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鎮

嶧山鎮

嶧山鎮位於鄒城市城南約11.5公里,嶧山腳下,北緯38°18′,東經116°59′。京滬鐵路、104國道、孔孟新道縱貫鎮境南北。東依香城鎮,南臨看莊鎮,西與唐村鎮、石牆鎮毗鄰,北和千泉街道、大束鎮接壤。面積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215畝。轄42個自然村,50個村民委員會,13503戶,52787人。其中回族8人、藏族1人、布依族5人、彝族2人、滿族3人,其餘均系漢族。地勢東高西窪,鎮駐地在兩下店北村。因被譽為“岱南奇觀”的嶧山座落在境內,故名嶧山鎮。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嶧山鎮嶧山鎮
嶧山鎮位於鄒城市城南10公里處,面積為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萬畝,轄7個管區,50個行政村,總人口5.2萬人。該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邾國故城、野店遺址等名勝古蹟,並具有優越的區位、交通、資源、旅遊優勢:鎮內104國道、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動脈縱貫南北;花崗岩、石灰岩紅土等礦產資源豐富;還有被譽為“岱南奇觀”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嶧山。

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氣溫年均14℃,最高氣溫值39℃,持續7—10天。最低氣溫值—19℃,無霜期220餘天,作物生長期250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因受嶧山的影響,嶧山之陽春早,霜晚,小麥早熟一周左右,作物生長可延長半月之久。

境內地勢東部和南部高,西部窪,東部和南部屬山脈丘陵區。嶧山屹立境內東部,海拔582.8米,包括大小山頭10餘座。鳧山山系連綿起伏,層巒疊嶂,溝壑縱橫,貫穿境內南部,均屬花崗片麻岩,占總面積的35.2%。

主要河流有6條,總長31.3公里,均發源於嶧山山麓,為季節性間歇河。除大莊河流入西葦水庫外,其餘均匯入白馬河。地表水主要來自雨水。近年來降雨量有所減少,即使下雨,也多化為徑流流失了。地下水主要是嶧山斷層的石灰岩水和砂岩水,一般水位較淺,水質良好,水源豐富。

歷史沿革

嶧山鎮嶧山鎮
該鎮歷史悠久。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屬邾國,她是古代東方的諸侯國。在侯國林立的時代,她以自身獨特的文化風貌著稱於世,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戰國中期邾穆公改“邾”為“鄒”,是為顯示功德而改。直到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0年)屬顏莊社。清末稱之嶧山區,沿襲至民國初年,爾後改為第四區。1945年鄒縣第一次解放為嶧山區,改為第二區。1952年下設12個小鄉。1958年撤區成立嶧山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嶧山區公所,1987年撤區為嶧山鄉,1989年11月18日改為嶧山鎮。

行政區劃

轄:崔橋村、東莊村、鞏莊二村、西參村、兩下店南村、呂台村、高皇村、大莊一村、下山村、兩下店北村、大莊三村、上山村、劉營村、苗莊村、鞏莊四村、南龍河村澇灘村嶧山村、照山村、郭參村、東顏村、李莊村、鞏莊三村、稻窪村、存里村、大故村、唐店村、野店村、西鞏莊村、中參村、大莊二村、紀王東、紀王西村、石馬村、大莊四村、大莊五村、金張莊村、大莊六村、留駕莊村、沈莊村、鞏莊一村、小故村丁嶺村、大莊七村、賈窪村、店子村、紀王前村、北龍河村、蔡莊村、黃村

農業發展

嶧山鎮嶧山鎮
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為建成田成方、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效經濟作物區,該鎮成規模的發展紀王紅根蒜苗、存里毛芋頭、大故、東顏山藥、沈莊早熟梅豆等特色蔬菜;先後啟動嶧東雙萬畝棗林帶、唐王山流域綜合治理、104國道兩側綠色通道、鳧山山系萬畝核桃園、世行項目開發五大規劃建設工程,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畜牧業以規模養殖和分散養殖相結合,重點發展了店南肉鴨、高皇、留駕莊波爾山羊、苗莊蛋雞、鞏三瘦肉型豬、上山黃牛、北龍肉食兔等養殖專業村。畜牧業總產值達5245萬元。

