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70

安70

安-70運輸機由烏克蘭的安東諾夫科學技術綜合體(前身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與俄羅斯聯邦共同開發。兩國計畫用這種飛機取代陳舊的An-12渦輪螺旋槳軍用運輸機(中國運-8原型)。目前安-70正在進行飛行試驗,為批量生產作準備。其穩定性和可操縱性、新型發動機節油高能的特性均表現優越。在各個前蘇聯共和國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其中國力最強的兩個國家:俄羅斯與烏克蘭都力圖通過軍工外貿換取急需的外匯資金。因此,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兩國還是研製出了許多先進的軍用飛機。其中令人矚目的一顆明星,就是安-70(安-70)寬體短距起落中型軍用運輸機。

基本信息

飛機簡介

安70安70
在各個前蘇聯共和國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其中國力最強的兩個國家:俄羅斯烏克蘭都力圖通過軍工外貿換取急需的外匯資金。因此,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兩國還是研製出了許多先進的軍用飛機。其中令人矚目的一顆明星,就是安-70(安-70)寬體短距起落中型軍用運輸機。
安-70總重達130噸,在3800千米~7400千米的距離上能運載25~35噸貨物。載重能力與美國C-141噴氣式運輸機相近。巡航速度750千米/小時(接近螺旋槳驅動的飛機的速度極限),可執行各種高度的空投任務,能空投重達20噸的單件物品,也可以運載3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或206名傷病員。安-70能夠在鋪設層不厚的180米長的水泥跑道上起降,還可以在未經鋪設的600~900米的跑道上起降。在上述起降條件下,能運載20~25噸重的貨物飛行1450~3000千米。

先進之處

安70安70
最獨特而先進之處是它的4台Д-27發動機和CV-27對轉槳扇。槳扇是界乎於螺旋槳和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之間的一種新穎的高亞音速空氣動力推進方式,其特點是通過噴氣發動機驅動大翼面的多片槳葉,獲得比傳統螺旋槳或噴氣發動機更好的推進性能,尤其在提高效率、節省燃油方面效果顯著,是各國目前大力研究的一種新技術。

