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話

山西話

山西話,分為晉語和中原官話汾河片。山西南部三市臨汾、運城、晉城(沁水縣西)用中原官話汾河片,其他都用晉語。山西話至今還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辭彙,比如:兩人一起走叫“廝跟上”;家裡窮困叫“家寒”。語言學家說:入聲是古漢語調類之一,以輔音(p/t/k)結尾,發音比較短促,現代國語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已將入聲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有些方言(如吳語、粵語、晉語、閩語等)還保留著入聲,韓語和日語也保留有入聲(日語稱“促音”)。

基本信息

方言分類

“山西話”包括中原官話汾河片與晉中晉北晉語還有廣靈冀魯官話。

方言學家李榮先生曾經說過:“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樣”豐富。共分六片。

⑴中區方言:包括太原、清徐、榆次、太谷、文水、汾陽、交城、祁縣、平遙、孝義、介休、壽陽、榆社、婁煩、靈石、盂縣、陽曲、陽泉、平定、昔陽、和順、左權等縣市的方言;

⑵西區方言:包中區方言括離石發音、中陽、柳林、臨縣、方山、嵐縣、靜樂、興縣、石樓、隰縣、大寧、永和、蒲縣、汾西等縣市方言;

⑶東南區方言:包括長治、潞城、黎城、平順、壺關、屯留、長子、沁源、沁縣、武鄉、襄垣、晉城、陽城、陵川、高平等縣市方言;

地圖地圖

⑷北區方言包括:大同、陽高、天鎮、懷仁、左雲、右玉、應縣、山陰、繁峙

、忻州、定襄、原平、五台、代縣、朔州、平魯、渾源、靈丘、神池、寧武、五寨、岢嵐、保德、偏關、河曲等縣市方言;

⑸西南區方言:運城、芮城、永濟、平陸、臨猗、萬榮、河津、鄉寧、吉縣、侯馬、沁水、夏縣、聞喜、垣曲、稷山、新絳、絳縣、襄汾、臨汾、翼城、浮山、古縣、洪洞、霍州等縣市方言。

⑹東北區方言:只有廣靈一個縣的方言。語音特點晉語,指的是以山西為中心、中國北方有入聲的方言。什麼叫入聲?語言學家說:入聲是古漢語調類之一,以輔音(p/t/k)結尾,發音比較短促,現代國語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已將入聲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有些方言(如吳語、粵語、晉語、閩語等)還保留著入聲,韓語和日語也保留有入聲(日語稱“促音”)。但ptk三個輔音韻尾在各種方言裡保留的情況不一樣,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廣州話),有的只保留pt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或者只保留t(南昌話),有的合併為一個喉塞音[?](晉語和吳語),有的方言只有入聲調類,無輔音韻尾,入聲字表現的只是調值的不同(長沙話)。從語音學上說,入聲是:聲門緊閉造成對氣流的阻塞,在連續的語音中形成一瞬間聲音的突然靜止或突然爆發。

文化特點

一、音律感。有資料記載:山西話繼承了漢語的古韻,“平水韻”就是出在臨汾地區。因此,山西人學習古漢語比北京人容易,因為北京人只能發出四個聲調,現在的國語沒有入聲字,而山西話里有。山西話至今還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的辭彙,比如:兩人一起走叫“廝跟上”;家裡窮困叫“家寒”。由於地理和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山西方言較多地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成分,是我國研究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的活化石。 有關專家提出,要保護這一漢語言的“活化石”,“山西的方言就像山西地下的煤一樣非常豐富,山西方言的開發也如同煤一樣,還有好多沒有發掘出來。”

二、形象性。聽起來特別生動,這也是“山藥蛋”特立中國文壇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那些民間的小調,生動感人,久唱不衰,一曲“走西口”更是在山、陝、蒙、冀廣為流傳。

舉例

山西話山西話

太原方言是“晉語”核心地帶一種有代表性的方言。

圪瞅:略微看一看。圪游:遊手好閒,如:“他圪游慣咧,甚也不待做。”圪擠:①閉住眼睛,②在人群里硬擠。圪糾:蹲。圪離:①撓別人癢處,使其發笑。②用刀割。圪夾:夾。圪撓:撓。圪尥:蹺(起)。

襖兒:上衣。夾襖兒:夾襖扶。絮襖兒:棉襖。主腰兒:一種裹肚。衫子:單上衣。套衫:貼身穿的內衣。袍子:中式長衣服。大夾祆:夾袍。坎肩兒:套在長袍外面的背心。腰腰:貼身背心。

車兒:舊式大車、轎車等的統稱。車子:舊稱洋車,即腳踏車。車車:兒童車。明車:大車。單轅轅:一個牲口拉的車。二套手:兩個牲口拉的車。地豬:獨輪小車,又稱撥浪車。腳馬:車輪,又稱軲轆。

婆姨:妻子、已婚青年婦女。漢:丈夫、成年男子。婆姨漢:夫妻。娃娃:孩子、自己的子女。小子:男孩、自己的兒子。盤頭閨女:未婚少女。妮子:閨女、丫頭、婢女。蠻妮子:專指丫頭、婢女。老婆:老年婦女。老漢:老頭兒。

