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靜成皇后

孝靜成皇后

孝靜成皇后(1812年6月19日—1855年8月21日),博爾濟吉特氏,生於嘉慶十七年五月十一日,刑部員外郎花郎阿之女。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的妃子,清文宗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養母,也是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的生母。清宣宗時為靜貴人、貴妃、靜皇貴妃。清文宗時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鹹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篤,尊為康慈皇太后,七月初九日崩,享年四十四歲。鹹豐年間初謚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系宣宗謚,不祔廟。穆宗即位後,祔廟、加謚。尊謚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有三子一女,分別為奕綱、奕繼(均早殤)、皇六子恭親王奕訢和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宣宗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靜皇貴妃,恭親王奕訢生母,18120619-18550821-43)-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宣宗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靜皇貴妃,恭親王奕訢生母,18120619-18550821-43)-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生於嘉慶十七年五月十一日,刑部員外郎花郎阿之女。原為蒙古科爾沁左右翼(在今中國內蒙古通遼市境內)人,死後抬入滿洲正黃旗。博爾濟吉特氏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的妃子,清文宗鹹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養母,也是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的生母。初入宮為靜貴人,十四年為貴妃,二十年為靜皇貴妃。文宗即位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鹹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篤,尊為康慈皇太后,七月初九日崩,享年四十四歲。鹹豐年間初謚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系宣宗謚,不祔廟。穆宗即位後,祔廟、加謚。尊謚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有三子一女,分別為奕綱、奕繼(均早殤)、皇六子恭親王奕訢。皇六女固倫壽恩公主,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下嫁景壽。孝靜成皇后雖然身前未成為皇后,但死後被鹹豐帝追封為皇后,成為清朝歷史上獨一無二、既非前朝皇后、也非本朝皇帝的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