與中國

安70安70
放眼全世界,能獨立研製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國家有美國和前蘇聯,歐洲有A400M大型運輸機項目,空客A400M軍用運輸機在西班牙進行了首次試飛(2009年12月11日,空客A400M大型軍用運輸機是迄今為止歐洲最大的軍事合作項目,主要由位於西班牙馬德里的空中客車軍用機公司負責設計,此外,英國、比利時、土耳其等國的公司分別承接了部分研發工作,該機的最後總裝工作在西班牙塞維亞完成。A400M運輸機的設計研發主要是為了滿足比利時、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和英國等七國空軍的需求(義大利政府後來退出了這一計畫)。但由於技術和資金原因,該項目進展一直不順利。)。
而其他國家還只具備研製生產中小型運輸機的能力。中小型運輸機在載重、航程等方面已無法滿足大國軍隊的需要。目前,多個已開發國家,或具備一定實力的開發中國家,都在通過自行研製、引進仿製或直接購買等各種方式壯大自己的空運力量。自行研製大型軍用運輸機難度很大,現在只有財大氣粗的美國能夠順暢的完成新型大型運輸機的研製工作,歐洲各國不斷為A400M的經費、訂購數量進行爭論,俄、烏兩國安-70運輸機的聯合研製工作更是困難重重。直接購買是迅速形成戰鬥力的最佳途徑,但這意味著本國軍隊的戰鬥力將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外國。而且僅靠購買,要形成足夠的戰鬥力就必須耗費巨額的外匯。顯而易見,引進、仿製外國先進大中型運輸機成為了另一些大國的唯一選擇。在現有的大中型軍用運輸機中,俄羅斯的伊爾-76,以及俄羅斯、烏克蘭聯合研製的安-70是兩個極為令人矚目的優秀型號。如果不將美國的軍用運輸機型號考慮在內,其他國家能夠引進、仿製的大型軍用運輸機,可以說就只有這兩種型號了。伊爾-76是伊留申航空聯合體於1974年研製成功的大型運輸機,在載重等指標上類似於美國的C-141。安-70是俄羅斯與烏克蘭於1994年聯合研製成功的中型運輸機,目前由於種種原因,研製工作停滯不前,是否能夠進入俄、烏軍隊尚且是未知之數。安-70是代表上世紀末運輸機最高技術水平的機型之一,該機最大起飛重量為130噸,最大商載47噸,載重17噸時可飛行8000千米。採用了槳扇發動機、碳纖維塑膠基複合材料、先進航空電子系統等技術。
要對比伊爾-76和安-70,我們首先應當認識到,這兩個機型並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技術水平上有著明顯的差異。伊爾-76的研製始於1960年代末,原型機1971年首次試飛,1975年後開始交付蘇軍和蘇聯民航。截止到1997年,伊爾-76已生產了950多架,是一種非常成熟、經歷過阿富汗戰火考驗的大型運輸機,並大量出口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其中包括了中國。有一定基礎的國家,如果引進仿製伊爾-76,能夠在短期內建立起自己的大型運輸機隊伍,儘快的形成戰鬥力。與之相比,安-70至今仍處於原型試飛階段,又遇到了俄烏經濟不景、原型機失事等挫折,近幾年內不可能批量裝備部隊使用。但凡事都有兩面,安-70雖然尚不成熟,卻代表了當前最尖端的運輸機研製、生產技術,引進仿製該型號可以令引進方的科研、生產和裝備水平提高到目前可能達到的最高層次。
例如,安-70最獨特的部分——4台Д-27發動機和SV-27對轉槳扇,就有著很大的引進價值。槳扇是介於螺旋槳和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之間的一種高亞音速推進方式,是近年才邁入實用化的先進技術,美歐等國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試製。其優點是推進效率、燃油消耗率都明顯優於傳統螺旋槳、渦槳或渦扇發動機。安-70以最大巡航速度飛行時,其油耗比使用傳統噴氣發動機的同級別運輸機要少20%~30%,明顯優於伊爾-76。安-70採用超臨界翼型、先進的電傳操縱系統和數字式航空電子系統,並配備先進的電子對抗自衛設備,可選裝西方的機載電子設備,駕駛艙使用了多個多功能六色顯示器。而伊爾-76的航空電子設備則相當陳舊,只有最新改型才勉強能達到安-70相應系統的水平。總的來看,安-70確實比伊爾-76領先了二十年。
安-70在製造技術上也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機體使用的碳纖維塑膠基複合材料幾乎占重量的24%,不但整流罩等次要部位使用了複合材料,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和襟翼等主要部件也由複合材料製成。安-70配有專門的地面維護綜合設備。飛機降落後計算機即可對大約8000個機上感測器上傳來的信息進行分析,確定所有系統的可靠度,顯示出故障並向地面人員通告排除故障的方法以及所需的備用器材。為了進一步提高競爭力,俄羅斯和烏克蘭已計畫研製安-70-100改型,將現有的五人制駕駛艙改為兩人制駕駛艙,換裝達到西方先進水平的機載電子設備,以及進一步提高發動機的平均無故障間隔時間。在這些方面,受制於1970年代技術水平的伊爾-76是難以比擬的,該機的機組甚至多達七人。表面上看這些差異似乎並不影響運輸機運送貨物的能力,但到了用戶手中,安-70的技術優勢將通過低廉的全壽命費用、飽滿的出勤率反映出來。順帶一提,我國的運-8F400和F600改型已實現了機組的三人制和兩人制,足見俄烏的軍工技術並非在每個領域都占據領先地位。
