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葬品

隨葬品

隨葬品又稱殉葬品,通常人死後親屬會將死者生前慣用的物品與死者一同埋葬,為殉葬品的基本由來。社會階級產生後,富人或貴族則根據其富裕程度或位階的大小而擁有大小規模不等的陪葬品,有時還伴隨人、畜的犧牲品。

概述

古代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多為生活實用物或專為死者而制的冥器,想像死者能在另一世界使用。
玉鹼葬古代墓葬形式之一。流行於良諸文化。埋葬時將玉器如等置於死者頭前腳後及身體上下。目的在於保護屍體,同時表示死者的顯貴地位。

意義

隨葬品在傳統葬禮中標誌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國古代禮制對隨葬品有所規定,隨葬品要與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應,超過了級別為“逾制”。
隨葬品的出現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宗教信仰相關,孝及靈魂不死觀念的深入人心,使人們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間生活得更好的意識,而隨葬品正是這種意識的產物。歷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於此。

種類

最早死者的隨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糧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們認為死者雖死猶生,他還要像活人一樣生活,因此應該讓他帶去生活必需品。後來,人們把死者供養起來,不讓他們勞作,隨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漸漸變成了奢侈品,如金銀玉器、布帛綢緞、家具、物品、書畫玩器、貨幣也成為隨葬品,供死者花銷。然而“人死如燈滅”的事實,對人們意識的漸變是明顯的,既然人死後早要成為黃土,隨葬品就未必要用實物,於是出現了仿製的象徵性的隨葬品。人們稱這為明器(冥器、社火)。古代的明器多為實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錫箔紙等製作。宋代,紙做的明器逐漸流行。一般來說,實物模型明器可用於隨葬,也可焚燒,紙做的明器焚燒於墳頭。
冥器分為兩類,一類是實用的,另一類是象徵物。實用明器包括衣食住行,如盤碗、衣帽、被褥、床桌、車馬、書童、侍女、房屋、院落等。象徵物是人們觀念的產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聚寶盆搖錢樹。搖錢樹東漢墓葬中已有發現,樹是銅製的,植於陶質的的座上。銅樹枝葉上鑄有神話傳說人物和吉祥圖像,枝上掛有銅錢,樹下還有用竹竿打錢的小人。後世的搖錢樹多以木、錫箔紙等製成,形似樹木。聚寶盆是在一個基座止豎立一個橢圓形的盆,裝飾華麗。
搖錢樹有用不完的錢,聚寶盆有使不完的東西,要什麼有什麼,對於死者來說是最好的物品。現代,農村、城鎮送葬的明器追趕潮流,花樣翻新,有彩電、冰櫃、收錄機、機車等。有的還為死者準備了城市戶口本、醫療證、工作證,讓死者在另一世界裡農轉非、工轉乾,享受相應待遇。

