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賢皇后

孝賢皇后

富察氏(1712——1748),滿洲鑲黃旗人,察哈爾綜觀李榮保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十二日(農曆,下同),雍正五年七月賜婚成為寶親王嫡福晉,時年十六歲(虛歲,下同)。雍正六年十月生皇長女,八年生皇二子永璉;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又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十一年生下皇七子永琮。乾隆二年以金冊金寶冊立富察氏為皇后,時年26歲。皇后性情節儉,平日冠飾皆草線絨花,不御珠翠。但皇長女、永璉、永琮先後夭折,皇后悲痛萬分。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她在南巡途中,在德州崩逝,終年三十七歲。諡號為: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葬裕陵。

孝賢皇后

富察氏(1712——1748),滿洲鑲黃旗人,察哈爾綜觀李榮保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十二日(農曆,下同),雍正五年七月賜婚成為寶親王嫡福晉,時年十六歲(虛歲,下同)。雍正六年十月生皇長女,八年生皇二子永璉;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又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十一年生下皇七子永琮。乾隆二年以金冊金寶冊立富察氏為皇后,時年26歲。皇后性情節儉,平日冠飾皆草線絨花,不御珠翠。但皇長女、永璉、永琮先後夭折,皇后悲痛萬分。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她在南巡途中,在德州崩逝,終年三十七歲。諡號為: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葬裕陵。
孝賢皇后孝賢皇后

毓質名門,中宮賢后

孝賢皇后富察氏生於康熙51年(1712)二月22日,滿洲鑲黃旗人,比乾隆帝小一歲。滿洲鑲黃旗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親統,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於滿洲鑲黃旗的並不多。孝賢皇后不僅旗籍高,而且出身於名門宦家,世代簪纓。富察氏為滿洲八大姓之一,從太祖到世宗時期,富察氏家族人才濟濟,名臣輩出,為大清多建功勳。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她的祖先旺吉努就率族眾歸附了後金,在統一東北、創建帝國的多年征戰中,屢建戰功。她的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軍功官至禮部副理事官,至順治年間,累官至內大臣,加太子太保。她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間任議政大臣,當過7年的戶部尚書,掌管國家的財政大權,曾經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於乾隆13年五月孝賢皇后去世不久被追贈為一等承恩公。父親李榮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爾總管。伯父馬齊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學士達23年之久,時間之長,在有清一代是罕見的。另一位伯父馬武任過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官居一品,位極人臣,深受皇帝倚重。 李榮保死於雍正元年,所以孝賢皇后之所以能成為弘曆的嫡福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伯父馬齊的照顧,馬齊死於乾隆四年,享年88歲。
孝賢皇后出身於這樣一個累世高官的家庭,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統教育,嫻於禮法,深明大義,並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加之天生的端莊文靜,可以說是一位標準的名門淑女、大家閨秀。
現在大家普遍認為孝賢皇后是李榮保的獨生女兒,但實際上李榮保應該有九子二女。 九子是:長子傅廣成,次子傅清,三子傅寧,四子傅文,五子傅寬,六子傅新,七子傅玉,八子傅謙,九子傅恆。 二女是:長女孝賢純皇后,次女副都統薩喇善嫡妻。 也就是說,孝賢皇后還有個妹妹,也嫁進了皇族,她的妹夫是清太宗皇太極第十子韜塞的長孫。

在雍正五年的選秀女中,16歲的富察氏一眼被雍正帝選中。雍正帝決定將這位名門之女指配給早已秘定為皇儲的皇四子弘曆為嫡福晉。雍正帝以其獨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經看出了這位端莊秀美文靜的少女,具備成為大清一代賢后的素質。這年的七月18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為弘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禮。
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乾隆帝即位後,立她為中宮皇后,於乾隆二年12月4日舉行了冊立禮。乾隆著禮服,登太和殿,宣制。命保和殿大學士鄂爾泰為正使,戶部尚書海望為副使,持節,齎冊寶,冊立嫡妃富察氏為皇后。
冊文稱:“朕聞乾坤定位,爰成覆載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恆之象。惟內治乃人倫之本,而徽音實王化所基。茂典式循,彝章斯舉,咨爾嫡妃富察氏,鍾祥勛族,秉教名宗。當親迎之初年,禮成渭涘;膺嫡妃之正選,譽藹河洲。溫恭嫻圖史之規,敬順協珩璜之度。承歡致孝,問安交儆於雞鳴;逮下流恩,毓慶茂昭於麟趾。允賴宜家之助,當隆正位之儀。茲奉崇慶皇太后慈命,以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爾其祗承懿訓,表正壼儀,奉長樂之春暉,勗夏清冬溫之節,布坤寧之雅化,贊宵衣旰食之勤,恭儉以率六宮,仁惠以膺多福。螽斯樛木,和風溥被於閨闈繭館鞠衣,德教覃敷于海宇;永綏天祿,懋迓鴻禧。欽哉!”第二天,皇太后在慈寧宮升座,乾隆著禮服,率諸王公大臣行慶賀禮,行禮畢。皇太后還宮。乾隆又御太和殿,以冊立皇后禮成,頒詔天下。詔書強調“壼政與朝章並肅”,同時重複頌揚這位富察氏出身“秀毓華門,禮嫻內則”,品德“柔慎秉於粹性,溫恭著乎令儀,殫誠敬以事庭闈”,作風“孝同孺慕,抒恪勤而持禁掖,德懋純修,和平敷芣苢之仁,澣濯比葛覃之儉”。以此種種美德,允宜冊立為皇后,並謹告天地宗廟社稷。然後藉此機會宣布了六項大多數和婦女有關的“恩施”。

孝賢皇后身為中宮皇后,主管後宮事務,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她並不揮霍。她好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平時,她從不佩戴用金玉珠翠製成的飾件,帽子上插的是用通草絨線做的花。她認為用金線、銀線製做荷包、香袋等物品是極大的浪費,無異於暴殄天物。

兩人共同讀過《詩經 關睢》篇,共賞過南宋畫家弁益的名作《搗衣圖》 。一次,乾隆帝在閱讀祖父康熙帝御製的《清文鑒》一書時,得知滿洲舊俗有用鹿尾絨毛搓成線,代替金線繡在袖口的做法。那是由於滿族居住在關外,生活條件艱苦的緣故。乾隆 帝將這個學習心得告訴了孝賢皇后。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孝賢皇后深受啟發。於是她每年進獻給皇帝的荷包都用鹿尾絨搓成的線縫製,十分簡樸,以此表示她永不忘本之意。孝賢皇后這種節儉之風和不忘本之心,深受乾隆帝的敬佩和尊重。
孝賢皇后像孝賢皇后孝敬公婆,問安侍膳,恪盡子婦之責,深受公婆的喜愛,與公婆關係十分融洽。崇慶皇太后出身寒微,和出身高貴的孝賢皇后根本沒法比。然而孝賢皇后把皇太后侍候得十分周到,總是想方設法讓老太太高興,婆媳關係相處得十分融洽。由此,乾隆對孝賢皇后十分感激,也更加愛護和敬重。 。

孝賢皇后辦事很有條理,主持後宮不偏不妒,對待太監宮女寬和仁慈,還把乾隆各位妃子所生的子女都視為己出,因而深得其他妃嬪的敬重,後宮上下都盛讚她的美德。有這樣的賢后與和諧的宮闈環境,乾隆毫無內顧之憂,可以專心地處理國家政務。乾隆認為這一切都是孝賢皇后的功勞,對她十分感激,把她視為難得的賢內助。
  孝賢皇后對待自己的夫君乾隆帝更是感情至深,愛護有加。有一次乾隆帝患了癤瘡,很嚴重,經過多方醫治,才漸漸痊癒了,但御醫一再叮囑“須養百日,元氣可復”。為了保證夫君的絕對休養,不受外界的干擾,孝賢皇后就搬到了皇上寢宮的外屋居住,精心服侍了百餘天,見皇上確實康復如初了,才回到自己的寢宮住。
不幸的母親