筆者認為,引進仿製外國運輸機的最終目的,是在將外國先進技術轉化為本國的科研、生產和裝備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獨立研製更新一代的機型,從而徹底擺脫依賴技術引進的尷尬局面。因此,筆者認為有一定實力的開發中國家,應當引進仿製起點高的安-70,儘可能的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儘早實現自行研製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軍用運輸機。當引進、仿製安-70成功後,引進一方的民用運輸機研製能力也將獲得質的提高。儘管軍用運輸機與民用運輸機有著很大的區別,但相關技術是融會貫通的。摸透了安-70這種具備先進推進方式、電傳操縱、先進複合材料的新型運輸機後,可直接開發相應的先進民用貨運型號,進而將相關技術轉移到大型民用客機的研製工作之中。這一歷程必將漫長而艱難,但走完之後,引進一方將獲得完善的、系統的大型飛機研製能力,能夠將航空科研的巨額支出轉化為航運市場上的巨額收入,從而在本國航空工業中形成良性循環的有利局面。反之,即便仿製伊爾-76的最新改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後,生產出來的大型運輸機仍然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10到20年,要迎頭趕上只能再次引進新的先進機型,這將會是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再從具體性能上看,安-70空重和體積都屬於中型運輸機的級別,因此運載能力要比伊爾-76這種大型運輸機遜色些。伊爾-76的最新改型伊爾-76MF的最大起飛重量比安-70大約35%,空重大約是安-70的1.5倍。但安-70的最大載重量可以提高到40噸以上,已接近了大型運輸機的水平。伊爾-76MF可攜帶40噸貨物飛行5800千米,而安-70可攜帶35噸貨物飛行3800千米。伊爾-76MF使用新型的PS-90A型渦扇發動機,燃油效率提高15%,但耗油率仍不如安-70的槳扇發動機。伊爾-76最大速度約850千米/小時,安-70在大幅降低耗油的前提下,最大速度仍達到800千米/小時,已經接近於噴氣式運輸機。
伊爾-76MF的貨艙能容納T-72坦克或三輛BMD-3傘兵戰車,這是體積稍小的安-70不能相比的。但是,伊爾-76的貨艙寬度、高度都比安-70要小,尤其是寬度小於3.5米,運載比T-72略大少許的主戰坦克時,難以與艙壁隔開足夠的安全距離。機艙的狹長還使得伊爾-76的載重能力無法完全發揮,例如運載大小輕重不一的多件貨物時,即使總重低於40噸,也要充分考慮到機艙不均勻負重所可能出現的問題,甚至需要安排兩架伊爾-76來運送這些貨物。安-70的載重量雖然同樣難以滿足運載主戰坦克的需要,但其貨艙寬度、高度都達到了4米,因此能夠運載伊爾-76無法裝載的大型貨物,例如個頭比較高大的作戰車輛。同時寬大的機艙也便於安排多件不同規格的貨物的位置。從這個角度看,伊爾-76MF貨艙寬度、高度上的劣勢,很大程度的抵消了它相對於安-70的載重量優勢,甚至難以滿足客戶基本的需求——試想誰會願意引進一種無法運載國產坦克的外國運輸機。運載傘兵時,兩種機型沒有大的區別,伊爾-76不經改裝可運載120名傘兵;安-70可運載110名傘兵,在貨艙內加裝隔層後可運載3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具備一定基礎的大國引進仿製安-70成功後,通過進一步合作和自行研究,有望研製出能夠運載先進主戰坦克的安-70改型。屆時,如在戰爭中需要為一個採用重裝備的師級單位提供迅速及時的空中機動,只需要80~100架自行生產的安-70及其改型,配合上適當數量的中小型運輸機即可實現。
伊爾-76和安-70都具有較好的起降性能,能適應跑道粗糙的前線機場。安-70隻需要未鋪設的600~900米跑道即可起降,壓強限制僅為5千克力/平方厘米,在這種條件的機場安-70可攜帶25噸貨物起飛,航程仍可達到約2000千米。相比之下,伊爾-76作為大型運輸機,對跑道的長度和表面承受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適應性不如安-70。尤其是重量、體積增大了的伊爾-76MF等改型,起降距離更加無法和安-70相比。伊爾-76和安-70都裝有較為完善的裝卸自動化設備,因此對機場維護設施要求不多。但安-70在維護、故障檢測方面有更多的優勢,因此對不同級別的機場的適應能力更強。
最後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引進仿製安-70過程中將會遇到的巨大困難。筆者認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具備相關的基礎和技術。假設引進、輸出的雙方能夠有效溝通、充分合作,研製工作並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反倒是俄烏兩國在安-70上的糾纏格外令人擔憂。俄烏兩國經濟低迷,研製廠商得不到足夠的研究經費,軍隊用戶得不到足夠的採購經費,加上試飛中失事的打擊,安-70能否在母國生存下來都還存在疑問。D-30發動機本身也還存在隱患,能否滿足西方嚴格的發動機排放標準也令人懷疑,槳扇推進的經濟性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穩定也不再凸現。種種困難還導致了俄烏兩國之間的持續爭執,例如2003年4月俄國防部公開宣稱正式放棄安-70,改為採購本國的伊爾-76MF和圖330運輸機。儘管這一說法只是俄烏雙方在各自所應承擔的責任、風險上討價還價的伎倆,但著實讓研製廠商和有興趣的外國客戶捏一把汗。筆者相信,俄烏兩國已為安-70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項目也已經開花結果,離成功可以說只有一步之遙,兩國不願意也不可能放棄這一項目。要解決雙方的爭執,較為妥善的辦法是引入外國資金和科研力量,分擔責任和風險。此前印度已表示過參與安-70項目的興趣,中國則在運-8改型上與烏克蘭有著深入的合作關係,安-70原型機還到過珠海進行現場推銷。這兩個國家的力量也許將成為安-70項目成敗的關鍵。
