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晉會館

全晉會館

全晉會館又稱“山西會館”,是清乾隆年間由山西錢行商人集資創建的晉商舉行慶典和娛樂活動場所。位於江蘇蘇州市區張家巷。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兵燹。光緒五年(1879年)至民國初建新館於今址。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會館較好地保存了原建築的精華,成為一處完整的典型會館建築群。中路系迎賓、祭祀、演戲酬神之所(保存有蘇州古典舞台最精美的一座戲台),建築為廟堂殿宇式,崇脊筒瓦,精雕細刻,飛金涌碧,宏偉莊重,且具有山西建築特色。東西兩路的客商議事、寄宿、存貨及管理用房,類同蘇州第宅庭園建築。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晉會館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

基本信息

全晉會館全晉會館

歷史背景

全晉會館全晉會館
會館是離開故土寄寓異鄉的經商者們所建立的一種同鄉性的行會組織。明清時期,山西商人在江南經商極為活躍。據《清高宗實錄》卷139載:“吳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者,多系晉省人”。在蘇州,山西商人“來蘇辦貨者,向從浦口行進,向來久矣。”大量的山西商人來到蘇州,他們不僅遇到人生地不熟,語言交流不便的困難,而且遇到了蘇州地區商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狀況。山西商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商業利益,於是便廣泛聯絡寓蘇晉商,共同協商,合力對外。而會館,就是山西商人們交流商情,聯絡感情的重要場所。據記載,蘇州明清時建有兩所山西會館。一處為全晉會館,另一處是翼城縣商建的翼城會館,但此會館早已被毀。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蘇晉商匯兌、辦貨、印賬三邦集資創建全晉會館於閶門外山塘街半塘橋畔,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兵燹。光緒五年(1879年)至民國初建新館於今址。2003年中國崑曲博物館在會館掛牌成立。現為蘇州戲曲博物館

全晉會館自1958年至1984年,曾先後被用作化工塑膠廠眼鏡廠光學儀器廠照相機廠及機械工業局職工大學,東路及西北隅則散為民居。及至十年動亂後,已年久失修,白蟻蛀蝕,梁傾壁殘;破敗不堪,正殿焚毀,戲台瀕臨坍塌。經過兩年籌劃,於1983年10月動工整修,1984年6月使用單位全部遷出,中路、西路建築全面大修,並移建正殿,重建庭園,會館原貌基本恢復。唯東路及西北隅房屋尚待修復。1986年10月,全晉會館作為蘇州戲曲博物館館舍正式對外開放,辟有崑劇評彈蘇劇民族樂器等專題陳列,還有古典戲台和清式茶園書場兩處復原式陳列兼演出場所,每天座無虛席,評彈知音們陶醉於“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吳音雅韻之中,其樂無窮。如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崑曲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兩年半之際,2003年11月22日中國崑曲博物館又正式在全晉會館掛牌成立,這裡又將為弘揚世界文化遺產煥發新的光彩。這是一百二十多年前會館的創建者們未曾想到的事!

文化價值

全晉會館全晉會館
1986年深秋,日本藝術學部劇場史專家松原剛教授訪問中國時專門前來考察。他審視和琢磨戲台的每一結構和造型,不禁驚嘆這藻井的精美及獨特的音響效果,由衷地欽佩建造者的智慧和匠心獨運。美國麻薩諸塞州青年樂團的94名演奏員在這裡彈唱了中國歌曲《賣報歌》後,聲稱是來中國後演出感覺最良好的一場。建築大使貝聿銘和中國著名園林學者陳從周先生前來參觀,貝先生認為這一戲台造的恰到好處,必定出於高手,特請陳先生代筆題詞:“三十年前游茲館,今見重修,老眼為之一明,可喜可頌”。此戲台是蘇州現存古典舞台中最為精美的一座。

會館是離開故土寄寓異鄉的經商者們所建立的一種同鄉性的行會組織。明清時期,在商業發達交通便利的通都大邑,商業會館、公所等行幫組織極為普遍,經商者為的是保護自身利益,共同協商,合力對外。當然,這些行幫組織都被豪商富賈所操縱,一般中小商人只能唯命是從。據記載,蘇州歷史上曾先後有過二百六十多處會館公所,但留存至今較為宏大且具代表性的完整的當屬全晉會館。據說民國時全晉會館的名譽理事長就是“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

