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文化

巨石文化

巨石文化是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條狀塊石組成的石碑、石塔、石墓道或石圈等建築遺蹟,代表著一種史前文化。散布於地球北半球北緯30度及附近區域的巨石遺址產生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簡介

巨石文化巨石文化

所謂“巨石文化”,是指從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分布於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的以巨大石結構建築為標誌的古代文化類型,這些以宏大的平面布局和奇特的造型而著稱於世的巨大石質建築物,種類不但豐富,而且形狀、功能、性質等也不盡相同。巨石建築的出現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的宗教信仰及工程技術水平,它們是古代不同民族各自分別獨立創造的。

巨石建築物一直以其神秘的作用和抽象的建築魅力感染著人們,被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稱為“巨石建築”、“巨石碑”或“巨石文化”、“大石文化”。由於巨石文化是史前或遠古時代人類文明的結晶,備受考古學界的重視,同時也為各國旅遊界所追蹤。

建築類型

巨石文化巨石文化

常見的類型包括墓石dolmen)、獨石menhir)、列石(Alignment)、石圈(Cromlechs)、石座(StonSeats)、石台(StonTerraces)和金字塔形建築(PyramidalStructures)等,比較常用的分類方法如下:

立石或列石

以單獨或成列豎立的石塊、石條作宗教崇拜之用,法國的列石有多達數千塊的。

石棚

以數石直立上蓋一石板構成,多為酋長墳墓,在中國的遼東半島即可見到。

環狀列石

以眾多巨石構成環狀建築群,用作宗教祭台,亦可供天文觀測,英國的斯通亨奇是其代表。

分布範圍

歐洲

巨石文化巨石文化

從世界範圍上看,歐洲西部是“巨石文化”出現較早並且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英國考古學家格林·丹尼爾(GlynDaniel)在其《歐洲西部的巨石建築者》一書中認為,歐洲西部修建和使用巨石建築是從公元前3500年左右開始的,後來碳十四數據表明這個時代可能早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

歐洲早期的巨石遺存主要分布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南部,同時還在這一地區發現有當地最早的築有堡壘的村莊,它們屬於帶有城市文化特點的居住遺址。

約在公元前2000多年時,巨石文化沿大西洋海岸向北傳播到歐洲北部的英倫諸島和丹麥、比利時、德國北部以及義大利等地區,這一時期的巨石建築大致主要有三種類型,即“門希爾式”(獨石)、“多爾門式”(墓石或石棚)和“克羅姆列克式”(石圓圈)等,其中最為著名的環狀列石類建築可以英格蘭南部索爾茲伯里平原的斯通亨吉(Stoneheng)和杜靈威環石牆(DurringtonWalls)為代表,它們是與天象測時和原始宗教崇拜有關的祭祀性巨石建築。

約在公元前2300多年時,遊牧的塞姆族人從西部敘利亞草原地區東遷至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地區,在兩河流域留下了西亞地區最早的大石遺蹟,如在底格里斯河岸發現的“勝利石柱”和方錐體大石碑,其上刻有人物形象和“阿卡德文字”。

亞洲

巨石文化巨石文化

1、中亞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亞地區出現了以巨大的石圓圈、列石、“鹿石”等為代表的大石建築,其性質主要是作為墓葬的附屬建築或“用石塊砌成象徵太陽神的圓圈”,這些遺蹟基本上集中分布於從鹹海東岸高地到西伯利亞及蒙古人民共和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如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蘇布草原地區發現大量屬於青銅時代的大石建築,這類遺蹟主要是在陵墓和祭壇前豎立的“直立粗長巨石、鹿石”和成排的大石碑,環形的石砌祭壇面積宏大,其直徑可達120米,可能“象徵著戰車輪和太陽”。

2、東北亞

東北亞的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的越南、寮國、高棉乃至蘇門答臘、爪哇等地以及南亞的印度都發現過不同形式的大石遺蹟,其形式主要是石棚(Dolmen)、石圓圈(Cromlechs)等墓葬祭祀類建築物。