農業生產進一步最佳化。按照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要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在東部丘陵地新植優質棗樹2000畝,西部鳧山山系新植大櫻桃、葡萄、核桃種植面積3000畝,發展用材林1000畝;沿京福高速嶧山連線線、104國道兩側發展陸地瓜菜6000畝。完成了大櫻桃、葡萄、等3種經濟林果的無公害認證,建設了小麥育種基地。畜牧業在穩定豬、雞生產的基礎上,實行規模化養殖,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形成了肉雞、瘦肉型豬、黃牛、波爾山羊等15個養殖專業村,養殖專業戶達2600戶。對接世行三期項目開發,加大投入建設農田水利基本設施,深翻整地6000畝,修生產路20條,計3.6公里,修橋涵38座,打挖大口井、機井、攔水壩20處,搬運土石方100多萬立方,有效地改善了全鎮的農業生產條件。

特色產業

嶧山鎮大棗
該鎮根據區域特點和地域特徵,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和品牌優勢,“三線三片”讓人看到這個鎮新農村建設的新思路。“三線”即沿104國道兩側的速生豐產林基地,建成一條真正的“綠色通道”;沿香石公路的特色蔬菜種植基地,力爭面積發展到20000畝;沿鄒王公路的高標準乾鮮果品基地。“三片”即嶧山景區周邊的萬畝“生態農業觀光區”,配套搞好水電路等基礎建設,發展早熟蘋果、地堰大棗、梨、桃、等無公害觀光林果業,使之成為鄒城市旅遊資源綜合開發示範區;京滬鐵路以西的“農業綜合開發區”,對接實施的“世行三期”項目建設,建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現代化農業示範區;鳧山山系的“高效林果示範區”,走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種植、品牌化經營的路子,完成核桃、葡萄、大櫻桃種植面積5000畝,力爭把“鄒嶧紅”系列產品成功註冊農業無公害產品20多種,全力打造品牌林果業。

工業發展

嶧山鎮嶧山鎮
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目前全鎮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達683戶,註冊資金2800多萬元。該鎮花崗岩、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建有花崗石生產加工企業(點)3個,石灰石開採加工企業(點)8處,年生產加工花崗岩、石灰石石子30萬方,實現銷售收入2400多萬元。同時憑藉嶧山風景區的旅遊優勢,帶動了周圍村居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民營經濟取得新進展。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民營經濟、招商引資、外經外貿工作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頭戲來抓,不斷加大扶持力度,最佳化外部環境,落實優惠政策,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全年共落實引進項目10個,引資額1.1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7800萬元,其中契約利用外資350萬美元。2006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58億元,實現利稅1491萬元;民營經濟總產值3.75億元,利稅3550萬元;外經外貿實現出口創匯100多萬美元;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1100戶,民營企業達到55家;鄒城市垃圾處理廠、萬達煤機、嶧山旅遊度假村等項目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通過搞好定向培訓和技能培訓,積極引導富餘勞動力有序輸出,全年共輸出勞動力9325人,完成國外勞動力輸出20人,實現勞務收入7500萬元。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黨委政府結合實際,採取參加經貿洽談會、親情招商、網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廣泛吸引鎮內外企業和個人來嶧山投資興業。近年來,共落實引進項目40多個,引資額達11000多萬元。

社會事業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一是計畫生育取得新進展,連年被鄒城市委、市政府授予人口責任目標一等獎;二是社會秩序保持穩定,多次被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三是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為中國小配備了微機,裝備了先進的醫療設備,程控電話入戶率達40%;四是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開展了全民性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創建文明村莊、文明單位、文明示範街和評選“十星級文明戶”、“好妯娌、好婆婆”等活動。

城鎮建設

嶧山鎮嶧山鎮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全鎮小城鎮建設總建築面積達27500平方米,融資1830多萬元,建橋樑7座,鋪涵管28處,完成了全鎮16.5公里的村村通柏油路建設,並不斷完善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強綠化、美化、淨化管理,現已初步成為特色鮮明、交通便利、功能齊全的鄒南旅遊型衛星城鎮,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載體。

小城鎮建設上檔升級,勢在必得。投資10萬元對小城鎮規劃區進行了詳細測繪、請省城鎮規劃設計院進行了總體規劃編制;投資200萬元,實施鎮駐地“五化”(亮化、硬化、綠化、淨化、美化)工程,安裝路燈180盞,製作高標準旅遊、計生宣傳牌240副;投資120多萬元,對鎮文化中心進行改建;投資140萬元對鎮衛生院病房樓進行改建;投資260多萬元的鎮敬老院年內可投入使用,投資60萬元修通硬化了鎮駐地—鎮中心國小—萬達煤機製造廠道路,投資110萬元打通硬化2條鎮駐地—京福高速連線線道路,“三縱三橫”的小城鎮道路建設全部完工。鎮駐地增加綠化面積3萬平方米,栽植苗木2萬餘株(棵)。使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一個舒適、優雅、生態的“新農村”被104國道、京福高速、登山遊玩的過往行人盡收眼底。