將前文簡單的概括起來說,安-70在部分性能指標,例如最大載重量上不如伊爾-76,但在更多的方面有著明顯的、跨越式的優勢。或者說,不是安-70太好,而是伊爾-76太老。因此,假如發展中的大國需要通過引進仿製外國先進運輸機,來形成自行設計製造大型運輸機的能力,那么安-70將會是最佳的選擇。
註:由於俄羅斯、烏克蘭兩國財力不足等原因,目前安-70項目深陷困境。2006年,俄羅斯已正式表態退出安-70的研製工作。
據俄羅斯媒體近日報導,烏克蘭-俄羅斯安-70項目小組會議於8月1日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結束,據與會者宣布,俄羅斯可能在2009年恢復為安-70軍用運輸機項目的撥款。俄羅斯方面初步準備繼續就該項目與烏克蘭進行合作。
專家認為,承認安-70項目的共同所有性是合理的。為此,對1993年簽定的安-70項目協定做出修改的問題將被提到擬於2008年9月在莫斯科召開的俄烏經濟合作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日程。
為完成安-70軍用運輸機製造項目的科學研究與試驗設計工作需要1.3億美元。按現有契約,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資金攤派為1:4。
烏克蘭國防部長尤里·葉哈努羅夫去年3月31日在基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烏克蘭和俄羅斯打算在2008年恢復在安-70軍用運輸機生產項目上的合作。
葉哈努羅夫指出,在2008年2月與俄羅斯政府代表的最近一次會晤中,俄羅斯方面公布預備繼續為安-70運輸機生產項目提供資金。目前俄烏雙方已經達成協定,將繼續為安-70運輸機生產項目共同投資。
另據報導,烏克蘭國防部新聞局宣布,烏克蘭和德國對製造安-70運輸機計畫的夥伴關係有著共同利益,兩國國防部有可能就安-70計畫的合作積極進行協調。
烏克蘭國防部長尤里·葉哈努羅夫表示,兩國國防部將會倡議在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舉行會議,以吸引有意參與安-70運輸機生產的德國企業。目前,歐洲正在研究將來吸引安-70參加北約和歐盟航空運輸行動的可能性。
據專家估計,在最近10年航空運輸市場對安-124-100M-150、安-70、C-17和A-400M新型運輸機的需求量約為900架。
報導指,目前基輔"阿維安特"航空廠正在按照2001年簽定的契約,為烏克蘭國防部組裝首批5架安-70。由於項目財政支持中斷,首批2架飛機的交付時間從2006年改為2009年。此外,烏克蘭還準備向市場推出商用型安-70,即安-70-100中程運輸機。
安-70運輸機是烏克蘭的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四發寬體中型運輸機,用以取代尚在空軍服役的安-12運輸機。1975年開始研製,起先是由俄羅斯空軍提供經費,1992年轉由烏克蘭政府提供研製費用,1994年12月16日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95年2月10日該機與安-72運輸機在空中撞毀,第二架原型機1996年底首飛,在烏克蘭的基輔和俄羅斯的古比雪夫生產。安-70採用傳統的上單翼布局,超臨界翼型,機翼和尾翼均稍有後掠,採用電傳操縱,機體的大約28%使用複合材料,設計壽命是25年內20000個起落和45000個飛行小時。目前的型別有:安-70軍用運輸型;安-70T,商用運輸型,與安-70相似;安-70TK客貨兩用型,裝有可拆卸座椅。以下內容適於安-70。
動力裝置為4台扎波羅什“進步”機器製造設計局10,290千瓦(14,000馬力)D-27渦槳發動機,出口型計畫採用CFM56-SAI渦扇發動機。座艙為3人制機組(2名駕駛員和1名飛行工程師)和裝卸長,前機身設有兩個貨艙裝卸員座椅,可裝運PA-5.6剛性貨盤、PA-3/-4/-6.8柔性貨盤、UAK-2.5/-5/-10貨櫃、散貨、易腐食品、輪式或履帶式車輛,或運送170名傘兵。
主要機載設備包括飛行數據、導航和無線導航系統,滿足ARINC700要求,多路數據接口與美國的1553B相當,裝有高頻/甚高頻無線電,飛行管理系統和彩色數字式陰極射線管顯示器等,滿足國際民航組織IIa類和IIIa類氣象條件下著陸要求。
尺寸數據:
翼展44.06米,機長40.25米,機高16.10米;貨艙長×寬×高18.6米×4.0米×4.1米。
重量數據:
正常載重30,000千克,最大載重35,0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12,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30,000千克。
性能數據:
正常巡航速度750一800千米/小時,巡航高度8600~9600米,起飛滑跑距離(最大起飛重量)1800米,著陸滑跑距離1900米,航程(載重30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5530千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