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區志

平江區志

平江區位於蘇州古城東北部。1999年,全區轄觀前、東北街、北寺塔、婁門、皮市街、平江路6個街道辦事處112個居民委員會和1個官瀆村村民委員會。總面積10.98平方公里。居民65183戶、180072人。其中有滿、蒙古、回、壯、朝鮮、畲、布依、彝、苗、土家等10多個少數民族,計511人。區政府設在臨頓路216號(1999年後改為176號)。

簡介

平江區位於蘇州古城東北部。東起蘇州肉聯廠、高頻瓷廠、硫酸廠,沿婁門外大街、東環路、東港新村外圍牆,與蘇州工業園區毗鄰;西至永定寺弄、斑竹巷、埃河沿、河沿下塘、河沿街河道、河東巷、錢萬里橋,進十字洋河一線,與金閶區、郊區為界;南沿干將河與滄浪區隔河相望;北抵312國道南側小河,折南,蘇虞公路兩側範圍,再進312國道中心線,與郊區、吳縣市接壤。1999年,全區轄觀前、東北街、北寺塔、婁門、皮市街、平江路6個街道辦事處112個居民委員會和1個官瀆村村民委員會。總面積10.98平方公里。居民65183戶、180072人(包括外國人加入中國籍1人),其中有滿、蒙古、回、壯、朝鮮、畲、布依、彝、苗、土家等10多個少數民族,計511人。區政府設在臨頓路216號(1999年後改為176號)。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地勢平坦,交通暢達。北部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3條交通大動脈橫貫東西,東至上海,西連南京。東面東環路,向北經常熟,抵達長江之濱;南連十蘇王公路,經嘉興,直通杭州。城內大街小巷縱橫交錯,水港小橋星羅棋布,民居鱗次櫛比。古風新貌盡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1999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2.87億元(不含部、省、市屬單位),財政收入8455萬元。 平江區的前身為蘇州市東區區公所及東區人民政府,1955年10月1日改東區為平江區。由此上溯980年,到宋開寶八年(975),歷史上始有“平江”之稱,含宋“平定李煜江南國”之意(註:據《江蘇地名溯源》載:“平江的得名有不同的說法,比較可信的是,蘇州的城基與三江(松江、上江、下江)的水平面持平,因名平江”。但據蘇州市方誌辦林錫旦考證,乃“平定江南”之意。本志採用後一種說法。)。隨後,宋代平江府、元代平江路建置名稱因此而得。新中國成立後,平江區行政區劃名稱亦因此命名。

