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在中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 《詩經》中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而關於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隨著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和賦予新的內容。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孝文化,重建與現代文明社會相適應的新孝道文化,對融合代際關係,實現家庭和睦,營造孝親敬老的良好社會氛圍,發揮賢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社會意義。

簡介

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社會上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國家則忠於君王,報效朝廷。周代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一級的封建貴族官員,七十歲就要把執掌的政事交還國君而告老還鄉。貴族官員致仕後,朝廷把他們奉養於各級官學。《禮記·王制篇》說:“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又說:“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此所謂“國老”,就是卿大夫一級年老致仕的封建貴族;所謂“庶老”,就是庶民百姓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周代的學校就是官學,把“國老”、“庶老”們安排在官學養老,讓他們兼任學校的老師,傳播知識,推廣教化,可見當時不但注意到了養老,而且已注意到了發揮老年人的智力資源。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老有所養、老有所為。

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禮儀。周代的養老禮儀包括朝廷和地方兩個層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視察學校,親行養老之禮,在太學設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寵禮遇。在地方,則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鄉飲酒禮。鄉是周天子及諸侯都城四郊的基層組織單位,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相傳天子有六鄉、諸侯有三鄉。舉行鄉飲酒禮時,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享有特殊的禮遇,他們不僅受到晚輩的伺候,還依年齡而別,年齡越大,享用的美味佳肴也越豐富。舉行鄉飲酒禮的目的在於正齒位,序人倫,尊老敬賢,敦睦鄉里。 周代朝廷對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實行優惠政策。《禮記·王制篇》規定,老人五十歲以後,不再服勞役;六十歲以後免服兵役。朝廷還根據戶口冊核查老年人的家庭及其財產情況,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從政;父母之喪,三年不從政。”這是說,八十歲老人的家庭可有一子免服兵役和徭役,九十歲老人全家可以免服兵役和徭役,以便讓其家人安心在家服侍老人,恪盡贍養老人的義務。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範。《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以致中國人之重孝道,幾乎成了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最大特點。孝作為華夏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後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記載他僅有數千言的《孝經》,以孝為綱,歷陳“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個等級所應遵守的基本規範,成為兩千多年來的文化經典之一。

《論語·為政》里也記載了孔子的許多弟子向他問孝的事情。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對子游的發問,孔子說得極有道理。關於如何具體行孝,孔子在這裡突出了一個“敬”字,很是精僻到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明確地提出在伺俸父母時,還要做得和顏悅色。他特彆強調這個態度問題,主要是在於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於誠篤,要求子女要確實出於敬愛之心,真心實意。

《孔子家語·六本》篇里還記載著這樣一個件事:曾子犯了小過,斬斷了他父親曾皙以吳國覓來的瓜種,曾皙一怒之下用鋤柄將曾子打昏了。曾子甦醒後問父親:“剛才我犯了過錯,您老教訓我,沒累著您吧?”之後回房彈琴而歌,好讓父親聽見,表示他挨打後沒有不適,孔子知道後批評說:“一點小事,曾皙不該暴怒杖罰,而曾子也不該委身以待杖罰,如果萬一為父打死,死得沒有道理,人們就會指責曾皙的不義,這是大不孝!”這顯然是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不攻之擊。可見, 古時把孝當成子女對父母百依百順也是對孔孟觀點的曲解。

關於孝孔子還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之憂。”這句話的意思是,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時,父母那種憂愁、擔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這句話的深意還在於: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擔憂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讓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作到了這些也是孝。

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啟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為五倫之孝,認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師長、供養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進取;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否則:“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繹成五倫之孝,推家及國,以孝齊家,以孝治國,極力推廣孝道的教化。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秦代後,歷代朝廷也都注意從正面導向,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就是表彰孝子,讓他們青史留名。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漢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選拔官員也把“孝”作為一個基本標準。唐朝時,參加醫學、算學、律學考試的人不用讀五經,但《論語》 、《孝經》卻不能不讀,類似現代大學的“公共課”;唐玄宗曾親自為《孝經》作注,《孝經》也是《十三經註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釋的儒家經典。到了宋代,我國的儒學倫理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其間宣揚的孝道有的偏離了儒家的基本原則,在歷史上起到了較大的誤導作用。到了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極力提倡孝道,他們經常舉行“千叟宴”,頒詔“旌表百歲”,昭示其尊老敬賢的教化,推行其以少勝多的統治政策。我國歷代的法令都有類似的規定,凡需贍養老人者,官府可以減免其徭役和賦稅,有罪者可以減輕其刑罰;同時都把“不孝”定為十惡大罪之一,不肯撫養甚至辱罵毆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被官府嚴厲處治,甚至處以絞刑和腰斬。

