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娃

宅娃

由於自由的工作性質或者賦閒在家打發時間的時尚青年們被稱作“宅男”、“宅女”,而隨著假期的深入,類似的詞語也開始被用在了小孩子的身上:“宅娃”。因為爸爸媽媽都要上班,又不放心讓孩子獨自出門,所以很多小朋友在放假時就只能整天待在家裡,成了“宅娃”。

現象

宅娃宅娃

整天看電視很爽
寒假已經結束,國小二年級的小磊終於結束了困在家的“宅娃”生活。假期里,小磊每天睜開眼睛最早也要10時了,“爸爸媽媽早上沒時間做早飯,反正放假了早起也沒用,我就睡到餓了起來吃爸媽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飯菜。起了床我就把電視打開,上午四川台演《西遊記》,湖南台演《還珠格格》 ,廣州台演《射鵰英雄傳》 ,我都喜歡看。吃完了飯我就一直看電視了,爸媽上班不會不讓我看,看累了就再吃點小食品,爸媽到周末會帶我去超市買很多小食品回來的。晚上6時前我就得趕緊把電視關上寫寫假期作業,因為媽媽就快下班了。”
假期主要是上網
與年紀尚小的小磊不同,林林已經讀國中了。要問他的興趣是什麼,林林會不假思索地說:“上網”。雖然家人怕耽誤學習反對林林上網,但如果不給買電腦,林林就要經常去網咖,無奈爸媽還是給林林買了電腦,但規定林林上學時只能每個周末上上網。一放了假,林林可“自由”了,因為爸媽都不在家,他可以隨心所欲地上網衝浪。“網上的世界實在太精彩了,可以打遊戲,看電影,還可以交朋友,玩多久我也不膩。”於是,這個寒假裡林林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的電腦前度過,午飯多半就吃方便食品。“最討厭過春節,爸爸媽媽都回來了,我就玩不成了。”

真想快點開學
“我覺得放假好無聊,每天都不知道乾點什麼好。”談起假期生活,讀國小四年級的阿靜說。“爸媽不讓我自己出門,怕外面有危險。我們家沒有小區,出門就是大街了。我自己也覺得不敢到處走。可待在家裡又實在沒意思,看電視時間長了覺得眼睛疼;看書時間長了沒意思;上網也不如有人陪我說說話好。我覺得假期好長啊!還是上學有意思,我早就把寒假作業寫完了,現在每天在倒數開學的日子。”

心理

宅娃宅娃

細數“宅娃”症候群
整天呆在家裡不出門,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是比較不利的。長期缺少運動,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影響成年後的骨密度。而躲在家中“不見天日”,還會引起身體合成維生素D不足,造成骨質的鈣代謝失常,骨密度降低,骨質的強度及硬度不夠。經常食用營養成分單一的快餐食品更會直接影響生長發育及身體健康。
而另一方面,“宅娃”們受到的心理影響可能更為嚴重。“十幾歲的孩子正是建立內心世界並逐漸走向成熟的時期,他們應該面對和適應真實的社會生活,而不是一個人在家裡"自得其樂",或者到網上去尋找虛擬的生活空間。”據專家介紹,讓孩子長期一個人待在家裡,他會變得不願意與人溝通,情緒不佳、無精打采、焦慮抑鬱,長此以往有可能導致性格變化。網路世界千變萬化,如果孩子們習慣了在虛擬的世界中尋找精神依託和成就感,會使他們越陷越深,逃避現實世界。一旦開學,“宅娃”們會對學習生活難以適應,和同學們的人際關係也難以協調。

危害

孩子“宅”在家裡是一種很危險的趨勢,不僅影響身體發育,還容易變得孤僻,形成交往障礙,甚至發展成自閉症

說法

宅娃宅娃

“宅娃”產生非一朝一夕
廣州“心智源”教育中心主任劉中良認為,假期里的“宅娃”狀況不應簡單地批評,而是應該分析原因,並調動社會和家庭的力量來解決。劉中良分析認為,“宅娃”的產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舊的教育模式:傳統的親職教育認為孩子的成長是學校的任務,在家庭中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家長並未關注孩子的社會交往行為,或者只在孩子長大後在社交方面遇到問題時才意識到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
二、沒找到與人打交道的樂趣:由於家庭對於孩子的社交能力不關注,而現在大多數孩子又是獨生子女,在學校里的人際關係也不是很樂觀,因此孩子找不到與人打交道的樂趣,自然更加願意把心理寄託投放在網路、電視等虛擬世界和個人空間裡。
三、缺少社會綜合力量支持:“雙職工”家庭在撫育子女的過程中確實會遇到現實的困難,學校往往成了家長們寄放孩子的“託管所”,因此一旦孩子放假,家長會更加不知所措,社會上又沒有可以代為照管孩子的合法機構,因此孩子就只能無奈地做“宅娃”。