全晉會館全晉會館
會館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以中路為軸,分中東西三路建築。中路建築是會館的主體,氣勢雄偉,富麗堂皇;有門廳、吹鼓樓戲台與大殿,是當年晉商們舉行慶典和娛樂活動的場所。西路建築莊重樸實,築有二廳一庵。楠木廳和鴛鴦廳為晉商們交流商情、相互借貸、調劑資金的洽談場所;萬壽庵為停放已故在蘇晉商靈柩之處,每年由山西派專船將靈柩遷回故土。東路有房屋數十間,供短期來蘇聯繫事務的晉商寄宿存貨,以及在蘇破產失業的晉商借住。然自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後,會館歷經滄桑,先後有綢廠染坊、化工塑膠廠、眼鏡廠、光學儀器廠、照相機廠在館內開工;有職工大學在此辦學,有三十多戶居民居住其內。古建築年久失修,白蟻蛙蝕,粱傾壁殘;特別是大殿於1976年1月被工廠不慎失火燒毀,戲台也險象環生。瀕臨倒塌。1982年市政府決定撥款全面整修,市文化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全晉會館修建辦公室,組織人員進入會館凋查古建築因殘破而存在的文物和人身安壘隱患,向民眾宣傳文物保護政策及會館修復的意義。同時,聘請市建築設計院專家繪製了《壘晉會館總平面圖》《全晉會館鳥瞰示意圖》;在當地居委會的協助下,召開60歲以上老年居民座談會.從中獲悉會館的歷史變遷及建築原貌查尋散落在會館內各處的原有建築構件,為會館的復原提供素材。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遷出了占用中、西路的單位、學校及2l戶居民。(東路至今仍有lO多戶居民待遷)1983年至1985年整修工程共耗資120萬元,會館面貌煥然一新,復原了當年山西富麗堂皇與蘇州精雕細鏤建築風格相融合的會館舊觀。1986年lO月,在會館內誕生了蘇州戲曲博物館。從此,精美的古建築與悠揚的絲竹、委婉的曲聲相伴,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藝術家及眾多知音慕名而至,絡繹不絕。昔日的商人聚會場所如今成了戲曲藝術殿堂,這是古建築保護與利用的完美結合。

蘇州有一個規模不小的‘中國戲曲博物館’……尤其是那個精妙絕倫的戲台和演出場所,連貝聿銘這樣的國際大師都視為奇蹟,但整個博物館的原址卻是在‘全晉會館’,即山西人到蘇州來做生意時的一個聚會場所。說起來蘇州也算是富庶繁華的了,沒想到山西人輕輕鬆鬆來蓋了一個會館就把風光占盡。”——余秋雨《抱愧山西》

建築特色

會館建築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以中路為軸,分中東西三路建築。中路建築為會館主體,是晉商舉行慶典和娛樂活動場所,氣勢雄偉,富麗堂皇;有門廳、有鼓樓戲台和大殿。門廳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脊柱間各設將軍門一座,明間兩扇黑漆門扉繪有工筆重彩鬥神,並置抱鼓石一對。戲樓兩層,底層為儀門及兩廊,樓層由北向南伸出式戲台、戲台坐南向北,台面高出地面約2.7米,邊寬約6.5米,圍有“吳王靠”,形成36平方米左右的正方形。台頂覆蓋黑色筒瓦,龍吻脊,飛檐翹角,俊秀柔美。檐口額枋綴飾浮雕,上有雙鳳對翔、二戲珠;金獅倒垂台柱,蝙蝠靜伏裙壁。拾級登台,可見上方紅底鑲黑的雞罩形藻井,內壁榫卯連線、排列有序的18條324隻黑色淺雕蝙蝠與18條306朵金黃色圓雕雲頭相依相繞,盤鏇向上18條圈,匯集在頂端中央銅鏡上。如此獨特的造型、結構,使靜態的鏤雕藝術產生動態的生命活力;他與四方形的檯面上下對照呼應,構成天圓地方、天動地靜的意境,寓意方中含圓、靜中蘊動、陰陽平衡、對立統一的宇宙哲理。藻井還具有將數百隻淺雕蝙蝠與數百朵圓雕雲頭鑲嵌在由數百塊黑色小木板拼合成的底板上,形成由一千多塊凹凸不平、排列有序的小木板組成的藻井壁。當台上發出的聲波聚攏在藻井中時,就由這一千多塊小木板將聲波反彈折射到露天劇場的各個方位,產生餘音繞樑的音樂效果。由於包廂與戲台之間有著科學的空間處理,觀眾可隨意選擇座位,視線均不會被包廂或戲台的柱子所遮擋。戲台又是三面向伸出型,觀眾能多方位欣賞演員的表演,將其一招一式盡收眼底;加之藻井的擴音效果,能使演員的自然音質清晰地傳遞到劇

全晉會館雞罩形藻井
場的每一個角落。高棉西哈努克親王和莫尼克公主曾在這裡觀看崑劇、蘇劇、評彈。戲台歇山頂。額枋雕飾龍鳳及戲文圖案,正面懸垂木雕花籃、獅子各一對。戲台面闊6.55米,進深6.24米,高2.7米,脊高約10米。台頂穹窿狀藻井直徑約3米,高2米餘,由632個木雕構件榫卯組成鏇轉放射紋飾,金碧輝煌,絢麗多彩,且有聚音作用。正殿面對戲樓,台基高出地面約1.3米。原殿面闊五間,筒瓦懸山頂,1976年1月失火燒毀。現有正殿系1986年將原靈鷲寺大殿梁架構件移建改築而成,單檐歇山造,軒敞高爽。東路共四進,面闊都是三間,依次為門房、廳堂和前後樓,樓房之間以廂房貫通,供短期來蘇聯繫事物的晉商寄宿存貨,以及在蘇破產失業的晉商借住。西路建築莊重樸實,築有兩廳一庵。楠木廳和鴛鴦廳為晉商們交流商情、相互借貸、調劑資金的洽談場所;兩廳之間為庭園,點綴湖石、曲沼、花木,小巧玲瓏,別具一格。萬壽庵是為停放已故在蘇晉商靈柩之處,每年由山西派專船將靈柩遷回故土。

