首先應觀察分析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慣、交往活動等實情,找出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的各種因素。留心觀察孩子日常的言談舉止,及時發現並制止嫉妒心理的萌芽。其次是平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心理教育,如通過故事《不嫉妒別人》等形式,引導幼兒充分認識嫉妒心理的危害性,教育幼兒善於學習同伴的優點,啟發誘導幼兒:每個孩子都在爭取進步,自己也會不斷進步。當別人進步時,自己不生氣,不嫉妒,而要迎頭趕上,爭取進步。

加強意志力磨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於家長的包辦代替和嬌寵溺愛,許多幼兒的抗挫能力較差,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必須加強意志磨練,提高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如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和討論,提高幼兒對生活中困難和挫折的認識,增強抗挫能力。可以講述英雄人物歷盡艱險戰勝困難的故事;介紹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使幼兒明白: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隨時都會遇到困難的,人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總之,教師要提供更多的機會,使孩子從小多接觸困難,以增強戰勝困難的毅力。多承受挫折的磨練,以堅韌不拔的意志。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做事不易,世事艱難。這就培養了孩子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等優良的心理品質,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

營造健康心理氛圍,滿足正當心理需求。營造健康心理氛圍,滿足幼兒正當的心理需求,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形成幼兒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因素。每個幼兒都有獲得“愛”的正當心理需求,實踐證明:一個充分享受到成人正確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反之,當孩子正當心理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時,則常常自暴自棄,或者產生種種逆反心理。教師首先應該尊重幼兒、熱愛幼兒,掌握一些向幼兒表示師愛的技巧,努力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以滿足幼兒正當的心理需求。如在幼兒最需要關懷時,親切地看他一眼,或關切地說上一句話,或輕輕地撫摸他一下,這些都是“愛”的表示。這些看似簡單、平常的言行,有的能讓孩子快樂一天甚至幾天,回味幾年甚至一生。因此,教師平時應通過多種方式正確“施愛”,滿足幼兒正當的心理需求,遏制和消除畏懼、驚恐焦慮等心理疾患,逐步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等良好的心理素質,真正讓幼兒在充滿愛的心理氛圍里健康成長。當然對於幼兒不合理的要求和願望是不能遷就的,而應該耐心地做說服教育工作。同時要正確對待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失誤,不要給予過多的指責。因為過多的指責,只會收到暫時的、表面的震懾作用,卻中斷了幼兒做錯事後自我譴責和剖析錯誤的心理過程,也就中斷了幼兒自我教育的過程,其直接後果是導致幼兒的固執和任性。因此,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及時肯定幼兒的點滴進步,滿足幼兒正當的心理需求,使其增強自信,從而誘導幼兒做一個性格開朗、情緒穩定、積極向上、熱愛生活、活潑大方的孩子。

教導方法

(圖)聽話的寶寶聽話的寶寶

要想與寶寶之間更加合作點,還需要彼此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父母不要總是嘮叨寶寶所犯的每一個小的錯誤,這樣會給寶寶年幼的自尊心帶來傷害。而且寶寶如若總是受到媽媽的批評自信心都會大減。因此,媽媽們最好每天都給孩子正面的評價,誇讚寶寶,而不是大聲斥責。另外,產後的媽媽們工作無論怎么忙,也要擠出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寶寶,陪同他們一起做喜歡的事情。

其次,對於寶寶,父母一定要做為一個鼓勵者陪伴在他身邊。不要因過分擔心寶寶,而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做事情的每一個細節,因為您這樣做等同是在"監控"他的人生,本質上來說您對自己的寶寶還是不夠自信。因此,儘量給小寶寶們獨立完成一些小事情的機會。在寶寶遇到的挫折中,儘管你很想幫忙或對他做的事情想抱怨,但你還是應該放手讓他自己解決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稍微用一些簡單的句子或者小提示幫助他解決問題,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可以好好跟小朋友說話,而不要這么大聲嚷嚷的。”

再次,對寶寶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不要大聲斥責,也不要打罵,因為長時間的暴力或者怒火,是得不到寶寶跟你合作的契合點的,反而會讓你更加憤怒,讓小孩對你更加抗拒,並更加調皮難改了。因此,時刻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地向孩子宣洩你的憤怒沮喪。當你寶寶跟你發小脾氣的時候,你不能發火,相反,應該"借"你的冷靜給小朋友。告訴他他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並且給他另外一個選擇。例如,"踢東西是不對的。你可以告訴我你生氣了,但是不需要踢東西。"

再次,面對小寶寶不斷地頂嘴,很多的媽媽忍耐程度有限,但你要發現原來小寶寶有時頂嘴也只是他宣洩情緒的方式。如果你此時反駁他,就可能引發罵戰。只會讓他更加不願配合。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諒解,並用正確的語言和方法教導他們聽話和做事。

而且,在與寶寶談話中多用“我”進行陳述,而不是多次地說“不”,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行為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諸如:“看到你這樣扔東西,我感到不開心”。“如果你再這樣扔食物,我會拿掉你的盤子”。

以上這些都是讓孩子更加聽話的小技巧。平時要多加留意,如果發現,自己和寶寶的關係陷入惡性循環,就要在生活中做出改變了。

預防齲齒

齲齒是人類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因此,對齲齒的預防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幼兒期的齲齒髮生率是很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預防也要從多方面著手。目前,一般認為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圖)預防齲齒從小作起預防齲齒從小作起

(1)應該注意合理的營養。尤其是多吃含有磷、鈣、維生素類的食物。例如黃豆和豆類製品、肉骨頭湯、小蝦乾、海帶、蛋黃牛奶魚肝油和含有大量維生素礦物質的新鮮蔬菜及水果等,這些食物對牙齒的發育、鈣化都有很大的好處。 

(2)在飲食中適當地選擇一些粗糙的、富有纖維質的食物,使牙面能得到較好的磨擦,促進牙面清潔,從而構成抗齲的良好條件。 

(3)做到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尤其是睡前刷牙更為重要,可以減少食物殘渣的存積和發酵。 

(4)套用氟化物。氟素可預防齲齒,在科學上已有證明。不論是牙齒表面局部塗布氟化物,還是控制飲水中的含氟量,均有顯著的防齲效果。在飲食上,如果能選擇一些含氟的食品,例如茶葉萵苣白菜青蔥等,也可以產生一定的作用。中國人普遍有飲茶的習慣,茶內的氟素與牙齒表面有較長時間的接觸,並使人體獲得一定量的氟素,這對牙齒可以起到局部塗氟和如同在飲水中加氟的同樣抗齲效果。在套用氟素防齲的過程中,要防止氟素過多,尤其在兒童時期更要注意,因為過理的氟素反而會妨礙牙齒的發育,有時還會引起全身氟中毒現象。 

參考資料

[1] 《幼兒心理學》 http://www.100test.com/html/170/s_2007_C4_EA_D3_D7_B6_F9_170711.htm

[2] 育兒網 http://www.ci123.co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