平江轄區,歷史悠久,古往今來,歷三縣,經三區。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吳王闔閭授命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築造姑蘇大城。自此,位於城東北部之今平江區即已形成城郭面貌,在古城水陸兩八門中,區內建有平門、齊門、婁門、相門,各門均有通向城外的水陸兩路。蘇州自秦初稱吳縣,吳縣縣廨設於區內保吉利橋處,至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移置馬醫科。時割吳縣地分置長洲縣,其城內東西向範圍為人民路以東,至外城河。長洲縣治設於今舊學前。今平江轄區主要屬吳縣和長洲縣。清雍正二年(1724),又在長洲縣基礎上析元和縣,城內元和縣東西向範圍為臨頓路以東至外城河,今轄區內又包括元和縣部分。民國20年(1931),蘇州市劃為3個城廂區。涉及今平江轄區的城廂第一區,區公所設於婁門外大街,其中轄區內設有2鄉19鎮;城廂第二區中轄區內設有8鎮。民國23年,城廂3個區合為吳縣第一區,區公所設在玄妙觀中山堂,今平江轄區內設有6鄉22鎮。民國36年,吳縣設9個區,原吳縣第一區中,涉及今平江轄區的有7鎮。民國37年2月,蘇州區調整為13個鎮,平江轄區內涉及6鎮。
1949年9月,蘇州區劃為東、南、西、北、中5個區,今平江轄區包括當時的東區及中、北兩區的部分。1955年10月,平江區行政名稱誕生。此後至1963年,現轄區範圍內劃有平江、北塔和觀前3個區。
平江轄區,文物昭著,古遺址遍布。全區共發掘清理古遺址8處,古墓34座。其中春秋時期遺址及出土文物有平門城牆遺址中挖見的幾何印紋陶片土垣,西北街出土的劍、鍾、犁等青銅器及陶罐, 相門倉街出土的土鼎、缶、壺、盤、鍾、劍等青銅器。漢唐以後,有平門城牆中出土的漢唐遺物,人民路東吳絲織廠址內及接駕橋處出土的漢、唐、宋瓦罐、釉陶壺、五銖錢、六朝紅陶器,及察院場的地下古井、玄妙觀三清殿前的五代古井。
平江轄區古街舊巷縱橫,小橋流水相依,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掌故。干將路路段內原有干將坊,因春秋時名匠干將及妻莫邪鑄劍而聞名。臨頓路因吳王統率軍馬,臨時停頓於臨頓橋而著稱。人民路原稱臥龍街,其中蘊含著范仲淹捨己為公為民的情結。觀前街在明代因玄妙觀內桃花盛開,而又有碎錦街之美稱。皮市街因唐代詩人皮日休於此造別墅而名“皮墅街”。大井巷原名大酒巷,不僅因唐代有富人醞美酒、延賓客而得名,而且有明代書法家祝允明曾宿其旁而增輝。閭邱坊巷因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常到此訪問友人閭邱孝終,而與虎丘齊名。蘇翁曾雲: “蘇州有兩邱,不到虎丘,即到閭邱。”在區內各大小坊巷中,記載著無數孝子貞女的德行,而大儒巷更因有了明代大儒王敬臣而名聲大振。在道道水流中,唐代齊門外築元和塘,宋代婁江疏浚為至和塘,溝通內城河,與平門、相門外城河均外連運河,使東北半城內外水系常流不腐,並通達常熟、崑山,留下一串古代水脈,至今為後人享用。
平江轄區有眾多的園林名勝古蹟。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市控制保護古建築99處。在全市現存的28處古典園林中,區內占有12處。在區內百餘處大小園墅中,今苹花橋一帶“長洲苑”為吳王闔閭遊憩的王家園第。三國時建於保吉利橋堍的笮家園,被公認為是蘇州最早的私家園林。東晉時潘儒巷中的辟�園,更被許多名家所賞識, 成為蘇州最著名的“第宅園林”,范成大譽之為“池館林泉之勝,號吳中第一”。在轄區內3處世界文化遺產中,拙政園是全國四大名園之一,俞樾曾讚譽“名園拙政冠三吳”;獅子林享有“假山王國”之譽,為乾隆皇帝所讚賞,並仿製於圓明園中長春園及承德避暑山莊;耦園為沈秉成夫婦偕隱雙棲之地,其中黃石假山為其代表。此外, 曲園是典型的江南書齋庭院,園內珍藏著俞樾當年著書木刻,書香流溢。怡園博採各家名園之長,匯融一體,精華紛呈。東園、動物園傍依古城牆,為蘇州最大的現代園林,園內林木蔥鬱,古城牆巍然逶迤。中國古典園林首次出口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明軒”實樣,即建於此。在眾多的佛道寺廟中,觀前鬧市中心建有全國著名道教建築玄妙觀,觀內三清殿重檐復宇, 其建築藝術上的“飛昂”法式,為國內僅存的宋式構建;吳中名剎北寺塔,八面九層,翼角�飛,氣勢雄偉,登臨憑眺,古城景色盡收眼底,為姑蘇城內突出標誌。干將東路平江區實驗學校內大成殿,端莊宏偉,長洲、元和縣學曾辦於此。