旅遊介紹

全晉會館全晉會館
會館門廳宏偉軒敞,光彩奪目。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磚術雕飾建築。門廳前半部的軒廊桁椽呈花瓣狀,名為“海棠軒”;後半部的軒廊桁椽呈弓弧形,名為“鶴脛軒”。兩軒廊頂端的八朵彩色斗拱,雕飾“鳳穿牡丹”,氣勢不凡,顯示出華麗與富貴。斗拱是我國木結構建築所特有的,它不僅有結構上的承重功能,還起點綴裝飾作用。古代以斗拱層次的多少來顯示建築物的重要程度,怍為制定建築等級的標準之…。明代曾規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一品至五品官斗拱準用青碧繪飾。”清代對此也有明文規定。憑此門廳斗拱,可見當年壘晉會館旅蘇晉商的實力與地位。“海棠軒”廊枋之上飾以雙排金黃木雕蝙蝠,枋下飾以朱紅金錢紋墊拱板,連線三幅宮式萬字紋掛落,中央鑲嵌三盆“萬年青”,是寓意“福”“祿”“壽”的群雕。門廳外東西兩側是磚細貼面蝴蝶牆,與南面的鐵柵欄合圍成寬2.5米的“八”字形院落。東牆瓦脊上塑有取材於花鼓戲的“劉海戲金蟾”,民間有“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俗諺。西牆瓦脊上塑有“和合二仙”,在此取“和氣生財”之意。牆檐拋枋上的四幅戲文磚雕頗耐觀賞;在《自娘娘崑崙盜仙草》、《崔鶯鶯月下焚夜香》兩折戲中蘊含一個“隋”字,在《唐玄奘西天取佛經》、《關雲長千里走單騎》兩折戲中滲透一個“義”字。這“情”與“義”,也許正是會館組織的宗旨吧。門廳屋脊居中的戲文泥塑是《劉備進川取成都》,寓意於其中的“和為貴”是經商者應有的道德。可見,無論是建築藝術還是戲曲藝術,都包含著一定的思想和社會性。門廳額枋上還飾有兩排十八幅貼金戲文木雕。一排精雕著《劉玄德三顧茅廬》、《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苦肉計周瑜打黃蓋》等九折“三國”文戲;一排細刻著《長坂坡趙子龍單騎護幼主》,《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關雲長古城會兄弟》等九折“三國”武戲。一幅幅場景鏤雕得細膩逼真,刻畫出人物的特定動作神態。門廳設定三座六扇黑漆大門通向館內,平日只開中門。中門兩邊安置兩塊飾有獅子浮雕的圓形抱鼓再兩扇大門上繪有工筆重彩鬥神“尉遲恭與秦叔寶”,傳說能去邪鎮妖,保佑平安。

進入門廳,兩旁是對稱的歇山頂亭閣式吹鼓樓,為罕見的禮儀建築。每逢會館舉行慶典之日,兩廂吹鼓樓各有六名樂手,手持各種樂器。端坐在朱欄軒窗之內,吹彈於紗幔垂簾之中,或以悠揚的絲竹之聲,或以嘹亮的鼓樂之音,恭迎賓客的來臨。

全晉會館全晉會館
古戲台的後部是供演員化妝候場的後台。兩旁與之連線的是長達21米的包廂式東西觀劇廡廊,稱為耳樓或廂座。廡廊上下二層,樓層女賓席為晉商女眷觀戲專座。與戲台南北相望的是巍峨的大殿。原會館大殿稱為“關公殿”,內置關公像。因關羽為山西籍,故為晉商所供奉;神像前設朱紅色長方形供桌,平時以瓷製水果為供品;每年農曆九月十三關公誕辰及五月十三關公忌日,均邀堂名班社演戲酬神。原“關公殿”已於1976年因占用單位不慎失火毀於一旦。現歇山頂大殿是1986年從謝衙前靈鷲寺移建的,殿內陳列崑劇歷史。殿前構築花崗石露台,作為觀戲主賓席。戲台、廡廊和大殿圍合成一個封閉性的一千多平方米麵積的庭院。庭院是中國傳統建築在乎面布局上的基本特點,此處獨具建築藝術美感的庭院變成了可三面觀戲的露天劇場。

鴛鴦廳位於西路南部。廳內前後粱枋的梁墊形狀與鏤刻圖案相異,梁枋跨度也不等,故稱鴛鴦廳。廳內分隔為前後兩廳,每逢聚會,前廳為男賓席,後廳為女賓席。廳前院中植金桂、銀桂各一株,每當仲秋,滿院飄香。所以又稱桂花廳。現在廳內設有清式茶園書場,邀請各地評彈名家在此演唱今古傳奇。自1995年以來,每天座無虛席,評彈知音們陶醉於“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吳音雅韻之中,其樂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