富察氏一生共為乾隆生下了2個女兒和2個兒子,但是有三個不幸早亡。
1、皇長女
雍正六年(1728年),富察氏為弘曆生了他的第一個皇長女,可惜這個皇長女於雍正6年12月夭折。
2、皇二子永璉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下了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永璉這個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給起的,這個“璉”字,就是 寓意著有將來能夠繼承皇位之意。清朝入關後,前四個皇帝都是由妃子生的,沒有一個是皇后生的。弘曆立志從自己的下一代開始,皇帝均為嫡出。永璉為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屬於嫡子,又“聰明貴重,氣宇不凡”,於是弘曆在乾隆元年遵照雍正帝首創的秘密立儲的方法,把永璉密定為皇太子,把諭旨用一個精緻的匣子鎖起來,放到乾清官“正大光明”匾的後面。未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偶感風寒”,一病不起,竟於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夭亡,年僅9歲。乾隆傷心極了,把密定諭旨公布於眾,諭曰:“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 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鏇冊贈皇太子,謚端慧 。
按皇太子之禮為永璉隆重舉喪,弘曆多次親臨祭奠。
永璉死後,首先要辦理的後事就是選擇園址,建設園寢事宜。大臣們提出了幾個地方,乾隆都不同意。為什麼呢?原來乾隆想把永璉葬在自己的陵寢附近,使驕兒長倚膝下。而這時乾隆的萬年吉地還沒有派人卜擇,這樣永璉的葬地自然不能確定。所以只好把他的金棺暫安於京西田村殯宮
據史記載,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及大量的皇室園寢,唯獨皇太子陵只建有一座,即朱華山下的端慧皇太子永璉的園寢。朱華山,坐落於孫各莊滿族鄉朱華山村,村以山名。直到清道光年間,此山才載於《薊州志》:“在州東三十里,內有端慧皇太子園寢。”
乾隆七年(1742年),他的萬年吉地終於確定在東陵的勝水峪(勝水峪在嘉慶四年(1799年)定名為裕陵)。隨後,乾隆派大學士納親、戶部尚書海望會同欽天監官員帶領風水人員到東陵一帶為永璉相度園址,先後相看了馬蘭峪、七星山等地,因這些地方垣局狹窄,下砂稍低,規模未備而落選。後來,相中了黃花山之南鞍子嶺前的朱華山。朱華山來龍秀麗、穴情明確,水口交鎖、羅城周密。考之理氣,龍自天皇左鏇入首,水從辛酉右轉歸辰,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乘氣消納,最為合局。又刨驗土色,至一丈有餘,俱系純黃嫩色,且堅而細,實為上等佳土。經風水官反覆詳加相看,以朱華山地方山勢整秀,垣局實屬嚴密,公同酌議,定下了在朱華山建造端慧皇太子園寢,並繪圖呈請乾隆御覽。經過反覆挑選,最後朱華山以“來龍秀麗,穴情明確,土色純黃”而中選。經乾隆欽定,欽天監選擇吉期,於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二日破土興工,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園寢正式竣工,共耗銀十六萬八千二百三十五兩,葉子金三百七十八兩九錢九分二厘。永璉的葬期選擇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十一日,當時園寢的大殿還未建成,仍如期葬人了園寢。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謁陵路過朱華山,還寫了一首《朱華山酹酒》:
“兆葉維熊意舉男,髫齡書史即深耽。墳前省識吾懷悼,地下應知汝抱慚。覺後夢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難堪。從今擬廢蒼舒誄,古佛無生叩寶龕。”充分表達了乾隆失去愛子之後的悲痛心情。
端慧皇太子園寢,坐北朝南,背靠朱華山,左右砂山圍護,栽種了1360棵儀行樹,建有三孔石橋一座,過橋東側為神廚庫、井亭,這是任何王爺陵都不曾有的設施,在太子陵後院,建有石券兩座、磚券一座,三券並排,上面封土,裡面安葬著端慧皇太子。端慧皇太子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二十一日入葬,儘管園寢工程一直加緊施工,但直至端慧皇太子下葬時,大殿尚未建成,待皇太子金棺入葬中央石券後,工程才於第二年十月基本告竣。
這座園寢,名為端慧皇太子園寢,不單單葬入端慧皇太子永璉一人。乾隆為他心愛的皇太子永璉修建的園寢中,後來又陸續葬入了早殤的6個皇子、1個皇女共8人,故當地有人稱之為“八仙陵”。正中石券內葬永璉一人,左側石券內葬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右邊磚券內葬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六子。皇八女葬於太子陵東南角的天落池中。
其中皇七子永琮也是富察氏皇后所生,本文後面單有他的介紹。
因為是皇太子園寢,所以祭祀的等級僅次於帝、後陵。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歲暮祭日,都由皇帝從京師派王公前往祭祀。皇帝謁東陵時,有時也親往奠釃。
太子陵建成後,儘管有固定的人員看管,但因為陵園內有貴重的陳設與器皿,故受到許多人關注,自清末至民國年間,多次發生盜案,不僅地宮中殉葬品被洗劫一空,就連地下、地上宮殿的磚、石、瓦、木也全被拆走。如今這座園寢已不復存在。
3、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 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富察氏又生下了皇三女,這位固倫和敬公主算是長壽,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六月二十八日去世為止,活了62歲。也算是間接彌補了她失去皇長女和皇二字的傷痛。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16歲的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嫁給了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亦稱作:色布騰巴爾珠爾),這個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的身世來頭可不小,他是科爾沁左翼中旗扎薩克達爾漢親王滿珠習禮的玄孫,滿珠習禮是孝莊文皇后的父親,而滿珠習禮親王的長兄吳克善(又稱烏克善、卓禮克圖親王)的女兒就是後來被降作靜妃的順治帝皇后(孝莊皇后的侄女),而順治的孝惠章皇后、淑惠妃又都是這一家子的。而色布騰巴勒珠爾早在乾隆八年(1743年)初封科爾沁輔國公,乾隆十七年(1752年)晉襲親王,與公主婚後留住京師。 固倫和敬公主的府邸為王府建制,自外垣以內有正門、正殿、後寢、後樓及東西配房等。隨著歷代承襲爵位的降低,府邸多有改建。現主體建築仍保留晚清風格。 公主的後人曾受封為貝子,所以和敬公主府又稱達貝子府。北洋政府時,這裡是陸軍部。解放後為中央辦公機關,目前主要建築保存修飾完好。 和敬公主死後,其遺體葬於北京東郊的東壩鎮附近,與色布騰巴爾珠爾合葬。當時根據色布騰巴勒珠爾家族政治、經濟地位上的需要,將和敬公主的衣冠埋於自己的領地,即今公主陵遺址。按照清朝的慣例,只有皇帝之墓稱陵,而此處之所以稱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又其夫戰功卓著;二是葬於科爾沁領地,距京遙遠,稱“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公主陵位於吉林省公嶺市區以北5公里處,結處丘陵起伏,有九峰,中峰最高,俗稱九鳳朝陽之風水寶地,公主陵就坐落在中峰的山腳下(現已無存)。 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朝在柳條邊之外的扼要之地建懷德縣,駐地八家子(今懷德鎮)。解放後,遷至今公主嶺市區所在地,1898~1903年沙俄修築中東鐵路時,稱今公主嶺為“三站”,日本侵占東北時期,因清朝公主陵墓在其北側,改“三站”為“公主陵”因忌諱“陵”字不祥,遂將“陵”諧音為“嶺”。“陵”改為“嶺”的加一種說法是由於公主嶺地處松花江和遼河流域的分水嶺上遂將“陵”改為“嶺”。從那時起,公主嶺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綜上所看,因該說富察氏這個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算是幸福的。
4、皇七子永琮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經35歲的富察氏又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這當天正逢亢旱之後大沛甘霖,又值“佛誕”——佛家指農曆四月初八為佛生日——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過望,揮筆寫詩道: 九龍噴水梵函傳,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沃若,更欣樹璧慶居然。 寫到這裡,怕別人不懂,皇帝又在下面加了“是日中宮有弄璋之喜”這樣的注釋。“弄璋”典出《詩經》:“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後人於是把生男孩文雅地稱“弄璋”,這首名為“浴佛日復雨因題”的詩後兩句是:“人情靜驗成和豫,天意欽承倍惕乾。額手但知豐是瑞,顒祈歲歲結為緣。”佛誕日民間有結緣之俗,乾隆祈盼年年浴佛日能結喜緣。第二年佛誕,永琮周歲,皇天不負乾隆所望,綿綿細雨竟夜而降,乾隆疊去歲韻再賦詩一首: 廉纖夜雨枕邊傳,天眷常承獨厚焉。 饒有對時增惕若,那無撫節慶油然。 醉盤嘉祉微圖籙,佛缽良因自竺乾。 自註: 去歲中宮生子,今日適逢周醉。 恰憶去年得句日,果然歲歲結為緣。 從這兩首詩看,乾隆這時的心情好極了,他已把承繼大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這個富察氏嫡出的嬰兒身上。 可惜的是,永琮未滿兩歲,又因出痘(天花)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臘月二十九日身亡,這一年除夕,當千家萬戶沉浸在辭舊迎新的歡樂之中時,皇宮裡卻一片死寂。而已15年沒有生養的富察氏皇后因這次的愛子再遭夭折,終至一病不起。 為了表示對早喪幼子的鐘愛,乾隆特頒諭旨:“皇七子永琮敏粹中宮,性成夙慧,甫及兩周,岐嶷表異。聖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聰穎異常,鍾愛最篤,朕亦深望教養成立,可屬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為軫悼。” 乾隆悲痛萬分,諭曰:“先朝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屍謚悼敏阿哥,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為優。” 因為既是乾隆自己心目中的繼承人,也是中宮嫡子,加之有特諭指名“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為優”。於是這個內定的小太子(謚“悼敏皇子”,這在清朝皇子中是極少見的特例),同他的哥哥端慧皇太子永璉一起安葬在了朱華山太子陵園內,三座地宮並列排開,緊密相連。中間石券埋葬著乾隆八年(1743年)早亡的端慧皇太子永璉,而左側石券埋葬著這位2歲親王(嘉慶四年,即1799年,仁宗顒琰親政,追贈永琮為哲親王)和其他皇子。 富察氏一生中生了4個孩子,其中3個早亡,而永琮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之後,時隔15年後好容易孕育的一個兒子卻又一次的夭折,使本來美滿的婚姻在反覆失去愛子的打擊下,蒙上一層悲哀的色彩。好在她和乾隆的夫妻感情非常好,在每次痛失愛子的時候乾隆總是用盡辦法安慰她,儘量使她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此,乾隆決定帶她出去散心,不曾想這個決定卻是他們夫妻的永訣。

