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魯賓

安迪·魯賓

安迪-魯賓(Andy Rubin),Andrew Rubin,Google移動平台副總裁、Android主管,Android平台創始人。Andy Rubin是Google的工程師副總裁。 領導著這家搜尋巨人最重要的成就──Android的開發,這是Google為智慧型手機和其它移動設備打造的開源平台。Android當然也是Google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對抗Apple的主要武器,它同時也是這家公司針對平板電腦和機頂盒設備的軟體選擇。 2014年10月30日,谷歌宣布,安迪·魯賓將從谷歌離職。魯賓成立了一家創業孵化器,面向對開發科技硬體產品感興趣的創業公司。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安迪·魯賓(Andy Rubin),Google項目副總裁,是搜尋巨頭Google的重要項目——Android(Google的智慧型手機和其他移動設備開放性資源平台。)的開發領頭人之一。安迪·魯賓曾在紐約州尤蒂卡學院攻讀計算機科學。

1963年,安迪·魯賓出生於美國紐約州。他的父親是學心理學的,後來成立了一家電子器械直銷公司。在將銷售樣品拍照放進銷售目錄之後,這些完成商業使命的電子器械便成了小魯賓的玩具。他的房間裡總是堆滿了最新的電子產品,他每天都待在屋裡拆拆卸卸,樂此不疲。極客(Geek)基因從此種下。

安迪·魯賓個人相冊 安迪·魯賓個人相冊

1986年,魯賓在取得紐約州尤蒂卡學院計算機學學士學位後,加入以生產光學儀器知名的卡爾·蔡司公司擔任機器人工程師。後來他被公司派遣到瑞士,負責另一個機器人項目。魯賓說,要不是在開曼群島的一次奇遇,他可能一輩子都會開心地在蔡司工作下去。

1989年,26歲的魯賓來到了蘋果公司。當時,蘋果基本上是由技術人員把控,管理風格比較隨意,各種奇怪的點子滿天飛。1989年,魯賓到開曼群島旅遊。一天凌晨,他獨自在沙灘漫步,發現有個人很可憐地睡在一把椅子上。魯賓和此人交談後得知,他和女朋友吵架,被趕出了海邊別墅。好心的魯賓為他找了住處。作為回報,這位老兄答應引薦魯賓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工作,這個公司就是正處在第一個全盛時期的蘋果公司。魯賓在蘋果公司主要搞研發,蘋果首款塔式電腦Quadra和歷史上第一個軟modem,都離不開他的努力。初到蘋果,好玩的魯賓就搞出一場惡作劇:他對公司的內部電話系統進行了重新編程。結果,跟他同一組的同事就分別接到貌似是公司當時CEO約翰·斯卡利打來的電話,聲稱要給他們特殊的股票獎勵。

1990年,蘋果將手持電腦部門和通訊設備部門剝離出來,成立了一個新公司。兩年後,魯賓加入了這個新公司。在這裡,他完全融入到“工作就是生活”的工程師文化中。他和其他幾位同事在辦公室的小隔間上方搭起床,幾乎24小時吃住在辦公室,夜以繼日地開發Magic Cap。這是一款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和界面。

General Magic獲得過短暫的成功,1995年公司上市第一天股票就實現了翻番。但是好景不長,Magic Cap的概念太超前了,只有少數幾個生產商和通訊公司能勉強接受,很快就被市場判了死刑。魯賓所在的研發部被迫解體。有三名蘋果公司的元老成立了Artemis研發公司,邀請魯賓加入。魯賓又將床搬進辦公室,繼續夜以繼日地追逐自己的夢想。這次,他參與開發的產品是互動式網際網路電視WebTV,獲得了多項通信專利,產品擁有了幾十萬用戶,成功實現盈利,年收入超過1億美元。

1997年,Artemis公司被微軟收購。魯賓留在微軟,默默地探索自己的機器人項目。不改極客本色的他再一次闖下禍端,也因此在極客中贏得了大哥級的江湖地位。他造出一個會走路的機器人,裝有攝像頭和麥克風,在微軟四處遊蕩,記錄所見所聞。某個周末,微軟安全人員發現控制這個機器人的計算機被黑客入侵。雖然黑客尚沒有發現這台計算機是移動的,且有攝像功能,但魯賓的危險做法足以激怒微軟的安全小組,他們要求魯賓即刻把這個機器人打入冷宮。

1999年,魯賓離開微軟,在矽谷中心城市帕羅奧圖租了一個零售商店做實驗室,實驗室里充斥著他從日本帶回來的各種機器人。在這裡,魯賓與他的工程師朋友們經常聚會到深夜,構思開發各種新產品的可能性。他們最終決定製造一款像朱古力條那么大的設備,售價不到10美元。用戶可以用來掃描物品,然後把圖片傳上網,在網上平台發掘關於這些物品的信息。魯賓說,發明這一掃描設備的初衷是為了打造一塊“數位化海綿”,將人們“吸”回到網際網路。這是一個很酷的想法,但問題是,沒有人肯出錢資助。

