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開發國家

已開發國家

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y),又稱已開發國家,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另外,也稱作工業化國家、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已開發國家大多具有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過僅依靠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這樣的國家未必有較先進的技術。其他常常用來表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這兩個團體的詞語有: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南北分歧國家、工業化國家和非工業化國家、已開發國家和落後國家、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較已開發國家和欠已開發國家等。西方國家雖然有類似的涵義,但是並不等同於已開發國家。目前,已開發國家通常是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的24個成員國。其中,尤其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和加拿大最為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下,一些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率先採用最新的科學技術,使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成長,成為經濟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對世界經濟、政治有較大的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已開發國家已開發國家

已開發國家(英文:Developed Country;法文:Pays développé),又稱已發展國家,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還有文明程度、國民的素質、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享受的自由和民主等。已開發國家大多具有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per capita GDP),又稱作工業化國家、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

通過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這樣的國家未必有較先進的技術(比如沙烏地阿拉伯開發石油,諾魯開發磷肥等)。

詞語:其他常常用來表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又稱開發中國家)這兩個團體的詞語有: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北方國家、南方國家、工業化國家、非工業化國家、已開發國家、落後國家、富裕國家、貧窮國家。西方國家雖然有類似的涵義,但是並不等同於已開發國家。

由來

1995年6月,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曾經宣布,從1996年起,將新加坡劃為“已開發國家”,根據是新加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4萬美元。由此誕生了已開發國家的概念。

標準

以前人們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已開發國家,都是用人均GDP來界定,但單獨用人均GDP顯然存在很多缺點,首先是人均GDP很不穩定,受匯率、物價等影響而波動很大,其次人均GDP也只代表了經濟水平,而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全面發展水平。對此,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編制了“人類發展指數”,用以取代單一的人均GDP衡量體系,以此來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已開發國家,就相對全面客觀了。目前的具體標準是:人類發展指數不低於0.9即為已開發國家。

特點

一: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遠高於其他國家,產業結構先進,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一般大於60%。

二:經濟運行機制比較成熟,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健全,並有比較完善的巨觀經濟調控體系。

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起著重要作用,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完善,保障水平較高。

四:經濟國際化程度較高,外貿依存度大大高於開發中國家,外貿在世界貿易總額中占據較大份額,金融市場高度國際化,跨國公司高度發展。

分類指標

縮寫解釋
HIE OECD OECD高收入會員國 DAC 發展援助委員會 (DAC)會員國
CIA AE CIA 《 世界概況 》發達經濟體 IMF AE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發達經濟體
WB HIE 世界銀行 高收入經濟體 HDI VH UNDP 人類發展指數 極高的國家
QoL 30 EIU 生活質量指數 前30名國家 CDI DC 全球發展中心 (CGD)已開發國家
NBC 30 NEWSWEEK 世界最好國家前30名國家 LPI 30 列格坦 全球繁榮指數 前30名國家
G8 八大工業國組織 成員

聯合國

在聯合國的運作中,並沒有建立出一套完善的系統來認證哪些國家或地區是屬於已開發或開發中。普遍觀念認為,亞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及歐洲西部是屬於已開發的區域或地區。

新加坡的人均GDP非常高,2001年為22780美元,居世界前列。聯合國曾有意把它列為已開發國家,但新加坡官方表示新加坡發展時間短,工業基礎還不穩固,謹慎地把自己列為開發中國家。

已開發國家主要是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冰島、希臘、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聯合國公認的)

依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人類發展指數,一些屬於極高人類發展指數值的國家(例如汶萊、卡達等)仍被視為開發中國家,因此該指數只能作為一項參考指標。

經合組織

經合組織下屬發展援助委員會的會員國。經合組織下屬發展援助委員會的會員國。

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

德國、義大利、瑞士、奧地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冰島、愛爾蘭、希臘、葡萄牙、西班牙、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新加坡。