歸途殞歿,賢后之死

為了叫富察氏開心,淡化痛失愛子的痛苦,乾隆在富察氏失去在永琮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奉皇太后南巡山東之際,決定帶富察皇后隨駕出巡。 由於乾隆是一個大孝子,只要其母親能夠走得動,出遊肯定要帶上她。所以,這次的出巡也不例外。既然皇太后也來了,雖然富察氏貴為中宮皇后,但也是兒媳婦,所以鞍前馬後的照料老太太也是分內之事,可這也苦了富察氏。來回奔波加上痛失愛子還要強作歡笑,免不了疲勞過度,加上車馬勞頓,所以行進在泰山行宮的時候,富察氏終於病倒了,經太醫診治,是身染風寒。深識大體又心地善良的皇后不願因自己而貽誤皇帝的國家重務,更不忍心拖累歸心似箭的隨扈人眾,所以一再促請皇帝鏇轡北還。皇帝沉吟良久,命令初八日奉皇太后迴鑾。終於,在回鸞的途中,龍舟行至山東德州的舟次時,富察氏撒手人寰,臨終時乾隆的和皇三女在她的身邊陪伴著她。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一日,富察氏年僅36歲,而乾隆37歲。他們短短的22年的夫妻生涯在愛與痛中結束了。人們總是在揮手之間,便突然地告別了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留戀的美好年華;人們總是在永遠失去之後,才真正懂得如何珍惜昔日曾視同尋常的一切。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亥刻,在事業上即將步入輝煌時期的乾隆皇帝,與恩愛髮妻白頭偕老的心愿卻無可挽回地破滅了。寧靜愜意的人生旅途對於還未到不惑之年的皇帝來說,似乎已到了終點,在今後千千萬萬的夏日冬夜裡,他只能在夢幻中與皇后相見。
皇后剛剛去世之時,皇帝感到更多的是震驚。真正摧心徹骨的悲痛,是在以後的歲月中一次比一次猛烈地襲來。
結髮22年,他和皇后如同兩棵相互依靠交織成長的大樹,彼此早已長成了對方的一部分。登基之後,進入後宮的年輕妃子越來越多,在皇后容貌褪盡的同時,她們如同一朵朵含露的花朵,競相綻放。然而皇后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增加,因為這種魅力源於內心,就像一壇芬芳的酒,歲月越老,就越醇香。富察氏是皇帝永遠的大後方、大本營,永遠的溫柔港灣。隨著歲月流逝,皇帝越來越覺得皇后的嫻靜、溫柔、持重,不急不躁不妒,像一塊貼身的玉石,時刻調適著他的政治體溫。共同生活的時間越久,他們相處得越諧和,越能讀懂對方的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和動作,知道彼此的內心需要。正是因為有她在,他才能精力充沛地處理國務,把大清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強盛時期。
皇后離去的半年,表面上,皇帝仍然在全力處理國務,然而悲悼之情像潮水一樣經常突然襲上他的心頭,悲痛的巨流頻頻捲起,讓他什麼也做不下去。一連數月,皇帝都睡不踏實,動不動就覺得皇后還在身邊,頻頻驚醒。太監注意到,一向嚴謹精明的皇帝變得遲鈍了、無目的的活動增多、工作沒什麼效率、常常走到一處,卻忘了自己是要尋找哪個奏摺。有時剛說過的話,立刻就忘得一乾二淨。還不時莫名其妙地大發脾氣,後宮上下都提心弔膽。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運河旁邊的青雀舫上寫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輓詩: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 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 聖慈深憶孝,宮壺欽賢。 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弦。 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 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 棉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 回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 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 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 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 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同日,向全國公布了噩耗,諭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愈,誠恐久駐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迴鑾;朕亦以膚疴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殂落在外者,況皇后隨朕事聖母膝下,仙逝於此,亦所愉快。一應典禮,至京舉行。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六日正午,大行皇后梓宮由水路起旱,暫奉通州蘆殿。在京王公以下,三品官以上,及諸皇子齊集舉哀行禮。隨後靈駕從通州蘆殿出發。皇子們與皇后姻親在旁痛哭隨行。傍晚時分,靈駕至京。四品以下官員;公主、王妃,大臣官員的命婦;以及內務府佐領、內管領下婦女,分班在朝陽門、東華門內和儲秀宮縞服跪迎。大行皇后梓宮進東華門,自寧壽宮西行,入蒼震門,至長春宮,安奉於正殿。此時,先行還宮的皇帝身著白綢孝服,看視皇子們在靈前祭酒三爵。按照總理喪儀王大臣所議,皇帝輟朝九日,仍循以日易月之制,服縞二十七日;妃嬪、皇子、公主服白布孝服,皇子截髮辮,皇子福晉剪髮;親王以下,凡有頂戴的滿漢文武大臣一律百日後才準剃頭;停止嫁娶作樂二十七天;京中所有軍民,男去冠纓,女去耳環。至於外省是否與京師相同,恭辦皇后大喪儀的王公大臣們則頗感為難。清朝衙門辦事,恪遵“有例不滅,無例不興”的規矩。 皇后喪儀的先例載在《會典》,一翻便知。那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皇二子胤礽的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去世,其時正值三藩之亂,平西王吳三桂大軍連陷湖南常德、澧州、衡州、岳州、長沙,靖南王耿精忠又回響吳藩,在福建舉起叛旗,天下洶洶,民無固志。聖祖康熙皇帝惟恐外省各官舉哀服喪,“有惑觀聽”,引起更大的驚恐混亂,遂降旨各省一切喪儀皆免。此後聖祖康熙諸後——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世宗雍正孝敬憲皇后的大喪儀,一律循例而行,從未訃告在外文武官員、軍民人等照京師治喪。如今令總理皇后大喪儀的王公大臣進退兩難的是,照例行事,難免龍顏不悅,而違例提高喪儀規格,又必然遭致物議。權衡之下,他們決定索性拋開本朝《會典》而援引先朝《大明會典》所載皇后喪儀,聯銜奏請外省一律照京師治喪,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后正位中宮,母儀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準。於是各省文武官員從奉到諭旨之日為始,摘除冠上的紅纓,齊集公所,哭臨三日,百日內不準剃頭,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內,停止音樂嫁娶;一般軍民,則摘冠纓七日,在此期間,亦不嫁娶,不作樂。天下臣民一律為國母故世而服喪,就清朝而言,尚屬空前。尚屬空前的還不止於此。
謚以“孝賢”,是皇后生前的夙願。早在三年前的正月二十五日,皇貴妃高氏薨逝,皇帝賜給她的諡號是“慧賢”。孝賢皇后知道這件事後,流著眼淚對乾隆帝請求說:“我朝後謚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許他日謚為‘賢’,敬當終身自勵,以副此二字。”回想起他與皇后的夫妻感情以及她對皇太后最孝,對自己最賢,這孝賢給她絕不為過。當時孝賢皇后剛34歲,乾隆帝認為皇后這句話只不過是句笑談,所以沒有在意。這次皇后崩逝,猛地想起了三年前的這段往事,乾隆帝不由得大為傷感起來。於是將當時任刑部尚書的著名文人汪由敦召進宮來,向他講了這件事,命他寫到祭文中去。汪由敦的祭文是這樣寫的:
……尚憶宮廷相對之日,適當慧賢定謚之初,後忽哽咽以陳詞,朕為欷吁而悚聽。謂兩言之徵信,傳奕禩以流芳。念百行以孝為先,而四德唯賢兼備。倘易名於他日,期紀實於生平。豈知疇昔所云,果作後來之讖。在皇后貽芬圖史,洵乎克踐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諾。興懷及此,悲慟如何?
此篇祭文,敘事精當,文詞委婉,感人至深,不愧是出於名家之手。
中國古代,極重所謂“諡法”。“謚”者,行之跡也。也就是帝後及大臣死後,要據其生前事跡,評定一個或褒或貶的稱號。《大清會典》規定,皇帝崩逝所上廟號、尊謚,由大學士偕九卿科道等官會議,將所議定之字奏請嗣皇帝欽定;而后妃及王大臣凡應賜謚者,皆由大學士酌擬合適字樣,奏請欽定。如今皇帝根本不理會內閣,逕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諡號為“孝賢”,實無先例。乾隆於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二日諭禮部:“皇后富察氏,德鍾勛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逮事皇考克盡孝誠,上奉聖母深蒙慈愛。問安蘭殿,極愉婉以承歡;敷化椒塗,佐憂勤而出治。性符坤順,宮廷肅敬慎之儀;德懋恆貞,圖史協賢明之頌。覃寬仁以逮下,崇節儉以躬。此宮中府中所習知,亦億人兆人所共仰者。茲於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眷惟內佐,久藉贊襄。追念懿規,良深痛悼。宜加稱謚,昭茂典於千秋;永著徽音,播遺芬於奕禩。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應謚為孝賢皇后。所有應行典禮,爾部照例奏聞。 ” 在一般情況下,賜皇后諡號,先由皇帝發出諭旨,然後由禮臣們擬出幾個字上奏,由皇帝挑選欽定。而孝賢皇后的諡號,直接由皇帝賜給,未由大臣擬定,表現了乾隆帝對孝賢皇后的深情厚意 隨後,乾隆親自護送載著富察氏靈柩的龍舟日夜兼程地趕回了北京。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后梓宮移殯景山觀德殿,乾隆親臨祭酒。在此之前,乾隆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長春宮靈前祭酒,此後的初祭、大祭禮、滿月禮等到後來皇后梓宮暫奉東直門外靜安莊以後的暫安禮、周年禮、二周年禮等等,每次乾隆都是親臨致祭。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二十一日,皇帝素服親御太和門,遣正使莊親王允祿、副使平郡王福彭親往孝賢皇后靈前行冊謚禮。 一直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東陵勝水峪地宮完工,乾隆親自護送皇后梓宮安置於地宮寶床,至此,孝賢皇后大喪儀才落幕了。此是後話。 在富察皇后安放在裕陵地宮後的四年多時間裡,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 清東陵(裕陵) 乾隆帝在皇后喪滿之日,飽含熱淚,十分悲痛地制寫了著名的《述悲賦》。《述悲賦》具有催人淚下的震撼力量,歷史上哪有這樣的皇帝對愛情如此的轉移深摯呢。 正值壯年的乾隆痛失愛妻,一度暴躁不已,而這期間,倒霉的皇長子永璜(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所生)在因為毫無悲哀之意,而被盛怒的乾隆斥為不孝,連同其師傅、諳達等一同都受罰。而永璜也因為這次事件,失去競爭皇位的機會,沒有了成為太子的可能,也為後來的顒琰登基埋下了伏筆。
天人永隔,追思不斷