由於受儒家倫理觀念和統治階級的影響,在我國古代的民間,關於孝道與崇老的文化和習俗,則有更為豐富的文字記載。就是說,在我國的封建社會,孝道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問題,完全納入了社會道規範和法律規範的範疇,做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已經發展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

兩重性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中國傳統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滲透到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主要內涵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複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

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孝經》云:“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則致其憂,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歷史作用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

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範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消極作用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作為歷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經歷了孔子、孟子以及後來歷代儒家特別是統治階級文人的詮釋修改,已經成為一個極為複雜的思想理論體系,其消極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中國歷史上的孝道文化強調“三綱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為了實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歷代統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蓋下,實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

的外衣為其封建統治服務。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關係以及“禮制”中的等級觀念滲透著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這利不平等的關係表現為上對下、尊對卑的單向性服從,雖然也有尊老愛幼的思想,但長永遠在上,幼永遠在下。無論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還是社會生活,充斥著扼殺平等的價值觀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質上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體系,並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意識形態。在封建階級處於上升趨勢過程中,相對於奴隸制來說,具有進步性。但是,在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封建階級處於沒落趨勢時,儒家思想幾乎成為封建階級的最後避難所。

4、保守性。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從政治上來說,在封建社會後期演變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扼殺創新力量,強調對聖賢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義,不思進取,給中華民族文化蒙上落後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難以肅清其保守性的影響。

斷層的原因

長期以來,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出現了斷層,孝道觀念淡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經過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已經成為封建統治的意識形態,消極作用

極為突出,集中表現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方面。

第二,“五四運動”以來,在反帝反封建過程中,對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核心進行科學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討很不夠,出現良莠不分、矯枉過正的問題。

第三,長期以來,我國存在“左”的思想對意識形態的長期影響,禁錮人們的思想。尤其是十年浩劫,對孝道文化進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盤否定,使人們難以正確對待孝道文化的合理核心。

儘管中國傳統孝道文化出現了一段時期的斷層,但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意識形態領域。在人民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中國傳統孝道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現實意義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孔子弘揚華夏先民的優良傳統,第一次將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關懷的理論高度,給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闡述,並不遺餘力、身體力行地進行倡導。孝道文化的內涵,在伴隨著中國文明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漸次積澱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一種永恆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熔鑄於儒家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及傳統文化之中,以致於對後來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稱為古老的“東方文明”。

對此,十九世紀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他在其名著《法的精神》里寫到:“中國的立法者們認為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帝國的太平。在他們看來,服從是維持太平最適宜的辦法。從這種思想出發,他們認為應該激勵人們孝敬父母;他們並且集中一切力量,使人恪守孝道。他們制定了無數的禮節和形式,使人對雙親在他們的生前和死後,都能恪盡人子的孝道。尊敬父親就必然和尊敬一切可以視同父親的人物,如老人、師傅、官吏、皇帝等聯繫著。對父親的這種尊敬,就要父親以愛還報其子女。由此推論,老人也要以愛還報青年人;官吏也要以愛還報其治下的老百姓;皇帝要以愛還報其子民。所有這些都構成了禮教,而禮教構成了國家的一種精神。”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當然,傳統的孝道在被封建統治者作為工具時,它過於強調服從,過於強調在下的臣子、幼輩對在上的君父尊長盡忠盡孝的責任;在具體的禮節上,其內容也過於繁縟和刻板;至於養老禮制涉及的受養對象,更局限於一部分退休的達官顯宦、耆舊老臣,而不能普及到一般的民眾,使之打上了官本位的濃厚的烙印。從此意義上說,孟德斯鳩對於傳統中國之禮教及其養老制度的評價,多少帶有理想化的色彩。但是,無論如何評價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都不可否認其更多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其養老敬老的基本社會道德,是一份足彌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積極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下,研究和弘揚傳統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以兼容並蓄的態度來審視孝道文化,確實認識到孝道文化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少有識之士大聲呼籲: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否則,就無異於大道廢棄,純樸破產,人心墮落,社會倒退。烏鴉尚有反哺(用口銜食餵其母)之孝;羊亦知有跪乳(小羊吃奶時要下跪在地上)之恩,更何況人乎?試想,父母既有養育之恩,更有數十年如一日的教誨,為人子女者,能不義無反顧予以回饋么?尤其當父母處於垂老之年、貧病交迫之際,不盡子女的孝道,能說得過去么?可惜,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過去是因受“左”傾思想的奚落、當今是因“金錢至上”而被迫“靠邊”。因此,提倡並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應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來抓,切實讓孝道文化這一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得以發揚光大。