狹義的已開發國家:包括北歐,廣義的西歐各國,北美、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

廣義的已開發國家:包括北歐,廣義的西歐各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世界經濟

展望報告中發達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為29個,和經合組織有差異,分別為:

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芬蘭、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日本、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中國台灣、瑞典、瑞士、中國香港、丹麥、挪威、以色列、新加坡、紐西蘭、賽普勒斯、冰島 、南非 。

已開發國家地區列表

以下的經濟體過去被認為屬於發展中的,但是後來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定為發達經濟體(括弧內是該經濟體被認定為發達的時間)。這些國家和地區包含了亞洲四小龍和數個新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中國香港(1997年)

中國台灣(1997年)

新加坡(1997年)

韓國(1997年)

以色列(1997年)

賽普勒斯(2001年)

斯洛維尼亞(2007年)

馬爾他(2008年)

捷克(2009年)

斯洛伐克(2009年)

愛沙尼亞(2011年)

聖馬利諾(2012年)

拉脫維亞(2014年

截止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如下:

亞洲 日本 新加坡 以色列 中國 香港

中國 台灣 中國 澳門 韓國

歐洲 法國 德國 荷蘭 丹麥

芬蘭 冰島 英國 瑞士

瑞典 奧地利 比利時 安道爾

愛爾蘭 義大利 馬爾他 摩納哥

盧森堡 葡萄牙 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

聖馬利諾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美洲 美國 加拿大 百慕達
大洋洲 紐西蘭 澳大利亞

2005年新增的已開發國家

賽普勒斯(19,008) 斯洛維尼亞(17,660) 以色列(16,987)韓國(14,649) 馬爾他(13,144)匈牙利(10,896) 捷克(10,708)

從新增的7個已開發國家來看,大多是原有已開發國家的近鄰,如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匈牙利、捷克、賽普勒斯是歐盟成員國的近鄰,韓國是日本的近鄰,只有以色列是例外。

愛爾蘭的人均GDP在20年前只是已開發國家中的中下水平,2005年已躍居世界第5名,是過去20年中經濟最成功的已開發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東歐國家在經歷了90年代初轉型期的陣痛之後,在過去10年間紛紛走出低谷,成為經濟成長最強勁的國家。東歐國家中轉型最順利且最靠近歐盟的斯洛維尼亞、捷克、匈牙利已經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而愛沙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立陶宛、波蘭、拉脫維亞等國也發展勢頭良好,已經加入了已開發國家的預備梯隊中。

賽普勒斯共和國位於地中海東部,歐、亞、非三個大陸的交匯處,是西歐聯接遠東貿易航線的咽喉。領土面積9251平方公里,時差比北京晚6小時;有著良好的地中海式氣候;賽普勒斯人口約80萬,其中80%以上為希臘人;首都為尼科西亞,其它城市都在海濱,多為旅遊勝地。

氣候問題

共同責任

氣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產品”,在“拯救全人類”的宏大命題下,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在此問題上,本應屬於利益共同體,但為什麼每次氣候峰會都會產生那么大的爭議與分歧?

事實上,全球氣候格局變化的根本力量,並不僅僅來自環境本身,無論是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還是坎昆氣候大會,表面上看,博弈焦點是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減排承諾,而實質則是在發展權、主導權及其減排資源的分配上。“碳減排之爭”,只不過是已開發國家霸權思維在低碳領域的延續。一方面已開發國家利用碳霸權坐收漁利,另一方面又在利用碳霸權轉嫁危機的責任。

碳減排權

如今,碳減排權已成為在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轉移責任的“資產”。《京都議定書》允許發達工業化國家之間相互轉讓他們部分“容許的排放量”,並允許已開發國家從其在其他工業化國家的投資項目產生的減排量中獲取減排信用,也正是從《京都議定書》誕生之日起,全球初步形成了以“碳信用本位”為基礎的碳權體系。