生平概況

博爾濟吉特氏生於嘉慶十七年五月十一日(1812年6月19日),於道光初年進入皇宮紫禁城,服侍道光帝,封靜貴人。

靜妃攜子《喜溢秋庭圖》局部靜妃攜子《喜溢秋庭圖》局部

道光六年(1826年)初,博爾濟吉特氏懷孕,當年十月二十三日(1826年11月22日),靜貴人生皇次子奕綱。對於極度渴望子嗣的道光帝來說,不諦於天大好訊息,靜貴人遂母以子貴,於當年十二月晉升為靜嬪。
然而不到四個月後,次年二月初八(1827年3月5日),皇次子奕綱夭折。道光出於對遲來子嗣的重視,念靜嬪喪子之痛,四月詔封其為靜妃。
道光九年十一月初七(1829年12月2日),靜妃生皇三子奕繼,僅僅20幾天后,十二月二十八日就夭折了。靜妃的稚齡生育,極有可能影響了嬰兒的成活率。
道光十年十二月初七(1831年1月20日),靜妃生皇六女,初為和碩公主,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二月被開恩加封為壽恩固倫公主,指配景壽。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33年1月11日),21歲的靜妃生下她最後一個孩子——皇六子奕訢,也就是後來的恭親王。靜妃早年稚齡時便不斷生育,從其後來操持皇家十年來看也算身體健康,卻如此年輕就絕育,可以說明靜妃此後大約已經喪失道光帝的寵愛(道光老當益壯,孝全皇后去世後兩名其他嬪妃展開生育大戰,五年生育了七個子女,但當時只有28歲的靜妃卻再無所出)。但靜妃畢竟已經育有皇子,且資歷較深,所以後來仍按部就班的升遷。
道光十四年(1835年)十一月冊立孝全皇后後大封后宮,其中靜妃晉升為靜貴妃。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道光帝在圓明園去世,十二天后(1850年3月9日),奕詝即位,是為鹹豐帝,尊靜皇貴妃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綺春園之壽康宮,同時根據道光帝遺詔,封皇貴太妃的兒子奕訢為恭親王,並加恩恭親王可戴用紅絨結頂冠,朝服蟒袍俱準用金黃色。鹹豐元年(1851年)三月,恭上皇貴太妃冊寶。
據記載,“圓明三園”之一的萬春園,原名綺春園。道光年間,尊養繼母孝和皇太后於此。鹹豐帝即位,破格奉養僅為先帝側室又非生母的康慈太妃居綺春園,這是鹹豐帝以道光帝侍奉孝和太后的方式來侍奉康慈太妃,而探病問安,又無異於親子,這些都是逾制報答太妃的撫育之恩的加倍孝順之舉,然而康慈太妃卻不知滿足。她得寸進尺提出了一個幾乎沒有任何禮法依據,輿論支持的要求:封太后。
儘管這個要求沒有依據也不合情理,但是無論如何,她希望能夠以“孝”為名,強迫養子替丈夫抬高自己,擺脫“妾室”地位。在當上“皇貴太妃”以後,博爾濟吉特氏用盡手段向養子索要“皇太后”封號。但鹹豐認為自己的生母孝全皇后即為先帝嫡妻,又出身高貴,卻一天也沒有享受皇太后的尊榮待遇;康慈太妃既非先帝皇后,又非自己生母,且出身也遠不如先帝三後,何況還有先帝對其“妾室”身份的明確表態,僅僅憑藉作為下一任皇帝6年的養母,就想以嬪妃身份當太后,不要說清朝,隋唐以後,也幾乎沒有這種例子。而且自己已經提供了皇太后規格的奉養,實在是沒有任何理由再封太后。
茲就王湘綺所著《祺祥故事》中,有關此事的記載,分段錄引注釋如次,以明究竟。“會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視。一日,太妃寢未覺,上問安至,宮監將告,上搖手令勿驚。妃見床前影,以為恭王,即問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盡與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誤,即呼“額娘”。太妃覺焉,回面一視,仍向內臥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意思是:有一天,恭親王請安完畢回去,太妃又入睡,還沒醒,皇帝也來請安了,壽康宮中的太監想要通告太妃,皇帝搖手讓他們不要驚動太妃。康慈太妃醒來見床前的影子,以為是恭親王,就問道:“你怎么還在這裡?我所有能為你做的都給你了!他的性情不定,不要生了嫌疑了。”話中顯然在抱怨鹹豐帝性情古怪。皇帝知道她誤會了,就叫“額娘”。太妃覺察到原來是皇帝,回頭看了一眼,就向里睡去,不發一言。由此可知太妃雖然一直標榜自己視鹹豐如親子,實際上卻是一直希望自己的親子能以庶奪嫡,取代鹹豐繼承帝位,只是沒有成功。自此母子間開始有了猜疑。這么一來,鹹豐帝對恭親王的猜忌更加重了。

鹹豐帝鹹豐帝

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底,太妃的病情加重。一天,皇帝入壽康宮問安,遇到恭親王從康慈太妃寢殿中出來,皇帝問太妃的病怎么樣?恭親王說:“額娘已經快不行!現在還屏著一口氣是為了等皇兄封她太后,就死而瞑目了!”皇帝仁孝,儘管已知太妃真面目,卻仍不免心中酸楚,隨口應了聲:“喔,喔!”就入寢殿了。恭親王藉機矯詔,馬上到軍機處傳皇帝“口諭”,令禮部準備冊封皇太后典禮事宜。鹹豐帝的“喔,喔!”僅僅是感嘆之詞,奕訢卻以軍機大臣身份的便利,讓軍機處恭辦“皇太后”封號事宜,企圖迫使鹹豐帝接受既成事實。對此鹹豐極為不滿和憤怒,雖未取消皇后封號,但在喪葬禮儀上加以減殺,並且在諡號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昭示天下康慈太妃和真正的皇后嫡庶有別
鹹豐生母孝全成皇后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日(1840年2月13日),道光帝的第三位嫡妻——孝全皇后鈕鈷祿氏突然去世。道光帝非常傷心,整整一年後,道光帝才下詔加封靜貴妃為靜皇貴妃,總攝後宮。道光帝哀悼孝全皇后,堅持不再立中宮,且道光對靜皇貴妃以及其他嬪妃的情分也遠遠不及孝全皇后,所以靜皇貴妃在道光朝不僅始終居於妾室,且道光修建自己妃嬪的妃園寢時更欽定次位將靜皇貴妃安排其內,表明靜皇貴妃不管生前死後都只是自己的妾室之一,絕非妻子。即使道光帝晚年對靜皇貴妃所生之皇六子奕訢十分重視亦是如此。
孝全皇后留下十歲的獨子——皇四子奕詝,即後來的鹹豐帝,由靜皇貴妃撫養。皇貴妃的小兒子奕訢與奕詝年齡相仿,同在上書房,十分友愛,猶如同胞兄弟。但是後來,兩人漸漸長大,為了未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開始了一系列的明爭暗鬥,靜妃也因為對“正妻”名分的渴求在道光朝始終得不到滿足而耿耿於懷,這一切都為日後皇貴妃的命運和身後事埋下了陰影。
史載,奕訢文武雙全,而且聰明過人,後來更支持洋務運動,和西方人(中國人蔑稱為“洋鬼子”)接近,有“鬼子六”之稱;而奕詝為嫡長子,忠厚老實,秉承中庸之道。道光帝原先認為奕訢之“才”堪此大任,但深為痛惜死得不明不白的愛妻孝全皇后,更愛奕詝,於是為了儲位問題猶豫再三。奕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聖心,教奕詝“藏拙”,也就是不在不如奕訢的方面和他比試,而在父皇道光帝面前表現“孝子”、“仁君”。果然,道光帝認為奕詝比奕訢更有“德”,再加上孝全皇后往日的恩情,終於於1846年下定決心立奕詝為儲君。但道光帝畢竟可惜奕訢,就在遺詔中寫明,立奕詝為皇太子而即帝位,封奕訢為親王。當然由於雍正朝以來的清朝實行秘密建儲制度,這份遺詔在道光帝生前未曾公布,是在死後公布的,但遺詔中破天荒地封親王,反映了道光帝的複雜心理,也為日後兩兄弟反目的埋下伏筆。