3、中國

巨石文化巨石文化

中國的“大石文化”是以大石墓——石棚為主要代表,相對集中地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南高原山地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從遼寧省的東部到四川西南的安寧河金沙江流域的高山地區都有這種遺存,其遺蹟形式包括有“鹿石”、獨石、石棚、大石墓等多種類型。

(1)、形式特徵

中國“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所發現的大石遺蹟與中亞、西亞地區的大石文化比較接近,多屬墓葬類和宗教祭祀類的建築物。

(2)、生態地理環境

中國大石遺蹟分布區也與廣義的北方中亞荒漠草原地區相似,多為山地高原區,氣候較為乾旱寒冷,屬於多山、多石的自然環境。

(3)、大石遺蹟的時代特徵

基本上都屬於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這一時期的遺存,與西亞及中亞地區大石遺蹟的時代大致相當。

(4)、經濟文化類型

同北方中亞草原和西亞山地的古代文化也基本一致,其遊牧、狩獵經濟占有很大比例,屬於邊地遊牧民族活動頻繁的地區。

根據上述特徵推測,在亞洲地區廣泛存在的這些形式、功能都比較一致的巨大石質建築遺蹟,應是亞洲各古代民族在文化特徵和地理環境特徵方面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性質的一種表現,它可能是某種文化交流傳播或文化融合現象的標誌。

文化特徵

巨石文化巨石文化

在總體特徵上,亞洲地區的大石文化與西方歐洲的巨石文化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從文化背景上說,在不同的地區出現相同或相近的大石建築及其文化,至少有兩個相同的因素:

自然地理環境的相似性

即建造大石遺蹟的人們多是處於多石多山的自然環境區,人們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對石質材料和建築技能有相當程度的掌握並有充足的原料來源。

觀念意識方面的相似性

即以大石遺蹟為標誌的古代部族建造這種非生活生產性質的石結構建築物時,大體上是出於相同或相似的觀念,或源於宗教禮祭和神靈崇拜,或源於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習俗,為死者建造有塋域標誌及地面象徵物的建築等。

正是由於這兩種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大石遺蹟在世界不同的地區都有一定的分布,從而形成了在建築形式上具有抽象美的“巨石文化”,從歐洲到西亞、中亞,再到南亞和東南亞基本構成了一條巨石文化的“傳播走廊”。

歐、亞兩洲巨石文化在時空方面表現出的這種關聯性質,其中既可能有民族的直接遷徙、文化的融合和傳播,也可能是觀念意識形態的間接傳播,甚至可能存在各自獨立發明、起源的類同性。但無論是直接傳播還是間接影響,歐亞大石文化的相似性都反映出其文化所具有的共同客觀條件,即相同的物質環境和共同的精神需要,否則人們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在中國黃河、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原始文化中沒有出現與歐洲和亞洲其它地區相類似的大石文化遺蹟。

傳播路線

巨石文化巨石文化

曾有學者認為亞洲地區的大石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從西方傳入亞洲的路線有:

1、經中亞地區進入中國北方和東北亞地區;

2、經南亞的印度向東南亞大洋洲等地區傳播,中國西南四川等地的大石遺蹟應是接受了北方中亞大石文化或南亞印度大石文化的傳播影響。

3、西藏是大石文化傳播的主要通道地區。

(1)、從微觀上講,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正處在從中國東北到西南地區的半月形邊地文化傳播帶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區域內發現的大石遺蹟可能表明,四川等西南山地的大石文化與北方草原地區大石遺存之間的某種交往,大約是經由青藏高原地區而發生的。