深愛的皇后已經離去,自己再也無法享受她的溫存和體貼了,傷感的乾隆對此有著太多的不甘心。他無法阻止孝賢離去的腳步,就只能保留她活著時使用的一些物品,企望以物代人,使自己的哀思有寄託之處,企望讓她的影子永遠留在自己的身邊。
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是孝賢皇后生前的寢宮。為了能使自己時常回到與愛妻在一起的回憶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長春宮孝賢皇后居住時的原陳設,凡是她使用過的奩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樣擺放。並將孝賢皇后生前用的東珠頂冠和東珠朝珠供奉在長春宮,還將孝賢皇后及已去世的皇貴妃的畫像也供在那裡。每年的臘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時,乾隆帝都親臨憑弔。這種陳設和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才下令撤掉,允許其他后妃們居住。
乾隆帝還將孝賢皇后在德州病逝時所乘的御舟運到京師保存。因船大,城門洞狹窄,不能進城。乾隆帝想把城門樓拆掉。當時任禮部尚書的海望想出了一個運船進城的方法,即搭木架從城牆垛口通過。木架上設有木軌,木軌上滿鋪鮮菜葉,使之潤滑。千餘名人工推扶拉拽,將御舟順利運進了城內,從而保住了城樓,節省了大量人力財力。此舉雖然是乾隆極度悲哀之下的不明智舉動,但確實也體現了他對皇后的痛惜和深厚感情。