龐大的市場規模構成了碳貨幣的供給能力。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至2008年的碳交易量平均增長率超過320%,2008年碳交易總額達48億噸,全球碳市場規模達到1260億美元,而2004年還不到10億美元。儘管2009年全球GDP下降了0.6%,已開發國家更下降了3.2%,但碳市場仍然顯示出了強勁的勢頭,市值達1437億美元,增長6%,成交8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根據測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預計為每年7億至13億噸,將由此形成一個年交易額高達140至650億美元的碳交易市場。預計未來5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場。

從貨幣本位的角度看,碳信用與貨幣綁定有可能成為未來國際貨幣體系重構的新趨勢。各國貨幣紛紛爭當碳交易的主導貨幣,歐元是碳現貨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場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日元也試圖成為碳交易計價結算的第三貨幣。美元霸權體系的信用基礎也被大大削弱。2002年以來,美元江河日下,進入戰略性貶值周期,美元作為全球信用基礎的根基嚴重動搖,金融危機以來,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因此,美國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儲備貨幣信用優勢試圖為美元找到新的出路,正積極構建“碳權市場”,搶購、囤積二氧化碳排放權。

此外,已開發國家還圍繞碳減排權和碳交易貨幣,積極搭建全球碳交易市場架構,並通過金融資本的滲透,構建包括直接投資融資、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為支撐的碳金融體系,試圖在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價值鏈分工中搶占制高點。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統計表明,目前中國已成CDM機制下提供碳減排量最大的國家。然而,中國是未來低碳產業鏈上最有潛力的供給方,卻仍不是定價方。我國碳信用體系發展與碳市場潛力極不匹配,仍處於全球碳信用交易鏈的低端位置,凸顯碳減排定價權、話語權的缺失。

而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霸權思維仍在碳框架體系中延續,歷次氣候峰會都會變成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發難或轉嫁責任的平台,而今在碳減排問題上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從來都是“權利與義務、利益與責任”的“不對等”。

高度工業化的已開發國家在過去200年來依靠大量碳排放拉動的工業增長,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自1950年以來,全球碳排放增長中有四分之三來自已開發國家。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數據表明,已開發國家過度消費,奢侈消費,嚴重消耗了生態資源。已開發國家10億人口的消費就消耗了全球32%的能源,其中,僅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就占到世界全部生態足跡近一半,屬於“生態赤字”國家,但已開發國家從未為此承擔任何責任,也不願在碳減排資金與技術轉讓上給予開發中國家有效的支持,而今在坎昆會議上,日本甚至徹底拋開締約方的立場於不顧,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第二減排期,成為阻礙談判進程的“最大攪局者”。

爭論點

已開發國家在承諾問題很橫,在基金進入轉讓問題上又很衰。那么這方面已經承諾說,我們要拿出一千億美元,或者每年三百億美元給開發中國家,幫助開發中國家實現減排,但是這個錢就是拿不出來。

歐巴馬開動印鈔機要搞貨幣戰爭,一刷就是六千億美元,但是讓他拿出一百億美元他都不願意順順噹噹把這個錢掏出來,同時雙方在透明度問題還有爭執,透明度是什麼?就是已開發國家說,你開發中國家減排,要是可測量,可報告,那么可以檢測,那么這方面開發中國家有自己的主權,不能輕易讓出。

相關信息

關於俄羅斯的特殊性

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被列為轉型國家。對於俄羅斯是否是已開發國家有爭論。

首先,俄羅斯不具有開發中國家的一般特徵。

第一,俄羅斯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在30年代就完成了工業化,冷戰時期的工業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蘇聯解體後完整的工業體系遭到破壞,但是工業基礎依然十分雄厚。特別是在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金屬加工工業,油氣開採與冶煉工業,軍事工業,軟體開發與套用產業等方面具備世界先進水平,其工業化水平不是開發中國家所能企及的,現在的開發中國家都正在經歷著工業化。

第二,俄羅斯的教育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俄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人口素質高,獲得過20次諾貝爾獎和8次菲爾茲獎,其科技水平尤其是基礎研究方面的強大實力,是開發中國家所不具備的。