聚寶盆的傳說

關於聚寶盆歷史上還有個傳說。元朝末年,江蘇吳縣個姓沈名富字仲榮的小農,名雖叫“富”,其實家無資財,連他妻子手上戴的一個銀手鐲,還是娘家帶過來的陪嫁。但是沈富心地善良,見有捕殺烏龜青蛙的,總是上前勸阻,或買下來放生。
有一天晚上,沈富在睡夢中遇見了上百個穿青衣的兒童,向他祈求救命。次日清晨出門,見一漁翁抓了上百隻青蛙,正待剖殺。沈富頓生感悟,忙傾囊中所有買了下來,隨手放入門前的池塘里。當夜,池塘里蛙聲一片,喧鳴達旦,吵得沈富一晚上睡不安。到了天明,即去池塘邊,準備驅趕。待走近前一看,只見上百隻青蛙全圍聚在一個瓦盆邊,鼓譟不已,這可是從未見過的怪事。驚異的沈富彎腰把瓦盆拿回屋裡,當洗臉盆用。一天,沈富的妻子用這個瓦盆洗濯,偶然將手上的銀鐲掉進了盆里。頓時,瓦盆中聚生出滿滿一盆銀鐲,驚得她喘不過氣,忙叫丈夫來看,沈富把一盆銀鐲傾去,又讓妻子把頭上的銀簪取下來扔進盆中。一轉眼,滿滿一盆銀簪聚生在夫婦倆的眼前。
原來這是一個聚寶盆啊!沈富和妻子驚喜萬狀。從此,沈富用盆聚生金銀,買田造房,資巨萬萬,富甲東南,史稱元朝末年“江南第一富家”(《蓬軒別記》)。本人也從吳縣移居金陵,據《五雜俎》記載,當時的後湖(即今玄武湖)就是他家的花園。那時的習俗,稱富豪為“萬戶”,沈富就被叫做“沈萬戶”,又因其行三,而後又被稱作“沈萬三”了。沈萬三致富成名時,朱元璋興兵攻下金陵,不久便建立明朝,以金陵為國都,號稱南京。這位開國皇帝又嫌南京規制狹窄,決定擴建。可是大亂方定,國家府庫虛乏,上哪兒去弄這么多錢呢?有人獻策:沈萬三富可敵國,可以叫他捐資擴城。於是朱元璋把沈萬三召來,同他約定,整個國都擴建改築工程,一分為二,東南的一半由沈負擔,西北的一半由國家負擔。皇上乾綱聖斷,沈萬三敢不遵旨嗎?
再說他有取之不盡,用之還生的聚寶盆在,也不愁完不了工程。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官民分建京都的浩大工程開始了。從洪武二年(1369)九月起手,到八年(1375)九月竣工,整個工程進行了7年之久。臨到沈萬三包乾的南面城垣快建成時,出了件怪事:那座按設計構有三道瓮城四門貫通、寬達118米,縱深128米的正門城堡,屢建屢倒,怎么也築不成。誤了工期就是忤旨,忤旨可是要砍腦袋的呀!沈萬三急得要上吊。他妻子說:“都道軍師劉伯溫前知六百年,後知六百年,為何不去向他請教?”沈萬三一拍後腦勺:“嗨,怎么我就沒有想到?”裝上滿滿一車珠寶,沈萬三到軍師府來求計了。
劉伯溫掐指一算道:“你家有個聚寶盆,是十年前一群青蛙從水怪那裡借來與你報恩的。如今水怪要討還此盆,所以在南門下挖窟與你作對。你把聚寶盆埋在城牆下,門即可築成。”沈萬三一聽,臉色都變了,忙趴在地上磕頭。然後便照軍師所教,掘地埋盆。嗨,真靈!巨大的塊堡順利築成。從此,南京的正南門就叫“聚寶門”,這也就是至今常有老南京把中華門喚作聚寶門的來歷。聚寶門矗起了,沈萬三有過一個聚寶盆的秘密也就傳開了。天下有多少人朝思暮想,欲再弄一個呀?於是畫餅充飢,繪成聚寶盆圖案:堆金聚寶的盆上,站一童子,頭上有“黃金萬兩”的合體字,手執一面書有“日進斗金”的令旗,四周繪以八寶如意等物,所要表達的願望,不言而喻。此圖又稱《黃金萬兩》或《日進斗金》。

現代隨葬品

“隨葬品”顧名思義,就是隨同安葬者一起放入墓穴里的物品。對於這個詞我們是既熟悉又陌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早在我們國小歷史課本就學過,從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祖先們就開始有了隨葬品,往後我們又常常會聽到秦始皇陵、馬王堆墓等,許多文物都是從這裡出來的;更有許多電影電視所要去尋找寶藏,幾乎說的都是某某墓的隨葬品,所以隨葬品說起來對大夥並不陌生。

現代隨葬品現代隨葬品

但上面所說的都是些大型古墓中的隨葬品,而我們現實中,我們平民老百姓中,我們現代的公墓中,隨葬品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跟大家一一講解一下。許多家屬常從電視裡看到,將逝者生前使用過的物品放入穴中,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因為現代公墓中,墓穴的尺寸都有標準,幾乎就是放下骨灰盒大小,所以放穴中的隨葬品數量、大小均有所限制。逝者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如大件的物品自然不能再放入穴中;而小件的物品,往往就是手鐲、戒指、耳環等珍貴物品了,但這些珍貴物品又因他還需繼續使用,也不便於隨葬。所以人們又想出了一種並非生前使用,甚至沒有實用性,純粹為隨葬而製作的物品,古人們把這種物品稱之為“明器”,諧音“冥器”。
明器材質又分為許多種,但有些注意事項是需要大家了解的。它長時間放在地底下,因此必須考慮到它的永久性,這就要求隨葬品不能被腐蝕、不能被氧化、而且不易破碎,綜合以上總種原因一般使用“玉”制隨葬品最好,所以人們又常聽說一個詞“葬玉”。
隨葬品一般都用“明器”,明器的另一個解釋意思就是禮儀性用品,他象徵著財富、身份、地位,所以“玉”制隨葬品又很有講究。
從習俗上講主要是財富,又根據古代象徵財富的兩樣物品:元寶、老錢,所以用黃玉製作成元寶,它如同黃金一樣,稱之為“黃玉元寶”,一般用四枚放骨灰盒四個角,叫做“四角壓財財興望”;用翡翠玉製作成玉錢,一般用七枚放骨灰盒底下,叫做“腳踏七星腳踏財”它們象徵著財源滾滾來。
以上兩樣一般是放在穴里必備的物品,再者就是一些玉制的童男玉女象徵著地位,有僕人的服侍;傳說中的貔貅象徵著接納四方之財等等。
隨葬品分為兩大類,一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物品,二是並非生前使用,甚至沒有實用性,純粹為隨葬而製作的物品,後者稱為明器。有些物品,因為體量、珍貴或還需繼續使用等原因,不便於隨葬。此外,絕大部分歷史時期,墓主人生前的姬妾、侍從、奴僕等也不允許陪葬。這時,就需要製作明器以為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