其次,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我們略做考證便可得出結論,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標就是,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化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當代著名作家冰心就非常關心對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她要求,對兒童的教育不能只講大道理,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關心父母、愛護父母。顯見,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會安定;只有社會安定才能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國富民強。很多事例證明,孝敬父母絕不是一件小事情!孝敬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一個孩子,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不愛戴,怎么能去愛他人愛集體呢?如果一個孩子對生身父母都沒有深厚的情感,怎么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呢?這方面,有不少國小學校開展了以“五心”教育活動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系列活動(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他們通過“五心”系列教育活動使學生胸懷大志,具有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精神。他們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以年級為單位開展“孝心獎章”爭章活動。這一活動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也是傳統孝道文化在新形勢下得以弘揚的有力證明。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其三,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體國民的基本道德素質,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孝道也是形成現代人際關係和諧的價值淵源,還可以說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親行孝,歷來是做人的根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家庭和睦、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和道德基礎。古代的孔孟儒學提倡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從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和面臨的現實看,正處在傳統走向現代化的轉型期,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舊的道德規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與重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道德文化體系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倫理精神,是每一個中國人所面臨的道德選擇。傳統孝道文化中倡導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對加強中華各民族的團結、齊心協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溯宗歸祖和凝聚性的作用。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當代社會公民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出發點。儘管在當代社會,人們似乎更加注重社會角色和社會道德,而不甚重視其家庭私德,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國古代視孝道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種更為深刻而淵源的思想觀念,是一種不宜移易的理念。現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後卻大辦喪事,有權有勢者甚至圈地築墳,車隊簇擁,絡繹不絕,連日宴席,以顯示其能“光宗耀祖”。這決不是什麼孝道,而是借著父母的牌位顯示自己的“榮耀”。這種現象是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歪曲和瀆褻!而通過對這種“孝道”的批判,也正顯示弘揚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會意義。

其四,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的今天,倡導孝道文化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的老年人口已逾1.3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據有關資料預測,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8億,約占總人口的20%,8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也將達2500萬人。到那時,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兩倍於日本的總人口,其中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將超過澳大利亞的總人口。可見,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為此,我們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國倡導和弘揚孝道文化的重大意義。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中國的養老方式是以家庭養老為主,這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模式。中國的老年人口70%以上還生活在農村,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還比較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必須依靠家庭成員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家庭養老是我國普遍認同的養老模式,它賴依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道觀念。當然,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我國家庭養老的功能有日益弱化的趨勢,傳統的孝道觀念也開始淡化,歧老、虐老的事件也不時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宣揚傳統的孝道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方面,黨和國家已經認識並採取了積極的舉措。如199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敬老養老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規範。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最近,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也指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文化,也是貫徹江總書記提出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這對於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等,都將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新理念

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理論體系,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核心也有過時的內容。在老齡社會的條件下,如何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必須堅持四個原則:一是要堅持繼承和批判相結合,吸取精華,揚棄糟粕;二是要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根據時代要求與時俱進,賦予新內容;三是要堅持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相結合,培育人們的道德意識和法制意識;四是要堅持體現老齡社會的要求,以人為本,報本思源,愛重生命,維護權益,使孝道文化的新理念成為老齡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新時期的新孝文化的新內容,必須採取演進、進化、改造、重建的思想,使新孝文化具有時代性。根據這四個原則,孝道文化的新理念應當包括五個基本內容:

1、孝敬。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基礎,也是傳統孝道文化的根本。離開對老年人的孝敬,就談不上孝道。具體來說,孝敬老年人就是在家庭、在社會各種場合對待老年人的精神狀態,也就是孔子說的要以愉悅的精神對待自己的父母和社會老年人,換句話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某種意義上說,孝敬是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真諦,也是東方文化的鮮明特徵。因此,在新時期弘揚孝道文化,首先要樹立公民的孝敬意識。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2、平等。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前提。現代新孝道文化不是傳統文化的退化,而是時代新文化的進化。要講社會平等、家庭平等,是平等的親情關係。孝道文化涉及到老年人和年輕一代的代際關係。在傳統孝道文化中,沒有平等的觀念。在新時代,構建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必須揚棄這一文化缺陷,用年齡平等的觀念予以彌補。從理論上說,年齡平等觀念是老齡社會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人類社會超越老年崇拜和青年崇拜的必然結果。如果只是要求年輕一代單向地孝敬老年人,沒有老年人對年輕一代的關愛和理解,要構建新的孝道文化將會失去其社會基礎。從聯合國提出的“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要求和目標來說,年齡平等也是孝道文化的必然的內在要求,並且也是其重要前提。

3、保障。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核心。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既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孝道文化里有保障老年人生活的思想因素,但從制度上予以保障,這是現代社會才有的新成果。因此,構建孝道文化新理念,從制度上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是核心內容。

4、共享。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內容。老年人曾經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退出生產領域並成為消費者以後,除了要從制度上保障他們的生活以外,還要確保他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使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其他人群同步得到提高。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年人的基本權利。這一內容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所不具備的。建立孝道文化新理念,把共享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是賦予傳統孝道文化活力的邏輯要求。

5、和諧。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人際環境。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調整老年一代和年輕一代的代際關係。在老齡社會條件下,隨著年齡結構的老齡化,年輕一代的數量將會減少,老年一代將迅速增多,代際關係的矛盾不可避免。如何調整代際關係,促進代際和諧,緩解社會矛盾,孝道文化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粘合劑。代際和諧是新時期孝道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社會的重要目標。

總之,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諧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聯繫,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孝道文化的新理念。

新建設

弘揚新孝道文化對於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應對老齡社會的時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弘揚新孝道文化在今天還面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1、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現代化大生產的發展和農村生產方式科技含量的提高,作為農業社會經驗和智慧化身的老年人的優勢喪失,地位傍落;2、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青年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和照料壓力越來越大;3、隨著退休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城市老年人對子女的經濟依賴性逐漸減弱;4、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趨勢和家庭在現代社會中職能的簡約化,家庭養老和照料老年人的功能日益弱化;5、隨著生育觀念的改變,特別是計畫生育戶養老保險的制度化,以傳宗接代和養老防老的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6、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家庭“四二一”結構的發展,未來家庭承擔養老和照料老年人的空間越來越小。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特別是拜金主義日盛,加上法律意識淡薄,目前,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家庭和社會代際關係出現許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損害老年人的風氣抬頭,個別地方甚至出現觸目驚心的虐老案件。

這些情況說明,在新形勢下弘揚新孝道文化任務艱巨。為此,必須從以下方面著手抓好新孝道文化建設: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
l、從宣傳抓起。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諧是新孝道文化的主要內容,這些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基礎。因此,要通過新聞媒體在全社會進行孝道文化的宣傳,規範少、們的意識,樹立公民新的孝道精神。

2、從法律制度抓起。新孝道文化建設不是抽象的。我們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切實維護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要在全社會積極開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強老年人法律服務工作。要加強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有關維護老年人權益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依法處理和打擊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要發揮傳媒的作用,譴責嚴重敗壞孝道的不道德行為。

3、從娃娃抓起。要使我們的下一代從小懂得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中國小校要使敬老、養老、助老的德育教育在中國小生中入腦入心。

4、從家庭抓起。家庭是社會細胞,是老年人生活的第一場所。在家庭,不僅要使家庭成員懂得敬老愛老助老的重要性,更要使他們身體力行地為老年人提供—個精神舒暢的家庭環境。各級政府和老齡工作部門要制定激勵措施,開展敬老好兒女、敬老好家庭等活動,使成年人成為孝敬老年人的主力和典範。

5、從社區抓起。社區是居民的重要活動場所,也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要立足社區,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助老道德教育,並與開展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在全社會樹立敬老、養老、愛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促進積極老齡化,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