第三,俄國繼承了蘇聯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其全民免費醫療,免費教育,養老金100%全復蓋,以及國家給與的水、電、取暖、保障自住房等生活方面福利,決定了他在收入分配領域做的較好,同開發中國家存在的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存在顯著區別。

第四,根據世界銀行2012年公布的數據,俄羅斯人均收入為高收入國家行列,月均收入約為1000美元。2012年人均GDP約為14200美元,在這一指標上已經與某些已開發國家類似。

其次,但是俄羅斯現在還暫時不宜算作已開發國家。

第一,因為現在轉型時期還沒有結束,俄羅斯在基礎設施方面與已開發國家有差距。

第二,在經濟方面,俄國的投資環境,工業結構方面還不符合已開發國家要求。

第三,在社會領域,2012年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778,居世界55位,離極高人類發展指數尚有8個名次的差距。清廉指數名次較低,這決定了俄羅斯還不完全符合已開發國家的要求。

但是俄羅斯已經是G8成員,2012年加入世貿組織,俄羅斯準備在2015年加入經合組織,經合組織是已開發國家的試金石,所以以俄羅斯現在的發展狀況,在未來幾年內會步入已開發國家行列。世界銀行對此作出了樂觀預期。

國家列表

最新世界分組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2010年11月4日發布的《2010年人文發展報告》對世界各國的分組進行了重新的修正,修正後,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的數量由2009年的38個,上升的2010年的44個,增加了6個。

2010年已開發國家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的發達經濟體(28個國家)

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日本、韓國、盧森堡、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美國、英國

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的發達經濟體(16個國家或地區)

安道爾、巴林、新加坡、巴貝多、汶萊、賽普勒斯、愛沙尼亞、以色列、列支敦斯登、馬爾他、摩納哥、卡達、聖馬利諾、斯洛維尼亞、阿聯

2010年開發中國家

阿拉伯國家(16個國家或地區)

阿爾及利亞、吉布地、埃及、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摩洛哥、巴勒斯坦被占領土、阿曼、沙烏地阿拉伯、索馬里、蘇丹、敘利亞、突尼西亞、葉門

東亞及太平洋地區(24個國家)

中國、斐濟、印度尼西亞、吉里巴斯、朝鮮、寮國、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蒙古、緬甸、諾魯、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泰國、東帝汶、湯加、吐瓦魯、萬那杜、越南

歐洲及獨立國協地區(23個國家)

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波赫、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喬治亞、哈薩克斯坦(中等已開發國家)、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黑山、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塔吉克斯坦、馬其頓、土耳其(中等已開發國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32個國家或地區)

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巴哈馬、貝里斯、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格瑞那達、危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拉圭、委內瑞拉;

南亞地區(8個國家或地區)

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撒哈拉以南非洲(45個國家或地區)

安哥拉、貝寧、波札那、布吉納法索、蒲隆地、喀麥隆、維德角、中非、查德、葛摩、剛果(布)、剛果(金)、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索托、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里、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南非、史瓦濟蘭、塔桑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最不已開發國家(23+1個國家)

阿富汗、不丹、布吉納法索、蒲隆地、中非、查德、剛果(金)、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幾內亞、幾內亞比索、海地、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莫三比克、尼日、薩摩亞、獅子山、索馬里、吐瓦魯、萬那杜、南蘇丹(2011年新獨立國家)。

最新事件

2013年3月4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資產管理公司拉塞爾投資集團日前宣布,由於希臘在風險評估測試中未達標,該公司將把希臘從已開發國家降格為新興市場國家。

該集團2001年認定希臘為已開發國家,但從2010年開始,希臘就走在重新回到新興市場的道路上。該集團稱,希臘沒能通過經濟運行和巨觀風險測試,在判斷國家經濟健康狀況的人均收入、股市總市值和交易量等方面都沒有達標。儘管希臘已經免於退出歐元區,但在投資指數中被降格至新興市場,為已開發國家中的首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