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蠵龜

太平洋蠵龜

太平洋蠵龜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徵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大多數龜均為肉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

基本信息

太平洋蠵龜太平洋蠵龜
太平洋蠵龜,俗名赤蠵龜、紅海龜、靈蠵、靈龜、嘴蠵。英文名:Loggerhe adturtle;拉丁學名:Carettac aretta。以魚、蝦、蟹、軟體動物和藻類為食。分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內溫水海域。中國南海、東海海域有太平洋蠵龜。海水生活。體形尺寸體大,長可達1米,一般重約100千克。每年5~7月為繁殖期,在海邊沙灘掘穴產卵,每次產60~150枚,卵白色,球形,卵徑38~40mm左右。在自然條件下經60天孵出仔龜。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產卵場所為日本國熊本、鹿兒島以及沖繩島等沿海沙灘。

龜種特性

太平洋蠵龜太平洋蠵龜
識別特徵: 體型較大,背甲曲線長度745~1025mm(n=16)。背甲紅棕色,腹甲橘黃色。頭寬大,頭背鱗片對稱排列,前額鱗2對。背甲呈心形,臀部窄而高。體鱗平砌。頸盾寬短,椎盾一般5~6枚,肋盾通常5對,第一對與頸盾相切,緣盾13對,具3對下緣盾。四肢漿狀,前後肢各具1~2爪。分布:廣布於太平洋印度洋溫水水域。中國南海、東海及黃海海域均曾發現。生物學:海水生活。以魚、蝦蟹等甲殼動物以及軟體動物為食物。每年5~7月為繁殖期,在海邊沙灘掘穴產卵,每次產60~150枚,卵白色,球形,卵徑38~40mm左右。在自然條件下經60天孵出仔龜。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產卵場所為日本國熊本鹿兒島以及沖繩島等沿海沙灘。
太平洋蠵龜太平洋蠵龜
估計數量:
S.S.Frazier等(1988)報導在中國福建與廣東調查資料,共觀測得龜16號。據該文作者統計中國龜記錄多在福建(81%),其中一半以上得自福建平潭島沿海。致危因素及現狀: 掠奪性的亂捕濫殺,濫挖龜卵,是西沙群島海龜資源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據報導:"每年4-7月份大批漁民成群結隊來西沙,尤以瓊海縣漁民為甚。他們不僅在海上撒網捕龜,(該文所指海龜包括海龜、玳瑁、龜、棱皮龜),而且上島捉龜挖蛋。在每個島嶼附近的海面上都能看到捉海龜的漁船游弋。在中 建島看到瓊海00258號漁船已捕有海龜20多隻(該船回瓊海縣譚門港被漁政部門抓獲,海龜沒收放生並罰款);在珊瑚島,有2條裝有海龜的漁船看到調查船開來便倉惶逃跑。每當海龜產卵旺季,捕捉海龜的船隻多達數十條,1條船1年捕捉海龜100隻以上,挖去的海龜蛋多的達1000隻以上。"(歐陽統等,1992)據該文介紹,過去海南島也曾有過較多海龜,正是由於人們捕龜挖蛋,導致海南島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海龜蹤影了。台灣省東海岸沙灘風景優美,可惜在人為捕殺破壞後,已幾乎無海龜在此產卵(程一駿,1997)。馴養繁殖狀況:僅沿海少數水族館或海洋公園飼養1~2頭供觀賞。現有保護措施: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名錄中。1988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與農業部聯合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列為Ⅱ級保護動物。應進一步採取保護措施。
太平洋蠵龜太平洋蠵龜頭骨
保護措施:歐陽統等(1992)文中對此有較全面中肯的闡述,現摘編如下:
1.加強宣傳教育,認識保護生物資源的重要性運用各種媒介,在駐島機關、部隊及民眾中掀起保護西沙群島生物資源重要性的宣傳,特別要大力宣傳嚴禁捕殺保護動物,宣傳島上與海洋里的資源歸國家所有,宣傳不能以破壞生態平衡來爭牟取私利。2.加強西沙群島資源管理:①駐島有關部門聯合制訂生物資源管理條例,任何人都必須嚴格執行;②取消海島承包的錯誤做法;③限制去西沙群島的船隻,凡進入西沙群島的船隻及人員必須執行上述條例,對進出船隻嚴格進行檢查是否有違反條例情況。 3.加強漁政管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知法犯法要嚴懲。4.建立海龜自然保護區,在永樂群島的中建島和甘泉島,宣德群島的東島和西沙洲建立4個海龜自然保護區,形成四角形的保護包圍圈。