諡號風波

鹹豐帝為康慈皇太后擬定的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后,不系道光帝謚,也就是不加道光帝諡號——“成皇帝”中的“成”字,不稱“成皇后”,神位不祔太廟,強調孝靜“皇后”和真正的皇后嫡庶有別,不能享受後代的香火,也不能得到宗室的承認。
恭忠親王奕訢恭忠親王奕訢

皇后不系帝謚,始於明代,有很多明朝皇帝是庶出,也就是說他們的生母不是先朝皇后,即位後照例要追尊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但規定她們的諡號中不加皇帝的諡號,以區別嫡庶,所以明朝的皇后中只有原配皇后的諡號中才有皇帝的諡號。但此制度在清朝未曾實行,例如順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后也沒當過皇太極的皇后,但照樣加上皇太極的諡號——“文皇帝”中的“文”字。鹹豐帝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來認為自己已經尊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太后,實在是加倍報了撫育之恩,二來覺得畢竟嫡庶有別,博爾濟吉特氏既不是先朝皇后也不是自己的生母,出身也遠遜於道光三後,能被尊謚為皇后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帝謚是不能系的。然而恭親王卻仍然不滿,對此,鹹豐帝毫不讓步,認為自己做法無可厚非,對恭親王的防範也愈發明顯。
鹹豐五年七月二十日(1855年9月1日),孝靜皇后的身後事操辦完成,第二天(1855年9月2日),鹹豐帝借奕訢在辦理皇太后葬禮時禮儀疏略,罷去了他的軍機大臣、宗人府令和正黃旗滿洲都統職務,退回上書房讀書,從此對待奕訢同其他異母兄弟沒什麼差別了,以至於後來鹹豐帝臨終時也未把奕訢列入輔佐兒子同治帝的顧命大臣名單,將他排除於最高統治集團。整個鹹豐朝,除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與英法聯軍談判,奕訢幾乎沒有受重用。
不能不說,孝靜皇后百般索要“太后”名分的行為,不僅是挑戰理法制度,也違抗丈夫道光對其地位的欽定,更是實實在在挑戰養子鹹豐內心的感情底線,儘管鹹豐一忍再忍,但最後恭親王矯詔的行為徹底斷送了鹹豐對孝靜母子最後的親情。孝靜皇后在宮中生活30多年,應該是十分清楚她自己是沒有資格和理由當太后的,也清楚如此欺凌皇帝強封太后的風險,若非後來鹹豐不可預知的早逝,恭王的前途命運可想而知。但是為了一己私慾,為了一輩子居於妾室不得扶正的怨婦情結,她用自己養子的感情和親子的前途做犧牲品,終於換來了“皇后”的名分,同時也換來了養子的徹底反目和親子前途的斷送。
鹹豐五年八月初十(1855年9月20日),正式加上“孝靜皇后”稱號。鹹豐七年(1857年)四月,孝靜皇后梓宮下葬於慕陵妃園寢,後改稱慕東陵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鹹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去世,同治奉遺詔即位,兩宮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祺祥政變,殺鹹豐帝顧命大臣,垂簾聽政。為了在政局穩定得到恭親王的支持,兩宮皇太后於同治元年四月初八(1862年5月6日)以同治帝的名義發下詔書,為恭親王的生母孝靜皇后加謚“懿昭端惠”,系道光帝諡號“成”字,恭親王藉機篡改“輔佐”之“輔”字為“撫育”之“撫”字,美化孝靜皇后不是“輔佐”而是“撫育”了鹹豐帝,從而大大抬高孝靜的身份,這樣諡號即被改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后,同年九月初二(1862年10月24日),將孝靜成皇后神位升祔太廟。至此,博爾濟吉特氏正式獲得了道光帝皇后的地位,可以享受後代的香火。
以後,光緒元年(1875年)六月加謚“莊仁”,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加謚“和慎”,這樣博爾濟吉特氏的諡號全稱就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

