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學院

常州工學院

常州工學院是由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坐落於美麗富饒、人文昌盛、工商發達的江蘇省常州市。學校前身主要為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創建於1978年4月;200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常州市機械冶金職工大學合併組建常州工學院,成為本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由江蘇省領導和管理,實行省(江蘇省)市(常州市)共建、以市為主的辦學體制,以實施本科教育為主,同時舉辦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占地面積1002.66畝(合66.84萬平方米),校舍建築總面積30.18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面積18.75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695萬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89.97萬冊。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常州工學院-校園風光常州工學院-校園風光
1978年4月,“常州市七二一工業大學”創建。
1979年11月,更名為“常州市職工大學”。1980年11月,常州市政府報請江蘇省政府批准,創建常州職業大學。1982年3月常州市政府明確,常州市職業大學與常州市職工大學為兩所學校一套編制。1982年12月31日,國家教育部批准在常州職業大學的基礎上建立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實行省市雙重領導,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逐步過渡到以市為主)。2000年3月22日,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常州市機械冶金職工大學合併組建常州工學院,屬本科層次的普通高等學校,由江蘇省領導和管理,實行省(江蘇省-)市(常州市)共建,以市為主的辦學體制。2003年7月,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常州師範專科學校(籌)的全部資源成建制併入常州工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3年11月,學校設有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信息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光電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社科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理學院、師範學院、延陵學院(公有民營)、成人(繼續)教育學院、國際交流學院、體育教學部等16個二級學院和直屬教學部。開設本科專業47個。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11月,學校有專任教師720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391人。擁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務院和省、市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省“333工程”培養人選和省“青藍工程”培養人選等55人,20多名教師受聘碩士研究生導師。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11月,學校擁有兩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
省級重點建設學科
機械工程、軟體工程

教學建設

常州工學院-校園風光常州工學院-校園風光
截至2013年11月,學校已為社會培養輸送了9萬餘名本專科套用型高素質人才。學校積極開展與中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吉林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擁有國家卓越計畫試點專業5個,省卓越計畫試點專業4個。現有國家級高校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十二五”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品牌、特色專業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5個;擁有省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省級學科綜合訓練中心建設點。
國家級特色專業

土木工程
國家級綜合試點專業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常州工學院—南通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級卓越計畫項目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
省卓越計畫試點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
省級特色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
省級重點專業(類)
土木類、機械類、電氣類、軟體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

合作交流

常州工學院-校園風光常州工學院-校園風光
截至2013年11月,學校與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丹麥加拿大台灣等境外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在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學分互認、合作辦學等領域開展教育合作。學校共有中外合作辦學班級10個,國際課程實驗班7個,學校常年聘請30餘名外籍專家來校授課講學。學校從1994年起招收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區的30多個國家的外國留學生,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多元交流。學院與加拿大萊克海德大學愛德華王子島大學荷蘭學院、聖力嘉套用藝術及技術學院、道森學院;英國東倫敦大學、赫特福德大學;美國東南密蘇里州立大學;丹麥VIA大學學院;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俄羅斯太平洋國立大學;法國薩瓦尚貝里高等商業學院;巴西南卡西亞斯大學、韓國大邱大學等20多所國外院校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2005年,該校科技產業收入總額1.06億元。截至2013年11月,學校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達100多項,產學研合作項目達250餘項,科研經費總額達8000多萬元。獲得市級以上科研成果獎達200多項,獲國家專利授權100多項。教師發表論文近200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近300篇。

科研機構

截至2013年11月,學校建有江蘇省數位化電化學加工重點實驗室、江蘇省中小企業新能源產業公共技術平台;建有微特電機研究與套用實驗室等6個常州市重點實驗室,與5家企業共建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建有融研發、生產和實踐於一體的常州市科技孵化基地——常州科技產業園。建有光機電一體化、模具、數控、動漫、軟體開發和設計等10多個校級科研平台,建有常州研究中心、翻譯研究所、瞿秋白研究中心、高曉聲研究中心、中小企業研究院等人文社科研究機構。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常州工學院-畢業季常州工學院-畢業季
常州工學院學報》、《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常州工學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均為雙月刊。兩刊為《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PS)》全文收錄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統計源期刊。《常州工學院學報》《常州工學院學報》於1987年創刊,原名《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學報》。主要刊登機械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建築學等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於1983年創刊,原名《常州教育學院學刊》。主要刊登哲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開設的主要欄目有:常州文化、四海論壇、高曉聲研究、文學、藝術、成語文化、翻譯研究、語言文字、法律社會、教育縱橫等。
圖書館藏
截至2009年9月,圖書館擁有印刷型圖書96萬餘冊,電子圖書100萬種(超星電子圖書館),中文報刊8000餘種(含電子期刊),外文期刊5000餘種(含電子期刊),各種套用軟體,電子圖書,資料庫光碟近2000張。訂閱當年期刊 1667種,報紙 162種。 圖書館共設有兩個電子閱覽室,擁有光碟資料庫、線上資料庫、鏡像資料庫、自建資料庫、電子圖書等。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王建明院長:李文虎

新北校區鳥瞰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湯正華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志偉黨委常委、副院長:吉飛、朱海山副院長:李江蛟、張紅、王傳金副院級調研員:林惠欽。

校園文化

校訓

教會 學成
常州工學院-校園風光常州工學院-校園風光
“教會”是從“教”的角度強調每一位常州工學院教師的責任。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每一位教師都要以高度的責任心與事業心、專業的學術素養和學術精神培養每一位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每一位常州工學院教師都要努力增強自身的執教能力,特別是培養套用型人才的能力,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授課、輔導方案,傳道、授業、解惑,使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成。“教”是人才培養的途徑,“會”是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教”要以“會”為標準和目的。每一位常工院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不僅要教會學生接受、掌握知識,更要教會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素質;不僅要培養學生消化知識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不僅要培養學生尊重知識、尊重科學的精神,更要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學成”是從“學”的角度強調每一位學生的義務,包含了“為什麼學”、“學什麼”和“怎么學”三層豐富的涵義。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切實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攻、學有所成。

校風

團結 嚴謹 求是 創新

校園精神

求實求新 愛國為民。

地理位置

學校共有3個校區:校本部位於常州市通江南路299號(郵政編碼:213002),為常州市天寧區、新北區交界處,距常州市商業繁華中心區以及常州火車站、汽車站約3公里,與常州市行政中心隔街相望,龍城大道、通江南路、晉陵北路三條城市主幹道環繞校園四周。新北校區位於常州市巫山路1號(郵政編碼:213022)。成人教育學院位於常州市西新橋二村。

江蘇高校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