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民

子民

基本解釋1.愛護人民;治民。2.人民﹑百姓;治下的百姓。3.古代皇帝對於百姓的多種稱呼中的一種。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醜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漢:桓寬《鹽鐵論·復古》:“扇水都尉所言,當時之權,一切之術也,不可以久行而傳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國子民之道也。”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章程》:“蓋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內外隔絕,上下之情罔通;國體抑損而不知,子民受制而無告。”

基本信息

涵義

子民子民
古代子民的兩種解釋:

(1)、愛護人民;治民。(2)、人民,百姓;治下的百姓。

詞語分開解釋:

子: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後輩人,年輕人)。

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

地支的第一位,屬鼠:子醜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用於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子夜(深夜)。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民:以勞動民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

公民(在一國內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並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眾的,非官方的:民間。民歌。民諺。民風。民情。

引申

現代含義:孩子和成年人民。比如:我國的子民教育生活水平跟世界先進已開發國家的水平還有不少差距。

詳細解釋

(1).愛護人民;治民。《禮記·表記》:“君天下,生無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孔穎達疏:“子謂子愛,於民如父母愛子也。”漢:桓寬《鹽鐵論·復古》:“扇水都尉所言,當時之權,一切之術也,不可以久行而傳世,此非明王所以君國子民之道也。”
(2).人民、百姓;治下的百姓。《宋書·謝晦傳》:“伊荊漢之良彥,逮文武之子民。見忠貞而弗亮,覩理屈而莫申。皆義概而同憤,鹹荷戈而競臻。”明:俞弁《逸老堂詩話》下:“郡守劉瑀,酷虐子民。督征糧稅,鄉民苦楚。”《紅樓夢》第一○四回:“雨村便道:‘我是管理這裡地方的,你們都是我的子民。知道本府經過,喝了酒,不知退避,還敢撒賴!’”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章程》:“蓋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內外隔絕,上下之情罔通;國體抑損而不知,子民受制而無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