乾隆帝認為孝賢皇后的死,與連生二子,而二子又接連夭亡有關係。他表示如果真是如此,寧可不讓她生這兩個皇子以保全性命。在他看來,皇后的命比兩個皇子還重要。他的這一想法在臨送孝賢皇后梓宮奉移靜安莊時所做的詩中有充分地體現:
鳳逍遙即殯宮,感時憶舊痛何窮。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惡紅。
溫凊慈闈誰我代,寂寥椒寢夢魂通。
因參生死俱為幻,畢竟恩情總是空。
廿載同心成逝水,兩眶血淚灑東風。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
“夢熊”一詞出於《詩經》“吉夢維何,維熊維羆”一句,後來喻為生男孩。
他在臨送悼敏皇子奉移朱華山端慧皇太子園寢的一首詩中同樣表達了這一想法:
一紓憤懣酹金卮,柳行將發引時。
此去想應兄待弟,都來何致母隨兒。
試言邂逅誰能受,疊遇乖張命實奇。
不忍撫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冬巡盛京(今瀋陽)途徑科爾沁(今通遼),遇到了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三女和敬公主,乾隆的心情是“同來侍宴承歡處,為憶前弦轉鼻辛”看著女兒,想起髮妻,鼻子酸酸,吃飯也不香。
乾隆三十年,皇帝第四次南巡,又一次路過山東。與前三次一樣,皇帝沒有進濟南城。後來他賦詩一首,說明不進濟南的原因:
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為了避免觸景傷情,乾隆在以後的南巡再也沒有進入過濟南城,怕的是“恐防一入百悲生”。17年前的三月,皇后在這裡病倒,皇帝不願勾起對往事的痛苦回憶,所以才匆匆而過。
乾隆五十五年,80歲的老皇帝在陵前寫下這樣一首詩:
三秋別忽爾,一晌奠酸然。
追憶居中閫,深宜稱孝賢。
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
80歲的皇帝對地下的妻子說,年齡越來越大,唯一的安慰是可以早日見到你。自己不想活到一百歲,與你相會之期最長不會超過20年了!80歲的老人,如此深情,天地有知,亦當感動。
時光在流逝,他對富察氏的懷念卻從來沒有變淡,
平時,乾隆帝看見皇后生前用過的物品,去與皇后共同相處過的地方,每逢節日,甚至有時看到南飛的大雁,都會引起對皇后的思念。自孝賢皇后入葬裕陵後,乾隆帝凡謁東陵,必到裕陵為孝賢皇后酹酒,祭祀亡妻。據筆者統計,他一共去了17次,最後一次是嘉慶元年(1796)三月初九日,是帶著新即位的嘉慶皇帝一起去的。這年乾隆帝已86歲,當上了太上皇帝,如果孝賢皇后還在的話,也已85歲,也當上皇太后了。到嘉慶元年,乾隆帝與孝賢皇后已陰陽分離48年,將近半個世紀了,但乾隆帝仍在深深地懷念著孝賢皇后。乾隆帝每次到裕陵臨奠孝賢皇后,都要作詩悼念。每次作的詩,乾隆帝都親筆謄寫好,將部分製成精美的雕漆掛屏,一部分貯存在皇宮,有5塊供設在裕陵大殿的東曖閣內。如今這5塊保存在清東陵文物管理處。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皇帝駕崩與養心殿,享年89歲,陰陽阻隔50多年之久的恩愛夫妻,終於在地下又團聚了。
幾十年如一日地懷念著一個人,其用情之真、之深,令人慨嘆。如果孝賢皇后地下有知,也該感到滿足和幸福吧。

乾隆帝作的悼詩及譯文

送別
鳳妾龍循何事爾,魚貫故劍適相從。
可知此別非常別,漫道無逢會有逢。
蘆殿驚心陳月白,取塗舉目慘寒冬。
百年等是行雲寄,廿載憑參流水淙。
【譯文】儀仗羅列,鳳妾龍施,前導開道,
白羽宮扇,素蓋寶劍,魚貫而從。發生了什麼事呢?
這一別不是尋常的別離,不要說還會有相聚的日子。
在東陵途中驚醒,舊時月色慘白,抹去淚水舉目望月,心中悽慘猶如寒冬。
百年的人生如同過眼煙雲,二十年歲月憑弔流水淙淙。
送別
鳳轉逍遙即殯宮,感時憶舊痛何窮。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惡紅。
溫凊慈闈誰我代,寂寥椒寢夢魂通。
因參生死俱歸幻,畢竟恩情總是空。
廿載同心成逝水,兩眶血淚灑東風。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寫於乾隆13年)
【譯文】年華正好卻香消玉殞,感傷春日,懷念故人,傷痛無窮。
天上的太陽含著悽慘的白光,三月的山花象血一樣鮮紅。
誰代我在慈母面前噓寒問暖?你與我在寂寞的夜晚夢魂相通。
參透生死,萬事成幻,無限恩情,轉瞬即空。
廿載同心,隨水飄逝,涕淚成血,灑落東風。
早知道你會因為失子而薨逝,當初我們何必要把生子那么看重。
入夢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只有叮嚀思聖母,更教顧復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余慰者到今誰?
【譯文】她在我夢中話語很少,只是告訴我她很平安。
叮嚀我照顧好母親,照顧好眾位皇子。夢中醒來,
我的淚水打濕了枕頭,一片寂靜,風兒悲傷地拂著帳帷。
以往慧賢來到我的夢中,還有皇后安慰我,如今還有誰呢?
憶孝賢
深情贏得夢魂牽,依舊橫陳玉枕邊.
似矣疑遲非想像,來兮恍惚去遷延.
生前歡樂題將遍,別後淒愁話未全.
無奈徹人頻唱曉,空餘清淚醒猶漣.
【譯文】
深情款款,夢魂相牽,仿佛依舊,在我枕邊 .
看不真切,恍惚入夢,不忍離去.舉步流連
生前歡樂,詩歌唱遍,別後淒愁,話語不全.
天色將明,驚覺夢人,淚濕鴛枕,醒猶漣漣.
孝賢皇后陵酹酒
那能恝爾去,仍趁便而來。 言念曾齊案,奚堪更酹杯!
草猶逮春綠,松不是新栽。 舊日玉成侶,依然身傍陪。
【譯文】
那能捨得讓你離去,再次來到你的陵前。
想起我們舉案齊眉的日子,怎堪舉起祭杯!
春天剛到,綠草才露出新芽,松樹搖曳著老枝。
舊日的神仙眷侶,生死默默相對。
三周年
獨旦歌來三祭周,心驚歲月信入流。
斷魂恰值清明節,飲恨難忘齊魯游。
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
聖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只益愁。(第三句對比孝賢和新皇后)
【譯文】在孤寂的早晨為你賦詩作祭,三年的時光如水湍急。
在你芳魂遠去的日子,清明節近瀝瀝落雨,
懷著遺恨,難忘我們一起巡幸山東的往昔。
不是新人不好,到底比不上我們二十年相投情意。
湖畔的桃柳是那樣的明媚,我的心中只有無盡的愁緒。
十七周年
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遣閒歷村野,殷勤政務祝寧盈
明朝便近芳山駐,秀色寧看雲表橫。(第四次南巡,祭孝賢皇后)
【譯文】我四次來到濟南都不入城中,我害怕一入城會悲傷不已。
早春三月,你突然離我而去,十七年過去了,遺恨還沒有平息。
為了排遣傷懷我來到村野,或埋頭於政務,豐衣足食,天下安寧。
明天就能看到我們曾經住過的行宮了,面對行宮的美景,我寧願仰頭去看天上的流雲。
古別離
古別離古別離。乃有天上牽牛織女星分歧。
至今八萬六乾會,
後會滔滔無止期。
可憐一會才一日,
其餘無央數日何以消愁思。
古別離,天上猶如此.
人間可例推,
設使無會晤,
安用苦別離?
古別離,長吁嘻
【譯文】
古別離古別離。於是有了天上牽牛織女星的分離。
至今已經八萬六乾年了,
以後永遠這樣延續。
可憐一年才能見一次,
其餘無數的日子用什麼去消散愁思呢。
古別離,天上尚且如此.
更不要說人間了,
人死不能復生,再也無法相見
比別離的境遇更苦
古別離,長嘆息!
朱華山酹酒(祭酒)
兆葉維熊意舉男,髫齡書史即深耽。
墳前省識吾懷悼,地下應知汝抱慚。
覺後夢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難堪。
