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張高速公路

常張高速公路

常張高速公路是常德至世界風景名勝張家界的一條“旅遊、生態”之路,該工程於2002年12月正式動工建設,2005年12月建成通車。

基本信息

概述

常張高速(常德張家界高速)是湖南規劃建設的“一縱四橫”高速公路主骨架網中由省會長沙至張家界主體
公路的一段,是交通部規劃的國家重點幹線泉州至畢節公路中常德至永順支線的組成部分,為湖南三十年公路網規劃中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是連線雲南、貴州、重慶與東部沿海的上海、江蘇、浙江及福建的這條紐帶上的重要環節。常張高速的建成,將為溝通東西、開發西部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條件,尤其對以張家界旅遊為龍頭的湘西北經濟發展戰略的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

工程概況

常張高速公路是交通部規劃的國家重點幹線泉州至畢節公路中常德至永順支線的組成部分,是湖南省三十年公路網規劃中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是湖南省會長沙通往張家界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主線全長160.8公里,連線線長9.945公里,全線按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投資總預算68.7億元。
常張路主線長160.68km,連線線共長9.945km。全線有橋樑81座,其中特大橋10座,大橋47座,隧道2座,工程總投資68.7億元。該工程於2002年12月正式動工建設,2005年12月建成通車。

常張高速管理處

常張高速公路管理處於2005年12月成立.管理處設8個部門(辦公室、政工科、財務科、征費稽查科、路政安全科、工程養護科、工會、監控分中心);下轄斗姆湖、河洑、架橋、熱市、慈利西、慈利東、岩泊渡、陽和、張家界9個收費站,河洑、慈利東、陽和3個路政中隊,河洑、慈利東、陽和3個養護所。
常張管理處成立以來,按照上級部門的指示精神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打造“和諧高速”、“廉潔高速”為目標,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獲得了廣大司乘人員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截止目前,該處已有14個單位獲得市級“青年文明號”稱號,6個單位獲得交通系統“模範職工之家”。

影響及意義

2002年12月1日,常張高速公路正式開工,經過上萬名建設者三年的艱苦奮戰,這條穿越湘北多重山脈的湖南首條山區高速公路於2005年12月26日正式通車。它的建成對於加快西部大開發、打通西部大通道,加強西部與東部、中部及內陸省份的經濟貿易往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對加速湖南經濟發展,特別是加速湘西北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湖南高速公路是全省重要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是重要的服務視窗,既代表交通形象,又代表湖南的形象,要把常張高速公路建成生態路、環保路、科技路、旅遊路,使其成為張家界走向世界的‘視窗’。”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在擔任交通部部長時就非常關心常張高速公路的建設,他在常張高速公路視察時曾這樣說。
常張高速公路的通車,將長沙至張家界的時間由原來的6個多小時縮短至3個小時。作為通往世界著名景區張家界的高速公路,常張高速公路被稱為湖南首條生態、環保高速公路。在近3年的運營期間,常張高速路面平整,邊坡穩定,行車舒適,沿線植物生長良好,可謂山清水秀。