解決

宅娃宅娃

假期,疏理情緒的好時機
在難得的假期,家長應該特別關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包括情感的疏理、愛與社會交往、意志力的培養等方面。“在平時上學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專注在汲取知識上,很少有時間關心自己的情緒,但其實人的情緒是需要定時疏理、疏通的,只有這樣才不會出問題,而假期就是一個好時機。家長如果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可以給孩子報名參加一些社會上組織的心理輔導營活動,會對孩子大有裨益的。”
廣州“資優樂園”兒童腦部智慧型及心理培訓師羅文浩介紹,5歲至12歲是兒童心智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出來的社交能力將成為決定人能否在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而這方面往往是傳統學校和親職教育所缺乏的。假期里孩子常常獨自在家,將嚴重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因此尋求專家和專業培訓機構的訓練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社交能力強孩子更易適應社會
“社交能力”被公認為孩子走向社會時最為重要的能力之一。記者採訪發現,多數家長已經意識到了“社交能力”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但還是不知道具體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鍛鍊。

建議

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為小孩創造一個良好的交往環境,包括家庭環境與友群環境。在家庭環境中,多鼓勵孩子表達自我,提升孩子的語言智慧型。“可以帶孩子參加年齡合適的活動小組,給孩子創造一個與不同年齡的孩子相互交流的平台。”家長可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比如設定“與他人交朋友”,“參與別人正在進行的活動”,“請求別人的幫忙”或者“想玩別人的玩具時,應該怎樣向別人說”等等場景,讓孩子在這些情境中體驗正確的交往方式。
此外,家長要做的是培養孩子好的語言智慧型。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多問孩子“為什麼”,鼓勵孩子就同一問題多思考,並教導孩子用正確的言語清楚地描述、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想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鼓勵和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多的家長總想插手解決孩子之間的問題。記住,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關鍵是在體驗中學習和成長,這樣,孩子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提高,社交能力也自然隨之增長了。”

案例點評

宅娃宅娃

輕度“宅娃”:
寒假在家獨自玩
寒假快開始時,肖女士就已經為上國小五年級的女兒安排好了假期生活:“每天早晨八點鐘起床吃早飯,然後做兩個小時的寒假作業,完成作業後可以看一個小時的電視。午飯我會提前做好,到時候你自己在微波爐熱一下,飯後睡一個小時,下午2時半開始練書法、繪畫,5時以後在家自由活動。”看著這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女兒露露卻沒有任何怨言。“其實,我都習慣媽媽的安排了,每個假期基本都是這樣度過的,而且在家比上培訓班舒服,不要那么趕著去上課。” 露露天真地說道,她很喜歡爸爸媽媽上班後,自己一人在家的感覺。
為什麼不給孩子安排一些室外活動呢?肖女士解釋道:“家裡沒有老人帶孩子,她自己出去我不放心,萬一出現安全問題可就麻煩了。”
每到寒暑假,總有一部分同學是“宅”在家裡的,有的甚至幾天都不會出門,以國中生和國小高年級生為主。

