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醫話

對山醫話

《對山醫話》是一本醫話著作,全書分四卷,補篇一卷。由清代毛對山撰於1903年。

基本信息

簡介

《對山醫話》是一本醫話著作,四卷,補篇一卷。由清代毛對山撰於1903年。書中記述了醫藥典故、醫林逸事、民間療法、醫理、藥物的心得體會等。對診治中因循執方等弊病予以批評。書中尚有煉丹等內容。
現有1905年鉛印本、《三三醫書》本和《中國醫學大成》本。

內容

卷一

古以五氣、五色、五聲,視人生死,蓋即誠中形外之義,亦可見疾。雖伏而未發,其臟腑已先受傷,故必現於形聲動作,譬室有火患,初不及覺,馴至煙焰滿中,則勃發而不可御矣。
然為曲突徙薪之計者,近醫亦罕。《說部》載宋神宗精醫理,有內侍病腫,太醫言不治。帝為診之曰∶陰雖衰,陽未竭,猶可療也。令食蒜煮團魚而愈。熙寧初,京尹呂溱上殿進扎,郎中周約隨趨。帝問∶呂體中無恙否?呂以無對,頃之復問,且問周見呂如何?周對如呂。既退,呂引鏡自照,顧周曰∶面有晦色否?周曰∶龍圖無自疑,容彩安靜。未幾,溱果病,遂不起。噫!如神宗者,可雲望而知之矣。

卷二

抱朴子曰∶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然煉服之法,失傳已久,世人未得其術而輕試之,淺則骨痿,久則致命。是欲延年,而反促其算矣。後魏・李預餐玉致疾,謂其妻曰∶服玉當屏居山林,排棄嗜欲,而我酒色不絕,自致於死,非藥之過。然雖死而屍體必當有異,宜勿遽令人知餐服之功。時在七月中,長安毒熱如沸,而屍停四日,體仍不變,口亦無穢。昔人有臨死服玉屑五斤,死經三年,膚殼如生者。李時珍曰∶服玉未必能令生者不死,惟能使死者不朽耳。東坡晚年好燒煉之術,多與方外游。嘗遇靈智道人,授以煉服丹法。雲∶於二至後常吸鼻液漱咽,獨居淨室,溺則封置瓷器中,盈月開視,當有細砂結其上,如浮蟻然,以絹濾取,用新汲水淘淨,棗肉為丸,此名陽丹陰煉。又,取人乳入銀鼎,慢火熬煉如淡金色為丸,此名陰丹陽煉。蓋此二物須經 煉,始有陰陽相濟之功,得成九轉還丹之力。坡翁謂靈智妙用,沉機捷法,非其人不輕泄也。

卷三

中醫用藥,惟憑氣味以扶偏制勝,乃今藥肆所售,竟有形似而實非者,倘非常品,必親嘗而後用之。蓋投藥如遣將,若未知其人之性情賢否而任之,鮮不僨事。憶昔在鄉近鎮有王某,病火腑秘結,便阻五十餘日,余用更衣丸,以未效而疑之。幸病家細心,服時留取數枚以示,余嘗之,味甚甘。駭曰∶是丸僅用蘆薈硃砂二味,取其苦滑重鎮;今味反甘,乃偽耳。

卷四

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去其毒,而後辨其氣味,察其寒溫,著《本草經》三卷。後雖積漸增加,然至漢末,亦僅傳三百六十五種,至明東璧氏,匯集諸家,輯《綱目》書,多至一千八百十二種,而歧誤亦多。余謂古書簡而多闕,今書繁而多訛,近惟澉水吳氏之《從新》,去取適中,便於檢閱,宜為人所膾炙。然屆今甫百年,而品味已多變,異甚至有是名而無是物,肆中遂以他藥代之。在醫者但知某藥治某病,泛取而浪用之,貽誤尚有窮乎。余不揣固鄙,嘗欲明出處,辨氣味,詮真偽,去所無,補所闕,更勒一書,名曰《本草時宜》,以切於用。

補編

是編乃毛對山先生墨余錄談醫之說,關於醫理,多有發明,故附錄醫話之末,以資同志之研究。
鄞縣曹炳章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