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哥尼亞高原

巴塔哥尼亞高原

巴塔哥尼亞高原,位於南美大陸南端,構造基礎是巴塔哥尼亞陸台,其中介於內格羅河與丘布特河之間的為地盾部分,出露著花崗岩、片麻岩、斑岩等古老的結晶岩系;其它部分則深埋於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岩之下,部分地區有第三紀玄武岩分布。海拔在300~1,500米之間,從西向東作階梯狀傾斜,東西邊緣鑲著崖壁。此外,本區在第四紀冰期時曾廣泛覆蓋著冰川,給地面留下了冰蝕谷、冰磧丘、冰緣湖和冰水沉積。這裡氣候乾旱,長期以來又形成了風蝕和風積地貌。

概述

巴塔哥尼亞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巴塔哥尼亞高原是阿根廷南美洲的重要地區。巨大的莫雷諾冰川,象一個藍白色巨龍,齊頭排列在阿根廷湖的水面上,形成4公里寬30多公里長的冰堤,冰垣壁立垂直高聳達60米,前端的冰不斷運動前行,一些藍色冰塊坍塌掉落水中,驚起高高的浪花。轟鳴聲傳到幾十公里之外。這就是巴塔哥尼亞。

五百年前的一個冬天,西班牙探險家麥哲倫,在這裡的海岸登入了。船員們在岸上發現了一些巨大腳印。出身於葡萄牙騎士家庭的麥哲倫,以騎士名字Patagon(Patagon是16世紀時一部著名騎士小說的主角)命名之,而“Patagon”西班牙語含義亦為指大腳的人。南北長2000公里的巴塔哥尼亞,就是美洲的大腳,延伸在南美洲的最南端。它位於科羅拉多河美洲大陸南端的合恩角之間,面積達90萬平方公里。其南方接壤南極洲的冷漠冰層,北方則是草高馬肥牛仔奔飛的帕潘斯草原。巴塔哥尼亞藏在其間,藏著它浩瀚的憂鬱。即使在不久以前,這裡還象傳說中的土地,這片廣袤而人煙稀少的地區,還是偏僻的代名詞——“finis terrae”(西班牙語),意思是地球最終的盡頭。

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在這裡造出古怪的形狀,塔峰群立,如圖騰崇拜如竹筍遍立。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安第斯山脈南北縱行,山西是智利,山東是阿根廷。這裡最著名的山峰莫過於菲茨羅伊峰塞羅托雷峰。很多旅行者談到這兩座塔峰,用的不是美麗(beautiful),而是用驚奇(amazing)!在這裡發生的攀登運動,以岩冰混合攀登型為主。ChaltenFitzRoy、CerroTorre,是世界級高人的“戰鬥”舞台。

菲茨羅伊峰,在巴塔哥尼亞大冰原的東部山嶺中,是一系列垂直岩石山峰中的一個高峰。幾個緊湊的山峰組合,突兀矗立在冰川的沿線,而菲茨羅伊系列峰,顯得尤為醒目壯觀。它渾然的岩石塔型山體,是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陡峭,對於攀登者來講,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岩石大牆。

菲茨羅伊峰,巴塔哥尼亞的特維爾切人非常崇敬地稱之為“Chalten”,意為“吞雲吐霧的山”。菲茨羅伊峰峰頂經常籠罩一團煙霧,所以在1970年法國人登頂之前,人們都誤以為它是一個火山。高原上的特維爾切人,夏季從大西洋岸遊牧遷徙到安第斯山,就是以菲茲瑞的突出山形和雲煙為路標的。Cerro在西班牙語裡是山峰的意思,FitzRoy的國際稱呼,是以19世紀英國的“獵犬號”船長命名的,這名著名探險家曾在這裡調查過相當一段時間。正是他第2次出行時,把達爾文帶出來,成就了人類博物學上的一代偉人。
巴塔哥尼亞高原,自然環境獨具特色,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巨大發展潛力。 

地理位置

南美洲東南部的高原,北起科羅拉多河,南抵麥哲倫海峽,西界安第斯山脈東坡,東臨大西洋,占據阿根廷南部,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巴塔哥尼亞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巴塔哥尼亞高原(PatagoniaPlateau)其構造基礎是巴塔哥尼亞陸台,在內格羅河布丘特河之間為廣泛出露的古老花崗岩、結晶板岩、片麻岩、班岩等結晶岩系的地盾區,其他部分上覆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岩系,局部地區尚有第三紀玄武岩分布。
南美洲南端的巴塔哥尼亞高原熔岩,是由開始於晚白里世新生代早期並周期性地延續至全新世的火山活動形成的。該高原熔岩的底部為時代較老、分布範圍較廣的次鹼性拉斑玄武岩,其上覆岩石是該熔岩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分布範圍較窄的上新世一第四紀鹼性玄武岩。