新農村發展

嶧山鎮嶧山鎮
一是提高農民素質。以創建“星級文明戶”和開展科普推廣等活動為載體,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先後舉辦各種培訓班21期,培訓農民6000多人。二是提高農民收入。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開發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旅遊經濟和特色經濟,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7個、“一村一品”特色村21個,輸出勞動力10000多人。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世行三期項目開發、澇灘流域和高明山流域綜合整治、店子河道治理等工程,深翻整地3000多畝,維修生產路46條、96公里,打挖大口井、機井、攔水壩20餘處,增加有效灌溉面積6000多畝。四是整治村容村貌。有6個示範村的村莊規劃工作已完成,32個村正在進行村莊規劃;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程,全鎮已有611戶建成沼氣池並用上了沼氣。

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工作方針,鎮黨委、政府緊密結合實際,積極採取措施,大力實施新農村建設工程。按照“六統一”的工作標準,狠抓“一池三改”工程建設,撥出30萬元用於建沼氣池戶補助,全鎮已有460戶通上了沼氣。完成了村村通油路、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等工程。投資160萬元對全鎮各村主要街道進行改造,投資300多萬元完善鎮村敬老院建設,其中賈窪村建起了全市首家村級老年公寓。計畫生育工作狠抓了隊伍、陣地、制度建設,計畫生育率、晚婚晚育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連續第十四年獲得鄒城市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一等獎。加大措施,最佳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投入危改資金36萬元,改造兩下店中心國小危房1200平方米;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進一步提高了衛生醫療水平,全鎮有4.5萬名民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5.4%,為農民提供了基本醫療保障。深入開展“平安創建”和“五五”普法活動,認真落實信訪問責制,積極推廣民主管理和政務公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大力推行移風易俗改革,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文明創建活動,營造出了寬鬆和諧、文明向上的社會環境。

名勝古蹟

嶧山鎮玉帶
野店遺址

遺址位於嶧山鎮野店村南,系山東省史前考古文化遺址,屬山東省典型的大汶口、龍山文化,兼有周至漢代遺存。

遺址地勢北高南低,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約80萬平方米。古文化堆積厚0.5米至1.6米。1971年至1972年,由山東省博物館和鄒縣文物保管所聯合對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1660平方米。發現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雙疊層,清理大汶口文化墓葬100餘座、灰坑17個、房址6座、陶窯2座;龍山文化的房址l座、灰坑6個。出土各類文物1000餘件。經放射性同位素碳14測定:該遺址距今約4640年至6170年之間,約略延續了1500年左右。

野店遺址的古文化層分為4層,內含大量陶片、木炭、紅燒土。房址有方形,圓形,均有半地穴式建築。部分區域墓葬密集,多呈長方形土坑豎穴,分有葬具的原始大、中型木槨墓和無葬具的小型墓,以女性單人墓葬為主,合葬墓僅占10%。兒童墓採用瓮棺葬的形式。隨葬品多寡不一:大、中型墓隨葬品,大都在50件至80件;小型墓僅l、2件,存有按貧富分區埋葬的情況,標誌著氏族內部貧富分化日趨明顯。出土文物有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和裝飾品。其生活用具為陶器,品類繁多、製作精細,採用鏤孔、刻花、擰花等工藝。彩陶器用白、赭、紅、黑等色,組成網狀、星形、圓圈和植物紋圖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生產用具是磨製精細、潔度較高的石器。裝飾品多是玉簪、玉環、玉璜等玉器。

野店遺址所表現的社會生產水平及其差異,反映了不同的社會現象:該遺址早期尚處在母系氏族末期;中期時父系氏族制因素開始突出,為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時期;晚期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父系氏族已基本形成和確立。1977年12月,野店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鄒縣野店》向國內外發行。

嶧山鎮鬥雞台遺址
鬥雞台遺址

遺址位於嶧山鎮下山村南2公里處,南部緊靠嶧山,為周代遺址。因傳說此處是當年邾國王親國戚鬥雞取樂之地,故稱“鬥雞台”。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並登記。遺址原面積較大,後因山水將遺址從中部沖開,形成東、西2個台子。據1980年測量,總面積1.6萬平方米,今為原面積的三分之一。遺址表面暴露遺物較多,斷崖上可見古文化厚度l至4米,並可劃分明顯層次。採集標本有陶鬲、豆、罐、盆的口沿及殘石器等。陶器多夾砂灰陶、飾繩紋、較粗糙,多屬西周至戰國時器皿。1985年,鬥雞台遺址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