獨有的皇后陵

孝靜皇后死後,葬於清西陵道光帝慕陵的東面的妃園寢,改稱慕東陵
慕東陵平面圖慕東陵平面圖

按清朝規制,皇后先於皇帝駕崩的與皇帝合葬,後於皇帝駕崩的則另建陵寢。但是慕東陵卻異反常規,既非帝、後合葬,也非另建陵寢,而是皇后和皇妃埋葬在一個陵寢之中。
因孝靜既不是“正牌皇后”,也不是“母以子貴”,道光生前只承認其“妾室”身份,並於生前親定位次,授意康慈葬於慕陵妃園寢不能更改。還有一點,從慕東陵的平面圖上可以看出,靜妃在成為太后之後,竟然仍然和琳貴妃並排,可以想見,道光生前的安排上,慕妃園寢得第一排為此二人並排而葬。如果一排是單數,一般以中間的為尊,一排要是只有兩個人,一般認為地位相當。靜妃被安排和一個出身低下,份位也不及的晚年寵妃並排入葬,足見道光對其感情十分有限。
康慈去世時,為尊父命,又敬養母,鹹豐帝諭令諸軍機大臣:“將來大行皇太后奉安,即擬以慕陵妃園寢做為山陵,惟寶城城後,必須築牆一道,……至圍牆亦有順路可通。”寶城內葬孝靜皇后,寶城外至中間葬十六個嬪妃,使整個妃園寢形成了以孝靜皇后為中心的大園套小園的形狀。這樣既不違反道光帝的旨意,又突出了孝靜皇后的位置。為進一步表示孝敬,鹹豐帝又決定將原妃陵的綠琉璃瓦改為黃琉璃瓦,陵前加建神廚庫,妃園寢改為後陵——慕東陵

《清史稿》后妃傳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女。後事宣宗為靜貴人。累進靜皇貴妃。孝全皇后崩,文宗方十歲,妃撫育有恩。文宗即位,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壽康宮。鹹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篤,尊為康慈皇太后。越九日庚午,崩,年四十四。上謚,曰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系宣宗謚,不祔廟。葬慕陵東,曰慕東陵。穆宗即位,祔廟,加謚。光緒、宣統累加謚,曰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子三:奕綱、奕繼、奕。女一,下嫁景壽。

清朝皇太后

徽號 諡號 姓氏
順治 —— 孝端文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
昭聖皇太后 孝莊文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
康熙 仁憲皇太后 孝惠章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
慈和皇太后 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
雍正 仁壽皇太后 孝恭仁皇后 烏雅氏
乾隆 崇慶皇太后 孝聖憲皇后 鈕祜祿氏
嘉慶 —— —— ——
道光 恭慈皇太后 孝和睿皇后 鈕祜祿氏
鹹豐 康慈皇太后 孝靜成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
同治光緒 慈安皇太后 孝貞顯皇后 鈕祜祿氏
慈禧皇太后 孝欽顯皇后 葉赫那拉氏
宣統 隆裕皇太后 孝定景皇后 葉赫那拉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