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坡

平山坡

平山坡位於廣東省化州市那務鎮東北部,隸屬六村村委會,是為自然村。平山坡村民小組由平山坡和屋地山兩個村場組成,有林、伍、陳三姓,以林姓人數居多。全村共有30多戶,兩百餘人,村莊面積正逐步向外拓展。多年來,平山坡人努力發揚“團結、和諧、實幹、奮發”的平山坡精神,為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鬥!

基本概況

平山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宜種植水稻蠶桑龍眼荔枝,盛產稻穀、香蕉。現今,當地許多外出務工農民紛紛回鄉創業,廣泛栽種香蕉和速生豐產林,積極探索“山上果、坡地桑、垌上蕉、塘上魚”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村莊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宜居寶地之上,兩側各有一條溪流,猶如玉帶環腰,清澈的溪水,音如琴聲,長流不息,藏風聚氣,格局甚佳,素有“靈蛇福地”之美譽。村民崇尚文化,以讀書為榮,好讀詩書的風氣世代相傳。歷史上,曾出過朝廷六品官員,當代有大學生十多人。大部分的農民都選擇外出打工,前往珠江三角洲等地尋求發展,村中留守老人和兒童較多。
平山坡民風淳樸,尚節儉,耐勤勞,民性沉毅亢爽,不輕許諾,重實踐躬行,不尚空事宣揚,寓文秀於質樸,寄希望於苦幹,因受封建制度禁錮既久,亦有閉塞愚昧之弊端,一些傳統的優良習俗,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莫三天官是當地村民信奉的神靈,每逢佳節,全村的男女老少,宰雞殺鴨,準備供品,臂挎肩挑,赴天官廟拜祭,祈求風調雨順、百業興旺。熱情好客是平山坡人的特點,過門便是客,家有來客、噓寒問暖,斟茶遞水、殷勤周到,待人接物、講究禮節,每年的正月十六“年例”和十月初十“收禾了”,家家戶戶敞開大門,廣邀四方好友,高朋滿座喜氣洋洋。在過去,村民所居房屋均為低矮泥磚平房,2間或3間。村民沒有或僅有少量土地,都是依靠向地主租田耕種為生。村民的生活是極為困苦的,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裹體,吃的是雜糧、稀粥,青黃不接期間,靠薯苗、糠麩、野菜充飢,一年四季,吃不上幾次魚肉和乾飯,一張棉被蓋幾代人,冬季大多是蓋麻包或用破布條編織的被單。
解放前,當地曾流傳著一首民謠:“有女莫嫁平山坡,男兒儘是短命郎,一朝過門終身寡。”這是昔日平山坡村的真實寫照。那時的平山坡村人均壽命短,許多人都是年紀輕輕就死去了,或死於瘟疫,或喪於飢餓,或卒於落後的醫療條件,這也是舊社會農村人的厄運。
改革開放以來,平山坡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決了溫飽問題,吃好了,穿暖了,收入逐漸提高了,整體的知識文化水平也提升了,很多村民都活到了八九十歲,老少一心,努力奔康致富。
2007年,全體村民齊心協力修建村道,初步實現了平山坡片區道路硬底化,各方面建設逐步推進。目前,村內的綠化、美化,安裝路燈,建設運動健身場,興建牌坊、公廁與垃圾焚燒池等工作仍未開展,宗族祠堂等傳統文物建築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村民建住宅而侵占公眾用地等現象時有發生。如今,平山坡村正從傳統的平人治平、農民治村轉化為商人治村或文人治村,以精英領航,全村總動員,群策群力,推動經濟大發展。
在村中,至今仍保存著建國以來的三代房子。從初期的泥磚房,到中期的紅磚房,再到當下的小洋樓,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也象徵著村民的生活如越建越高的樓房般日趨向好。

歷史沿革

解放前

約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至道光九年間(1829年),丹亭公(林永楨)與弟善芳公(林永乾)定居平山坡,開基立業,此前無人群居住記錄,因地處平坦山坡而得名。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州設四鄉二十七都,以鄉統都,平山坡屬進二都。
光緒十二年(1886年),平山坡推行保甲制
民國前葉,軍閥混戰,盜寇四起,社會動盪,戰事紛繁,時平山坡人於坡咀設定護攔,用於防禦山賊劫掠,或躲避於民堡(因是六村、平山坡村民為防寇避亂而構築的城堡,故稱民堡)。
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立鄰里制度,平山坡五戶為一鄰,設鄰長一人。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編保甲,每鄰為一牌,以鄰長為牌長,實行保甲連坐法。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調整保甲編制,以10戶為甲,10甲為保,聯保連坐。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縣政府將原有的40個鄉鎮縮並為25個,平山坡歸屬壺垌鄉。
1949年10月下旬,平山坡村解放。

解放後

1949年11月,鄉以下,廢除保甲制度,成立村人民政權,平山坡為六村行政村轄下的自然村。
1952年12月,土改隊進村,推行土地改革政策,丈量土地,並劃分階級成分。
1953年上旬,農民均分得土地,領取“土地證”,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土改結束。
1954年,平山坡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5年,平山坡農業生產互助組過渡為平山坡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私有土地收歸集體所有,實行統一經營,按勞分配,取消土地報酬。
1956年,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組建六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自然村為基礎劃分生產隊,後成立生產隊管理委員會(簡稱隊委會)。
1968年,平山坡生產隊管理委員會改為平山坡生產隊革命領導小組。
1979年春,平山坡生產隊革命領導小組復稱平山坡生產隊管理委員會。
1981年農曆六月,平山坡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責任制,使農民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集體的生產勞動模式開始走向解體。

1983年10月,平山坡生產隊改制為平山坡村委會,屬六村鄉。
1984年下旬,建立平山坡村農工商經濟合作社。

1987年3月,平山坡村委會改為平山坡村民小組,轄於六村村委會。
1989年春,平山坡村民小組更名為平山坡村委會,轄於六村管理區。
1992年,平山坡村農工商經濟合作社改為平山坡村經濟合作社。
1999年春,平山坡村委會復稱平山坡村民小組,屬六村村委會。
2012年,重設平山坡村經濟合作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