方言趣事

⒈在一次軍演中,一山西指揮官看到情況,說了句山西話:“殲滅有個土娃娃,圈都鬼餓各就哈!”(前面有個小土坑,全蹲下)。

⒉一個山西人去北京飯店吃飯,問:給我六十(餾上)一籠包子,七十(沏上)一壺茶,八十(剝上)一頭蒜,服務員問:吃這么多,你們幾個人?答:九十(就是)一個人。

⒊當年宋美齡請閻錫山的夫人吃飯,宋問:“您想吃什麼”。閻夫人答:“們不飢”。意思是我不餓,宋美齡沒聽說過這種雞,就問廚師,廚師也不知道,然後就讓採購員到處找,也沒找著,只好去問閻錫山。閻會長才告訴他們是'我不餓'的意思。另外,閻錫山夫婦都是五台人,五台話也說我為'們'。

名人學說

林永健

之前說起山東人林永健,您可能一時想不起來是誰,但是2005年春節晚會《裝修》中男扮女裝操著天津口音說:“幹嗎呢?幹嗎呢?”的演員,您就會笑著說知道了。當然,現在要提起林永健,您肯定不會陌生了,因為他就是操著滿口“山西話”的喜耕田……從《呂梁英雄傳》中的王懷當,到《喜耕田的故事》中的喜耕田,再到《文化站長管文化》中的劉宣委,以及《喜耕田的故事2》,林永健這位山東大漢四次來晉拍戲,與山西有著不解之緣,連他自己都說,“山西是我的第二故鄉。

在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里,林永健操著一口地道的“山西話”,不僅讓山西觀眾感到親切,而且讓很多人都以為林永健是山西人。其實,林永健會說“山西話”,完全得益於《呂梁英雄傳》,正是因為這部戲給他打下了紮實的語言關,他才能在更多反映山西題材的影視劇中現學現賣。

在林永健飾演的許多人物中,方言幾乎成了他塑造人物性格的招牌,因此在《呂》劇中,他就成了邊說日語邊說“山西話”的翻譯官。不過他怎么能學啥像啥呢?林永健自己給出答案,那就是要深入生活,“每到一個地方,我都喜歡去逛農貿市場,觀察生活在各個角落裡的普通人,聽他們砍價、聊天,不知不覺中就學會很多東西。”林永健說了,他很喜歡山西方言,“實在、利索,非常好聽!”

杜淳

《51號兵站》中硬朗機智的地下黨“小老大”杜淳,此次攜手苗圃在其主演的2009年央視開年大戲《走西口》中變身命運多舛的晉商田青。為了能夠更好的詮釋這個角色,杜淳拚命學習山西話。

“額奈呢!(我愛你)”杜淳一邊笑一邊迫不及待地展示他的學習成果,“山西話很有特點,拐彎的音比較多,所以把握住語音、語調才是重點,不過晉中和晉南的話也有不少區別的。”杜淳說,“這部戲地域性很強,如何讓山西人認同,對我來說最為重要。”於是杜淳刻意多與劇中的山西演員接觸,像他們討教學習山西話的訣竅,“雖然這次《走西口》並非同期配音,但語言是理解角色的重要一環。”

此外杜淳還上網查資料、看書了解晉商文化,拍攝《走西口》前就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杜淳笑著表示,“希望到時候觀眾看完《走西口》後,能把我當成真正的晉商!”

太原話

曾經太原話和的國語非常接近.

但是,在太原市交流便基本是國語了,當然我的國語比他們的少了點“山西口音”.

許多太原人說太原話,聽來竟和國語無二致了,完全沒有七十歲的老奶奶說的那么純正,(在太原說文水“老家”實在是有點不”般配”啊).現在的太原話分明就是“太原口音的國語”嘛!

山西話.太原人把太原話和山西話割裂出來,從來不說自己說的是山西話.其他地區則把自己的語言叫做“土話”恨不得自己的娃兒一句土話都不會說.實在是他們那裡教育落後,易不桑不是全桑西的後僧么都宵會縮nia外國語倆.

到是太原人自得其樂,其實,曾經可以說是山西話標準語的太原話早已經變成了“太普”.

山西話沒有閩南話的歷史底蘊,沒有廣東話的城市支撐(廣州,香港),沒有東北話的親和力,沒有四川話的綿延動聽.

山西話為什麼難懂?

傳統上把漢語分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一般大學教科書上都比較認同這種說法。西東是山東人,北方話基本能聽懂,南方各方言基本聽不懂。然而碰到山西話的時候,我發覺聽起來特別困難。因此產生了這個疑問也就是本文題目:山西話為什麼那么難懂?

一個山西人這樣寫道:“平心而論,山西話是不太好聽,音渾調重,語沖韻少,自然不如江南的鶯歌燕語好聽,京話的字正腔圓舒服。那個北京叫王小波的作家,就總是拿山西話開涮,還挪揄當年玉堂春掛牌,因為一口難聽的山西話,而招不到客人。便是當年那些眼紅晉商的人,也是酸溜溜地藉以諷刺山西話,找出些優越感來。”

看完以上敘述,我似乎明白了。但是,還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山西話的這些特點是怎么形成的?客家方言的形成是由於北方人南遷保留了原來的特點,杭州話不同於吳方言是由於南宋定都於此帶來了大量北方人。那么山西話受到什麼影響了嗎?

現在手頭沒有資料,也不知道有沒有人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我有一個構想,大概沿著這個思路可以寫一篇博士論文。那就是:山西話可能受到了匈奴的影響。

漢朝和匈奴征戰多年,後來匈奴分裂,有一部分定居山西一帶,後來應該是被漢化了,成為了漢族的一部分。既然當時他們人口眾多,又集中居住,那么,他們的語言必然會影響當地的方言。

所以,山西話在北方獨樹一幟,難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