魯賓和朋友們沒有氣餒。他們成立了一家名為“危險(Danger)”的公司,進一步完善原來的發明,將無線接收器和轉換器加入這一設備,並給它起名Sidekick,把它打造成可上網的智慧型手機。Danger和此後的Android都充分體現了魯賓對機器人的熱愛。Danger這個名字來自上世紀60年代風靡美國的太空幻想電視劇《迷失太空》。劇中有個機器人經常在劇中發出“Danger!(危險!)”的警告。

2002年初,魯賓在史丹福大學給矽谷工程師講課,其間談到了Sidekick的研發過程。他的聽眾中有兩個不平凡的人物——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這是兩人第一次與魯賓結緣。下課後,佩奇走到魯賓身邊查看Sidekick,發現Google已經被列為默認的搜尋引擎。“真酷。”佩奇由衷地說。

魯賓在斯坦福授課之際,具備手機功能的手提設備已經初具雛形,只是後來數字無線網路的發展給了這一設備以新生而已。受到Sidekick的啟發,佩奇很快就有了開發一款谷歌手機和一個移動作業系統平台的想法。正是這樣的想法促成他與魯賓再次結緣。

谷歌於2005年收購了Android,而魯賓幫助Android成為了全球最流行的移動作業系統。

2013年3月14日,谷歌公司CEO拉里·佩奇表示,被稱為安卓之父的谷歌高級副總裁、移動業務主管安迪·魯賓將離開谷歌的安卓業務部門。 此次谷歌的內部人事調整中,接替安迪·魯賓的是負責谷歌Chrome和軟體套用部門的高級副總裁桑達·皮查伊。外界認為,這一人事調整是谷歌進一步整合Chrome、安卓和APP的信號。不過谷歌公司並未公布安迪·魯賓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只是表示他還將在谷歌公司任職。安迪·魯賓本人表示“現在安卓的成功以及管理團隊的強大,讓我有信心離開安卓,交出領導權。我有創業之心,現在是時候在谷歌揭開新的篇章了。”

興趣愛好

“他是那種既喜歡電焊槍,也著迷編寫程式,並擅長業務戰略的奇才。”魯賓的好友

安迪·魯賓製作的機器人 安迪·魯賓製作的機器人

珀爾曼這樣評價他。魯賓喜歡打造移動機器人。在加州的科技博物館裡,可以看到他製造的多個機器人在遊蕩。

魯賓曾說過,Android,“就是我的最大樂趣所在”。如果不了解Android,就

無以理解魯賓的偉大所在。美國《新聞周刊》曾評論稱,Android引發了移動領域的革命,正在重塑著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的未來財富格局。

當初蓋茨憑藉Windows平台為微軟開拓了一條改變全球IT業的“未來之路”,如今,魯賓就是推動新資訊時代智慧型手機淘金熱的開拓者。有媒體將魯賓比作下一個比爾·蓋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蘋果與微軟爭奪個人電腦的天下。2011年,是蘋果與谷歌爭奪智慧型手機的天下,而這種爭奪就是iPhone 和Android之間的爭奪,也是賈伯斯與魯賓之間的爭奪。這一戰役或許比個人電腦的爭奪更為重要,因為智慧型手機就是未來的便攜電腦。

魯賓從來都致力於將最酷的東西展現給人們。他說:“促使我不斷前進的動力是我能通過Android接觸許許多多人,如果有31億人在用手機,那么這就是接觸人們的偉大途徑。”

安卓之父

安迪·魯賓在1989年加入蘋果,成為一名開發者。魯賓在手機作業系統領域經驗豐富,他曾擔任Danger執行長,Danger後來開發出T-Mobile Sidekick手機。離開Danger後,魯賓成立了Android(安卓),帶領他的團隊打造了Android手機作業系統,安迪·魯賓本人也被譽為“Android之父”。

Android LOGO Android LOGO

谷歌公司於2007年11月5日正式公布這個作業系統。Android發展之勢迅猛,早已超越蘋果成為美國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平台,。根據2014年第三季度統計數據,Android已擁有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83.6%份額,而與之相比,蘋果所占的份額則只有12.3%。而基於Android的平板電腦也將構成對iPad的有力競爭。

Android的對手有蘋果的iOS及微軟的Windows Phone及RIM使用的黑莓OS系統。其他作業系統如微軟的Windows Mobile,手機商要向微軟繳付相當於手機成本10%的牌照費,Android則以免費開源打破某些限制,此外,手機製造商和網路運營商為保障收入,通常會限制用戶使用某些功能和服務,Android則不設限制,可以像用電腦上網一樣,享用很多服務。