南美洲南端巴塔哥尼亞高原的上新世—第四紀鹼性玄武岩可分為兩類:“克拉通”玄武岩和“過渡”玄武岩。

氣候植被

巴塔哥尼亞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現代地形為自西向東呈階梯狀傾斜的切割高原,從海拔1500米逐漸降至300米,並以陡崖逼臨大西洋。地面廣布第四紀冰川地貌和現代風蝕、風積地貌。氣候涼冷、乾燥,且多焚風性強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
植被為旱生灌木和稀疏矮草相結合的類型,主要由墊狀灌木、矮生仙人掌和一些有刺、硬葉禾本科草類組成。占優勢的土壤是棕色荒漠土。在降水稍多的地帶,生長著禾本科灌木乾草原,具有溫帶草原特徵,相應地發育了栗鈣土。
本高原為世界中緯度大陸東岸僅有的溫帶荒漠、半荒漠地區,在全球具有獨特意義。東岸海域蘊藏有石油、天然氣,西部有鐵、錳、煤、鋁土、金、銀等礦藏。阿根廷的重要牧業地帶。

自然環境

巴塔哥尼亞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巴塔哥尼亞高原北起南緯36°的科羅拉多河,南到火地島,西接安第斯山,東臨大西洋。面積786938km2,占全國領土的28%,包括內烏肯、里奧內格羅、丘布特、聖克魯斯4省和火地島區。是個自然地理環境比較獨特的地方。

巴塔哥尼亞西接安第斯山脈,雪峰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錯,辟有大量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位於聖克魯斯省西南部冰川國家公園內的佩里托·莫雷諾大冰川,高達3600m,綿延200km,冰層不停地移動斷裂,加上呼嘯盤鏇的山風,公園裡充斥著雷鳴般的巨響。內烏肯省西北部拉寧國家公園里有21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一座海拔3774m的拉寧死火山。這裡還保存著遠古原始森林,樹高幹粗,枝繁葉茂,蒼勁挺拔。巴塔哥尼亞地區,還分布著內烏肯省布蘭卡沼澤自然保護區、聖克魯斯省佩雷托·莫雷諾國家公園、火地島國家公園保留地、丘布特省瓦爾德斯半島國家海洋公園等壯美的自然景觀及保護區內的駱馬兀鷹美洲豹海獅海象企鵝等珍貴動物。
巴塔哥尼亞東部則是以遼闊的台地為主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自西向東作階梯狀傾斜,東部則以陡峭的懸崖直逼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現代乾旱氣候的影響,地表多冰蝕谷、冰磧丘、冰緣湖積冰水沉積及多種風蝕、風積地貌。

巴塔哥尼亞氣候條件惡劣,素有“風土高原”之稱。受大陸面積狹窄、居安第斯山背風位置及沿海福克蘭寒流等的綜合影響,荒漠直抵東海岸,但大陸性特徵不很強烈,冬夏沒有極端的低溫和高溫,7月均溫0℃~4℃,1月均溫為12℃~20℃。降水稀少,全區年均降水量不超過300mm,並呈自西向東遞減趨勢。風力強盛,常吹時速超過110km的狂風,塵暴不斷。

巴塔哥尼亞水文狀況獨特,雖然荒漠廣布但內流區域狹小,內流區僅局限於內格羅河丘布特河之間狹小地區。其餘地區河流因承受山地冰雪融水或冰蝕湖供給而成為過境外流河。但畢竟受乾旱氣候制約,眾多河流中僅有科羅拉多河、內格羅河、丘布特河河水充沛可航運灌溉、發電。成為巴塔哥尼亞發展農、牧、林各業的河谷平原基地。

整個南美洲湖泊貧乏,但巴塔哥尼亞地區安第斯山脈東麓東側,冰蝕湖、冰磧湖廣布,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個,構成南美唯一的重要湖群。

礦產資源

巴塔哥尼亞高原巴塔哥尼亞:南美冰河面積也正在迅速縮小。
特殊的構造基礎和複雜的地質條件造就了巴塔哥尼亞良好的資源環境和豐富的礦藏條件。巴塔哥尼亞是阿根廷最具美好開發前景的地區。
巴塔哥尼亞地區石油儲量大、分布廣。近年來又在沿海大陸架找到更多更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目前,以里瓦達維亞為中心的巴塔哥尼亞地區已成為阿根廷最大的石油基地,產量占全國石油總產量的60%以上。
巴塔哥尼亞南端的里奧圖爾比奧是阿根廷最大的煤礦區,阿根廷全國工業用煤幾乎全由這個煤礦供應。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火地島、聖胡安及高原山脈區還蘊藏著豐富的泥煤。
巴塔哥尼亞中部地區有豐富的礦,現已發現並已建成丘布特省的洛斯阿爾多貝斯鈾礦等3座鈾礦。丘布特省還蘊藏著豐富的土,里奧內格羅省的謝拉格朗德則有一座大礦。此外,巴塔哥尼亞地區還有石灰、耐火粘土和陶土等礦產。