點評:
過度擔憂,孩子缺乏安全感
張功和表示,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無可厚非,可是對外界情況擔憂過度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試想,當家長一遍遍地向孩子灌輸外界有多不安全時,孩子自然而然地會對外界產生抵抗力,而很多時候,他自己並沒有去實踐,沒有去判斷,只是聽信了這個被誇大的危險,久而久之,孩子會主動變得喜歡“宅”在家裡。整天待在家裡不出門,缺少運動,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而“不見天日”,只玩電子產品,也容易造成近視。從心理角度來說,如果長期自得其樂,會變得害怕與人交往,導致性格缺陷,開學後,也很難適應,嚴重的會影響學習。
重度“宅娃”:
不願上學,“自閉”在家
對於寒暑假裡出現的“宅娃”,有些家長認為不必過於緊張,等開學後一切就會好轉,可是,孩子如果常年“宅”在家裡不願上學,那家長可就心焦不安了。
陳女士目前就遇到這樣的情況,他的小兒子今年17歲了,從去年起就開始“閉門不出”整整一年。因為陳女士兩口子以前做生意忙,孩子寄養在爺爺奶奶家,國小時,孩子的成績很好,在班級都是前幾名。中學時,孩子轉學跟隨陳女士居住,因為讀的是重點班,他的成績並不突出。
也許是因為轉學的緣故,他在新學校的人際關係很差,幾乎沒有朋友。有一次,他希望媽媽給他買一部手機,但陳女士沒答應,此後,他開始拒絕上學,成天待在房裡上網,吃飯也回到自己的小房,不讓媽媽收拾他的房間,再後來,他開始喝酒、抽菸,並有了自殘行為。在這期間,陳女士也想了很多辦法,請他的同學來家裡玩,和孩子談心,可每次都被他攆出去。心痛的陳女士無奈之下尋求心理師的幫助。
點評:
孩子沒病,家長“有病”
張功和指出,在多次接診中,他發現“宅娃”已非個別現象,他曾經接觸到有國小四年級孩子待在家裡不願上學。其實,很多“問題孩子”都是由家長“製造”出來的。通常情況下,當家長發現孩子沒有按常規做事時,第一反應就是我的孩子出問題了,然後就會去質問孩子:“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同時會說教孩子:“你應該這樣做。”而並沒有仔細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孩子每一次“非常規”的行為其實都是“正常”的,這是他成長過程中的探索。
家長應該謙虛地跟孩子說:“看到你這樣做,媽媽有些不舒服,我懷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你能否陪我去看看醫生,看問題出在哪裡?”以這樣的語氣跟孩子談話,大多都能消除隔閡,孩子也願意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教育孩子從小問題著手,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願意和你說話,也就不會產生大問題。
性格型“宅娃”:
“宅生活”也很豐富
珍珍是一個比較文靜的女孩,上初二,寒假第一天早上,她睡到自然醒,快11時的時候,吃了午飯,然後窩在沙發上看電視,也沒什麼特別感興趣的節目,電視頻道被換來換去,下午3時,珍珍打開電腦上網聊天。“第一天的‘宅生活’很頹廢,不過以後的‘宅生活’可是豐富而有意義的。”珍珍笑道,而事實也的確如此。每天早飯後是兩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從青春類《最小說》 ,文學名著《邊城》到暢銷書《我們台灣這些年》等等都在她的涉獵之內。下午2時是興趣愛好時間,彈一小時鋼琴,然後做做手工布藝,累了的話就在陽台上舒展一下。
“我不喜歡熱鬧,難得有這么長時間可以好好待在家裡做自己喜歡的事,開學後又得忙忙碌碌了。”珍珍對目前的“宅生活”感到非常滿意。
點評:
不要強制干涉
對於這種性格型的“宅娃”我們要辯證看待,首先不要強制干涉他們的“宅生活”,最好是順其自然,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物質運動強健身體,精神食糧充實心理世界,兩者不可或缺。其次,條件允許的話,在家裡準備一些運動器材,讓孩子抽空鍛鍊鍛鍊。孩子之所以文靜,既有先天性的因素,也與後天教育環境有關,家長在平時要有意創造條件讓孩子多與外界交往。

專家支招

讓孩子脫離“宅生活”
找夥伴:從小時候,就給孩子找一些好夥伴,假期里,幾個人就可以結伴玩些戶外遊戲,避免長時間獨自待在家中。
報興趣愛好班:根據孩子意願,報一些活動興趣班,學東西在次要,關鍵是讓孩子能繼續和同伴在一起玩鬧、學習。
帶孩子外出:家長儘可能抽時間多帶孩子外出活動,一起去體驗大自然,參觀名勝古蹟,不僅僅增長知識,而且可以讓孩子徹底放鬆,忘掉學習的壓力。
下班後多跟孩子交流:利用晚飯後的時間,跟孩子一起散散步,說說心裡話,或者一起看看電視,娛樂一下,別老催著他抓緊時間學習,早點睡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