從今擬廢蒼舒誄,古佛無生叩寶龕。
【譯文】
你是皇后夢熊而生,小小年紀就酷愛書史。如今在你的墳前哀悼,你不應該走得如此之早。我們的期望全成了夢幻,真是無法忍受的痛苦。想為你這聰穎的孩子寫篇祭文,卻無從下筆,默訴佛祖,我已經了悟了生生滅滅。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經35歲的富察氏又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這當天正逢亢旱之後大沛甘霖,又值"佛誕"--佛家指農曆四月初八為佛生日--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過望,揮筆寫詩道:
浴佛日遇雨因題
九龍噴水梵函傳,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樹璧慶居然。
人情靜驗成和豫,天意欽承倍惕乾。
額手但知豐是瑞,顒祈歲歲結為緣。
【譯文】
我們的祈禱終於使天降甘霖,我深知這是上天的特意安排。久旱的土地終於有了水源,樹木也重新披上綠色。中宮生子,天降甘霖,祥瑞之兆,這是上天所命,心中不敢有絲毫疏忽。慶幸得到了豐收與祥瑞,希望歲歲年年永遠綿延。
浴佛日復雨因題
第二年佛誕,永琮周歲,皇天不負乾隆所望,綿綿細雨竟夜而降,乾隆疊去歲韻再賦詩一首:
漣纖夜雨枕邊傳,天眷常承獨厚焉。
饒有對時增惕若,那無撫節慶油然。
醉盤嘉祉微圖籙,佛缽良因自竺乾。
【譯文】
綿綿細雨連夜而降,這是上天又一次給予我深厚的眷顧。面對上天的恩澤我更要敬天愛民,當春喜雨,普天同慶。 得遂心愿,定是上天有所預示,佛祖保佑,得到今年的喜樂豐收。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運河旁邊的青雀舫上寫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輓詩: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
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
聖慈深憶孝,宮壺盡欽賢。
忍誦關睢什,朱琴已斷弦。
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
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
棉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
回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
愁喜惟予共,寒喧無刻忘。
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
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
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譯文】
二十二年恩情,十三年的懿德,忽然在旅途中,化為雲夢之煙。太后稱嘆你的孝道,六宮稱道你的淑賢。再也不忍頌讀《關雎》,再也不忍彈奏琴弦。以後的半生,你我永遠訣別!你的衣裙靜靜地陳列在案,你的帳幃寂寂地垂在床邊。含著淚回憶往事,忍著淚勸慰女兒。惟有與你才能共苦同甘,耳邊迴響著你的一語一言。你是多么超然出眾,恩澤使得六宮感嘆。痛惜於兩個早殤的皇子,誰來疼愛幼小的女兒? 再也無法回憶下去了,我已經五內俱燃!
同日,向全國公布了噩耗,諭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愈,誠恐久駐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迴鑾;朕亦以膚疴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況皇后隨朕事聖母膝下,仙逝於此,亦所愉快。一應典禮,至京舉行。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注釋】諸禮已畢:祭完孔廟;重廑:增添;事:侍奉;
亦所愉快:功追帝王,了卻心愿。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清史專家劉桂林先生依據大量的清宮檔案,對孝賢皇后的死因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認為孝賢皇后因寒疾而死是肯定無疑的。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帝發出了一道賜謚大行皇后為“孝賢皇后”的諭旨:
皇后富察氏,德鍾勛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逮事皇考克盡孝誠,上奉聖母深蒙慈愛。問安蘭殿,極愉婉以承歡;敷化椒塗,佐憂勤而出治。性符坤順,宮廷肅敬慎之儀;德懋恆貞,圖史協賢明之頌。覃寬仁以逮下,崇節儉以褆躬。此宮中府中所習知,亦億人兆人所共仰者。茲於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眷惟內佐,久藉贊襄。追念懿規,良深痛悼。宜加稱謚,昭茂典於千秋;永著徽音,播遺芬於奕禩。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應謚為孝賢皇后。所有應行典禮,爾部照例奏聞。
【譯文】
皇后富察氏,有名門之德,絕倫之才。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侍奉父皇克盡孝道,侍奉太后深蒙慈愛。早晚請安,和顏悅色地承歡膝下;恩澤六宮,治理內朝井井有條。母儀天下,統率後宮勤修后妃之職;輔佐皇帝為人稱頌,德行遠播永垂史冊。寬仁待下眾人感戴,崇尚節儉以為福氣。宮中府中所共知,億萬子民所共仰。茲於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皇后心繫內政,輔佐朕躬,追念懿德,深切痛悼。應以追謚,卓績載於千秋;永傳美名,懿德流芳百世。
悼念端慧太子詩
一紓憤懣酹金卮,柳翣行將發引時。
此去想應兄待弟,都來何致母隨兒。
試言邂逅誰能受,疊遇乖張命實奇。
不忍撫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譯文】
一舒恨意舉起祭杯,送殯的隊伍就要出發了。你們兄弟在泉下相伴,可是為什麼連你們的母親也要帶走呢? 誰能忍受這一切,命運無常總是遭遇突變打擊。不忍再看視棺槨,怕只怕悲從中來,這樣的感受你們幼小的年紀是不會懂得的。
當他感到21歲的皇長子永璜、14歲的皇三子永璋對嫡母去世“並無哀慕之忱”,“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時,怒不可遏,斥責他們“不識大體”,對嫡母仙逝“全不在意”。並在王公大臣面前嚴正申明:“朕百年之後,皇統則二人斷不能承繼。……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等,伊等當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倘仍不知追悔,尚有非分妄想,則是自乾重戾矣……若不自量,各懷異志,日後必至兄弟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兄弟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注】乾:觸犯;戾:罪過