民族經濟

巴塔哥尼亞高原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地區擁有比較發達的畜牧業水果蔬菜生產,基礎工業也從無到有、初具規模。它正在成為阿根廷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巴塔哥尼亞地區的西部安第斯山脈南麓東部台地,夏雨較多,牧草豐富,是阿根廷最大的養羊區,主要飼養毛肉兩用羊和毛用美利奴羊,養數量和羊毛產量占全國的50%左右。瓦爾德斯半島和卡馬羅內斯地區所產羊毛質地優良,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近年來,在科羅拉多河和內格羅河峽谷引水灌溉,種植苜蓿,養牛試驗獲得成功,剪毛業、肉類冷藏加工業亦隨之發展。
內烏肯和里奧內格羅峽谷地帶,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是阿根廷的水果和蔬菜生產基地之一。水果有葡萄、桃、李、杏、櫻桃等,大部分水果加工後出口巴西,葡萄用來釀酒,產量居世界第三位。
巴塔哥尼亞林業資源豐富,這裡不僅有千年樹齡的原始森林,近年來,又增加了人工林,每年可提供原木板材100000m3。
巴塔哥尼亞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漁業資源十分豐富,阿根廷40%的漁業資源都集中在巴塔哥尼亞近海海域,這裡有名貴的鱈魚鮭魚鱒魚以及抹香鯨等,水產捕撈和加工也有一定的發展。
巴塔哥尼亞工業基礎較差,除礦產、石油、天然氣和石油化工外,僅有一些肉類冷藏、食品加工等工業。但這裡是人類學家、博物學家嚮往和進行科學考察的地區;現在已成為南極洲考察的基地和核能研究的中心之一。 

美好的發展前景

巴塔哥尼亞是一個正在開發的地區。本世紀40年代以來,歷屆阿根廷政府都非常重視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拓殖、開發,制定和實行鼓勵各種有利於該地區發展的人口、資金、技術、物資、設備的遷移等政策,期望把它變成一個牧、農、工各業都很發達的地區,進而成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生增長點。
這些鼓勵發展的方針政策主要有:一是制定優惠條件吸引內地居民和外國移民到這裡墾殖開發。二是鼓勵在這一地區發展工業,規定新建工礦企業,自投產之日起10年內免繳增值稅。三是鼓勵國內外私人資本勘探和開發石油與天然氣。四是大力發展巴塔哥尼亞地區旅遊和科學研究、考察事業。這些政策的實施,有力地帶動了巴塔哥尼亞地區的發展,也為它開闢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土著居民

巴塔哥尼亞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巴塔哥尼亞人Patagonians)有兩義:

①南美南端巴塔哥尼亞印第安人。主要包括特維爾切人﹑亨納肯人和阿勞坎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前兩者以身材魁梧高大(腳板尤大)﹑肌肉發達﹑行動敏捷聞名﹐故殖民者稱其為巴塔哥尼亞人(西班牙語意為“大腳漢”)。使用特維爾切語﹐屬印第安語系瓊語族。主要從事狩獵和採集﹐社會發展處於原始公社階段(見原始公社制)。阿勞坎人(又稱馬普切人)原居智利境內﹐因不堪忍受西班牙殖民者的壓迫﹐於18世紀末遷居此地﹐並同化了特維爾切人。使用阿勞坎語﹐屬印第安語系阿勞坎語族。巴塔哥尼亞人信薩滿教,迷信萬物有靈,主要是河神。以肉食為主。因氣候嚴寒﹐男女均穿獸皮製成的斗篷。住用獸皮製做的名為“托爾多”的帳篷。以皮毛加工著稱。原約3.6萬人﹐1875~1879年阿根廷總統N.阿韋利亞內達政府發動“荒漠遠征”運動﹐大部分印第安人被屠殺﹐倖存者被驅趕到境內最南端。巴塔哥尼亞人的體型和生活特點引起世界一些民族學家和人類學家研究的興趣。

②泛指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居民。從18世紀末起﹐隨著粗放經營的養羊業的發展﹐許多阿根廷人﹑智利人和歐洲移民紛紛湧入﹐以後又有威爾斯人和蘇格蘭人相繼移入。該地地廣人稀﹐現有居民60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約1人。主要經營畜牧業

世界高原

高原與平原的主要區別是海拔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區別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它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平原,又以較大的平緩地面和較小的起伏區別于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國的青藏高原,面積最大的高原為巴西高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