生態環保理念

與大自然對接

常張高速公路是通往張家界風景區之路,它所經過地區生態環境特別好。張家界是山區,植被非常好,物種豐富;而常德則充分展現了平原產糧區的自然景觀。通車後,人們只要一踏上這條路,就能感受到“生態、環保、旅遊、景觀”八字的內涵。
武陵源風景區是世界自然遺產,也是世界著名的旅遊景區,因此打造“生態路、環保路、科技路”就成為了常張高速公路的建設理念。在湖南省的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常張高速公路為保護環境而特別成立環保辦公室屬首創。
在常張高速公路工程投資中,項目環境保護投資約為1.936億元。相關部門為何花巨資用在環保上?
湖南省高管局副局長謝立新對記者說:“常張高速公路是湖南省會長沙通向‘中國山水畫的原本’、國際旅遊風景區——張家界的第一條難度最大、最關鍵的路段。整個公路沿線植被豐富、景觀獨特、生態環境良好。因此,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將生態環保與大自然的原生態風貌融為一體,做到環保先行,保護水土,有保護性地修路。”
常張高速公路從建設之初,就汲取全國眾多高速公路建設之長,率先提出將常張高速公路建成湖南“生態路、環保路、科技路”的建設理念。積極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讓湖南省的第一條山區高速公路與沿線的自然風景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常德至張家界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地處湘西北武陵山地黃壤、黃紅壤強度侵蝕區,該區域地形地貌複雜,水土流失嚴重,且由於施工戰線較長,使得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難度較大,因此,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常張公司嚴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明確水土流失防治責任範圍,在防治範圍內積極開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採取軟硬結合的方法進行坡面防治。護坡及坡面整治工程完成80%,植被恢復70%。棄渣場、料場等區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完成了70%以上,排水工程完成了95%。
注重保持沿線的原生態風貌
常張高速公路起於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常德,止於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區——張家界,是一條從平原微丘向山嶺重丘延伸的旅遊高速公路。
為了讓高速公路融入到原生態的自然景觀里,讓每一位行經這條高速公路上的人感受到如詩如畫的景色,常張公司首先從保護原有生態做起,為珍稀植物讓路。
沿線有兩棵百年古樟,分別在K30+300和K75處,出於保護古樹的目的,兩路段的施工單位在古樹周圍設定了鐵護欄,同時砌築擋牆進行加固處理,並由常德市鼎城區人民政府對K30+300處的古樹進行掛牌,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原有生態。對於植被豐富的邊坡,施工單位一改過去“逢山開路,炸山取石”的傳統施工方法,而是在能保證邊坡穩定的情況下,儘可能提高坡比,以保護原有植被,保持“原生態”的風貌。同時,對上邊坡的施工儘量與自然相融合。另外,在規範施工中無法保護原有生態的情況下,儘快恢復生態,儘量避免選擇硬質工程防護措施,改用植被生態防護,降低公路建設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公路通過重丘區時,產生了大量的石質邊坡和進行工程防護的石砌體,為減少此類工程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施工單位實行恢復生態的植被防護工程,儘量恢復原有植被,提高公路用地範圍內的綠化覆蓋率,將高速公路打造成一條“綠化長廊”。
“湖南風景如畫,走這條路,確確實實不光是一條交通幹道,同時也是一道風景線,一條觀光路。所以只有把常張路建成一條生態路、環保路、樣板路、觀光路,才不會辜負6800萬湖湘兒女的期望。”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長徐憲平這樣勉勵常張高速公路建設者們。
綠化景觀融於大自然
常張高速公路綠化植物共有104種,隸屬於47科,其中喬木34種、灌木33種、草花及地被植物24種、木質藤本8種、竹類植物5種。公路路域植物種類相當豐富,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常張高速公路全線植喬木32.2萬株、灌木351.4萬株、各種花卉4.6萬株、植草105.79萬平方米,邊坡生態防護260萬平方米。
常張高速公路綠化景觀包括中央隔離帶綠化、互通立交區綠化、沿線設施區綠化、碎落台及平台綠化、護坡道綠化以及土路肩綠化,邊坡生態防護綠化及取棄土場恢復綠化納入土建工程施工內容統一考慮,以實現綠化與主體工程同步施工,減少水土流失。