成就榮譽

世界上第一部無線PDA——Motorola Envoy

世界上第一個軟modem

研發WebTV、Sidekick、Android平台

離職谷歌

安迪·魯賓宣布離職時的照片 安迪·魯賓宣布離職時的照片

2014年10月30日,谷歌宣布,Android作業系統的聯合創始人及Android業務前負責人安迪·魯賓(Andy Rubin)將從谷歌離職。魯賓成立了一家創業孵化器,面向對開發科技硬體產品感興趣的創業公司。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一份公告中表示:“我希望祝魯賓下一階段一切順利。關於Android,他開發真正卓越的產品,帶來了10億感到滿意的用戶。謝謝你。”

“安卓之父”魯賓被內部員工指控性騷擾,谷歌查實後,仍然支付給其9000萬美元的離職補償金,分四年發放,每月約200萬美元。最後一次付款定於2018年11月。

盤點美國知名企業家

提姆·奧萊理
約翰·皮爾蓬·摩根
大衛·葛芬
里歐·梅拉梅德
肯尼士·阿諾德
毛昭寰
傑西·李佛摩
羅蘭·馬克
文達德
麥晉桁
鮑伯·帕森斯
梅長錡
喬治·芒羅
史蒂夫·巴爾默
陳庭丈
阿蘭·庫珀
亞提·莫雷諾
高登·摩爾
查爾斯·古德伊爾
孟懷縈
約翰·柏格
安吉·穆洛茲
瑪麗·蓋茨
蒂夫·福塞特
格倫·盧瑟·馬丁
史蒂芬·凱斯
亨利·路思義
傑弗里·皮特森
提姆·庫克
拉里·H·米勒
徐詠芫
貝蒂·查爾斯·福布斯
常瑞華
山繆·亨利·卡瑞斯
陸宏亮
李錄
拉里·奧古斯丁
穆罕默德·埃里安
卡文·克萊
埃茲拉·康乃爾
唐納德·川普
史提芬·艾倫·永利
愛德華·雅各布森
約翰·霍普金斯
湯米·席爾菲格
湯姆·希克斯
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
阿莫德·哈默
奧花·雲費
傑克·威爾許
托馬斯·J·沃森
瑪德琳·李·潘恩·鄧納姆
德威特·華萊士
黃桑希蘭
詹姆斯·哈羅德·杜立德
喬治·威斯汀豪斯
泰德·透納
胡安·特里普
麥克·哈靈頓
瑪莎·史都華
邁克·大衛·丁曼
狄伊·哈克
喬治·史坦布瑞納
羅伯特·艾倫·斯坦福
山姆·史匹格
威廉·克萊頓
赫伯特·亨利·道
塞繆爾·斯萊特
雅各布·希夫
肯尼思·布賴恩·埃德蒙
哈蘭德·桑德斯
鮑伯·古喬內
里洛易·格魯門
史蒂夫·傑克遜
威爾伯·羅斯
艾琳·羅森費爾德
老詹姆斯·羅斯福
亨利·羅傑斯
李·艾科卡
白賴仁·基沙
詹姆士·雷迪
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史丹利·隆堡
柯蒂斯·詹姆斯·傑克遜
凱特·蕭邦
嘉貝麗·吉佛斯
威廉·佩利
阿爾夫·蘭登
潘妮·普利茨克
查爾斯·道
李摩西
莫尼卡·萊文斯基
王恆
約翰·李利
雷·克羅克
卡莉·費奧麗娜
張濟民
桑福德·華萊士
陳偉良
勞倫斯·貝爾
楊依寧
西恩·帕克
約翰·諾斯洛普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喬治·埃勒里·海耳
大衛·沙諾夫
威廉·愛德華·波音
塞繆爾·柯爾特
納爾遜·洛克菲勒
約翰·沃納梅克
安迪·魯賓
麥可·戴爾
亞歷山大·黑格
詹姆斯·西蒙斯
迪克·切尼
里德·哈斯廷斯
加布·紐維爾
丹尼斯·蒂托
諾蘭·布希內爾
裴熙亮
尼克·貝爾格
林敏俐
彼得·諾頓
喬治·伊士曼
雷倩
彭博[彭博社創始人]
史蒂夫·賈伯斯
謝爾蓋·布林
吉姆·坎塔盧波
威廉·休利特
霍華德·舒爾茨
霍華德·斯金格
拉里·桑格
約翰·保爾森
彭日成
陳士駿
威廉·伯恩巴克
拉里·佩奇
馬克·扎克伯格
莊思浩
馬丁·庫珀
凱文·米特尼克
菲利普·費雪
亞歷山大·貝爾
威廉·江恩
彼得·林奇
雅詩·蘭黛
山姆·沃爾頓
埃里克·施密特
安德魯·卡耐基
吉米·威爾斯
大衛·斯特恩
喬治·索羅斯
艾爾弗雷德·P·斯隆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查理·芒格
威廉·赫斯特
黃仁勛
休·海夫納
安迪·葛洛夫
班傑明·格雷厄姆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沃倫·巴菲特
高民環
謝爾登·阿德爾森
吉姆·羅傑斯
楊致遠
魯迪·朱利安尼
比爾·蓋茨
亨利·福特
保羅·艾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