述悲賦
為了表達對孝賢皇后的敬愛懷念之情,乾隆帝親自寫了一篇《述悲賦》。他以激動的筆觸,飽含激情地記述了孝賢皇后生前的懿德嘉行,可以說是句句含情,字字珠淚,感人肺腑,深情款款,刻骨銘心。
易何以首乾坤?詩何以首關睢?惟人倫之伊始,固天儷之與齊。念懿後之作配,廿二年而於斯。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用掄德於名門。俾逑予而屍藻,定嘉禮於渭濱。在青宮而養德,即治錐淑身。縱糟糠之未歷,實同甘而共辛。乃其正位坤寧,克贊乾清。奉慈闈之溫醯為九卿之儀型。克儉於家,爰始繅品而育繭;克勤於邦,亦知較雨而課晴。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撫諸子一如出兮,豈彼此之分視?值乖舛之迭遘兮,誰不增夫怨懟?況顧予之傷悼兮,更恍€€而切意。尚強歡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淚。制淚兮,淚滴襟,強歡兮,歡匪心。聿當春而啟轡,隨予駕以東臨。抱輕疾兮念眾勞,促歸程兮變故遭,登畫舫兮陳翟偷,由潞河兮還內朝。去內朝兮時未幾,致邂逅兮怨無已。切自尤兮不可追,論生平兮定於此。影與形兮離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對嬪嬙兮想芳型,顧和敬兮憐弱質。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術。循喪儀兮徒愴然,例殿禽兮謚孝賢。思遺徽之莫盡兮,詎兩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謂庶幾其可傳。驚時序之代謝兮,屆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慟兮,陳舊物而憶初。亦有時而暫弭兮,鏇觸緒而欷覷。信人生之如夢兮,了萬世之皆虛。嗚呼!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予隨?入椒房兮闐寂,披鳳幄兮空垂。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
送別
鳳妾龍循何事爾,魚貫故劍適相從。
可知此別非常別,漫道無逢會有逢。
蘆殿驚心陳月白,取塗舉目慘寒冬。
百年等是行雲寄,廿載憑參流水淙。
【譯文】儀仗羅列,鳳妾龍施,前導開道,
白羽宮扇,素蓋寶劍,魚貫而從。發生了什麼事呢?
這一別不是尋常的別離,不要說還會有相聚的日子。
在東陵途中驚醒,舊時月色慘白,抹去淚水舉目望月,心中悽慘猶如寒冬。
百年的人生如同過眼煙雲,二十年歲月憑弔流水淙淙。
送別
鳳轉逍遙即殯宮,感時憶舊痛何窮。
一天日色含愁白,三月山花作惡紅。
溫凊慈闈誰我代,寂寥椒寢夢魂通。
因參生死俱歸幻,畢竟恩情總是空。
廿載同心成逝水,兩眶血淚灑東風。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寫於乾隆13年)
【譯文】年華正好卻香消玉殞,感傷春日,懷念故人,傷痛無窮。
天上的太陽含著悽慘的白光,三月的山花象血一樣鮮紅。
誰代我在慈母面前噓寒問暖?你與我在寂寞的夜晚夢魂相通。
參透生死,萬事成幻,無限恩情,轉瞬即空。
廿載同心,隨水飄逝,涕淚成血,灑落東風。
早知道你會因為失子而薨逝,當初我們何必要把生子那么看重。
入夢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只有叮嚀思聖母,更教顧復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余慰者到今誰?
【譯文】她在我夢中話語很少,只是告訴我她很平安。
叮嚀我照顧好母親,照顧好眾位皇子。夢中醒來,
我的淚水打濕了枕頭,一片寂靜,風兒悲傷地拂著帳帷。
以往慧賢來到我的夢中,還有皇后安慰我,如今還有誰呢?
憶孝賢
深情贏得夢魂牽,依舊橫陳玉枕邊.
似矣疑遲非想像,來兮恍惚去遷延.
生前歡樂題將遍,別後淒愁話未全.
無奈徹人頻唱曉,空餘清淚醒猶漣.
【譯文】
深情款款,夢魂相牽,仿佛依舊,在我枕邊 .
看不真切,恍惚入夢,不忍離去.舉步流連
生前歡樂,詩歌唱遍,別後淒愁,話語不全.
天色將明,驚覺夢人,淚濕鴛枕,醒猶漣漣.
孝賢皇后陵酹酒
那能恝爾去,仍趁便而來。 言念曾齊案,奚堪更酹杯!
草猶逮春綠,松不是新栽。 舊日玉成侶,依然身傍陪。
【譯文】
那能捨得讓你離去,再次來到你的陵前。
想起我們舉案齊眉的日子,怎堪舉起祭杯!
春天剛到,綠草才露出新芽,松樹搖曳著老枝。
舊日的神仙眷侶,生死默默相對。
三周年
獨旦歌來三祭周,心驚歲月信入流。
斷魂恰值清明節,飲恨難忘齊魯游。
豈必新琴終不及,究輸舊劍久相投。
聖湖桃柳方明媚,怪底今朝只益愁。(第三句對比孝賢和新皇后)
【譯文】在孤寂的早晨為你賦詩作祭,三年的時光如水湍急。
在你芳魂遠去的日子,清明節近瀝瀝落雨,
懷著遺恨,難忘我們一起巡幸山東的往昔。
不是新人不好,到底比不上我們二十年相投情意。
湖畔的桃柳是那樣的明媚,我的心中只有無盡的愁緒。
十七周年
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排遣閒情歷村野,殷勤政務祝寧盈。
明朝便近芳山駐,秀色寧看雲表橫。(第四次南巡,祭孝賢皇后)
【譯文】我四次來到濟南都不入城中,我害怕一入城會悲傷不已。
早春三月,你突然離我而去,十七年過去了,遺恨還沒有平息。
為了排遣傷懷我來到村野,或埋頭於政務,豐衣足食,天下安寧。
明天就能看到我們曾經住過的行宮了,面對行宮的美景,我寧願仰頭去看天上的流雲。
古別離
古別離古別離。乃有天上牽牛織女星分歧。
至今八萬六乾會,
後會滔滔無止期。
可憐一會才一日,
其餘無央數日何以消愁思。
古別離,天上猶如此.
人間可例推,
設使無會晤,
安用苦別離?
古別離,長吁嘻!
【譯文】
古別離古別離。於是有了天上牽牛織女星的分離。
至今已經八萬六乾年了,
以後永遠這樣延續。
可憐一年才能見一次,
其餘無數的日子用什麼去消散愁思呢。
古別離,天上尚且如此.
更不要說人間了,
人死不能復生,再也無法相見
比別離的境遇更苦
古別離,長嘆息!
朱華山酹酒(祭酒)
兆葉維熊意舉男,髫齡書史即深耽。
墳前省識吾懷悼,地下應知汝抱慚。
覺後夢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難堪。
從今擬廢蒼舒誄,古佛無生叩寶龕。
【譯文】
你是皇后夢熊而生,小小年紀就酷愛書史。如今在你的墳前哀悼,你不應該走得如此之早。我們的期望全成了夢幻,真是無法忍受的痛苦。想為你這聰穎的孩子寫篇祭文,卻無從下筆,默訴佛祖,我已經了悟了生生滅滅。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經35歲的富察氏又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這當天正逢亢旱之後大沛甘霖,又值"佛誕"--佛家指農曆四月初八為佛生日--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過望,揮筆寫詩道:
浴佛日遇雨因題
九龍噴水梵函傳,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樹璧慶居然。
人情靜驗成和豫,天意欽承倍惕乾。
額手但知豐是瑞,顒祈歲歲結為緣。
【譯文】
我們的祈禱終於使天降甘霖,我深知這是上天的特意安排。久旱的土地終於有了水源,樹木也重新披上綠色。中宮生子,天降甘霖,祥瑞之兆,這是上天所命,心中不敢有絲毫疏忽。慶幸得到了豐收與祥瑞,希望歲歲年年永遠綿延。
浴佛日復雨因題
第二年佛誕,永琮周歲,皇天不負乾隆所望,綿綿細雨竟夜而降,乾隆疊去歲韻再賦詩一首:
漣纖夜雨枕邊傳,天眷常承獨厚焉。
饒有對時增惕若,那無撫節慶油然。
醉盤嘉祉微圖籙,佛缽良因自竺乾。
【譯文】
綿綿細雨連夜而降,這是上天又一次給予我深厚的眷顧。面對上天的恩澤我更要敬天愛民,當春喜雨,普天同慶。 得遂心愿,定是上天有所預示,佛祖保佑,得到今年的喜樂豐收。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運河旁邊的青雀舫上寫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輓詩: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
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
聖慈深憶孝,宮壺盡欽賢。
忍誦關睢什,朱琴已斷弦。
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
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
棉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
回思想對坐,忍淚惜嬌兒。
愁喜惟予共,寒喧無刻忘。
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
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
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譯文】
二十二年恩情,十三年的懿德,忽然在旅途中,化為雲夢之煙。太后稱嘆你的孝道,六宮稱道你的淑賢。再也不忍頌讀《關雎》,再也不忍彈奏琴弦。以後的半生,你我永遠訣別!你的衣裙靜靜地陳列在案,你的帳幃寂寂地垂在床邊。含著淚回憶往事,忍著淚勸慰女兒。惟有與你才能共苦同甘,耳邊迴響著你的一語一言。你是多么超然出眾,恩澤使得六宮感嘆。痛惜於兩個早殤的皇子,誰來疼愛幼小的女兒? 再也無法回憶下去了,我已經五內俱燃!
同日,向全國公布了噩耗,諭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東巡,諸禮已畢,忽在濟南微感寒疾,將息數天,已覺漸愈,誠恐久駐勞眾,重廑聖母之念,勸朕迴鑾;朕亦以膚疴已痊,途次亦可將息,因命車駕還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變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況皇后隨朕事聖母膝下,仙逝於此,亦所愉快。一應典禮,至京舉行。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注釋】諸禮已畢:祭完孔廟;重廑:增添;事:侍奉;
亦所愉快:功追帝王,了卻心愿。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清史專家劉桂林先生依據大量的清宮檔案,對孝賢皇后的死因進行了詳細的考證,認為孝賢皇后因寒疾而死是肯定無疑的。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帝發出了一道賜謚大行皇后為“孝賢皇后”的諭旨:
皇后富察氏,德鍾勛族,教秉名宗。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逮事皇考克盡孝誠,上奉聖母深蒙慈愛。問安蘭殿,極愉婉以承歡;敷化椒塗,佐憂勤而出治。性符坤順,宮廷肅敬慎之儀;德懋恆貞,圖史協賢明之頌。覃寬仁以逮下,崇節儉以褆躬。此宮中府中所習知,亦億人兆人所共仰者。茲於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眷惟內佐,久藉贊襄。追念懿規,良深痛悼。宜加稱謚,昭茂典於千秋;永著徽音,播遺芬於奕禩。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應謚為孝賢皇后。所有應行典禮,爾部照例奏聞。
【譯文】
皇后富察氏,有名門之德,絕倫之才。作配朕躬二十二年,正位中宮一十三載。侍奉父皇克盡孝道,侍奉太后深蒙慈愛。早晚請安,和顏悅色地承歡膝下;恩澤六宮,治理內朝井井有條。母儀天下,統率後宮勤修后妃之職;輔佐皇帝為人稱頌,德行遠播永垂史冊。寬仁待下眾人感戴,崇尚節儉以為福氣。宮中府中所共知,億萬子民所共仰。茲於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崩逝。皇后心繫內政,輔佐朕躬,追念懿德,深切痛悼。應以追謚,卓績載於千秋;永傳美名,懿德流芳百世。
悼念端慧太子詩
一紓憤懣酹金卮,柳翣行將發引時。
此去想應兄待弟,都來何致母隨兒。
試言邂逅誰能受,疊遇乖張命實奇。
不忍撫棺寄余恨,孩提莫道未全知。
【譯文】
一舒恨意舉起祭杯,送殯的隊伍就要出發了。你們兄弟在泉下相伴,可是為什麼連你們的母親也要帶走呢? 誰能忍受這一切,命運無常總是遭遇突變打擊。不忍再看視棺槨,怕只怕悲從中來,這樣的感受你們幼小的年紀是不會懂得的。
當他感到21歲的皇長子永璜、14歲的皇三子永璋對嫡母去世“並無哀慕之忱”,“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時,怒不可遏,斥責他們“不識大體”,對嫡母仙逝“全不在意”。並在王公大臣面前嚴正申明:“朕百年之後,皇統則二人斷不能承繼。……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等,伊等當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倘仍不知追悔,尚有非分妄想,則是自乾重戾矣……若不自量,各懷異志,日後必至兄弟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兄弟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注】乾:觸犯;戾:罪過