(2)、從巨觀上講,青藏高原正處在中亞草原、西亞高地、南亞次大陸交匯的地理位置上。新石器時代以來,這一較大地域內的民族遷徙和文化交往也是較為頻繁的,西藏地區的大石遺存是這種外來文化傳播的結果,並且從傳播的方向上看,它可能是來自中亞或西亞的某個地區,到達西藏高原附近之後,一部分進入青藏高原的腹地,另一部分則由高原西部的克什米爾地區進入了南亞的印度等地。無論哪一條傳播路線,實際上都是經由西藏高原作為通道。由此可以認為,在世界的東、西方以及亞洲南、北地區的大石文化傳播交流過程中,西藏高原都在某種意義上講,西藏高原神秘的大石遺蹟正是歐、亞兩大洲“大石文化”連線地帶上的一個轉折點,它不僅是高原古代建築藝術中具有抽象美的“紀念碑”,同時也是世界性的大石文化傳播帶上的一座“路標”。

代表遺蹟

印加遺址

在秘魯庫斯科城北有一個建在山坡上的宏大的印加遺址——薩克薩瓦曼。這裡是印加帝國最大的一座太陽神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軍事建築。薩克薩瓦曼是一座由巨大的石塊砌成的共有三層的巨大的露天建築。當地的克丘亞語的意思是“滿足的山鷹”。每年六月南半球冬至的時候,印加帝國就會在這裡舉行盛大的太陽祭奠,祭祀他們最崇敬的太陽神。按照印加傳統的說法,這三層石階代表三種不同的天象,第一層代表閃電,第二層代表風暴,第三層代表雷鳴。印加的巨石文化達到了讓後人驚嘆的最高成就,整個印加帝國就是建立在這種巨石文化之上。

龍游石窟

龍游石窟的石柱龍游石窟的石柱

龍游石窟建築群有著其獨特性,在中國石窟建築通常被理解為佛寺建築,這是因為中國圈套規模的人工挖掘石窟常與佛教文化藝術相關。石窟的窨規模宏大,石柱高大粗壯,石壁除了紋飾外,沒有佛像雕刻。因此從現象看,它顯然不是一處佛教活動場所,面僅是一座面積巨大的建築空間。

復活節島上的石碓

復活節島上的1000多個巨形石碓,專家們研究為11—16世紀的產物,石碓大者高約3.7—4.6米,重約20.3噸,最大的有9.8米,重為91.5噸,這些雕像頭部碩大,下巴向外突出,耳朵則往下伸得很長,有些石碓頂部有塊紅岩石,就像是戴著一頂“帽子”。在一些石坑處發現有一些石碓的半成品。

紐格萊奇陵墓

建於公元前3200年的愛爾蘭紐格萊奇陵墓。它是1699年尋找石料的人們發掘的一座石窟,當時人們認為它是基督紀元初幾個世紀掌權的達拉列王的皇陵。但實際上是一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帶有通道的巨石墓,是新石器社會的產物。

石墓中的通道寬公91厘米,長16.7米,兩邊和頂部均由整塊巨石構築。石墓中的寢室與通道隱蔽在圓錐形的石堆後,估計石堆有20萬噸散石料。整個建築是密封的,以防水滲透,四周圍著一圈矗立的巨石。

英格蘭的巨石陣

公元前2000—4000年,英格蘭的巨石陣。巨石陣直到21世紀,帶給人們的仍然是一團迷霧。巨石陣的建築既不是原始的,也不是任意建造的。石陣的開頭提示了人們對整體各部分比例的透徹了解,以此充分肯定了建設者的數學才能。有些人認為整個建設可能是座天文台。但更多人對巨石陣的原來意圖和它的意義仍進行著各種推測與爭辯。因為考古學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一門非常嚴謹的科學,它需要用事實、證據來說話,因此巨石陣依舊是個謎。

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的壘石建築是世人一直著迷和驚嘆的千古之謎。

相關發現

2012年最新勘測照片2012年最新勘測照片

2007年,在俄羅斯境內發現的一個巨石遺蹟呈現出麋鹿或者鹿狀結構,其形成時期可能比秘魯著名的納斯卡線條早數千年。2011年夏季考古實地勘測發現這個巨畫結構的成分和建造時期,表明這是“巨石文化”的一部分。研究人員指出,在烏拉爾山脈地區發現了數百個巨畫地貌結構,多數位於當前發現的這個麋鹿巨畫結構東北部35英里之外的一個淡水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