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水茯苓湯

導水茯苓湯

導水茯苓湯。

導水茯苓湯

正文

導水茯苓湯

來源

《普濟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方》。

異名

茯苓導水揚(《醫宗金鑒》卷五十四)。

組成

澤瀉 赤茯苓 白朮 麥門冬(去心)各90克 紫蘇 木瓜 檳榔各30克 陳皮 砂仁 木香 大腹皮各22.5克

用法

上藥哎咀。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燈心25根,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如病重者,每服180克,再加去心麥冬60克、燈心1大把,用水2升放砂鍋內,熬至500毫升,再下小銚內煎至200毫升。五更空腹時服;滓再煎服。連進三服,自然利小便,直至小便變清白色,方為痊癒。

功用

行氣化濕,利水消腫。

主治

水腫。頭面手足遍身腫如爛瓜之狀,手按而塌陷,手起應手而高突,喘滿倚坐不得息,不能轉側,不能平臥,飲食不下,小便短澀,溺痛如割,大便絕少,雖有亦如黑豆汁

配圖

相關連線

中藥方劑之導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