述悲賦
為了表達對孝賢皇后的敬愛懷念之情,乾隆帝親自寫了一篇《述悲賦》。他以激動的筆觸,飽含激情地記述了孝賢皇后生前的懿德嘉行,可以說是句句含情,字字珠淚,感人肺腑,深情款款,刻骨銘心。
易何以首乾坤?詩何以首關睢?惟人倫之伊始,固天儷之與齊。念懿後之作配,廿二年而於斯。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
昔皇考之命偶,用掄德於名門。俾逑予而屍藻,定嘉禮於渭濱。在青宮而養德,即治錐淑身。縱糟糠之未歷,實同甘而共辛。乃其正位坤寧,克贊乾清。奉慈闈之溫醯為九卿之儀型。克儉於家,爰始繅品而育繭;克勤於邦,亦知較雨而課晴。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撫諸子一如出兮,豈彼此之分視?值乖舛之迭遘兮,誰不增夫怨懟?況顧予之傷悼兮,更恍€€而切意。尚強歡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淚。制淚兮,淚滴襟,強歡兮,歡匪心。聿當春而啟轡,隨予駕以東臨。抱輕疾兮念眾勞,促歸程兮變故遭,登畫舫兮陳翟偷,由潞河兮還內朝。去內朝兮時未幾,致邂逅兮怨無已。切自尤兮不可追,論生平兮定於此。影與形兮離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對嬪嬙兮想芳型,顧和敬兮憐弱質。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術。循喪儀兮徒愴然,例殿禽兮謚孝賢。思遺徽之莫盡兮,詎兩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謂庶幾其可傳。驚時序之代謝兮,屆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慟兮,陳舊物而憶初。亦有時而暫弭兮,鏇觸緒而欷覷。信人生之如夢兮,了萬世之皆虛。嗚呼!悲莫悲兮生別離,失內位兮孰予隨?入椒房兮闐寂,披鳳幄兮空垂。春風秋月兮盡於此,夏日冬夜兮知復何時?
 【譯文】
為什麼易經一開始就講乾坤?為什麼詩經第一篇就詠關睢?因為夫妻是一切人倫的開始,所以將天地名為乾坤與之匹配。我與皇后婚配,至今已經22年了。我是多么的傷痛啊,一夜之間就要與皇后永遠訣別,從此陰陽兩隔,再也無法得知對方的訊息。
皇后是父皇為朕選擇,出自書禮名門,門弟堪配皇室,冊立為嫡福晉。在東宮時修身養德,勤於內職,雖然我們沒經歷過窮困,但是也一同經歷了風風雨雨。等到她正位坤寧,盡職盡責地輔助朕躬,和悅地侍奉太后,可以作為朝中的表率。生活簡樸,率先採桑飼蠶;憂國憂民,祈求風調雨順。誰知命運多舛,皇后傷痛於兩個嫡子接連棄世,以致黯然傷神,落下病根,闔然長逝。她撫養妃嬪的孩子就像親生骨肉,從不厚此薄彼。在這接連的打擊之下,又有誰能不對夫君抱怨呢?何況母親傷悼兩個早殤的幼子,怎能不痛徹心扉?可是她反而強顏歡笑安慰於我,每每抑制傷悲和淚水,這樣的傷痛又如何能止住,我看見淚水滑落在她的衣襟,,我知道她的心底並不快樂。早春啟程,和我一起東巡,皇后生病後害怕勞動眾人,於是促我及早返京,誰知卻遭遇了突變。登上畫舫,經由潞河返回京城。誰知快到京城的時候,皇后與世長辭,留給我無盡遺恨。深切地自責卻不可追悔,追思皇后一生的事跡。皇后的音容笑貌時刻出現在腦海中,失意恍惚悵然若失。面對六宮妃嬪,卻想著皇后的倩影;可憐和敬公主,這么小就失去了母親!
我遙望湘水,為什麼舜的妻子卻先他而去了呢?我遙望蓬萊,為什麼沒有通往那裡的船隻呢?祭奠皇后,在靈前徒然悲愴,遵循古禮,為皇后定謚孝賢。追思皇后之懿德,就是這兩個美好的字眼都不足以盡述。皇后四德俱備,無人能及,後人有誰能比上皇后的德行呢?時光如流水,二十年這么快就過去了!悲痛啊,陳列遺物,回憶當初的美好時光,有時神遊物外,觸景生情,不勝唏噓,這才相信了人生如夢,了解了萬事皆空。唉,就不要為生離而去悲傷了,失去了賢內助,又有誰來跟隨我呢?宮殿寂靜,帷帳空垂,給皇后吟誦春風秋月再不可能,與皇后相對的夏日冬夜一去而不復返了!為什麼易經一開始就講乾坤?為什麼詩經第一篇就詠關睢?因為夫妻是一切人倫的開始,所以將天地名為乾坤與之匹配。我與皇后婚配,至今已經22年了。我是多么的傷痛啊,一夜之間就要與皇后永遠訣別,從此陰陽兩隔,再也無法得知對方的訊息。
皇后是父皇為朕選擇,出自書禮名門,門弟堪配皇室,冊立為嫡福晉。在東宮時修身養德,勤於內職,雖然我們沒經歷過窮困,但是也一同經歷了風風雨雨。等到她正位坤寧,盡職盡責地輔助朕躬,和悅地侍奉太后,可以作為朝中的表率。生活簡樸,率先採桑飼蠶;憂國憂民,祈求風調雨順。誰知命運多舛,皇后傷痛於兩個嫡子接連棄世,以致黯然傷神,落下病根,闔然長逝。她撫養妃嬪的孩子就像親生骨肉,從不厚此薄彼。在這接連的打擊之下,又有誰能不對夫君抱怨呢?何況母親傷悼兩個早殤的幼子,怎能不痛徹心扉?可是她反而強顏歡笑安慰於我,每每抑制傷悲和淚水,這樣的傷痛又如何能止住,我看見淚水滑落在她的衣襟,,我知道她的心底並不快樂。早春啟程,和我一起東巡,皇后生病後害怕勞動眾人,於是促我及早返京,誰知卻遭遇了突變。登上畫舫,經由潞河返回京城。誰知快到京城的時候,皇后與世長辭,留給我無盡遺恨。深切地自責卻不可追悔,追思皇后一生的事跡。皇后的音容笑貌時刻出現在腦海中,失意恍惚悵然若失。面對六宮妃嬪,卻想著皇后的倩影;可憐和敬公主,這么小就失去了母親!
我遙望湘水,為什麼舜的妻子卻先他而去了呢?我遙望蓬萊,為什麼沒有通往那裡的船隻呢?祭奠皇后,在靈前徒然悲愴,遵循古禮,為皇后定謚孝賢。追思皇后之懿德,就是這兩個美好的字眼都不足以盡述。皇后四德俱備,無人能及,後人有誰能比上皇后的德行呢?時光如流水,二十年這么快就過去了!悲痛啊,陳列遺物,回憶當初的美好時光,有時神遊物外,觸景生情,不勝唏噓,這才相信了人生如夢,了解了萬事皆空。唉,就不要為生離而去悲傷了,失去了賢內助,又有誰來跟隨我呢?宮殿寂靜,帷帳空垂,給皇后吟誦春風秋月再不可能,與皇后相對的夏日冬夜一去而不復返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