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栗源書院

宜章栗源書院

宜章栗源書院是繼養正書院(現一中)、西山書院(現笆籬中學)之後清代宜章8所書院之一,位於栗源堡城南門外。

基本信息

簡介

宜章栗源書院位於栗源堡城南門外(今栗源中學校內)。是繼養正書院(現一中)、西山書院(現笆籬中學)

宜章栗源中學宜章栗源中學
之後清代宜章8所書院之一。
栗源堡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至今已繁衍二十幾代。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遼水、樂水河畔建一書院,名“兩江書院”,後改稱“栗源書院”。 後因湘南起義後堡城被敵人燒成焦土,後經重建恢復,從此改稱復源。
始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民國十八年(1929)重修(改為栗源高小)。書院分上下兩層,青磚青瓦,灰漿抹面,窗欞寬大,古樸典雅。1940年8月,國立中山大學由雲南澄江輾轉遷到廣東省樂昌縣坪石(老坪石上街中山書院)。其農學院設在宜章縣栗源堡,借用栗源書院(縣立栗源國小)作為教室和各系組辦事處,著名稻作專家丁穎等人先後擔任院長。農學院約400名師生分別住在堡城、留覽、石波潭等地。
她們在艱難的流亡生活中開展教學和研究工作,在周圍農村中辦農學實驗示範基地,用新技術種桑養蠶,引進西瓜和其他蔬菜,大力提高當地農業科技水平。
中山大學農學院遷來宜章栗源後,師生積極組織並參加抗日救亡活動,鼓舞了當地民眾的抗日鬥志。
1940年廣州淪陷時,國立中山大學撤離北上,其農學院由丁穎院長率領400餘名師生分期分批到達宜章栗源書院繼續學業,一方面開展教學研究,一方面宣傳組織抗日救亡,鼓舞了當地民眾抗日鬥志。
1945年1月,日寇先後占領坪石和宜章縣城,中山大學宣布緊急疏散,其農學院分遷至廣東五華縣和連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