相關信息

蠵龜又叫赤蠵龜、紅海龜、靈蠵、靈龜、嘴蠵等,體長約為100厘米左右,體重約為100千克。頭部較大,具有極為強健的鉤狀喙。頭部和背部都有對稱排列的鱗片,其中前額鱗為2對,比綠海龜多1對。頸部角板較短,背甲呈心形,角板呈平鋪狀排列,末端尖狹而隆起,有5對肋盾,也比綠海龜多1對。四肢呈槳狀,前肢大,後肢較小,內側各有2爪,比綠海龜多1個爪,適於游泳;尾巴較短。背面為棕褐色,雜以不規則的黃色或黑色斑紋,腹面淡黃色蠵龜在國外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海域和印度洋中,在分布於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也見於上海長江口外海域,甚至黃浦江內。蠵龜主要棲息於溫水海域,特別是大陸架一帶,甚至可進入海灣、河口、鹹水湖等,是海產龜鱉類中分布地區最北和最南的種類。主要以魚類、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特別是頭足類動物。5—7月間繁殖,雄性和雌性通常在產卵場所的沿海岩礁間交配。雌性交配之後在夜間到海岸沙灘上挖穴產卵,每次產卵130—150枚,然後在岩礁間休息2—3周后,還可以再產一次卵。產卵後用沙覆蓋,大約需要50天左右的自然孵化,幼體就能破殼而出,游向大海。太平洋麗龜是最小的一種海龜類動物,體長約60—70厘米,體重大約為12千克左右。背甲的長度與寬度幾乎相等,末端微尖,後緣稍呈鋸齒狀,有6—8對肋盾。背面橄欖綠色,腹面平而黃白色。太平洋蠵龜生活在太平洋、印度洋的溫水淺海中,在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西、廣東、海南等沿海,以及上海的黃浦江中。它主要捕食底棲或漂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水母和其他無脊推動物,偶爾吃魚卵,也吃海藻等植物性食物。每年9月至翌年1月產卵,雌性集群上岸產卵,每次產卵90—135枚,經50—60天自然孵化。蠵龜和太平洋蠵龜的卵和肉可食,甲可制裝飾品,所以人們常在它的產卵場大肆捕殺,以致目前數量稀少。

其他信息

太平洋蠵龜太平洋蠵龜
形態:
體型較大,身體扁平,體重約100公斤。背甲曲線長度745~1025 mm (n=16)。背甲紅棕色,腹甲橘黃色。頭部較大,具有極為強健的鉤狀喙。頭背鱗片對稱排列,前額鱗2對,比綠海龜多1對。背甲呈心形,臀部窄而高。體鱗平砌。頸盾寬短,椎盾一般5~6枚,肋盾通常5對,第一對與頸盾相切,緣盾13對,具3對下緣盾。四肢漿狀,前肢大,後肢較小,前後肢各具1~2爪,適於游泳;尾巴較短。
分布:太平洋蠵龜在國外分布於亞洲東南部海域和印度洋中,在國內分布於廣東、廣西、台灣、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也見於上海長江口外海域,甚至黃浦江內。S.S. Frazier等(1988)報導在我國福建與廣東調查資料,共觀測得 龜16號。據該文作者統計我國 龜記錄多在福建(81%),其中一半以上得自福建平潭島沿海。
習性:太平洋蠵龜主要棲息於溫水海域,特別是大陸架一帶,甚至可進入海灣、河口、鹹水湖等,是海產龜鱉類中分布地區最北和最南的種類。主要以魚類、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為食,特別是頭足類動物。繁殖: 每年5 ~7月為繁殖期,雌性交配之後在夜間到海岸沙灘上挖穴產卵,每次產60~150枚,卵白色,球形,卵徑38~40 mm左右。然後在岩礁間休息2—3周后,還可以再產一次卵。產卵後用沙覆蓋,在自然條件下經60天孵出仔龜。在西太平洋的主要產卵場所為日本國熊本、鹿兒島以及沖繩島等沿海沙灘。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太平洋蠵龜龜板膠為滋補品。其血可治療刀劍毒。取膽囊膽汁、掛通風處乾燥備用,有清肺、瀉火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掠奪性的亂捕濫殺,濫挖龜卵,是西沙群島海龜資源急劇減少的重要原因。據報導:“每年4-7月份大批漁民成群結隊來西沙,尤以瓊海縣漁民為甚。他們不僅在海上撒網捕龜,(該文所指海龜包括海龜、玳瑁、 龜、棱皮龜),而且上島捉龜挖蛋。在每個島嶼附近的海面上都能看到捉海龜的漁船游弋。在中建島看到瓊海00258號漁船已捕有海龜20多隻(該船回瓊海縣譚門港被漁政部門抓獲,海龜沒收放生並罰款);在珊瑚島,有2條裝有海龜的漁船看到調查船開來便倉惶逃跑。每當海龜產卵旺季,捕捉海龜的船隻多達數十條,1條船1年捕捉海龜100隻以上,挖去的海龜蛋多的達1000隻以上。”據該文介紹,過去海南島也曾有過較多海龜,正是由於人們捕龜挖蛋,導致海南島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海龜蹤影了。台灣省東海岸沙灘風景優美,可惜在人為捕殺破壞後,已幾乎無海龜在此產卵。

相關條目

龜鱉目百科(二)

龜鱉目俗稱龜,其所有成員,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特徵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