區內名人名宅共116處,充分展示了古代的建築特色,其中較著名的有位於干將東路的張鳳翼故居文起堂,婁門內東北街的狀元韓�故宅,鈕家巷深藏著狀元潘世恩故居,潘儒巷有狀元吳鍾駿宅,白塔西路有吳廷琛狀元故居,懸橋巷有狀元洪鈞故居。“平江歷史保護區”以平江路為軸心,內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各2處,市控制保護古建築14處,古橋7座,古牌坊2座,處處粉牆黛瓦,小橋流水,枕河人家,充分體現了諸多歷史文化內涵,集中反映了蘇州古城濃郁的水鄉特色和鮮明古樸的地方建築風格。
轄區內文博館室居全市各區之首。其建築解讀了近現代官府富紳的闊綽和豪華,其藏品引申出古城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系系列列的發展史。設在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內的蘇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珍異富華,古代藝術品數以萬計。其建築上保存的495方蘇式梁枋彩繪是極珍貴的文化遺產。戲曲博物館坐落在全晉會館,其中吹鼓樓、古典戲台為蘇城中絕無僅有。其他如民俗、園林、絲綢、錢幣等博物館, 均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平江轄區是蘇州商品經濟較早發展的地區。早在吳國建都時,今樂橋周圍便是古吳市的中心,一直延續至宋代。據《宋平江城坊考》載,在此千餘年間,區內形成的古坊市近30處之多。特別是古市巷與裝家橋巷之間的新羅巷內,經營有各種絲絹、綾緞等絲綢。至明中葉,史稱“蘇州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絲綢專職官署織染局即設今區內北局,所織絲綢專供皇室享用。清乾隆年間,“東北半城,萬戶機聲”。在號稱“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蘇州絲綢行業中,轄區內的絲織業占著顯赫的龍頭地位。當時“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每天早晨常有機工在臨頓路花橋、濂溪坊白蜆橋、皮市街廣化寺橋、獅子橋等處待業主雇用,所謂“曉星茫茫,夜燈煌煌,人在睡鄉,萬機齊張”,即反映了當時絲織業的繁忙景象。清同治、光緒年間,手工業絲織業達到全盛時期,被稱為“產業之冠”,並推動了刺繡、戲衣服裝、制扇等業的發展。
太平天國後,蘇州商業中心由閶門一帶移向城內觀前一帶。民國16年(1927)觀前地區有商店120餘家,至民國21年發展到256家。其中有松鶴樓、采芝齋、稻香村、葉受和、黃天源、陸稿薦、乾泰祥等百年老店。民國23年9月,國貨商場(即今人民商場)大樓崛起,更使區內商業在蘇州古城首屈一指,眾“買”所歸。與此同時,作為全市商業中心的觀前街一帶,已成為全市金融中心,民國初至20年代末,有10家銀行駐足觀前,民國19年觀前街拓寬後,銀行金融業新增14家。之後,全區發展到37家,仍主要集中在觀前地區。
解放後,工業中絲綢行業依然發展迅速。由解放前數十家小型絲織廠、坊合併而成的蘇州“四大綢廠”振亞、東吳、新蘇、光明都在轄區內,在全市絲織行業中獨占鰲頭。除絲綢外,區內紡織、輕工、工藝美術、機械、電子、食品、醫藥、建材、冶金等行業也具備相當規模,不少產品獲得部、省、市優質產品獎。據可查資料,工業和其他行業由國家科委頒發和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獎產品20項,省級科技獎47項,市級264項,產品及項目涉及絲綢等16個行業和領域, 產品遠銷海內外。在商業方面,轄區內觀前街、小公園、太監弄、人民路察院場等地段成為全市最繁華的商業鬧市區。有“美食街”之稱的太監弄及其周圍,匯聚著松鶴樓、得月樓、王四酒家、五芳齋、上海老正興、元大昌等傳統風味特色的菜館酒樓。玄妙觀一帶商市,簇擁著絲綢、雜貨、小商品及各種小吃,這種氛圍被滬寧顧客媲美為上海城隍廟和南京夫子廟。人民商場、工業品商場、第一百貨商店、食品大樓、豫園商場、久泰、乾泰祥、文物古玩商店、恆孚銀樓等大型商家,已成為蘇州對外開放舉足輕重的經銷視窗。
改革開放後,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房地產業不斷興起。區內人民路、干將路、臨頓路、舊學前、因果巷、皮市街等主要道路,相繼擴建或延伸,特別是干將路,成為貫穿古城東西的主要交通幹道。位於北大門新建的蘇州火車站、汽車北站及汽車客運總站,是區內鐵路、公路、公交線上載客運貨的主要交通樞紐。各類房地產開發商在全區範圍內已建成北園、東環、蘇安、婁門、蘇錦、東港、婁江等新村及10號街坊、桐芳苑、獅林苑竹之苑等街坊小區。其中桐芳苑是全國住宅試點小區,獅林苑被列為國家小康住宅示範小區之一。與此同時,區內各種產業、各種經濟成分並存,至1999年,全區私營工商企業達3195家,區域經濟中有限責任公司692家,各類主要銀行及金融機構13家,證券公司3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