常張高速公路主線和邊坡的綠化採取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在邊坡防護上以灌木為主,代替以往的草皮防護,邊坡草皮則以本地草為主;在喬木種植方面,採取常綠與落葉相搭配的方式,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在上邊坡的防護上,採取塑石、軟防護、客土噴播等多種形式,達到自然、和諧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綠化效果和路域植被覆蓋率。中央隔離帶綠化採用了分段設計和變化種植的方案,採用適合該地區氣候和季節變化的植物,使中央隔離帶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變化,並能讓各分段部分的變化幅度較大,保證行駛者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時深刻體會到湘西自然風光所帶來的美感。沿線互通區採用常綠樹與色葉植物結合、常綠樹與觀花植物結合,以產生富有情趣的植物群落。如斗姆湖互通區種植桃花源的桃花,突出桃源縣桃花源的旅遊品牌;慈利互通區則種植當地有名的杜仲樹,突出地域植物特色;張家界互通區設計了別致的石景,以體現張家界獨有的自然風光。
“常張”高速在工程建設初期,就在公路選線、構築物設計、施工中保護、綠化與景觀規劃等方面採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公路建成後較好地融入到外部景觀之中,實現了“遊覽張家界,從常張路開始”的目標。
科技創新保障集約性發展
“對於那些生態本已非常脆弱的欠發達地區,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湖南近年來在加快高速公路建設的同時,特別注重發展與保護的有機融合,構建和諧高速。”湖南省交通廳黨委書記陳明憲對記者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常張高速公路建設的科技含量,同樣是確保常張高速公路質量和節約投資的重要手段。常張高速公路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新問題、新困難。針對這一情況,公司、總監辦聘請省內外的著名專家組成專家組,為常張高速公路的建設出謀劃策,聯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科技攻關,對全線橋樑基礎位置進行補貼(加深樁基或改變基礎方案),對不良地質路段和岩溶地區進行物探和補勘,對軟基處理地段重新進行調查和最佳化設計,對全線跨線天橋進行最佳化設計。全線共進行了常張高速公路環境景觀及生態技術研究等13項科研課題研究。正是依靠這些科技攻關,使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大大提高了常張高速公路的工程質量和科技含量。
湖南省交通廳廳長吳亞中對記者說:“高速公路建設是可以尋找到環境與保護間的整合點的,關鍵是如何把生態環保的理念與科技創新的理念有機融為一體。先進的科學技術是高速公路集約發展的保障,常張的科技創新印證了這一點。”
常張:大湘西的一道地域景觀
常張高速公路,是湖南省會長沙通向舉世聞名的國際旅遊風景區——張家界的難度最大、最關鍵的路段,主線全長160.78公里。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高速公路建設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稍有不慎就會破壞旅遊區的美麗風景。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劉茂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把高速公路建成一道與周圍地貌相呼應的美麗景觀,是生態環保路的更高追求。常張公路已成為張家界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這一點離不開設計者和建設者們理念的創新、技術的創新、施工的創新。一切從實際出發,只有符合地域特色、尊重本地文化、融入自然風光的創新,才是最好的創新。”
常張高速有三大亮點:一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沿途景點、附屬設施以及綠化植物有統一性和連續性。同時,還與湘西當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相結合,展現出當地的文化內涵與韻味。
二是造景與借景相結合。常德市地處洞庭湖平原,公路兩旁稻田交錯,農耕文化十分發達,一派生機盎然的田園風光。進入慈利,峰密岩險、谷深澗幽、水秀林碧、納南北風光。同時常張公路沿線也集聚了湘西北獨特的文化底蘊,常張公路的景觀設計將沿線特有的自然景觀與公路工程有機地結合,借沿線的自然人文景觀,融公路人工構建物的人工景觀為一體,創造出自然和人類和諧相處的獨特的景觀生態體系。過往車輛駕駛員既能在田野、山谷中快速行駛,又能深刻體會到湘西北獨特的文化魅力。在局部設計中,設計者細緻地對環境進行研究,運用造景與借景相結合的手法,針對公路沿線許多獨特的景觀特點,對各個景點加以提煉、升華,形成更新、更美的畫卷,使綠化美化相結合、動景與靜景相統一。
三是視覺效果和景體的比例相協調。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由於速度快,司機的注視點遠,視野狹小,對沿途景觀的感知比較模糊,因此常張高速公路的沿途景觀採用了“大尺度”設計。公路設計者充分考慮景體比例,使自然景物與人工構建物之間形成恰當比例,從而形成新的景觀體系,並融入到張家界景區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